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60265  360273  360279  360283  360289  360291  360295  360301  360303  360309  360315  360319  360321  360325  360331  360333  360339  360343  360345  360349  360351  360355  360357  360359  360360  360361  360363  360364  360365  360367  360369  360373  360375  360379  360381  360385  360391  360393  360399  360403  360405  360409  360415  360421  360423  360429  360433  360435  360441  360445  360451  360459  447090 

1. 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容易了解的地方及我的处理方法

(1)通过对必修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本节课中出现的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是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来辅助“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的教学,如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复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常见形式引入新课的概念,这样一种自然引入可以减少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又如学生对集合知识是比较熟悉的,在讲解完例3之后,我结合例3中的问题12,引导学生从集合角度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尤其是使用韦恩图直观表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的本质。

(2)例1从问题的形式到内容都是学生较易理解的。例1的教学之后,我结合例1“回踩”定义,指出:“”,“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是同一逻辑关系的三种不同描述形式,前者是符号表示,后两者是文字表示。对于这种说法,学生也是易于理解的,但是这种理解仅停留在形式上。然后,我再次使用例1中的具体数学问题1指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本质,并用较易理解的通俗语言“有它就行”、“缺它不行”加以解释。

(3)例2和例3也都是学生较易理解的问题。所以在例2之后,结合例2中的问题1和问题2,引出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的否定形式。在例3之后,通过回顾例2和例3的解答方法与解答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判断的关键”。

(4)“牛刀小试”环节中的课堂练习,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应当是可以独立完成的。所以,在练习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该练习四个小题中所蕴含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四种情况,预设伏笔,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试题详情

3、通过“会观察”,“敢归纳”,“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敢于把错误的思维过程及弱点暴露出来,并在问题面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试题详情

2.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关系的教学,建立概念间的多元联系,培养同学们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

试题详情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试题详情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试题详情

1.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逻辑知识,以保证推理的合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试题详情

2.能正确判断是否是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 二:能力目标

试题详情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大量的使用逻辑用语,能准确地掌握和使用逻辑用语,是十分关键的,也是本节课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逻辑用语与数学的其他知识联系紧密,而逻辑用语的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故而不可使用过于复杂的数学例题,否则会使得教学难上加难,不利于本节新概念的教学。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

试题详情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中人教A版《数学》选修1-1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而本节课是这一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而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些都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使我们的语言表达和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清楚,常常需要一些逻辑用语,基本的逻辑知识、常用的逻辑用语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选修中学习逻辑用语,可以结合逻辑用语的使用对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必修部分的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升,同时能够体现出逻辑用语的工具价值,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学习。这使得逻辑用语的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试题详情

5.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多一点精心设计,就能融一份直观生成,体会到什么是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开展数学体验,丰富学习方式,师生会有共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成功之处:一是教学设计独到而又新颖,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通过三步探究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二是教态自然得体,亲和力强,能很好的驾驭课堂,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改进之处:一是可考虑通过网上链接搜集一些杨辉三角包含的规律,比较学生展示的结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学生“再求索”的热情;二是学生展示小组讨论增减性与最大值时出现口误,以及教师板书将“各二项式系数的和”写成“各二项式的系数和”,虽然课后通过师生沟通,学生说不影响掌握本节知识,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做得更好.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