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1741  421749  421755  421759  421765  421767  421771  421777  421779  421785  421791  421795  421797  421801  421807  421809  421815  421819  421821  421825  421827  421831  421833  421835  421836  421837  421839  421840  421841  421843  421845  421849  421851  421855  421857  421861  421867  421869  421875  421879  421881  421885  421891  421897  421899  421905  421909  421911  421917  421921  421927  421935  447348 

2、你随你们学校的访问团来到某山区小学,该小学希望你们几位同学能分别到五、六年级的几个班去跟小同学们开展一项活动。你被分配到了五年级一班,准备跟他们搞猜字谜活动。你接受这个任务后,准备如何开展这项活动?

(1)开展这项活动的方法是:                        

(2)你对大家参加这项活动的要求是:                     

试题详情

1、长江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以“魅力语文”为主题的活动,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相信你能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由你来策划,你准备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三项。

   示例:编演课本剧。

   项目一:

   项目二:

   项目三:

   (2)请你从自己设计的三个项目中选一项,写出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

   项目名称:

   主要环节:

   设计陈述:

   (3)编演课本剧是本次活动的项目之一。为了指导同学们编写课本剧,学生会派你去邀请一位剧作家来校作专题报告。见到剧作家时,你会对他说:“您好!                                         。”

试题详情

5、俗语: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例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中考试题中关于俗语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理解并解释俗语的意思和运用俗语写一段话。

我们先来说如何解释俗语的意思。

来看两个俗语:“墙上草,两边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两个俗语表面上都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墙上草,两边倒”,是说长在墙上的小草,由于根基不牢,非常容易随风摆动。经过不断的使用,人们又赋予了它一些特定的含义,特别是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就产生了约定俗成的意思:人们用“墙上草,两边倒”来比喻思想动摇,立场不坚定,没有主见。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比喻事情的结果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由此观之,要想准确地解释一个俗语的意思,首先要明确这个俗语的本意,然后根据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了解这个俗语在生活中的比喻的意思,最后做出准确地解释。

俗语的运用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说它复杂,是因为运用俗语必须要有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必须和这个语言环境相符合,才能运用得准确。能够理解俗语的本意和比喻意,是正确运用俗语的前提条件。在用俗语写一段话的题目中,我们需要设置一个与这个俗语相吻合的语言环境,然后恰当地运用。

俗语举例:

(1)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比喻没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不肯死心的。

   (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喻富裕的再有困难也比穷的强多了。也比喻优秀的人才无论他发挥得好与不好,总比一般人强些。

   (3)墙上草,两边倒:比喻思想动摇,立场不坚定,没有主见。

   (4)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决问题,还必须让知情人、当事人自己努力才行。

   (5)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好惹的不会来,来的都是不好惹的。比喻觉得不好对付。

[模拟试题]

试题详情

3、表格题:

(1)题型分析:

表格题的题目一般要求是:根据表格的主题、内容以及表格中数字及其变化,概括出主要信息,并表明自己的认识。做题时,我们应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首先读透题干和表头,确认这个表格反映的是什么内容,整体把握表格中数字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其次对表格中的数字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关注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分析表格中数字变化的过程,以及数字之间的联系,把握其中变化的规律;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分析出来的内容,形成结论;最后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针对表格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2)典型例题分析:

表一:人均耕地          表二:中国人均耕地

1949年
目前
3亩
1.35亩
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
 4.20亩
1.35亩

从表1中得出的结论是:                   

从表2中得出的结论是:                   

你的感受:                         

试题详情

2、为新闻拟写标题或概括一句话新闻:

(1)题型分析:

为新闻拟写标题,我们先要了解新闻。新闻(消息)一般分三个部分:导语、主体、结语。开头一段是导语,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中间是新闻的主体,详细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对导语的丰富和扩展。最后是结语,对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进行阐发,起补充延伸作用。

拟写时首先要做到题文一致,即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标题和新闻的基本思想一致;标题的基本事实要和新闻内容完全一致;标题所表现的内容要清楚,不能产生歧义)。其次要一语破的,即①突出新闻中最新鲜的事实。新闻中的事实往往不止一个,其中最新鲜的事实,才是它的精华,只有抓住它,才能做到一语破的;②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③突出新闻中最有特点的事实;④突出新闻中最本质的事实。

那么如何从新闻中提取信息,拟写好标题呢?首先要明确提取信息的范围。拟写标题时,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的信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相关的信息。无论在导语中,还是在主体中,我们筛选的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在语言形式上,这样的信息,可能是一个关键性的或者是主旨性的句子,也可能是相距较远的关键词。我们对这些信息整合、归纳、概括,组成表意完整的句子,就是新闻标题了。

根据所给消息概括一句话新闻的方法亦是如此。

(2)典型例题分析:

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不超过15字的标题。

新华社消息  大陆各地台商对连战大陆行给予高度关注。许多台商认为此举增进了台商在大陆发展事业的信心,并对连战访问成果寄予厚望。

在北京经营房地产的台商黄紫玉说,连战此次来访是拥有台湾民意背景的。共产党与国民党的高层会晤对话,让台商今后可以更加放心地在大陆发展自己的事业。在连战的祖籍地漳州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龙海市鞋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高百合说:“连战此行必将对两岸稳定起到很大作用。”

                                                        

试题详情

1、语文综合性活动:

(1)题型分析: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能否将语文学习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生活、当地风俗、文化特征、热点问题等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能否准确地理解活动的内容和主题,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因此,做这种题时:

①我们要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在学习中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积累出丰厚的底蕴。

②注重对教材上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学习和积累。

③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活动主题和过程。

④要能够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述。

(2)典型例题分析: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让广大学生铭记这一历史,受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将进行一次盛大的文艺会演。

①组委会将向全体学生征集文艺会演主题语,要求是语言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短语。你写的是什么?

                                                        

②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80字左右)

                                                                                                                                      

③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历史,受到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想开辟更多的活动途径来进行纪念。如果是你,会设计哪些活动形式?请你仿照下列形式再拟几个,要求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有语法方面的要求:动宾结构)

   活动形式一:举行文艺会演

   活动形式二:

   活动形式三:

   活动形式四:

④当你在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中,踏着历史的足迹,触摸着中华魂,感悟着民族情,我想你的心灵定然受到震撼和洗礼。请你描写一下这次活动带给你的感想。(100字左右)

试题详情

暑假专题--综合性学习

试题详情

2、写一写:

   依据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诠释“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

试题详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

1、用“亮”词填空:

歌声委婉宁静,似溪流缓缓地(   )干枯的心田。

它就这样反复地唱着,歌声 (    )在屋子里,(   )着我的心灵,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我泪流满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