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642  332650  332656  332660  332666  332668  332672  332678  332680  332686  332692  332696  332698  332702  332708  332710  332716  332720  332722  332726  332728  332732  332734  332736  332737  332738  332740  332741  332742  332744  332746  332750  332752  332756  332758  332762  332768  332770  332776  332780  332782  332786  332792  332798  332800  332806  332810  332812  332818  332822  332828  332836  447348 

1.原因:

(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试题详情

类别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模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内容
政治上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经济上:加大对农业投入,提高收购价格等;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等。
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经济上“加速战略”;政治上背离社会主义,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等;把联盟变成邦联。
结果
影响
结果: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影响: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结果:取得一定成果,但最终失败。影响: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结果:失败。影响:导致政局动荡、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试题详情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一种客观事实。但是,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些变化,则受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所制约,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结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唯物辩证地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经得起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检验的科学结论。

(1)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统治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出现了资本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向,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实现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是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还是职工参股经济的发展,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特性和统治地位。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主体、由垄断资本集团所控制、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经济制度。

(2)剥削方式的变化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剥削和统治的根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是以广大被剥削阶级和被掠夺国家作出巨大牺牲、遭受深重灾难为前提的。他们所作的种种调整和改良,只不过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露的“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方式,转化为温和的、巧妙的、合法的和间接的剥削方式罢了。当代资本主义统治、奴役和剥削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具体手段、方式的改进,不仅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实质,降低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和发展中国家的剥削程度,反而使垄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更加伪善、更加精巧、更加变本加厉。

(3)生产力发展没有改变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科技和生产力确实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如今这些国家仍是科技进步的主要策源地,经济发展水平仍居世界前列。但是,这一切都并未改变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

(4)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改良未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改良,提高了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的能力与水平,确实在不同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然而,这种调节和改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危机。战后,始终困扰着资本主义世界的“丰裕中的贫困”、结构性失业、无家可归、两极分化、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和环境污染等严重社会问题,就是对西方国家自我调节能力的检验及其局限性的证明。

试题详情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1)资本主义国家科技仍在进步,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战后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即农业在国内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到不足3%;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大多保持在30%-40%之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则迅速提高到60%以上,美国更是高达72%。新科技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更加现代化和“高级化”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2)资本组合方式在变化,资本社会化趋向进一步增强。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个人占有,是传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典型实现形式。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本质虽然没有改变,但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却在不断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和演化:

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和变化。早在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生活的年代,股份公司已经出现。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得到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发展,大股份公司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基干。此外,股份企业的资本组合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资本组合来看,过去的股份制企业虽然突破了个体资本的局限,但企业的投资者仍是少数几个大资本家。随着股份制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筹资渠道越来越多,股权越来越分散化和群众化。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企业中,传统的资本家个人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法人股或机构投资者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资本组合方式和来源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权力重心在转移。个体资本家和个人持股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下降,而专业经营者或经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则不断上升,“委托制”或“代理制”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

合作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众所周知,合作经济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战后,这种与资本主义原则相背离、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扬弃的合作经济又有了更大、更为广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农业、渔业、建筑、商业、服务、旅游、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交通运输等部门,各种形式的合作制企业越来越多。

职工所有制形式有了很大发展。所谓职工所有制大体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是职工股份所有制企业,即主要是由本企业职工集资开办的企业;二是企业吸收职工入股或有职工资本参与的企业。对于“职工股份所有制企业”,西方国家往往称之为职工合作工厂,也有人称之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这种企业大体是通过两种方式形成的:一是通过职工集资组建的新企业;二是职工出资购买原有企业。这两种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企业的财产或产权全部或大部分由本企业职工占有或控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职工参股的增多,职工参股和行使股权的方式也在变化,所谓职工集体信托持股方式得到广泛发展。这种办法增强了职工股权的分量,由小股票持有者变成了集体性的大股东,从而提高了其在企业的地位和发言权,有利于维护职工的权益。但也应看到,职工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毕竟仍居从属地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资本为了本身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更加广泛的集资,或者是为了把负担转嫁给职工,或者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分化职工队伍,等等)而控制、操纵和特意安排的。

(3)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加剧,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各种垄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大大加强了,垄断财团控制了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金融到公用事业、饮食、旅游、娱乐等几乎所有行业。目前,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中小型企业仍大量存在,并与垄断组织展开激烈的竞争,但其资本特别是科技实力难以与大资本和大垄断组织抗衡,在经济生活中起不了主导作用。

垄断资本的核心是金融资本。战后,随着银行信用体系的发展,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本与各种工商服务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更为庞杂的金融资本。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出现筹资证券化的趋势,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离不开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的承销和商业银行的资信担保;企业发行股票要由商业银行充当托管人和上市股票的过户代理人和登记人。这样,垄断金融组织就通过信贷、租赁和中介性业务,加强对经济的影响和控制。此外,他们还通过向政府贷款、代销和持有公债、利用存款倍增效应扩大或收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等方式,介入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国际垄断资本势力增强。资本的国际运动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战后,资本国际运动的规模和总量急剧膨胀,产业资本国际化作为资本国际运动的主要形式,带动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使资本的国际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垄断资本在世界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全球化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在迅猛扩大,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和生产领域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为了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资本主义国家还打破疆域界限,建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协调其在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组织以及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是适应这种形势和需要而形成和运作的。

(5)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发展。20世纪50-7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赢得相对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除吸收和利用了新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之外,还得益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巨大调节和改良功能。这主要包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实行一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推行国有化,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的收入和过度的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

80年代末9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民主党力图在代表资产阶级右翼的自由主义和代表左翼的社会民主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实行所谓的“新经济”、“新福利”、“新政治”和“新治理”。通过80-90年代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巩固和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企业制度(包括企业所有制、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体制)更富有弹性,以适应信息化和全球竞争的要求。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灵活。

(6)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取得强势地位。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从劳动者在三大产业的分布来看,农业劳动人数锐减,工业劳动人数增长缓慢,甚至有所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大增,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人超过了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二是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分布来看,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三是从事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的“知识工人”增多,非知识工人减少。受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就业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也有一些新变化:一是跨国资本家阶级开始形成。二是中间阶层出现新的分化。信息技术革命在创造高效率的同时,也造成“白领失业浪潮”。

战后,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向非西方国家扩张和渗透。美国学者詹姆斯·彼得拉斯明确地说,“西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文化生活系统的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使之服从帝国主义阶级的利益的目的”。跨国公司是文化扩张的重要载体。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杰弗里·加藤宣称,美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体现美国价值观和影响的棋手,商业外交应该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优势,因为自由贸易为美国商人与外国商人建立联系,这种联系能够造成扩大民主的压力。对于这种“文化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7)政治经济发展愈益不平衡,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在加深。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巩固和扩张,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加剧了垄断资产阶级和广大工人阶级以及被剥削、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借口,肆意削减工人的工资与福利,减免资产者的税收,放松对资产阶级贪婪剥削与掠夺的约束与管制,从而加强了对工人阶级的奴役与统治,使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通过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交换,加强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盘剥与掠夺,使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化时代,各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集团都企图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甚至想占据决定性的地位,以谋取最大化的利益,而不顾甚至不惜损害他国的利益,破坏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集团及其国家追逐自身利益的矛盾;各国经济的有计划、有管理和全球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内部的有组织、有计划与全球生产、世界生产的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全球生产无限扩大的倾向与全球消费市场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激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失衡从而引发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

试题详情

5.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与认识: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作用。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罗斯福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新政实施的结果只是巩固和加强了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而它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危害。

对罗斯福新政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它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然而,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及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并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试题详情

4.影响:(1)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①它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②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的道路。(2)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①联邦政府的影响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②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3)罗斯福新政的一个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从此美国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试题详情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试题详情

2.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试题详情

1.含义: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试题详情

阶段
20世纪
50-70年代初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经济发展状况
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滞胀
走出衰退
新经济时代
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石油危机(直接)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
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竞争
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关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重要目标;扶持高新产业
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政策
凯恩斯主义失灵
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时任总统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新边疆)约翰逊(伟大社会)
尼克松
福特
卡特
里根
克林顿
(解决了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