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用“  ”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模拟模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 2︰1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该反应有2种生成物

D.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连线题:
(1)用分子的知识解释问题.
问 题                            解 释
温度计能指示温度高低                    分子不断运动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之间有间隔
10亿人每分钟数100个3万年才能数完一滴水里的水分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加热氧化汞会生成汞和氧气                   分子很小
(2)请将下列的生活现象或实验事实(左侧)与对应的分析结论(右侧)用短线连接.
生活现象或实验事实                   分析结论
夏天清晨,草上有很多露珠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对着干而冷的玻璃吹气,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空气中含水蒸气
可燃物在空气中持续燃烧                 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澄清的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浑浊        空气中含有氧气
(3)请将下列的物质的性质(左侧)与其对应的用途相连(右侧)用短线连接.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
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医疗急救
氧气具有助燃性                     充入食品袋防腐
铜的导电性好                      炼钢、航天
氧气能供给呼吸                     做导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海水是一种化学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包括水、溶解于水中的多种化学元素和气体。在海水中迄今已发现的化学元素达80多种。含量较高的元素除组成水的氢、氧元素外,还有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氟等。

(1)以海水及其产品为原料可以生产许多化工产品,如氯化钠、氢气、氢氧化钠、氯气、钠、镁、食用加碘盐等。

①请根据你学过的化学知识,按照纯净物、单质、混合物、化合物,将海水、氢气、氯化钠、氯气、氢氧化钠、钠、镁、食用加碘盐进行分类。(要求用框图的形式表示,层次分明)

②在氯化钠、氢气、镁三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由原子构成的是  ;由离子构成的是

(2)自然界中的溴元素绝大多数存在于海洋中,其元素符号为Br,根据中文名称猜测溴应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  (填“左侧”、“右侧”或“中部”)。

(3)锶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的信息见下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锶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为 ,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②锶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其相对原子质量为

(4)海水也是未来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小明同学从水产市场带回一瓶浑浊的海水,准备与同学们一起对其进行净化。请你参入他们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①他们在向水中加入明矾,搅拌静置后进行过滤,加入明矾的目的是

; 过滤需要的主要仪器和用品有

②下列对过滤过程及结果描述正确的是( )(填编号);

A.此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过滤是利用颗粒大小不同将混合物分离

C.过滤之后得到的“水”仍是咸的

D.过滤之后得到的“水”可以饮用  

③证明过滤之后得到的“水”中仍含有杂质的方法是  

 

④小明想把海水制成蒸馏水,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一般不用蒸馏水作为饮用水的理由是  

(5)海水是一种溶液,其中溶剂是水,溶质有多种,海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3.5%,市场上销售的“海水精”是根据海水溶质的主要成分按比例混合而成,“海水精”是一种白色固体,易溶于水。若用“海水精”配制一定量的人造海水,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配制步骤依次为

②所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面是学习了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后,进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氧气性质”的探究,请你回忆并回答下列探究内容:

(1)制取并收集两瓶氧气时,我用了                               等仪器和药品。

(2)制取操作过程中,氧气收集完成后,停止加热时,我是先           ,然后再                  

(3)做氧气的性质探究时,我用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流程。

本流程我探究的内容是                         。C操作,为了使      与氧气完全反应,我的操作方法是                                                

D操作用烧杯倾倒的液体是       ,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

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图1                                        图2

(1)写出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2)若实验室对你开放,请从图1中选择合适的装置,制取一种你熟悉的气体。你想制取的气体是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选择此收集装置的理由是                

    (3)装置B虽然操作简便,但无法控制反应速率。请从图2中选取    (填序号)取代B中的单孔塞,以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28.(8分)CO2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质:

    (1)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右图所示。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            ;若将铜网换成铁网,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CO2分别通人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①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0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右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            

                  

    ②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         ,观察到        

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同学们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溶液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向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如图),溶液变成了红色,但是一会儿红色就消

      失了。为此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甲:可能是酚酞溶液变质的缘故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二

       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氢氧化钠与酚酞混合后与

       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的

       缘故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有关

     【查阅资料】酚酞是一种常用酸碱指示剂,遇碱性溶液变红。

     【讨论分析】(1)甲同学提出猜想后,很快被小组同学否定了,其理由是若酚酞 

             试剂变质,就不可能出现遇氢氧化钠溶液变红的现象。

         (2)经过认真思考,大家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其理由

             是                    

     【实验设计】(3)为验证丙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请完 

             成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目的

现象结论

①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某氢氧化钠溶液。

溶液先变成红色,一会儿红色又消失。

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②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然后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来源:Z#xx#k.Com]

    【实验方法】(4)为验证丁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请回答有关问题。

         方案一: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取少量并滴

            加2滴酚酞溶液。

         现象和结论: 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

               红色会消失,则证明              

         方案二:                          

        现象和结论: 出现红色且不褪去,结论同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