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脱水性属于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B 碱中都含有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C 酸雨是pH小于7的雨水

D Na2CO3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化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的盐是_____;治疗胃酸过多症可以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小华同学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到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触摸试管壁有灼热感,于是他马上得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会放出热量”的结论。但是小丽提出异议:热量不一定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理由是_____

4NaCl溶液中有少量的CaCl2MgSO4杂质,除去杂质的操作是:依次加入过量的BaOH2Na2CO3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适量的稀盐酸,然后蒸发、结晶。

过滤时需要使用玻璃棒,则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_____

请写出加入BaOH2溶液的作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过滤后滤液中除NaCl外,还含有什么成分_____

5)向10g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中滴加73g的某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结束后称量剩余液体的质量为80.8g,求原氢氧化钠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

【答案】D 碳酸氢钠 AlOH3 +3HClAlCl3 +3H2O NaOH 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 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BaOH2 +MgSO4 BaSO4+MgOH2 NaOH Na2CO3 47%

【解析】

1A 浓盐酸没有脱水性,此选项错误;

B 碱中一般含有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但氨水中不含有金属离子,此选项错误;

C 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此选项错误;

D Na2CO3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此选项正确。故选D。

2)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的盐是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可以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氢氧化铝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lOH3+3HClAlCl3+3H2O

3)小华同学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到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触摸试管壁有灼热感,于是他马上得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会放出热量”的结论。但是小丽提出异议:热量不一定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理由是:NaOH 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

4NaCl溶液中有少量的CaCl2MgSO4杂质,除去杂质的操作是:依次加入过量的Ba(OH)2Na2CO3溶液,氢氧化钡能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通过过滤除去了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钙沉淀和碳酸钡沉淀,滤液中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向滤液中加适量的稀盐酸,碳酸钠、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然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

过滤时需要使用玻璃棒,则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由上述分析可知,加入Ba(OH)2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硫酸镁,方程式是:Ba(OH)2+MgSO4BaSO4+MgOH2↓。

由上述分析可知,过滤后滤液中除生成的NaCl外,还含有NaOHNa2CO3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g+73g80.8g2.2g

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解得x5.3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100%47%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归纳酸、碱、盐化学性质时,发现有些实验无法观察到明显现象,需要进行改进或继续实验验证。

Ⅰ.兴趣小组小觐同学提出,酸、碱中和没有明显现象,并设计如下两个实验:

1)实验一:向NaOH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滴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色变为无色,说明酸与碱能发生反应。往上述试管中再逐滴滴入过量NaOH溶液,不断振荡,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了滴加的稀硫酸过量。

2)按照“证明反应后NaOH消失了“这个角度,该同学又设计了实验二,将足量的稀硫酸滴入NaOH溶液后,再滴入甲溶液,同样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甲溶液可以是________(指示剂除外)。

3)其他同学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并不是所有酸、碱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例如稀硫酸与___________反应就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Ⅱ.兴趣小组小琪同学提出:CO2通入NaOH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并设计如下实验三继续探究。

(装置已连接好,气密性良好,止水夹ab已关闭,部分仪器已略去)

[查阅资料]

CO2与乙醇不反应,本实验条件下CO2在乙醇中的溶解忽略不计。

②常温下NaOH易溶于乙醇,Na2CO3微溶于乙醇。

4)把注射器Ⅰ中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注入充满CO2的三口烧瓶中,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导管d移出石灰水,打开止水夹ab,再从导管c端往三口烧瓶中鼓入N2,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了一段时间后,先把导管d放入澄清石灰水中,接着关闭止水夹a,再把注射器Ⅱ中的稀盐酸注入三口烧瓶内,观察到三口烧瓶中产生气泡,_____________。从生成物角度验证了CO2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Ⅲ.在老师的指导下,该兴趣小组的其他同学继续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制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

[查阅资料] 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8.5

6)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感悟]

7)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小组同学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反应物的减少或生成物的生成以及_________变化等角度验证反应的发生;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中学常见物质的转换关系图,其中AB常温下都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BXYE都为氧化物,XE都为黑色固体,Y可用作干燥剂,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I为蓝色沉淀,L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请回答: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写出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_____;写出反应⑦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反应①-⑦中不包括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写出D物质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用途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气体的制取是化学实验中一项重要的技能。

(1)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请将图(1)方框中CO2的发生装置图补画完整________

(2)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少量氯化氢和水蒸气,若要制取一瓶较为纯净、干燥的CO2,可选用如图(2)所示装置,则所选装置的导管接口从左到右的正确连接顺序为:CO2发生装置接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经略去),下列物质符合图中转化关系的甲、乙、丙依次是(  )

A. NaOHNaClNaNO3B. Fe2O3FeCl2Fe

C. CuCuOCuSO4D. H2SO4HClH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并在后面括号中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

2)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______[______]

3)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向盛有稀硫酸的小烧杯中慢慢滴加10%的Ba(OH)2溶液至过量,有关量的变化情况见下图(横坐标表示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小烧杯中量的变化)。其中错误的是(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装置为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

1)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

2)打开活塞a,让二氧化锰与双氧水接触,反应即进行。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②直通管的作用是 ______

③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将燃着的木条置于b导管口,观察到现象是______

3)若该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球形干燥管内装的药品是______(填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样品,为了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取45g石灰石样品,逐渐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45g这种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_____g

2)本实验是否可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完成实验,并说明理由_____

3)列式计算45g石灰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