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3107  443115  443121  443125  443131  443133  443137  443143  443145  443151  443157  443161  443163  443167  443173  443175  443181  443185  443187  443191  443193  443197  443199  443201  443202  443203  443205  443206  443207  443209  443211  443215  443217  443221  443223  443227  443233  443235  443241  443245  443247  443251  443257  443263  443265  443271  443275  443277  443283  443287  443293  443301  447090 

1.初次接触:不欢而散

第一次面谈,是因为他第一天就在课堂上睡觉。来到办公室后,面对老师的询问,除了说一句“我知道错了”以外,一句话也不说。尽管我只是用了非常委婉的语气跟他交流,由于他的戒备很深,谈话无疾而终。

面对这一情况,通过查看档案、向以前老师了解情况、与家长联系等方式,我对该生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试题详情

2.诊断与初步想法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陷,母爱、亲情的缺失,使该生心理严重自卑,造成性格的自闭,由此带来了行为反应偏差。

在了解了该生的基本情况之后,我初步设定了对该生的辅导策略:以情感化,以理促进。用真诚的心去关心他,走进他的内心。动之以情,力所能及地解开他心里的疙瘩。同时还要晓之以理,向他传授一些人生的经验,引导他客观地看待人生的挫折与家庭的变故。最后能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试题详情

1.原因分析

①母爱、亲情的缺乏

母亲的过世使年少的孙××在成长路上缺失了最重要的母爱和亲情。由于时值中考,该生的学生成绩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该学生的父亲对儿子一贯采用的是“棍棒”教育,妻亡后对孩子则放任自流。父子关系僵硬。又,其父与亡妻娘家因财产问题矛盾激烈,致使该生夹在矛盾中间痛苦万分。

②自卑心理作祟

该生由于母亲的过世,父亲的过早续弦,认为自己的家庭是跟别人不一样的。由于这一原因,他心理极度自卑。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他不敢与同学、老师作近距离交往。同时在学习方面,上课没法集中注意力,经常会胡思乱想,致使学习成绩徘徊不前。

③极度的自卑造成极度的自尊心理

由于家庭的变故、亲情的缺失,让他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因此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自信不够。但是,青少年固有的年龄特点造成他们带有的极强的自尊心理。对于自卑的人来说,这种自尊心比一般人来得更为强烈。极度的自卑会同时带给他极度的自尊。为了维护这份自尊,于是,他在别人面前闭口不谈家庭事务,尤其是与“母亲”有关的任何话题,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跟着继母生活的(后据高一语文老师回忆,上《我与地坛》时的三天时间语文课他都是趴在桌上睡觉度过的,由此可见他的内心状态)。除了同寝室的同学外,他基本不会主动结识别的朋友。社交圈极其狭窄,性格相对较为自闭。

试题详情

①    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睡觉;有时在课堂上讲话,扰乱课堂纪律。

②   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同学结交圈相对较窄,对老师敬而远之。没有青少年的朝气,自我封闭较为严重。

试题详情

2.基本情况:

该生父亲,小学学历,无职业;母亲于2006年患病过世。父亲于同年再娶。孙××在家基本无话。该生小学、初中时成绩处班级中上游,并曾经担任过班长。但家中出现变故后,升入高中的他成绩出现下滑,学习积极性不高。自闭现象较为严重。

试题详情

1.学生姓名:孙××

试题详情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6、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场规则和考场道德。

试题详情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试题详情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