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6645  426653  426659  426663  426669  426671  426675  426681  426683  426689  426695  426699  426701  426705  426711  426713  426719  426723  426725  426729  426731  426735  426737  426739  426740  426741  426743  426744  426745  426747  426749  426753  426755  426759  426761  426765  426771  426773  426779  426783  426785  426789  426795  426801  426803  426809  426813  426815  426821  426825  426831  426839  447348 

8、贯,就是贯通。古人在文章中经常使用一些修辞,如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悲”,既指“物”,也指“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翻译,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再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至尊”与“敲扑”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至尊”代指帝位,“敲扑”代指刑罚,这两句可以翻译为:“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文言翻译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抓住特点,分类剖析,正确运用翻译方法,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显现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以及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同时翻译出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真正做到文言文翻译的“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试题详情

7、调,就是调整。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词序、特殊句式(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予以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蚓无爪牙之利”可调成“蚓无利爪牙”的形式。“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1997年高考题),翻译为:我羞于在地下看到释之、辛毗。“于地下”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调到前面去。

试题详情

6、补,就是增补。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常见的省略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等,翻译时应根据语义补出,并将其加上括号。例如:“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1999年高考题),应翻译为:(苏琼)亲自从(有粟人家)那里借来粟给饥饿的人。再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翻译时就要把“逝者”“盈虚者”的中心词和“斯”“彼”指代的内容补出来。此外,文言文中词语活用时,也应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内容。如:(1992年上海高考题)“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该句中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于意动用法,翻译时应增补为“以……为”(把……看作)。

试题详情

5、删,就是删除。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之”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作句中语气助词,二者均无实在意义,也应删去。

试题详情

4、拆,就是拆解。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去解释。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中的“无聊”,“无”是“没有”的意思,“聊”是“依靠”的意思。而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词义“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试题详情

3、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例如:盗惧(害怕)吾闻(知道)其过,是有耻恶之心。(2001年上海题)。再如:“岁征民间”中“岁”应换成“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中“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公父母春秋高”中“春秋”一词古今都常用,但词义产生了变化,所以用“年纪”来替换它,“高”也相应换成“大”。此外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固定结构等,也都要换成与现代汉语相适应的说法。

试题详情

2、对,就是对译。在实词的使用上,文言文多用单音节的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的词,所以翻译时应先考虑是否能够找到与之相应的、有共同构词语素的双音节词。比如“势”,在“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中,可对译的双音节词为“局势”;在“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中,可对译为“优势”;在“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中,可对译为“趋势”。

试题详情

1、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例如:“启听淮北取籴。”(1999年高考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试题详情

10、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管百官的职事呢?

总结文言翻译的普遍规律: 1、文言翻译的要求:信(忠实于原文)、达(语句通畅)、雅(文字优美)。 2、文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文言翻译的方法:留、对、换、拆、删、补、调、贯。

其中“留、对、换、拆、删”是针对词汇的,“补、调、贯”是针对句式和修辞的。

试题详情

9、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