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5821  215829  215835  215839  215845  215847  215851  215857  215859  215865  215871  215875  215877  215881  215887  215889  215895  215899  215901  215905  215907  215911  215913  215915  215916  215917  215919  215920  215921  215923  215925  215929  215931  215935  215937  215941  215947  215949  215955  215959  215961  215965  215971  215977  215979  215985  215989  215991  215997  216001  216007  216015  447348 

1.下列对于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D )

①该图表示北半球 ②该图表示南半球 ③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 ④BC是晨昏线中的晨线部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根据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可以推断OP、

OQ为日期分界线即是180°经线或0时所在经线。由于晨昏线ACB是关于OP所在经线

圈呈轴对称,所以O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OQ则为180°经线的一部分。根据O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可知图中极点O 处在极夜状态,又因为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

可知该图为南极俯视图。根据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和昼夜分布特点可知BC为晨线。

试题详情

18.(2009·菏泽质检)读“2月份大洋表面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图中①代表的是下列渔场中的                     ( )

A.北海渔场     B.秘鲁渔场

C.北海道渔场    D.纽芬兰渔场

(2)图中A处海区等温线比B处海区等温线稠密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大洋西岸等温线相比,大洋东岸等温线在甲处海域向________(南、北)方向凸出,

在乙处海域向________(南、北)凸出,主要是甲处受________(洋流名称)的影响,乙处

受________(洋流名称)的影响。

(4)试分析甲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解析 图中A位于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强烈,营养盐类丰

富,形成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处,南北温差大,因此等温线密集。读图可知,甲处等温线向南凸出,为加那利寒流,寒流降温减湿,对沿岸荒漠的形成起一定作用;乙处等温线向北凸出,为北大西洋暖流,暖流增温增湿,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答案 (1)D

(2)A处海区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水温度南北差异大

(3)南 北 加那利寒流 北大西洋暖流

(4)加那利寒流降温减湿,对沿岸荒漠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试题详情

17.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墨累河位于澳大利亚内陆,乘船可欣赏到拥有上百万年历史的峡谷、悬崖、宝蓝色礁湖和一望无垠的红树林,曾一度成为世界重要游轮度假线路。但近年来由于干旱持续发生,墨累河水量不断减少,河流水位急剧下降,其又成为“最受伤的大河”之

一。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分析,可采取什么措施解决水源紧张问题?

(2)墨累河日渐枯萎的原因与材料二图中  (填序号)环节有关。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  

(3)据材料一图分析墨累河水源中缺少  补给,为什么?

(4)材料二图中水循环各环节中,最容易受人类影响的是  (填序号),人类的哪些活动会使⑤减少?

解析 本题以澳大利亚墨累河水量减少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水圈和水循环的相应知

识。第(1)题,墨累河位于大分水岭西侧,是背风坡,而大分水岭东坡为东南信风迎风

坡,降水多,可采取东水西调措施解决水源紧张问题。第(2)题,墨累河日渐枯萎是由

于大旱天气,从根本原因上说,是海洋水汽输送不够,读图可知②应为水汽输送,图中水循环为海陆间循环。第(3)题,澳大利亚由于纬度低,又没有高山,故没有冰川积

雪,所以,墨累河缺少冰雪融水补给。第(4)题,水循环各环节中,最易受人类影响的

是地表径流。⑤是地下径流,破坏植被、城市化带来的地面硬化等都会导致下渗减少,

地下径流减少。

答案 (1)从大分水岭东坡调水到西坡。

(2)② 海陆间循环

(3)冰雪融水 澳大利亚纬度低,又无高山。

(4)④ 破坏植被、城市化等。

试题详情

(2009·南京期末调研)下图为“理想大陆周围洋流分布的模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反映“中低纬度海区顺时针方向流动”规律的洋流有(双选)          ( )

A.③  B.④  C.⑤  D.⑥

16.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双选)              ( )

A.在高低纬度海区之间进行热量的传递与交换

B.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如①③交汇区形成重要渔场

C.厄尔尼诺现象是⑥势力增强的结果

D.同纬度地区,冬季①沿岸气温高于②

解析 第15题,依题意,中低纬度为以南北回归线为中心的洋流,其在北半球为顺时

针,在南半球为逆时针。事实上此题可以直接根据图中洋流方向得出答案。第16题,大洋环流在不同纬度之间的流动,实现了热量的交换与传递,其中洋流①为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②为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因此AD正确;而B项中,洋流①③不是交汇,而是背向流动;C项中,厄尔尼诺现象应该是赤道逆流势力增强,使得东南太平洋海区水温异常升高,图中⑥洋流可以类似于巴西暖流或东澳大利亚暖流,与厄尔尼诺现象不一定能建立关联性。

答案 15.AB 16.AD

试题详情

(2010·南通调研)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模拟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有关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寒流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

C.呈反气旋型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

D.呈气旋型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

14.日本暖流                               ( )

A.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

B.减缓了海轮北上的航速

C.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

D.缩小了海洋污染的范围

解析 第13题,据图可知,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中低纬度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它们都与所在半球的反气旋运动方向一致,且大陆的东岸都为暖流,西岸都为寒流。第14题,日本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增加了沿岸地区的降水量,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该洋流向北流,会加快海轮北上的速

度;在它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形成了北海道渔场;该洋流会将污染物带至其他海域,

从而扩大了海洋污染物的污染范围。

答案 13.C 14.A

试题详情

(2010·济南质检)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为承压水。承压水能够自由上升的海拔高度称为承压水位。承压水位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水压线。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底面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含水层顶板底面等高线。下图为“某区域承压水勘察站等值线(单位:米)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勘察站点②处的承压水埋藏深度是                    ( )

A.2米       B.8米

C.10米       D.12米

12.勘察站点①②③④四处可能出现自流泉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1题,根据对材料中相关名词概念的理解,②处承压水的埋藏深度为图中②处地形等高线数值减去②处含水层顶板底面等高线数值。故②处的承压水埋藏深度为94-82=12(米)。第12题,根据相关概念的理解,自流泉可能出现在承压水位高于当地地面海拔高度的点,即图中等水压线数值高于地形等高线数值的点。图中①处地形等高线数值小于90,而等水压线数值为90,可能有自流泉;②处地形等高线数值为94,而等水压线数值为92,不可能有自流泉;③处地形等高线数值为98,而等水压线数值为94,不可能有自流泉;④处地形等高线数值为98,而等水压线数值在94-96之间,不可能有自流泉。

答案 11.D 12.A

试题详情

读“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完成9-10题。

9.甲处海底地形是                          ( )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岭          D.海盆

10.乙处洋流可能是                          ( )

A.日本暖流        B.阿拉斯加暖流

C.巴西暖流        D.东澳大利亚暖流

解析 本题组以两组等值线(等深线和等温线)为背景材料,考查海底地形和洋流的分

布。第9题,根据等深线可知,甲处的坡度较大,深度增加较快,对应海底地形中的大陆坡。第10题,根据图中的等温线,不难判断出该海域位于北半球;再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知,乙处的水温高于同纬度地区,即乙处受暖流影响;最后根据该处的等深线分布规律可知,该海域位于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部;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乙处的洋流可能为日本暖流。

答案 9.B 10.A

试题详情

(2008·北京文综)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下图,回答6-8题。

6.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 则              ( )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解析 E与H相比,E处海拔高,因而气温低,故选项A错误;F与G相比,F海拔高,因而气压低,故选项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选项C、D均无法作出判断。

答案 B

7.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解析 根据水循环模式图分析可知,G为陆地,H为海洋。因此图中①为陆地降水,参与了陆地淡水资源的补给;②为径流;③为海水蒸发,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升高;④为水汽输送,运动的距离会受到山地等地形的影响。

答案 A

8.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解析 根据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分析可知,该图为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因此,洋流①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洋流②为西风漂流;洋流③为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洋流④为南赤道暖流。

答案 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