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80367  380375  380381  380385  380391  380393  380397  380403  380405  380411  380417  380421  380423  380427  380433  380435  380441  380445  380447  380451  380453  380457  380459  380461  380462  380463  380465  380466  380467  380469  380471  380475  380477  380481  380483  380487  380493  380495  380501  380505  380507  380511  380517  380523  380525  380531  380535  380537  380543  380547  380553  380561  447348 

16.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试题详情

15.“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倾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

A、用发展的眼光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坚持矛盾观点           D、注重事实

试题详情

14.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  )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试题详情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试题详情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试题详情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试题详情

10.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钫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试题详情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试题详情

8、四位诗人的揭示运河与隋亡的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   )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试题详情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