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61957  261965  261971  261975  261981  261983  261987  261993  261995  262001  262007  262011  262013  262017  262023  262025  262031  262035  262037  262041  262043  262047  262049  262051  262052  262053  262055  262056  262057  262059  262061  262065  262067  262071  262073  262077  262083  262085  262091  262095  262097  262101  262107  262113  262115  262121  262125  262127  262133  262137  262143  262151  447090 

4. (09年江西卷)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中国现代小说发轫于      时期,《百年孤独》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是           。

(2)爱而不见,      。自牧归荑,     。(《诗经·邶风·静女》)

(3)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杜甫在《登岳阳楼》诗中,集中抒发自己老病孤独,身世之悲的两句是      ,      。

(5)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答案](1)五四  马歇尔  (2)搔首踟蹰  洵美且异

(3)策扶老而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5)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

[考点]考查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

[解析]注意几个字的写法:搔首  蹰踟  洵  流憩  出岫  凝噎  暮霭

[思路分析]将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结合起来考查是近年来不少省市在减少题量又不减少考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考生的识记量的一个做法。考生要在“常”字上和“名”字上做工夫,不必纠缠于细枝末节。

试题详情

3.(09年重庆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4)悦亲戚之情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名人传”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均是法国作家     的代表作品。

(6)方苞.姚鼐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的代表。

[答案](1)淮水东边旧时月 2)暮霭沉沉楚天阔 (3)虽有槁暴 (4)乐琴书以消忧  (5)罗曼·罗兰 (6)桐城派

[解题指导]该题考查对作家作品.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高考对默写填空题的要求很高,一般情况下,一题(空)1分,多一字少一字或错一字,这一题(空)就不得分。该题是学生得分的增长点,是学生的必得分,应该努力落实好。

[备考意见]作家作品是指作为中学生应该知道的名家名篇。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要按照“名”和“常见”这两个要求来落实。所谓“名”是指比较“著名”,具体地讲就是写景生动.议论深刻.抒情真切.情景交融.理景交融,引用较多.值得品味.富于启迪的诗句和文句;所谓“常见”是指以《语文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为标准。做好这种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复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理解与记忆结合,二是反复记忆,三是背诵与记忆结合。这样才能从容应考。答题时容易出现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提笔忘句,回忆不起来了;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冷静,自信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回忆出来。书写完毕一定要回读检查,甚至连引导句在内都要“全程回读”,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

试题详情

2.(09年全国卷Ⅱ)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荀子·劝学》)

羁鸟恋旧林,           。         ,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2)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荒于嬉;行成于思,         。(韩愈《进学解》)

[答案](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功在不舍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业精于勤  毁于随

[解析]注意(1)中“故”不能漏掉,“至”“渊”的字形,(2)中“啸”“萧”“潦”的字形。

试题详情

1. (09年全国卷Ⅰ)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子曰:“知者不惑,          ,        .”(《论语·子罕》)

 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2)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羽扇纶巾,谈笑间,           。              ,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1)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2)忍忧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考点]考查对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层级A。

[解析]考生在日常学习之中加强记忆,不仅对一些必背语段要熟练掌握,而且可外还得适当延伸。(1)句中注意“峨嵋”“巅”“崩”“摧”等字的写法。(2)句中注意“攘诟”“樯橹”“灰”等字的写法。

试题详情

13.B ( 书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马夫不要用绳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为输棋“跪地求饶”) 

试题详情

11.A ( A前者代词,他;后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人称代词,他。C均为介词,用,拿。D均为介词,到 ) 12.D ( ③害死父亲,④缩减寿数,⑥永不超生)

试题详情

9.(1)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但是(没想到)王莽最终夺取(或更换)了汉家的皇位。(2)唐太宗听到了将有武姓人杀戮唐室子孙的传言,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杀掉。(3)难道他们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试题详情

7.C(A古:智慧和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务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B古:救活别人;今:活着的人;C品行不好,没有出息;D古:包揽;今:拉拢)      8.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试题详情

6.C(C项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前作代词,解作“他的”;后作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B前作连词,表转折;后作连词,表递进。D前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后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