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42810  342818  342824  342828  342834  342836  342840  342846  342848  342854  342860  342864  342866  342870  342876  342878  342884  342888  342890  342894  342896  342900  342902  342904  342905  342906  342908  342909  342910  342912  342914  342918  342920  342924  342926  342930  342936  342938  342944  342948  342950  342954  342960  342966  342968  342974  342978  342980  342986  342990  342996  343004  447348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形势: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试题详情

(三)问答题

  1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试题详情

(一)选择题

1、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持久战》      D. 《论十大关系》

2、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    B.宋庆龄   C.罗荣桓   D.朱德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李济深

8、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 宁夏回族自治区

10、中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

A.90%以上    B.80%     C.70%     D. 60%

试题详情

(二)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结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插图,完成下图: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政权组织形式:
 
其他:
 
国家性质:
 
                

 

体现的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和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紧密联系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读史感悟

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节选内容,读后请思考:为什么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第二十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1)修改宪法;

(2)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3)监督宪法的实施;

 (4)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5)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7)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8)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9)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0)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由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式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的一个特色。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运用多媒体展现“我国的民族分布”图,掌握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在地图上填出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问:中国为什么实行区域自治制度?

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能力测试

试题详情

[导入]

运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课前导语,导入新课。

[教学]

试题详情

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从各民族的人口构成来看,汉族一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少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西藏、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区域很广,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试题详情

3、民族区域自治类型: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以下类型:(一)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二)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三)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四)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五)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中国政府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