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用箭头在图1下方的长框中标出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
(2)图中④的名称是突触小体,是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膨大形成的.
(3)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个部分构成.
(4)图2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C.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分析 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2、本题是对突触结构和神经冲动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和物质运输方式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突触后膜的受体,②是通道蛋白,③是突触后膜,④突触小体,⑤是突触小泡,⑥轴突,⑦线粒体,⑧突触前膜.

解答 解:(1)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箭头方向由右向左.
(2)图中④表示的是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
(3)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因此刺激图中箭头处,可在b、c点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即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刺激图中箭头处,在d点和e点也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而在a点无法检测到膜电位变化.故选:C.
故答案为:
(1)←
(2)突触小体    轴突
(3)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4)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与神经冲动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分析题图明确各部分结构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突触结构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与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理解与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辽宁省高三上二模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高等植物有关生理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曲线,下列关于图中各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ⅠCD段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B.植物在曲线AB段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以后开始合成有机物

C.F点以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是受暗反应速度的限制

D.各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B.由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的过程是体液调节,②位于垂体
C.由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的过程是神经调节,②位于大脑皮层
D.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活细胞内合成酶的原料是(  )
A.脂肪酸B.核苷酸
C.氨基酸D.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1952年,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大肠杆菌和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证明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他们首先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来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该大肠杆菌来培养T2噬菌体,再用上述T2噬菌体去感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如图A),并经过保温、搅拌器搅拌、离心等步骤进一步开展实验(如图B).请据图回答:

(1)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结构简单、只含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的特点.
(2)通过分别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3)与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本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原因是本实验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直接、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4)含32P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在理论上,上清液的放射性应该为0,但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经过离心,上清液放射性很高,这说明离心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侵染大肠杆菌;或者,离心时间过长,部分噬菌体已经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关于染色体组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染色体组型是将某种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排列成的图象
B.染色体组型能体现该生物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
C.确定染色体组型先要对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进行显微摄影从而比较染色体特征
D.染色体组型可以用来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4.如图甲是将长势良好的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用测定仪测定罩内24小时的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图乙为该植物某叶肉细胞在温度为30℃、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叶绿体中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丙中a表示该细胞的线粒体进行细胞呼吸放出的CO2量,b表示该细胞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不考虑这一天内植株生长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所示,假设B点与C点时的温度相同,B时刻的光照强度大于C
B..假设该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图乙中c对应的柱状体的高度将升高
C..图乙光照强度为b时,该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
D..假设图丙中a=b,此状态相当于图乙中光照强度为C时的生理状态,在图甲中处于B点之前,C点之后(包括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下列是生物学技术制备抗体的两个途径模式简图.

(1)在获取抗体之前,需要向健康人体注射特定抗原(如乙肝疫苗),并且每隔一周重复注射一次.免疫学细胞A在人体主要介导(参与)体液 免疫.
(2)过程①和②得到的Y细胞称为杂交瘤细胞.  得到的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3)④过程需要逆转录酶,⑤过程则需要特定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4)抗体1与抗体2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两者的空间结构是否相同?不同为什么?抗体2形成过程没有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抗体1形成过程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5)如果想用棉花产生该种抗体,则⑥过程的受体细胞通常选用农杆菌,经过筛选后再侵染棉花体细胞,转化成功后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能产抗体的转基因棉花植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2.下列关于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将基因传给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D.两个生物个体交配成功产生了后代,说明这两个生物个体属于同一物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