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小明同学在超市里看到“食用碱面”(如图1所示),他想知道该“食用碱面”的成分,请教老师后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钠盐。

(作出猜想)小明及其他同学猜想其主要成分可能是:①Na2SO4 ②NaCl ③Na2CO3 ④NaHCO3

(查阅资料)(1)氯化钡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不反应。

2)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小明与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来确认该“食用碱面”的主要成分。

(进行实验)取适量该“食用碱面”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使之完全溶解,把所得溶液分成两等份。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①:在第一份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

____________

猜想①正确

实验②:在第二份溶液中加入_______

有气泡产生

猜想_____正确

(交流讨论)

1)同学们经过讨论,发现仅仅通过实验①不能得出该“食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SO4,也可能是Na2CO3,原因是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同学们通过对实验①②的分析得出该“食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CO3,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对此有同学,认为把酚酞溶液滴入该“食用碱面”的溶液中,溶液变红,就可得出该“食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CO3.这种说法对吗?并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小明的妈妈在做面条时,发现家里没有碱面了,急中生智,将家里的小苏打放进烤箱中加热,促使小苏打分解生成了碱面,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答案】产生白色沉淀 稀盐酸(或稀硫酸) 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有白色沉淀产生,同时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与实验①②相符 不对,碳酸氢钠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解析】

进行实验:实验①:实验结论为猜想①正确,故由实验现象可推出其主要成分应为Na2SO4,加入氯化钡溶液,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故实验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②: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说明该反应有气体生成,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碳酸氢钠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由于实验①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氢钠与氯化钡不反应,不可能产生白色沉淀,故其主要成分不是碳酸氢钠,碳酸钠可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故由实验②可得出,在第二份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结论为:猜想③正确;

交流讨论:(1)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也有白色沉淀产生,故仅仅通过实验①不能得出该“食用碱面”的主要成分是Na2SO4,也可能是Na2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有白色沉淀产生,同时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与实验①②相符;

3)该说法不正确,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碳酸氢钠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仅凭该“食用碱面”的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不能得出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

拓展应用: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碱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能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中的① 、② 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 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钠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

ABC 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

A D 两种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为了探究相关金属的化学性质,做了下列实验:

1A试管中实验现象是_____

2)只通过AB实验尚不能证明铜、银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需补充一个实验来证明,补充实验所用试剂合理的是_____

A CuAg、稀盐酸 B CuAgNO3溶液

3)实验C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某同学对试管中固体的成分提出以下四种猜想:

A ZnCuAg B ZnCu C CuAg D Ag

这四种猜想中明显不合理的是_____(填编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李婉仪同学在做 NaOH 溶液与 CuSO4 溶液反应的实验时,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对该沉淀进行加热,一般会看到蓝色沉淀变成黑色,可有时却看到蓝色沉淀变成绿色。李同学对此异常现象产生了兴趣,决定对此现象产生的实验条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写出上述生成蓝色沉淀以及蓝色沉淀变成黑色的化学反应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加热蓝色沉淀产生黑色固体与什么因素有关?

(作出猜想)猜想 1:与 CuSO4 溶液过量有关;猜想 2:与 NaOH 溶液过量有关。

(设计实验)限选试剂:1%NaOH 溶液,20%NaOH 溶液,1%CuSO4 溶液,20%CuSO4 溶液。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向 2 mL 20%CuSO4 溶液中滴加 2 1%NaOH 溶液,再将所得沉淀加热

先产生蓝色沉淀,加热后___________

猜想 1 成立

2_______________,再将所得沉淀加热

先产生蓝色沉淀,加热后___________

猜想 2 不成立

(得到结论)在上述实验中,要能观察到蓝色沉淀变成黑色,关键是________

(拓展与思考)进一步查阅资料得知,上述绿色物质是溶解度比氢氧化铜更小的水胆矾[化学式为Cu4(OH)6SO4],该物质能与酸反应,形成蓝色溶液。李同学想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该绿色物质中含有硫酸根,于是将上述绿色物质用蒸馏水洗涤、烘干,再溶解在足量的溶液 A 中,向所得溶液中滴加溶液 B,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表示原绿色物质中有硫酸根。试推测:溶液 A 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溶液 B 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列微观示意图表示,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D.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

B. 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C.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得更旺,b管的气体被点燃

D. 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是初中化学实验常见仪器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仪器A的名称是_____F的名称是_____;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_____(填字母序号)

2)利用图甲中仪器DE组装图一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①红磷燃烧冒出浓厚的________

②实验完毕后,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③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该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 二所示),用配制的发热剂(主要成分为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反应原理可简化为铁生锈消耗集气瓶中的_____

④经实验、分析、研究,小组同学又对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三所示),他们不是将同样足量的发热剂堆在瓶底,而是将其涂抹在集气瓶内壁的四周,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⑤在上述三个实验都正确的情况下,与另两个实验的测量结果相比,图三所示的实验测量结果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更接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温度的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趋势)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8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

2)曲线ab的交点M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0℃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b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等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从宏观知微观。

①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___________。(填符号)

2)从微观知宏观。

①微粒A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填)电子。

②微粒ABCDE中,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_____(填字母,下 同),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

③甲和乙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丙,三种物质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