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5825  215833  215839  215843  215849  215851  215855  215861  215863  215869  215875  215879  215881  215885  215891  215893  215899  215903  215905  215909  215911  215915  215917  215919  215920  215921  215923  215924  215925  215927  215929  215933  215935  215939  215941  215945  215951  215953  215959  215963  215965  215969  215975  215981  215983  215989  215993  215995  216001  216005  216011  216019  447348 

3.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及原因

 
变化规律
原因
随时间变化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夏季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冬季海水热量收入小于支出
随空间变化
沿南北方向
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太阳辐射能量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
沿东西方向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水温偏低
同一纬度,暖流水温高于寒流
沿垂直方向
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但表层以下(1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的变化不大
太阳辐射是海水热量的主要来源,而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越向深处海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少

(1)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此图展示了:

a横坐标为纬度,纵坐标为辐射热量。

b粗线代表热量收入,细线代表热量支出。

c海洋热量在赤道--副热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而盈余;在副热带海区--高纬海区,收入小于支出而亏损;在30º附近收支基本平衡。

d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在一年中的各个季节,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并不平衡。

(2)右图是“太平洋西经170º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此图展示了

a图中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深度。

b从水平方向看,三个观测站海水表面温度分别为27℃、21℃、17℃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所造成的。其中①观测站大致位于纬度0º-10º之间的热带海区,②位于20º-30º之间的副热带海区,③位于纬度30º-40º之间的温带海区,由①-③纬度逐渐增高。

c从垂直方向上看,三者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是相似的:在1000米的深度范围内,水温随深度递减得稍快些;大于1000米深度的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很缓慢;3000米以下,水温都在2℃左右。

试题详情

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试题详情

1.海水热量的收支与平衡  海水热量收入,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世界海洋每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只是不同季节,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不平衡。因此,各个海区的海水温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试题详情

18.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

解析 第(1)题,此题不需要去思考该小区域位于什么地方,只要充分观察3个剖面图,

直接归纳各剖面线经过地区的地形特征即可。剖面图中的纵坐标,其海拔高度可以帮助判断是山地还是丘陵地区。3条剖面线所经地区均是河谷地带,关键是描述河谷的不同形态。AA′河谷跨度大,是宽谷、山间的小盆地;BB′河谷跨度小,但深度较深,是典型的峡谷,由流水的侵蚀作用所致;CC′河谷,从海拔高度判断位于丘陵地带,是一个普通的河谷。

第(2)题,该地区河谷地带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种植业;该地区是低山、丘陵地区,在坡度较大的地区不宜大面积垦荒,需注意水土保持,发展林业,同时,适当选择经济林木,如果树可大大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河流的某些河段水能资源较丰富,可开发利用;山区的生态环境较脆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需注意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使可持续发展。第(3)题,水能资源的丰富程度需从两个角度分析:①河流的径流量大小,这又与河流的补给水源有关。题干提示,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丰富;②河流的落差,该河流在剖面BB′处,形成了一个峡谷,落差较大。另外,该河流在剖面BB′的上游地区是一个宽谷(在剖面AA′处),有较大的积水区域,同时,在峡谷BB′处,有利于筑坝,且工程量较小。

答案 (1)AA′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深切(“V”形)河谷(峡谷);CC′剖面显示的是丘陵中的河谷。该小区域是山地(低山、

丘陵)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

(2)有发展耕作业、林业、果树业和开发水能的潜力。开发中应避免坡地垦荒(过度开垦),

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

(3)降水较多;有(足够)汇水面积;河流有较大落差;(在剖面线BB′附近)有峡谷形成较好

坝址。

试题详情

17.(2010·广东高三抽样测试)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回答问题。(18分)

(1)在图中左上角弧线上未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补上应为  时针方向。

(2)A在D的  方向,C在北京的  方向。

(3)写出下列两城市的经纬度位置:

①北京:    ;②匹兹堡:    

(4)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计划全程沿经线以每小时1 100 km的速度匀速飞行,由北京经

过B点,最后在匹兹堡降落。请回答:

①飞机飞行需要________小时。

②飞行依次途经的国家有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若此时起飞时北京的区时为3月21日8时, 那么降落时匹兹堡的区时应为3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

解析 (1)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显示了北半球的城市,可知中心应为北极点。(2)先定南北、再定东西的方法可以简单求解。A点在D点南方,按照自转方向A点在D点东方,所以为东南方向;同理,C在北京西南方向。(3)直接从图中读取。对北京位于东半球、北半球要有基本的方位概念,匹兹堡位于西经80°可以通过经线排列关系确定。(4)飞行路线是解题的关键,题中“从北京沿经线飞行、过极点,(再沿经线飞行)到达匹兹堡”,飞行路线跨过北京以北的50个纬度、匹兹堡以北的50个纬度。①飞行时间应该是(50+50)×111 km÷1 100 km/h=10h。②依次经过的国家有美国和中国北方的国家。③起飞时匹兹堡的区时是3月20日19点(向东过日界线减一日),10小时后为3月21日5时。

答案 (1)逆

(2)东南 西南

(3)40°N,116°E 40°N,80°W

(4)①10 ②蒙古 俄罗斯 加拿大 美国 ③21 5

试题详情

(2010·烟台期末考试)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回答15-16题。

15.图中主要河流的流向为                                           ( )

A.从西南流向东北                B.从东北流向西南

C.从北流向南                   D.从南流向北

16.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①线和②线两个方案,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

C.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大

解析 结合该题中河流水系发育特点判断河流走向是从西南流向东北。②线方案与①线方

案相比,不用修大型桥梁,占用耕地少。

答案 15.A 16.C

试题详情

(2010·济南外国语学校期末质检)读“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其中虚线a、b分别为一年中不同季节的两个极值湖泊水位,完成13-14题。

13.图中a、b水位差可能是                                          ( )

A.0.8 m                              B.1.2 m

C.1.4 m                                   D.1.6 m

14.关于湖泊所在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深居内陆,全年干旱少雨

B.地势高、气温低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特点

C.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等值线判读和区域定位能力。第13题,结合等值线判读方法可知,a、b水位差大于0.5米而小于1米。第14题,结合经纬网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 13.A 14.D

试题详情

(2009·枣庄高三调研)冬至日,山东枣庄市某校高一学生去下图所示地区进行地质考察,他们借助GPS测得山峰M的纬度为36.5°N,海拔为598米。两组学生分别到达P、Q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仅15米。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②线穿越的等高线最少,地形起伏最小。

答案 B

12.该日正午,M峰顶观云亭(高约5米)尖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                                  ( )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解析 已知M点的纬度为36.5°N,则可以求出该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0°,又知P、M两点的相对高度是288米,则可以求出两地的距离大约为500米。

答案 C

试题详情

(2010·海淀期末)水准仪测量法是高程测量最精确的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水准仪提供一条水平视线进行测量的方法,如图甲所示进行测量。据图回答9-10题。

9.已测得A点的海拔为53.195米,通过水准仪A标尺的读数为1.386米,B标尺的读数为0.824米,判断B点的海拔高度及与A的相对高度分别是            ( )

A.54.581米、1.386米

B.55.405米、2.210米

C.53.757米、0.824米

D.53.757米、0.562米

10.图乙所示为一中学地理活动小组用简易方法测得的某地高程情况,如果该地降水丰富,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区域较大的溪沟可能有                (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解析 首先通过水准仪A标尺的读数1.386米与B标尺的读数0.824米,算出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0.562米,在此基础上可推算出B点的海拔高度;图乙中显示了各点高程,大致可画出等高线图,由等高线的弯曲可得出有两条溪沟。

答案 9.D 10.B

试题详情

读下图,回答7-8题。

7.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8.若图示甲、乙、丙三处阴影面积相同,则关于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

B.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C.甲大于乙,乙大于丙

D.乙的比例尺最小

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地球上的距离和比例尺的知识。第7题,相同经度间的纬线长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三艘船中乙位于赤道,距离最远。第8题,图上甲、乙、丙三处阴影图上面积一样,但实际面积乙>丙>甲,则比例尺的大小顺序为甲>丙>乙。

答案 7.B 8.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