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计热损失: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Q吸=Q放),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后的能量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为粗略测算电热器的功率,甲乙两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的原理设想:利用如图所示的电热器对水进行加热,测量相关的数据,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如果忽略掉热损失,就可以粗略地认为电热器消耗的电能等于水吸收的热量,然后再计算电功率。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将电热器放入一塑料杯里(杯外还包装有泡沫塑料),杯内装有水。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电热器,以及质量不同的水进行实验。表1、表2分别是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已知水的比热容C)

(1)实验前,同学们对两加热器的发热丝进行了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材料和长度相同,

于是他们马上判断出两电热丝的阻值不相同,其判断的依据应该是           

(2)这个实验方案的计算原理是P=                (物理量符号参照数据表所示)

(3)要计算电功率,甲小组处理数据时,只选择了前六个数据,其原因是若计算加热时间取“8min”,则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小”),而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是            (选填“实验误差”或“数据处理错误”)。

(4)合理处理数据后,他们对比了老师给的电热器铭牌数据,发现误差比较小的是  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为粗略测算电热器的功率,甲乙两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的原理设想:利用如图所示的电热器对水进行加热,测量相关的数据,

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如果忽略掉热损失,就可以粗略地认为电热器消耗的电能等于水吸收的热量,然后再计算电功率。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将电热器放入一塑料杯里(杯外还包装有泡沫塑料),杯内装有水。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电热器,以及质量不同的水进行实验。表1、表2分别是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已知水的比热容C)

表1   水的质量m=400g (甲组数据)

时间( t )/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T )/℃

70

76

82

89

94

100

100

100

100

表2   水的质量m=350g   (乙组数据)

时间( t )/s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温度( T )/℃

22

26

30

33

37

40

43

46

48

(1)实验前,同学们对两加热器的发热丝进行了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材料和长度相同,

于是他们马上判断出两电热丝的阻值不相同,其判断的依据应该是           

(2)这个实验方案的计算原理是P=               (物理量符号参照数据表所示)

(3)要计算电功率,甲小组处理数据时,只选择了前六个数据,其原因是若计算加热时间取“8min”,则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小”),而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是           (选填“实验误差”或“数据处理错误”)。

(4)合理处理数据后,他们对比了老师给的电热器铭牌数据,发现误差比较小的是 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为粗略测算电热器的功率,甲乙两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的原理设想:利用如图所示的电热器对水进行加热,测量相关的数据,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如果忽略掉热损失,就可以粗略地认为电热器消耗的电能等于水吸收的热量,然后再计算电功率。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将电热器放入一塑料杯里(杯外还包装有泡沫塑料),杯内装有水。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电热器,以及质量不同的水进行实验。表1、表2分别是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已知水的比热容C)


(1)实验前,同学们对两加热器的发热丝进行了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材料和长度相同,
于是他们马上判断出两电热丝的阻值不相同,其判断的依据应该是           
(2)这个实验方案的计算原理是P=               (物理量符号参照数据表所示)
(3)要计算电功率,甲小组处理数据时,只选择了前六个数据,其原因是若计算加热时间取“8min”,则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小”),而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是           (选填“实验误差”或“数据处理错误”)。
(4)合理处理数据后,他们对比了老师给的电热器铭牌数据,发现误差比较小的是 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为粗略测算电热器的功率,甲乙两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的原理设想:利用如图所示的电热器对水进行加热,测量相关的数据,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如果忽略掉热损失,就可以粗略地认为电热器消耗的电能等于水吸收的热量,然后再计算电功率.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将电热器放入一塑料杯里(杯外还包装有泡沫塑料),杯内装有水.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电热器,以及质量不同的水  进行实验.表1、表2分别是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已知水的比热容C)
        表1    水的质量m=400g(甲组数据)
时间(t)min12345678
温度(T)℃7076828994100100100100
表2   水的质量m=350g(乙组数据)
时间(t)min306090120150180210240
温度(T)℃222630333740434648
(1)实验前,同学们对两加热器的发热丝进行了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材料和长度相同,于是他们马上判断出两电热丝的阻值不相同,其判断的依据应该是   
(2)这个实验方案的计算原理是P=    (物理量符号参照数据表所示)
(3)要计算电功率,甲小组处理数据时,只选择了前六个数据,其原因是若计算加热时间取“8min”,则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小”),而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是    (选填“实验误差”或“数据处理错误”).
(4)合理处理数据后,他们对比了老师给的电热器铭牌数据,发现误差比较小的是    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为粗略测算电热器的功率,甲乙两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的原理设想:利用如图所示的电热器对水进行加热,测量相关的数据,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如果忽略掉热损失,就可以粗略地认为电热器消耗的电能等于水吸收的热量,然后再计算电功率。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将电热器放入一塑料杯里(杯外还包装有泡沫塑料),杯内装有水。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电热器,以及质量不同的水进行实验。表1、表2分别是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已知水的比热容C)


(1)实验前,同学们对两加热器的发热丝进行了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材料和长度相同,
于是他们马上判断出两电热丝的阻值不相同,其判断的依据应该是           
(2)这个实验方案的计算原理是P=               (物理量符号参照数据表所示)
(3)要计算电功率,甲小组处理数据时,只选择了前六个数据,其原因是若计算加热时间取“8min”,则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小”),而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是           (选填“实验误差”或“数据处理错误”)。
(4)合理处理数据后,他们对比了老师给的电热器铭牌数据,发现误差比较小的是 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