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535  332543  332549  332553  332559  332561  332565  332571  332573  332579  332585  332589  332591  332595  332601  332603  332609  332613  332615  332619  332621  332625  332627  332629  332630  332631  332633  332634  332635  332637  332639  332643  332645  332649  332651  332655  332661  332663  332669  332673  332675  332679  332685  332691  332693  332699  332703  332705  332711  332715  332721  332729  447348 

4、著名君主的政绩

    ①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经济。和亲匈奴,改善民族关系。

    ②汉武帝:加强皇权,解决王国问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派张骞出使西域,发展同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光武帝刘秀:提倡节俭,减轻赋税,释放奴婢,整顿吏治。

    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⑤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重用人才,促进唐朝经济继续发展,设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疆。

    ⑥元世祖:实现统一,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发展,实行行省制度,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⑦明太祖: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⑧康熙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维护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利益,抵御外族侵略。

重点问题精讲

试题详情

3、中国古代重要的改革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②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加强军事力量就成为改革的显著特点。

    ③王莽改制:公元8年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⑤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⑥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弊: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改革措施仅一年左右即被废止。

    ⑦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牧人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越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⑧金世宗改革: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遇到荒歉年,减免租税,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

试题详情

2、改革类型

    ①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

    ②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

    ③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有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

    ④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厘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试题详情

1、概念: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有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试题详情

3、重要历史人物评价

重点、难点、

    对重大历史改革和变法的正确认识、对重要历史人物正确评价

计划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试题详情

2、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的不同。

试题详情

1、重大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历史经验。

试题详情

21.(湖南安化县第十二中学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18分)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3分)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2)简述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6分)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6分)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3分)

答案  ⑴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只要史实正确即可得分)(3分)

⑵历程: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新思想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民主、科学思想。(4分)

态度: 全盘否定(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道德)。(2分)

⑶俄国式革命道路。(2分)理由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分)

(4)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学习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3分)

试题详情

20、(甘肃省武威五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经济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后,它们对华经济侵略方式有了一个变化。请回答:   (1) 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是什么?其特点如何?

(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有何变化?请概括其表现形式?

(3)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是: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早期的资本输出。 其特点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2)甲午中日战争后,变化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以商品为辅。      表现形式为:争做中国的债主,争夺铁路修筑权、开采矿山权和办厂权。  (4) 危害:商品输出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资本输出有利于列强长  期控制中国主权,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