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3524  243532  243538  243542  243548  243550  243554  243560  243562  243568  243574  243578  243580  243584  243590  243592  243598  243602  243604  243608  243610  243614  243616  243618  243619  243620  243622  243623  243624  243626  243628  243632  243634  243638  243640  243644  243650  243652  243658  243662  243664  243668  243674  243680  243682  243688  243692  243694  243700  243704  243710  243718  447090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并尝试通过基因显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试题详情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近亲结婚的危害。

试题详情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画图笔。

教学器材:(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做成ppt文件。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受精过程录像。

(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

(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

(5)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染色体、DNA和基因
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看着像
男孩的眼睛、脸型都像妈妈
不是
是决定性状的基因
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如基因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
生殖细胞
蛋白质和DNA
没有
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动手画出来
认真观察、思考
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也应该成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
做画图练习,即在果蝇的生殖细胞、受精卵中分别画出相应的染色体。
学生回报
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
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传下去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
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
提出探究的问题:
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基因在哪里?2、基因通过什么传递?3、基因是怎样传的?4、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亲子代间的桥梁是什么?
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
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
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
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色体数
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
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给学生介绍科学史
(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今天我们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给予评价,有错的纠正。
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
这节课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
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它并不随着下课而结束。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我们刚刚学过遗传的知识,现在来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

学生:看着像

教师: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学生:眼睛、鼻子、脸型都像。

 教师: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

 学生:不是。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师: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教师: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2、基因是怎样传的?3、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是不是得先找一找亲子代之间有什么联系?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教师: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

 教师: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学生:生殖细胞。

 教师: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蛋白质和DNA

 教师: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展示: 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教师: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画出来。

 教师: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学生:是的。

 教师:那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教师: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学生: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教师:(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46条23对。

 教师: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学生:也应该成对。   

 教师:(通过演示小课件进一步加深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

 学生: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

 教师: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出示图片)这是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数数多少对?再来看看这个男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他就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染色体少一条行不行?这是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再来看看这个女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少一条染色体性状也发生改变了。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又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

 教师: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出示课件,让学生做练习。(板书,二、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教师:刚才是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其实人的染色体有很多,研究起来不方便,谁知道哪一种小动物经常被用来研究遗传的问题?

 (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8个4对,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样。

 教师: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8个4对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 个4对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学生画图,自己分配组合。

 教师:学生汇报做的结果,然后教师再补充归纳:从每一对中拿出一个就组成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

 学生: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教师: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教师:说得很好。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板书,三、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教师:这节课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

 教学点评:

 本节课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创新设计,并结合录像、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步步推理,层层深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试题详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试题详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试题详情

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试题详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基因控制性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教学器材:(1)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图片资料,做成ppt文件。

(2)和学生内容顺序一样的性状调查表。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

(3)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性状(前面的“基因控制”先不写)
一、生物的性状
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二、基因控制性状
观察一张母子合影的照片
学生观察,并作出回答。
观察调查表并回答
学生举手
学生举例,如动物的、植物的遗传现象。
然后再认真观察书25页上的图片。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析归纳出来。
观察姚明和他的教练的合影,寻找他们之间的不同。
学生做练习
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出猜测。
学生带着疑问观看,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质疑、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请学生分别找出他们相像和不相像之处。
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亲子间的相似性就叫遗传,他们之间的差异属于变异。引出课题
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引出子课题。
除了刚才说到的,还有哪些属于性状?
你在哪些性状上像父母?
统计性状像父母的人次
从刚才的统计可以看出孩子像父母即遗传是一种普遍现象。那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的现象呢?
这些都是生物的性状。
那到底什么是生物的性状呢?
启发学生观察同一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差异。
这种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
出示几组相对性状的练习题,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父母的性状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呢?是父母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对学生的各种猜测不作对错的评价。
出示转基因鼠实验过程的投影片,逐一讲清楚实验的过程及出现的结果,让学生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到超级鼠个体大这种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板书第二个问题,并把第一节的题目补充完整。
让学生分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出示转基因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转基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是一张母子的合影,请同学们找找看,孩子的什么地方长得像妈妈?什么地方不像妈妈?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象同学们看到的那样,孩子有些地方像妈妈,有些地方不像。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板书,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师: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板书,第一节 _____________生物的性状)(将“基因控制”四个字的位置先空出来不写)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性状?

学生:观察性状调查表,回答问题。

教师:(老师出示投影片,是与学生一样的调查表)通过你的调查表,看看你都是在哪些性状上像爸爸或妈妈?我们简单地来统计一下,只要你像任何一个家长的就可以举手。眼皮像爸爸或妈妈的举手,耳垂像的举手…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举手。

教师:(老师把统计的人次写在投影片上)从这些数据中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像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遗传是普遍的。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现象?

学生:有,比如说狗的后代还是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都是遗传。

教师:说得很好,生物都具有遗传的特性。亲子代之间相似主要就是性状上相似,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生物的一些性状。书第25页。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不同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状,那谁能给性状下个定义呢?到底什么叫性状?

(板书,一、生物的性状)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归纳出来,可以多个同学补充。

学生: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差异?

(出示姚明和他的教练的照片)请同学们找找姚明和他的教练长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两人的差异。如高矮、胖瘦、黑白等。

教师:像这样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板书:相对性状)

展示:几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对性状。

学生:做练习。

教师: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教师:同学们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父母是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了孩子,还是把别的什么东西传了下来?

学生: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教师:教师可以先不评价学生的猜想,引导大家看投影片“转基因鼠的实验过程”: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输卵管中取出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将事先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注射之后,受精卵中融合的细胞核中就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这样小鼠的输卵管中就有了两种受精卵,一种是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种是输卵管中原有的未转基因的受精卵。结果,转基因把小鼠变成了大鼠,转基因超级鼠比与它同胎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2-3倍,体积大一倍。

教师:这个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

学生:鼠的体量

教师:后代中只有转基因鼠的体量变大了,说明了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学生: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说明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师:很好。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对动物来说,运动能力的强弱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是基因。

(板书,二、基因控制性状  并把第一节的题目中空出来的“基因控制”四个字补充完整。)

教师: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展示:各种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你有没有怀疑过?

教师与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引起的社会争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性状、相对性状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等知识,关于这些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我们知道了生物在传种接代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那么你还想了解基因是怎么传下去的吗?是通过什么传下去的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点评: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无论从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价值观方面都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试题详情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