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1811  421819  421825  421829  421835  421837  421841  421847  421849  421855  421861  421865  421867  421871  421877  421879  421885  421889  421891  421895  421897  421901  421903  421905  421906  421907  421909  421910  421911  421913  421915  421919  421921  421925  421927  421931  421937  421939  421945  421949  421951  421955  421961  421967  421969  421975  421979  421981  421987  421991  421997  422005  447348 

(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达到。大学:大学者。

19、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邑人(城里人)大姓文不识

B、勤学(勤奋读书)而无烛

C、邻舍(邻居家)有烛而不逮

D、主人怪问(奇怪地问)衡

20、本文重点写了匡衡的  精神,文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两个句子是:   。(3分)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

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匡衡的这种精神后人用一四字词语概括,即   。(2分)

试题详情

(一)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  )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

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

13.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4.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   ,他的根据是   。(2分)

15.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   。(2分)

16.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2分)

17.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2分)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18.文中画线句子包含怎样的思想意义?(3分)

试题详情

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笑”:

“长息”:

试题详情

10.译句:(4分)

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试题详情

9.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4分)

⑴且焉置土石?(  )

⑵如太行、王屋何?(  )

⑶何苦而不平?(  )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试题详情

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4分)

试题详情

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试题详情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试题详情

5.原文填写:(4分)

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   。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

试题详情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