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42786  342794  342800  342804  342810  342812  342816  342822  342824  342830  342836  342840  342842  342846  342852  342854  342860  342864  342866  342870  342872  342876  342878  342880  342881  342882  342884  342885  342886  342888  342890  342894  342896  342900  342902  342906  342912  342914  342920  342924  342926  342930  342936  342942  342944  342950  342954  342956  342962  342966  342972  342980  447348 

3、其领导者已具有崭新的思想意识--马克思主义;

试题详情

2、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精神;

试题详情

1、无产阶级充当主力军,群众基础广泛;

试题详情

3.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为什么将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试题详情

2.反封建的根据:

(1)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曹、陆、章,后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段祺瑞。

(2)从斗争口号看:“内惩国贼”。

试题详情

1.反帝的根据:

(1)从斗争起因看:运动由山东问题点燃,此问题是在重新分赃的巴黎和会上所产生的。

(2)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试题详情

(一)选择题

1. 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C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B

  A  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B  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有利于选拔人才

3、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A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4、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B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附录]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试题详情

4、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其体现的基本矛盾

在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加强皇权;在地方:尽量削弱其地方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加强中央权力。

基本矛盾: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试题详情

3、元朝行省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背景:结束长期的南北对峙,实现国家的统一。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

内容:行政区域:十大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宣政院、腹里:)

行政区划:(省)、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区:宣慰司

行政权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控制,如其民政,军政分别节制于中书省和枢密院,也没有独立的财权,还要定期述职,并设监察机构.

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发展了郡县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省制的开端)。划省而治

[附录]

路:北宋中央派出的监察地方行政区的监察区。

州:汉武帝设,监察区。东汉末年,演变为地方行政区。

道:唐太宗设,监察区。唐肃宗时,行政实体。

府:唐开元设,重要区域    区域扩大(五代   元)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分封制(西周)   郡县制(秦)   州郡制(汉)    道路制(唐宋)   (行省制(元明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