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ⅠA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而ⅦA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B.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2np6(若只有K层时为1s2)的原子,第一电离能较大
C.碳原子由1s22s22p2转化成1s22s12p3,这一过程中释放能量
D.NaH的存在能支持可将氢元素放在ⅦA的观点

分析 A.IA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ⅦA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小;
B.电子排布为全满或半满时为稳定状态;
C.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电子能量增大,需要吸收能量;
D.NaH中的H元素最低为-1,ⅦA族中元素的最低化合价为-1价.

解答 解:A.ⅠA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所以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ⅦA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Ⅶ元素的电负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故A错误;
B.电子排布为全满或半满时为稳定状态,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2np6(若只有K层时为1s2)的原子,为稳定状态,不容易失电子,所以第一电离能较大,故B正确;
C.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电子能量增大,需要吸收能量,碳原子由1s22s22p2转化成1s22s12p3,这一过程中会吸收能量,故C错误;
D.NaH中的H元素最低为-1,则H可以放在放在ⅦA族中,故D正确;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电离能、电负性变化规律,明确电离能与失电子难易程度、电负性与得电子强弱关系是解本题关键,侧重考查运用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熟练掌握元素周期律知识,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1)常温下将0.2mol/L HCl溶液与0.2mol/L MOH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测得混合溶液的pH=6,试回答以下问题:
①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0.2mol/L的H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填“>”、“<”、或“=”)
②求出混合溶液中下列算式的精确计算结果(填具体数字):c(Cl-)-c(M+)=9.9×10-7 mol/L.
(2)常温下若将0.2mol/L HA溶液与0.1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说明在相同条件下HA的电离程度>NaA的水解程度.(填“>”、“<”、或“=”)
(3)常温下若将pH=3的HR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混合溶液的pH<7.(填“>7”、“<7”、或“无法确定”)
(4)已知:温度和浓度相等时,氨水的电离程度与醋酸相等.常温下,下列4种溶液:
①0.1mol/L CH3COONa     ②0.1mol/L CH3COONH4      ③0.1mol/L CH3COOH
④0.1mol/LCH3COONa和0.1mol/LNaOH的混合溶液
按pH由大到小顺序排列④①②③(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在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3+3NH3•H2O=Al(OH)3↓+3NH4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5.中和0.5mol NaOH需多少摩的HNO3?其质量是多少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乙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原料,可制备多种化工产品.
(一)制备α-氯乙基苯的反应如下:
CH2CH3(g)+Cl2(g)$\stackrel{催化剂}{?}$CHCl-CH3(g)+HCl(g)△H>0
T℃时,向一恒压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乙苯气体和氯气发生上述反应(已排除其他反应干扰),测得乙苯摩尔分数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0256910
χ(乙苯)0.50.250.10.10.050.05
(1)若初始投入乙苯为2mol,恒压容器容积10L,用氯气表示该反应0~5分钟内的速率υ(Cl2)=0.032mol/(L•min).T℃时,计算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16.6分钟时,仅改变一种条件破坏了平衡,则改变的外界条件为升高温度.
(2)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b(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K变大.

(3)乙苯的平衡转化率α(乙苯)随反应物投料比和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图2中的温度由大到小为T3>T2>T1,其判断理由是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乙苯转化率增加.
(二)催化脱氢生产苯乙烯的反应如下:
CH2CH3(g)$\stackrel{催化剂}{?}$CH=CH2(g)+H2(g)△H=+124kJ/mol
(4)气相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有多种表示方法,可用各气体摩尔分数代替浓度项表示平衡常数,写出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χ=$\frac{λ(氢气)λ(苯乙烯)}{λ(乙苯)}$.(用符号χ表示气体摩尔分数).
(5)工业上,在恒压条件下进行上述反应时,将乙苯与水蒸气的混合气体通入反应器中(已知水蒸气不参与反应),加入水蒸气可以使乙苯的转化率增大,用化学平衡理论解释乙苯转化率增加的原因恒压条件,加水蒸气体积增大,相当于减压,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乙苯转化率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醇与氢卤酸反应是制备卤代烃的重要方法.实验室制备1一溴丁烷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图:
NaBr+H2SO4$\frac{\underline{\;微热\;}}{\;}$HBr+NaHSO4
C4H9-OH+HBr$\stackrel{△}{→}$ C4H9-Br+H2O②
可能存在的副反应有: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脱水生成烯和醚,Br-被浓硫酸氧化为Br2等.
有关数据列表如表:
熔点/℃沸点/℃密度/g•cm-3
正丁醇-89.53117.250.81
1-溴丁烷-112.4101.61.28
(1)实验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直形冷凝管;反应加热时的温度不宜超过100℃,较好的加热方法是水浴加热.圆底烧瓶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装置中倒扣漏斗的作用是防止溴化氢极易溶于水而倒吸;
(2)制备操作中,加入的浓硫酸必须进行适当稀释,其目的是abc(填字母序号).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      b.减少Br2的生成
c.减少HBr的挥发              d.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3)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中1-溴丁烷分离出来,应采取蒸馏操作得到较纯的1-溴丁烷,蒸馏装置除了用到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锥形瓶,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酒精灯、蒸馏烧瓶;
(4)将反应结束后得到的混合物经过蒸馏操作得到较纯的1-溴丁烷的产物中,可能含有的杂质主要是水;
(5)将1-溴丁烷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在下层(填“上层”、“下层”或“不分层”).
(6)某实验小组制取1-溴丁烷时,向圆底烧瓶中加入7.4g正丁醇,13.0g NaBr和足量的浓硫酸,最终制得1一溴丁烷9.6g,则1一溴丁烷的产率是70%(保留2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0.氮化锂(Li3N)是一种优良的贮氢材料.它是一种紫色或红色的晶状固体,在空气中长期暴露,最终会变成碳酸锂.氮化锂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锂和氨气,在空气中加热能剧烈燃烧.锂与氨反应生成LiNH2和H2.实验室用干燥、纯净的N2与金属锂反应制取氮化锂.某课题组拟选择下列装置完成制备氮化锂的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

回答下列问题:
(1)若实验室用生石灰与浓氨水混合制备少量氨气,气流从左至右,选择上述装置制备少量氮化锂.装置连接顺序为A、F、D、E、C、F.
(2)E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氨气并干燥氮气;写出D中化学方程式为3CuO+2NH3$\frac{\underline{\;\;△\;\;}}{\;}$3Cu+N2+3H2O.
(3)实验步骤如下:
①装药品  ②引发反应产生氨气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点燃C处酒精灯  ⑤点燃D处酒精灯
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③①②⑤④.(填序号)
(4)实验室保存锂的方法是锂保存在石蜡油中;写出C中的化学方程式N2+6Li$\frac{\underline{\;\;△\;\;}}{\;}$2Li3N.
(5)设计简单实验证明C中产物有氮化锂:取少量产物于试管,滴入少量蒸馏水,若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产物有氮化锂,反之则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某有机物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4.5,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如下转化(其他产物和水已省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要求写化学式:A的分子式C3H7OCl; J的结构简式
(2)在上述反应中①~⑨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⑤⑨,属于消去反应的是③④;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CC→F+2NaOH$→_{△}^{H_{2}O}$+NaCl+H2O
(4)有机物I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一种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则该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简式为
(5)写出 I的一种同分异构体(能与金属钠、NaOH溶液和银氨溶液均能反应)的结构简式为HCOOCH2CH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①Na2SO4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Na2SO4=2Na++SO42-
②NaHCO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NaHCO3=Na++HCO3-
③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H++SO42-+Ba2++2OH-=BaSO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