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3229  443237  443243  443247  443253  443255  443259  443265  443267  443273  443279  443283  443285  443289  443295  443297  443303  443307  443309  443313  443315  443319  443321  443323  443324  443325  443327  443328  443329  443331  443333  443337  443339  443343  443345  443349  443355  443357  443363  443367  443369  443373  443379  443385  443387  443393  443397  443399  443405  443409  443415  443423  447090 

17.(07·北京)民国初期实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                      (   )

①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②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③纺织和面粉业增长最快  ④张謇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民国初期,由于临时政府颁布了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令,这一时期工业蓬勃发展,故①正确。当时中国投资实业的行业主要是轻工业,故③正确。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实业家是张謇,故④正确。

试题详情

16.(07·广东)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   )

A.清朝皇室                   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               D.军阀、官僚、政客

答案  D

解析  1919年中国处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致使中国政局混乱。

试题详情

15.(07·北京)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   )

A.宋教仁遇刺身亡                B.《临时约法》被废止

C.国民党被解散                 D.军阀割据混战

答案  A

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直接原因,根据历史知识可知,宋教仁案是其直接原因。

试题详情

14.(07·广东)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答案  D

解析  当时的商人采用这些手段的目的是逃避清政府的苛捐杂税。说明封建主义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

试题详情

13.(07·江苏)“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发表此宣言的是                              (   )

A.梁启超          B.黄兴        C.孙中山       D.蔡锷

答案  C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统治,而由本题中“一人冠冕”“既忘共和,即称民贼”“1915年”所提供的信息可知是袁世凯称帝事件。

试题详情

12.(07·上海)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该文要维护的“国体”是                  (   )

A.开明君主制        B.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答案  D

解析  1915年时,中国的国体是中华民国共和体制。梁启超所讨论的问题是袁世凯称帝问题。

试题详情

11.(07·上海)“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答案  C

解析  从“剪发兴”“纤足灭”等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可判断出这些风俗的变化是在辛亥革命后。

试题详情

10.(08·天津)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

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租界”“地方当局”以及“本质上反映”等信息。天津老城门外出现“三不管”地带,是指租界和地方当局均不管理,由题干中的“租界”反映出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试题详情

9.(08·宁夏)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我国现在的社会习俗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在于“普及”和“融入”两词的区别,“融入”一词揭示了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融汇的史实。

试题详情

8.(08·广东)“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的发布时间最可能是在                                   (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建立初期

答案  C

解析  爱用国货,提倡国货,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之一。从题干来看,能发布这个文告的,是一个新的政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