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纸带算出小车获得的速度.把各次实验获得的速度依次记人设计的表格中.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图中小车内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达地面,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Hz.
精英家教网
(1)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
①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钩码;
②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小车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列点,关闭电源;
③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更换纸带,重复②的操作.
(2)如图乙是某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择起始点0及多个计数点A、B、C、D、E、…,可获得各计数点刻度值s,求出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V,则D点对应的刻度值为sD=
 
cm,D点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D=
 
m/s.
(3)下表是某同学在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时得到的数据.其中M是小车质量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m之和,|
v
2
2
-
v
2
1
|
是纸带上某两点的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W是在以上两点间F所作的功.
次   数 M/kg |
v
2
2
-
v
2
1
|/(m2?s-2)
△E/J F/N W/J
1 0.500 0.760 0.190 0.490 0.210
2 0.500 1.65 0.413 0.980 0.430
3 0.500 2.40 0.600 1.470 0.630
4 1.000 2.40 1.200 2.450 1.240
5 1.000 2.84 1.420 2.940 1.470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W总是大于△E,其主要原因是;钩码的重力大于小车实际受到的拉力造成了误差,还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1)某实验小组采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图中小车中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达地面,打点针时器工作频率为50Hz.
Ⅰ.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
①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钩码;
②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释放小车,小车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列点,断开开关;
③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更换纸带,重复②的操作.
Ⅱ.图2是钩码质量为0.03kg,砝码质量为0.02kg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择起始点O及A、B、C、D和E五个计数点,可获得各计数点到O的距离s及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v,请将C点的测量结果填在表1中的相应位置(计算结果保留两外有效数字).

Ⅲ.在小车的运动过程中,对于钩码、砝码和小车组成的系统,
钩码的重力
钩码的重力
做正功,
小车所受阻力
小车所受阻力
做负功.
Ⅳ.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图3中的图线(其中△v2=v2-v20),根据图线可获得的结论是
小车初末速度的平方差与位移成正比
小车初末速度的平方差与位移成正比
.要验证“动能定理”,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摩擦力和
小车的质量
小车的质量

表1纸带的测量结果
测量点 s/cm v/(m
0 0.00 0.35
A 1.51 0.40
B 3.20 0.45
C
5.06
5.06
0.49
0.49
D 7.15 0.54
E 9.41 0.60
(2)甲、乙两个实验小组选用下面不同的实验器材完成“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的实验,除待测金属丝(金属丝的电阻Rx约为3Ω)外,实验室还备有的实验器材如下:
A.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约为15kΩ)     B.电压表V2(量程l5V,内阻约为75kΩ)
C.电流表A1(量程3A,内阻约为0.2Ω)     D.电流表A2(量程600mA,内阻约为1Ω)
E.滑动变阻器R1(0~100Ω,0.6A)          F.滑动变阻器R2(0~2000Ω,0.1A)
G.输出电压为3V的直流稳压电源E        H.螺旋测微器(千分尺)、刻度尺
I.电阻箱                                J.开关S,导线若干
甲组根据选用的器材设计了(a)、(b)两个测电阻的电路图4.则:
①为减小实验误差,甲组同学还选用的实验器材有(填代号)
ADEGH
ADEGH
.选用的电路图
b
b
 (选填“(a)”或“(b)”),但用该电路电阻的测量值将
小于
小于
真实值.
②若用刻度尺测得金属导线长度为l=60.00cm,用螺旋测微器测得金属丝的直径及两表的示数分别如图5所示,则金属丝的直径为d=
0.785
0.785
mm.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I=
1.20
1.20
A和U=
0.50
0.50
V.用上述测量数据可计算出电阻率的表达式为
πUd2
4IL
πUd2
4IL

乙组同学仍用螺旋测微器测得金属丝的直径,记为d,实物电路如图6.实验时他们记录了在电阻箱阻值一定的情况下,金属丝接入不同的长度L和对应的电流I的值,接下来在坐标纸上画出了
1
I
-L的关系图线由于是直线,设其斜率为k,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为U,则计算金属丝电阻率的表达式为
kdU
kdU
(用k、d、U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图中小车内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钧码尚未到达地面,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Hz。

    (1)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

    ①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钧码;

    ②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小车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

    上打下一列点,关闭电源;

       ③改变钧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更换纸带,重复②的操作。

(2)如图乙是某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择起始点O及多个计数点A、B、C、

D、E、……,可获得各计数点刻度值s,求出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v,则D点对应的刻度值为sD         cm,D点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D=         m/s。

(3)下表是某同学在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时得到的数据。其中M是小车质量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m之和,是纸带上某两点的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F是钧码所受重力的大小,W是在以上两点间F所作的功。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W总是大于,其主要原因是;钩码的重力大于小车实际受到的拉力造成了误差,还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图中小车内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达地面,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 Hz。

   (1)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

       ①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钩码;

       ②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小车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列点,关闭电源;

       ③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更换纸带,重复②的操作。

   (2)如图乙是某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择起始点0及多个计数点A、B、C、D、E、……,可获得各计数点刻度值s,求出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V,则D点对应的刻度值为sD=        cm,D点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D=         m/s。

   (3)下表是某同学在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时得到的数据。其中M是小车质量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m之和,是纸带上某两点的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W是在以上两点间F所作的功。

次   数

M/kg

ΔE/J

F/N

W/J

1

0.500

0.760

0.190

0.490

0.210

2

0.500

1.65

0.413

0.980

0.430

3

0.500

2.40

0.600

1.470

0.630

4

1.000

2.40

1.200

2.450

1.240

5

1.000

2.84

1.420

2.940

1.470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W总是大于△E,其主要原因是;钩码的重力大于小车实际受到的拉力造成了误差,还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6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的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A的后面。让小车A运动,小车B静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如图1,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把两小车粘合成一体。他在安装好实验装置后,先接通电源然后轻推小车A,使A获得一定的速度,电磁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已知电源频率为50Hz。

(1)实验中打出的纸带如图2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标在图上,则应选      段计算A的碰前速度;应选      段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填BC、CD、DE)。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20kg,小车B的质量m2=0.10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总动量=      kg?m/s ;碰后总动量=      kg?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