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图中的①、②分别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题中信息回答:

(1) 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__

(2) 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3) 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4) 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_______(填序号);

【答案】 9 40.08 BC B

【解析】

(1)由图可知,氟原子是9号元素,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故氟原子的核电荷数是9;

(2)由图可知,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3)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图中BC的质子数相同,是同种元素的粒子;

(4)粒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A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B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7,故A粒子与B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汽车尾气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为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人们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化器”,使尾气中的CO和NOx转化为N2和CO2

(1)写出CO和NOx在“催化转化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若x=1,CO和N2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

(3)若x=2.5时,则NO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象与实验表述不一致的是(  )

A. 向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生石灰

B.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C. 向MgC12和HC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D. 镁带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对石灰石样品进行如下实验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将100g稀盐酸分4次加入到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如下。请计算:

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剩余固体的质量/g

8

4

2

2

求:

(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g:

(2)第4次加入稀盐酸后所得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最终结果保留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B.图中 n的值为10

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_

(2)实验室选用B、C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检验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

(3)已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可用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得。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该气体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有甲乙两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学习小组为了研究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电子秤示数单位为克)

(1)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为红色,说明反应后溶液呈____性。

(2)上述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质量为______克。

(3)计算甲瓶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4)某同学另取10克乙瓶中的固体样品,用100克15%的稀硫酸按同样方法进行实验,他认为不管固体样品变质程度如何,稀硫酸加入后,都不需要使用石蕊试液,请计算说明他做出此判断的原因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查资料知道,乙醇(分子式为C2H6O)俗称酒精,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现对乙醇与氧气反应进行探究。

(探究活动一)

同学们把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灼烧到通红,取出铜丝,发现表面变黑,趁热插入装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如图),铜丝很快变为红色,并闻到刺激性气味。重复上述操作多次,得到A溶液;经称量,实验前后铜丝质量不变。

铜丝灼烧后生成的黑色物质是___,铜丝除了给反应加热外,还起到__________作用。

(提出问题) 生成的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有同学提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猜想一:SO2猜想二:CO2。猜想三:醋酸(C2H4O2)

(讨论与结论)同学们讨论后发表看法:

小吴认为猜想一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小周认为猜想二也不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小施认为猜想三有可能正确,原因是醋酸具有挥发性,并有刺激性气味。

(探究活动二)

小施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后,发现猜想三也不正确。请补充完成小施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然后_____________

(讨论与结论)

老师提示这种刺激性气味气体来源于易挥发的B物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4,且含有C、H、O三种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超过20%),由此可推知物质B的分子式为_____

(拓展活动)

(1)同学们再取少量A溶液加入试管中,加少量无水硫酸铜固体,变蓝色(已知:乙醇、B物质遇无水硫酸铜均不显蓝色),说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有____生成。

(2)乙醇在微生物(醋酸菌)作用下与氧气反应能生成醋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I是课本中的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此实验说明了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II所示,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讨论]

1若实验II的现象不明显,应当进行的改进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图II所示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I和图II所示装置虽能够证明分子的性质,但无法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图III和图IV所示装置:

1按照图III和图IV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变化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图III和图IV所示的装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