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①得.代入②得=9.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BC=2,D1D=3,点MB1C1的中点,点NAB的中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1)写出点DNM的坐标;

(2)求线段MDMN的长度.

[分析] (1)D是原点,先写出ABB1C1的坐标,再由中点坐标公式得MN的坐标;(2)代入空间中两点间距离公式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函数f(x)=sin(ωx+φ) (0<φ<π,ω>0)过点,函数y=f(x)图象的两相邻对称轴间的距离为.

(1) 求f(x)的解析式;

(2) f(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后,得到函数y=g(x)的图象,求函数g(x)的单调递减区间.

【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运用,第一问中利用函数y=f(x)图象的两相邻对称轴间的距离为.得,所以

第二问中,

   可以得到单调区间。

解:(Ⅰ)由题意得,,…………………1分

代入点,得…………1分

    ∴

(Ⅱ)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中心在原点O,焦点F1、F2在x轴上的椭圆E经过点C(2,2),且抛物线的焦点为F1.

(Ⅰ)求椭圆E的方程;

(Ⅱ)垂直于OC的直线l与椭圆E交于A、B两点,当以AB为直径的圆P与y轴相切时,求直线l的方程和圆P的方程.

【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方程的求解以及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运用。第一问中,设出椭圆的方程,然后结合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得到,又因为,这样可知得到。第二问中设直线l的方程为y=-x+m与椭圆联立方程组可以得到

,再利用可以结合韦达定理求解得到m的值和圆p的方程。

解:(Ⅰ)设椭圆E的方程为

①………………………………1分

  ②………………2分

  ③       由①、②、③得a2=12,b2=6…………3分

所以椭圆E的方程为…………………………4分

(Ⅱ)依题意,直线OC斜率为1,由此设直线l的方程为y=-x+m,……………5分

 代入椭圆E方程,得…………………………6分

………………………7分

………………8分

………………………9分

……………………………10分

    当m=3时,直线l方程为y=-x+3,此时,x1 +x2=4,圆心为(2,1),半径为2,

圆P的方程为(x-2)2+(y-1)2=4;………………………………11分

同理,当m=-3时,直线l方程为y=-x-3,

圆P的方程为(x+2)2+(y+1)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向量),向量

.

(Ⅰ)求向量; (Ⅱ)若,求.

【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了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以及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

(1)问中∵,∴,…………………1分

,得到三角关系是,结合,解得。

(2)由,解得,结合二倍角公式,和,代入到两角和的三角函数关系式中就可以求解得到。

解析一:(Ⅰ)∵,∴,…………1分

,∴,即   ①  …………2分

 ②   由①②联立方程解得,5分

     ……………6分

(Ⅱ)∵,  …………7分

               ………8分

又∵,          ………9分

,            ……10分

解法二: (Ⅰ),…………………………………1分

,∴,即,①……2分

    ②

将①代入②中,可得   ③    …………………4分

将③代入①中,得……………………………………5分

   …………………………………6分

(Ⅱ) 方法一 ∵,,∴,且……7分

,从而.      …………………8分

由(Ⅰ)知;     ………………9分

.     ………………………………10分

又∵,∴, 又,∴    ……11分

综上可得  ………………………………12分

方法二∵,,∴,且…………7分

.                                 ……………8分

由(Ⅰ)知 .                …………9分

             ……………10分

,且注意到

,又,∴   ………………………11分

综上可得                    …………………12分

(若用,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向量=(sinA,b+c),=(a-c,sinC-sinB),满足=

(Ⅰ)求角B的大小;

(Ⅱ)设=(sin(C+),), =(2k,cos2A) (k>1),  有最大值为3,求k的值.

【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了向量的数量积和三角函数,以及解三角形的综合运用

第一问中由条件|p +q |=| p -q |,两边平方得p·q=0,又

p=(sinA,b+c),q=(a-c,sinC-sinB),代入得(a-c)sinA+(b+c)(sinC-sinB)=0,

根据正弦定理,可化为a(a-c)+(b+c)(c-b)=0,

,又由余弦定理=2acosB,所以cosB=,B=

第二问中,m=(sin(C+),),n=(2k,cos2A) (k>1),m·n=2ksin(C+)+cos2A=2ksin(C+B) +cos2A

=2ksinA+-=-+2ksinA+=-+ (k>1).

而0<A<,sinA∈(0,1],故当sin=1时,m·n取最大值为2k-=3,得k=.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