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5681  425689  425695  425699  425705  425707  425711  425717  425719  425725  425731  425735  425737  425741  425747  425749  425755  425759  425761  425765  425767  425771  425773  425775  425776  425777  425779  425780  425781  425783  425785  425789  425791  425795  425797  425801  425807  425809  425815  425819  425821  425825  425831  425837  425839  425845  425849  425851  425857  425861  425867  425875  447090 

12、捷径

思路

找到捷径可以事半功倍

走捷径可以提高效率

寻找捷径要靠知识、经验和智慧

捷径不能代替勤奋和努力

发现捷径需要打破常规

捷径往往隐藏在黑暗中

捷径可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弯路有时恰恰是捷径

不正当的捷径不能走

发现捷径需要勇于实践,积极探索

 名言

试题详情

11、永恒

思路

美好的事物会成为永恒的记忆

幸福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真正的美是永恒的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标准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时间是永恒的

母爱是永恒的情感

瞬间也能成为永恒

伟大的艺术必将成为永恒

 名言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

惟有变化才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

一天是永恒的缩影。--爱默生

爱是不会老的,它留着的是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就以它为养料。 --左拉

让逝者拥有不朽的荣誉,让生者拥有不朽的爱情。 --泰戈尔

人会死亡,书却无朽。没有任何人可以丢弃记忆。 --富兰克林·罗斯福

我竖起一座纪念碑,比铜还坚固,比巍巍的宫殿还高,无论是暴雨,无论是午夜的狂风,还是绵绵的岁月都不能摧毁它。--贺拉斯

除无常外,世界无恒久之事。--斯威夫特

时间没有现在,永恒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丁尼生

永恒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在我们生前死后一直存在的一条无限长的直线。 --约·墨菲

永恒是眷恋时间的产物。--威·布莱克

永恒是变化的代名词。--珍·古尔德

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太阳在照耀。--三浦绫子

即使是最温和的战争,都意味着对人性和正义的永恒侵犯。--吉本

永生,就是世世代代都有人虔诚地捧着永生者的灵魂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佚名

看得见的事物是短暂的,看不见的事物才是永恒的。--佚名  经典素材

骨灰钻石 (永恒的纪念)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份永恒的情感,但是人的血肉之躯终归有逝去的一天,如果自己的亲人某一天告别人世,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一份永恒而美好的纪念呢?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这样一种独到而特殊的纪念方式--将亲人的骨灰打造成晶莹、美丽的“钻石”,真正实现让去世的亲人“永垂不朽”。

美国芝加哥的一家纪念品公司宣布它们已经发明了一种技术,把尸体焚化后的骨灰变成钻石,作为珠宝让亲属戴在身上,既是一种美丽的装饰,又是家人对死者最好的纪念。

一名40来岁的美国男子在爱妻因病辞世后,专门来到芝加哥一家名为“生命珍宝”的公司,制作了一颗0.35克拉的“骨灰钻石”。为该男子承办他妻子葬礼的保罗说:“这颗‘骨灰钻石'非常漂亮,也相当珍贵,是纪念一个人生命的很好方式。”

其实,像这位男子一样将自己亲人的骨灰制作成“钻石”的美国人正在日益增多。“生命珍宝”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越来越多的人想寻找一种更个性化的方式纪念亲人。相对于那些一味痛苦、哀伤的场面,‘生命珍宝'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纪念方式。”

凡·高的画 (永远的向日葵)

河流干涸,麦秸倒下,而美丽的向日葵,大片大片,站在秋天黄昏的山冈,吹着生命舞曲的号角。

金光四射,密密地洒在地上。

有一队队的妇女从田野经过,有一群群的母牛从田野经过。美丽的向日葵,在荒凉里默默燃烧。

这时候,一只手,一只伟大的手,贫穷的手,自山的背面伸过来,将战栗的火焰倾入向日葵的根底。

孤独的天才,十四朵向日葵的父亲,从西方到东方,从南方到北方。

一千年,一万年,那十四朵向日葵在发疯地生长,遍布大地。

这就是温森特·凡·高画中的精神。凡•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备尝艰辛。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凡·高,在人生的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梏而化入永恒的美丽灵魂。

音乐的魅力 (永恒的魔力)

“音乐,可以产生永恒的魔力。”托尔斯泰说,难怪柴可夫斯基一曲《如歌的行板》,使他落泪赞叹!

恩格斯何尝不是如此!1891年,他首次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后,以难以遏制的激动心情当即写信给妹妹:“有一件事你是不能与我比的,今天,3月10日星期三,你不能听到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而我能听到,这首交响曲加上《英雄交响曲》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字里行间犹见当年的飞扬神采。

列宁更是感情火炽。1903年他在给玛·亚·乌里扬诺娃的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创造怎样的奇迹啊!”

音乐激起的非凡共鸣,在中国也古已有之。

钟子期从俞伯牙的琴声中,听得出赋在高山,赋在流水,以至于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竟摔琴以谢。

一代诗仙李太白听蜀僧弹琴,痴迷而进入“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境界。

浔阳江舟中妇人弹琵琶曲,竟使白居易泪湿青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也是音乐迷,他听友人的洞箫,从慢慢的游音中辨得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音乐,有此魔力,以至于尼采断言:“没有音乐,生命是一个错误!”

音乐的魔力,永远不会消失。

黄雪莹的羽毛球生涯 (永恒的挚爱)

羽毛球运动员黄雪莹这样回顾她的运动生涯:

也许上天早就把我与羽毛球安排在了一起。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它就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对羽毛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到后来它成了我童年、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对我来说是如此的美好、重要和短暂;但上天对我又是那么不公平,也许只能说我这个人注定一生缺少太多的机遇,在我有能力前进的时候,它却悄悄地早已剪断了我的“幸运线”让机遇与我擦肩而过,断送了我的运动生涯。因此在我心里美好的回忆总是一瞬间的,羽毛球对我来说是得还是失,我也说不清楚。

如今我的运动生涯结束了。对于过去,我早已无任何怨言,虽然我的梦没有实现,但毕竟在学习和精神上得到了许多回报,我拿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参加高考能有体育加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还会背起球拍,因为羽毛球将伴随我的一生,直到永远!

一个真实的故事 (永恒的爱)

1973年夏天,经过很长时间痛苦的煎熬,岱妮终于迎来了孩子的降临。她欢喜地看着护士怀里的女儿,眼里闪着幸福的光芒。

她就这样每天为孩子而忙碌着,初为人母的日子是劳累的,但更是甜蜜的。可是,两年过去了,孩子还不会说话,她和丈夫抱着孩子到处去求医问药,纽约、华盛顿、加州,几乎跑遍了全美有名气的医院,看过数不清的医生。

经历了三年来无数次的失败后,丈夫由刚开始时的满腔热情、满怀希望到最后绝望地劝岱妮算了吧。为了医治他们的女儿,花费了他们所有的积蓄,现在丈夫身上只剩下不多的最后一笔资金了。

岱妮的决心开始动摇了,可是这种想法在岱妮脑海里仅仅是一闪而过。看着孩子天真的脸,她也不由得感到一阵伤心。不!我的孩子不能是个哑巴!我一定要医治好她--不管付出什么代价!

终于,她打听到加州有一个中国人开的中医医院,曾经用中药医治过许多语言障碍者。经过一番查询,她决定把女儿带到那家医院治疗。

岱妮每天为女儿煎药,喂她吃药。

1979年秋天,当女儿第一次张开嘴亲昵地叫了她一声“妈妈”时,泪水在一刹那流满了她的脸庞。2000年夏天,年轻的她已经是一家大型网络公司的总裁了。她脸上的笑容甜美而温暖,荡漾着甜蜜与温馨。

中国援助坦桑尼亚修筑铁路 (永恒的友谊)

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以西24公里,在那异国的青山上,有一片中国亲人的墓地,为修建坦赞铁路而牺牲的中国专家长眠在这里。

“一共有64名援助坦赞铁路的职工牺牲,另外还有一名牺牲在从中国开往坦桑尼亚的船上,所以其实一共是65名。这里有47人,赞比亚还有17人。”

1965年,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渴望在两个国家之间修一条铁路,中国政府决定援建坦赞铁路。从1968年到1976年,历时整整八年,上万名中国工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工。 沿着铁路,中国人还无偿为坦赞两国修建了车站、机车厂、办公大楼等配套设施,并援助了机车和修理设备。这是当时世界上由一个国家提供的最大的发展援助项目,但中国人带来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中国的印记同时留在了非洲广袤的大地上:铭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字样的枕木从达累斯萨拉姆一直伸向赞比亚。

枫桥夜泊 (永恒的钟声)

枫桥是一座很普通的桥,石质的拱桥,横跨枫江之上。这样的桥,在江南小镇随处可见。 张继,一个在唐朝并不那么重要的诗人。一千两百多年前,张继进京赶考,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但是,他落榜了!羞惭沮丧的张继,低着头离开了京城。来到苏州--人称水乡的美丽之都。

张继踏上小舟,止于苏州枫桥之下。船行轻疾,而张继的心却凝重万分,愁思浓得化不开。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万物显得孤寂,乌鸦嘶哑啼叫,使夜静得更深沉。霜覆屋瓦,霜结千草,星子亦如清霜,一颗颗凄绝冷艳。落榜的张继,早已是满脸秋霜。

岸上江枫如火,江上渔火二三。已是深夜时分了,渔人还在辛苦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张继,没有工作,亦无法安眠。

寒山寺的钟声自凝重的空气中一声声地传了过来。滑过水面,撞进张继的耳中。那钟声,在沉浸梦乡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声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张继耳中,却是一记一记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坎上,又沉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无眠的夜,张继将愁思化成千古绝唱,写下了后世人尽皆知的《枫桥夜泊》。寒山寺的钟声,破空而来,造就了一位永恒的诗人,一份永恒的乡愁。

苏格拉底之死 (死亡或者永生)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按照一个月前雅典公民法庭的裁决,苏格拉底在监狱中服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执行死刑的时刻到了,苏格拉底非常安详、平静地喝下了一杯用毒芹草熬制的毒汁,然后慢慢地走动一会儿,让药性发作。等到腿有点沉了,就仰面躺下来,执行者摸了摸他的双脚,问他有没有感觉,苏格拉底说没有感觉了,当毒汁到达心脏的时候他将死去。僵冷慢慢上升到苏格拉底的腰部,他突然说了一句话:“克里托,我们应该还给医疗神一只公鸡,记住这件事,千万别忘了。”这是他最后的嘱托,当克里托问他还有什么事时,苏格拉底已经死了。美国哲学家梯利称苏格拉底的死为一次“壮丽的日落”。

在苏格拉底看来,死是告别肉体的牢笼,走向永恒的、自由的、精神世界的开始,这是灵魂的最大幸运,所以苏格拉底坦然向死。就在死的那天他留给我们的遗言是:“尽可能少去想苏格拉底,更多地去探索真理吧!”

在苏格拉底死后400多年,又有一个人在耶路撒冷被钉在十字架上,这就是被称为“人子”的耶稣。在近现代表现得如此旺盛、富有生命力的西方文化竟然是以两个死为开端的。

   意林故事

耶稣的回答

有一天,一个人来问耶稣说:“良善的人子,我该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之外再没有善良的。如果你想要得到永生,就要遵守诫命。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当孝敬父母。”那人说:“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耶稣听见了就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家产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他听见这话就甚忧愁,因为他很富足。耶稣看见他有点忧悒,就说:“有钱财的人进上帝的国是何等的难呢!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上帝的国还容易呢!”听见的人说:“这样谁能得救呢?”耶稣说:“在人所不能的事,在上帝却能。”彼得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自己所有的一切跟从你了。”耶稣说:“我实话告诉你们,凡是为了我和福音丢下房子、土地、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的人,必将在这个世界上得到百倍的报答,并且在将来得到永生。”

有一天,一位律法师也来问耶稣:“我该做什么才能得到永生?”耶稣说:“上帝的律法是怎么写的,你读到的是什么呢?”那人回答:“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人如己。”耶稣说:“你说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晚归的蜂

春天的傍晚,夜色逐渐朦胧了。一只工蜂吃力地回到了巢房。这是一只年老体弱的蜂,在采蜜的季节里,每天不知采回了多少花蜜和花粉。今天,它感到翅膀格外沉重,显得特别劳累,好不容易才飞回到家门口。

“大婶,你回得最晚了。”守卫的蜂迎上前,亲热地招呼道。“嗯,嗯。”老年的蜂勉强地答应着,它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这时,从里面飞出一只年轻力壮的蜜蜂,想减轻老蜂的负担,主动上前说:“让我把您的蜜放好。”老蜂摇摇头,它知道,每一只工蜂都没有闲暇的时刻。它自己慢慢爬进了储藏室,把花粉囊里的花粉尽数取出,又将采来的花蜜,经过加工,放进了大伙酿造的蜜汁中。这时,它已经耗尽了全部精力,几乎即刻晕倒过去,但它猛然一震,抬头瞅了瞅整齐、洁净的内室,严厉告诫自己说:“不行,我得去外边。”它深情地望了蜂房一眼,毅然往外一滚,掉在嫩绿的草地上,翅膀轻轻抖动了几下,再也不能动弹,永远地休息了。

礼 物

这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一辆公车上,公车沿着南方偏僻公路蹒跚而行。

车子里的乘客,有位瘦弱的老人,手里握着一束鲜花,车过教堂时,上来一个少女, 目不转睛地看着老人的鲜花。

老人快要下车时,他忽然冲动地将自己手中的鲜花推向少女的怀中。他赶忙解释说:“我看得出来你很喜欢这束花,我想我太太也会很高兴你拥有这束花的。我会告诉她 ,我把花送给你了。” 那女孩欣喜若狂,接受那束花后,目送老人下车,看着他慢慢走到一座小公墓的门口。

永远的快乐难以实现

卢梭说:“幸福是游移不定的,上苍并没有让它永驻人间。世界上的一切都瞬息万变,不可能寻索到一种永恒。环顾四周,万变皆生。我们自己也处于变化之中,今日所爱所慕到明朝也荡然无存。因此,要想在今生今世追索到至极的幸福,无异于空想。”

一位著名的学者指出:“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绝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加添了迅速,增进了油滑。像浮士德那样,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吧!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问题,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火与水

公元前4世纪的某国,自从新的统治者继承大权后,日渐衰落。新统治者大惑不解,于是,他起程前去寻访智慧大师。

他向大师述说了自己的处境。大师一言未发,而是示意他随其下山。

他俩默默地来到一条又宽又长、一望无际的大河岸边,大师面对河水冥思片刻,便在岸边架起一个柴堆。柴堆被点燃,火苗越来越大。大师让他一起坐在火堆旁,就这样,他们一直看着熊熊的火焰划破了夜空。

黎明,火焰慢慢地暗淡下来。这时,大师指着大河第一次开口说:“现在,你明白你无法和前统治者一样维持管辖地区繁荣的原因了吗?”新统治者面带困惑和羞愧。大师说:“昨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火焰,它是那么的强大和威武,它自高自大地向上跳跃和呼叫着,它无视一切强壮的树木和野兽,它似乎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横挡在面前的一切障碍。相反,再想一下这条大河,它起源于远山的溪流,时快时慢,但总是向下流淌着,选择低洼处作为前进的路线,它心甘情愿地渗进大地每一道裂痕,浸入大地每一块凹陷,因此谦恭是它的天性。”

一时熊熊的烈火遗留的仅是一把灰烬!平静无声的河水则恰恰相反,也正鉴于此,它才总是永远不停地流淌着,越来越宽,越来越深,一旦到达浩瀚的大海,它将获得永恒的生命,产生前所未有的威力。

永恒

有一次,她告诉他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对情侣一起去登喜马拉雅山,恰好遇到雪崩,他被滚落的雪卷走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而她则站在那滚去的雪堆旁边,呆在当地。

她回家以后,常常在梦里出现他在雪中呼喊的影像,她决心去找埋在雪中的他。每一年,她都去喜马拉雅山出事的地点找他,一年一年过去了,找了二十年,终于在山脚下找到了他。

那个时候,她已经两鬓飞霜,皱纹满布,而他还是雪崩时二十年前的青春容颜。她深深地感觉到时光的力量。

说完故事,他们都深深地动容了。

她问他:“感情是可以永恒的吧!” 他说:“这样就是永恒吗?” 后来谈起了永恒,那时他们正在热恋,都真正地体会到感情可以永恒。

他们到最后也分开了,分开的地点不是在喜马拉雅山,而是在台北,但永恒已经像喜马拉雅山的雪片,纷纷落了一地,一下就融化了。 除非有雪崩,但雪崩也不能保证永恒。(选自《林清玄自选集》)

忍着不死

我国台湾著名学者、作家刘墉在一篇《忍着不死》的文章中讲述了3个母亲的故事,将对母爱的尊崇推向了极致。

之一:讲的是在亚美尼亚大地震中,一对被埋在瓦砾堆下长达8天的母女奇迹般地获救生还,人们感到惊奇不解。在阴冷、无水和没有食物的8天中,只有3岁的幼女是怎样活下来的?原来是她的母亲咬破手指,让孩子吸吮自己的鲜血得以不死。

之二:发生在庞贝古城的一个惨烈故事。当炽热、令人窒息的火山熔岩向来不及逃掉的居民袭来时,一位母亲在绝望中,屈下身来,以自己的背、头及四肢紧紧环抱腹中的幼子,熊熊燃烧的熔岩在一瞬间将母子相拥的情景化作历史的永恒。

之三:讲的是越南战争中,一群平民在枪林弹雨中狂奔逃命。拍下这组镜头的美国记者问刘墉:你看出这里面有什么不同了吗?刘墉表示没有发现什么异样的地方,那位美国记者把录像重新选用慢镜头再放过一遍,刘墉此次注意到在大批被扫射倒地的人群中,有一位妇女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扑倒而死,而是慢慢蹲下侧卧着结束了生命。那位美国记者眼中噙满泪水地对刘墉说:“她是怕压着肚子里的孩子,才忍着不死,蹲了下去……”

两只小猫

我们家养了两只猫--一只母猫和一只小猫

每次我们都会给两只猫食物,但却不曾将食物分成两份。每一次,我看着食物消失,也看着母猫那饥肠辘辘的样子。那时,我的心里还想:“这母猫真是的,连自己的孩子都斗不过!”于是,我将食物分成两份。我想:“这下可以天下太平了吧。”可是好几天过去了,猫食总是消失,而母猫还是那副饥饿的样子。我倒要看个究竟,这小猫有什么本事去偷母猫的食物?

这天,我躲在了门后面,仔细地看着小猫的一举一动。谁知,小猫只是吃着自己的,而母猫却将自己的食物叼到了小猫那儿。小猫似乎什么也不知道,毅然地吃完了那两份食物。我被震撼了,被这只伟大的母猫震撼了。它默默的奉献着,却不让自己的孩子知道。这种爱似流星般美丽,更胜似流星。

母猫将自己的食物给了小猫,只有去寻觅老鼠。每次抓到了老鼠,准备回家好好享受时,却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回到家,没等它去叫小猫,小猫已经扑上来抢先吃了老鼠。而饥饿的母猫又开始寻觅,每一次的寻觅也代表着每一次的失败,每一次的饥饿……一个寒冬的早晨,母猫由于过于饥饿死在了雪地里。那洁白的毛与圣洁的雪融为一体。她眼中含着泪,嘴边却扬起了一丝微笑。它死了,带着对小猫永恒的爱去了。 

 应用与创新

瞬间与永恒

瞬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刻,似乎微不足道。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大都是与永恒有关的话题,企业家希望自己的企业永远兴旺,军事家希望成为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政治家希望政绩显赫永载史册,那些艺坛明星更是希望能够永葆艺术青春魅力永存……

然而,永恒与瞬间总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两者如孪生姐妹般有着内在联系,难分难离。永恒的事物无不源自短暂的瞬间,也正是无数个瞬间才汇聚成绵延不绝的永恒历史长河。人们常说:一叶知秋,滴水见海。同样,由瞬间可以见出永恒,由瞬间能够决定永恒。从这一意义上说,瞬间往往具有永恒的价值,把握好了瞬间,抓住了瞬间的机遇,也就等于把握了永恒,赢得了永恒。

求得永恒的首要秘诀莫过于把握好每一个瞬间。20个世纪70年代末,就在IBM已经成为独霸计算机市场的“蓝巨人”的时候,苹果公司独辟蹊径适时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也正是这一瞬间,决定了苹果公司后来的崛起,使它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跨入美国最大500家工业公司的行列,创下美国公司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

可见,瞬间是多么的重要。一个英明决断的瞬间,可以铸就永久的辉煌;一个错失良机的瞬间,也会留下永久的遗憾。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去创造体现自身永恒价值的辉煌成就。

试题详情

0.01秒的启示 (拼搏的态度是坚持到最后的终点)

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男子100米蝶泳决赛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领先的是美国泳坛名将马特•比昂迪,他已经把其他选手抛在身后,正向终点冲刺。

到终点了,比昂迪从水中抬出头来,举起双手,想第一个庆祝自己的胜利。但显示屏上显示出的成绩是一个叫安东尼•内斯蒂的苏里南选手以0.01秒的优势战胜了比昂迪,获得了男子100米蝶泳的冠军!在比赛之前,根本没人注意过这个来自苏里南的选手,甚至不知道这个国家。

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慢镜头的回放,可以看出,在冲向终点的一刹那,比昂迪并没有再次保持蝶泳状态,仅是依靠自己身体的惯性,滑到了终点,而几乎就在这同一时刻,来自苏里南的选手内斯蒂始终保持蝶泳的最佳姿势冲向终点,以致他差点把头撞到了前面的墙壁。正因为这样,他在最后关键时刻,超过了比昂迪,第一个到达了终点,成了最大冷门。他是自1960年苏里南参加奥运会以来第一位获得冠军的运动员,也是在游泳比赛中第一个获得冠军的黑人选手,这次比赛也被人们称之为“0.01秒的奇迹”。奇迹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是否应该得到这样的启发,当你接近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要松下来,而是要继续保持先前的状态,坚持到最后的终点,这样才能保证你最终获得成功。

玛雅人的死亡观 (终点是个中转站)

人终有一死,生生死死乃是自然法则。然而对待生死却是个哲学问题,玛雅人把死亡看作人生的避风港,可以再度扬帆起航。或者说,他们并不以为死亡即是一个人的终点,死亡是中转站,是走完这段旅程再搭乘另一趟班车的过程。于是,他们为中转的人生过客提供许多“服务”。他们悉心包裹尸体,给死者嘴里塞满玉米,以免死者在等候下趟班车时挨饿。有时还往死者嘴中填塞玉石,玉石是玛雅人珍贵的物品,差不多可以说“很值钱”,以免死者受穷,买不起车票。墓穴里还要放上偶像,保佑死者一路平安。至于死者的身份证件也很重要,一定要齐全。好比说,生前是位工匠,那么应当放上石斧以证明其职业和技能;生前是位祭司,就放上书籍图谱;生前是法师,就放些魔石;生前是猎人、渔夫,就放弓矢钩叉……因为死者在来世还需要他那些装备。

吉哈里布锁定奥运金牌目标 (奋斗没有终点)

在2003年巴黎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加里卜为摩洛哥夺得了40年来的第一项马拉松赛金牌,但加里卜不会就此停止前进,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力争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马拉松的金牌。从1994年起,加里卜便开始接受长跑训练,那年他22岁。一个个世界冠军成为他心中的偶像,以此为动力,在日常的训练中加里卜便把这些冠军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也常常在心里自问,什么时候我才能成为一名世界冠军。工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刻苦训练再加上自身的优势使加里卜进步很快,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他便一举夺得男子一万米长跑的冠军。这之后,加里卜在继续他一万米训练的同时,逐步尝试向更长距离的比赛项目--男子马拉松方面的努力,2002年加里卜在世界半程马拉松赛上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为他夺得2003年巴黎田径世界锦标赛奠定了基础。人生的奋斗目标没有终点,加里卜正在向他下一个目标--夺得雅典奥运会马拉松冠军称号冲刺。

两手空空 (死亡是人生必然而惟一的终点)

当亚历山大过世时,他告诉他的首相说:“当你扛着我的身体经过市街时,请将我的手放在棺材的外面。”他们都感到很疑惑,说:“为什么呢?从来没有人听过有这样的事,也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他说:“但是你们一定要这样做。”他们问:“为什么?”

亚历山大说:“好让人们可以看到我也是两手空空地走了。我工作很努力,我很努力奋斗,但是在我的舌头上惟一的滋味就是什么都没有。我两手空空的,我要人们看到亚历山大死的时候是全然的失败!”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是戴高乐的第三个女儿安娜是个痴呆儿,他们夫妇小心翼翼地保护她,总怕自己死在她之前,那这个可怜的孩子可怎么办呀。安娜在20岁时患肺炎死去,她被安葬在宁静的科龙贝教堂公墓。戴高乐在他女儿的墓前默哀了一阵以后,握着妻子的手说:“唉,现在她跟别人一样了……”

看到这种故事心里难免为生命感叹:每个人的生命都会进入终点,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这种感叹,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或者准确地说,不过多地计较身在何处,重要的是更善待自己,生活得更快乐。

临死的人与刚出生的婴儿 (面对终点让人更明白人生的意义)

有人在医院做过以下两个调查。一组是在临危病房中,调查当一个人不可避免地走到生命尽头时,他对家人会嘱托些什么。从来没有人说,“要是我多赚十万块就好了。”“要是我多升一级官就好了。”也没有人说,“好好照顾我的房子和车子。”大部分人都在说,“好好照顾你妈妈。”或“好好照顾孩子们。”几乎没有人还在想钱,想到的都是亲人的爱。

另一组调查在妇产科进行。把随机选出的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天抱起来抚摸三次,每次十分钟;第二组完全不抚摸。结果第一组体重增加的速度是第二组的两倍。

两组调查说明:人从一来到这个世上,最需要的就是爱,可惜的是许多人在临告别世界时才意识到这一点。人生的内容丰富多彩,但要明白贯穿其中的主线,别干出舍本求末的傻事。面对死亡这一极限状态时,人生的意义才呈现得清晰无比。

 意林故事

欢乐墓园

林俊文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三年前妻子为了抢救一个即将被汽车撞到的孩子,不幸当场身亡。他安稳的生活顿时被撕成了碎片,整个人都凝固在悲凄的绝望之中。林俊文的状况,让他的家人感到非常焦急,大家劝他做一次长途旅行。20多个小时后,飞机载他到了罗马尼亚,他参观了罗马尼亚萨本塔地区的“欢乐墓园”。

他走到一个墓碑前,上面的碑文引起了林俊文的兴趣,原来这是一个船员写给他妻子的:“亲爱的,我再也不用远航了,躺在你身边真幸福!比睡在甲板上舒服多了。就算现在我的卧室和你的睡房还要隔一堵墙。”林俊文看罢,不由得心头一颤。

接下来的情形,更是让林俊文大开眼界--

一位拳击手在他的墓碑上写道:“不管数多少点数,我反正不起来了。”

一位母亲为其14岁的“打工仔”儿子写的是:“收工!”

林俊文又朝前走了几步,在拐角的一处墓碑上,他发现有这样一篇铭文:“这儿躺着钟表匠汤姆斯,他将回到造物者手中,彻底清洗修复后,上好发条,行走在另一个世界上。”啊!行走在另一个世界,多么富有哲理!林俊文觉得这个钟表匠真有意思,而且肯定是个技术精湛的钟表匠。

林俊文明白了。当他走出“欢乐墓园”时,他感到自己的心里如释重负!

人生的轨迹和终点

从纽约回国期间,和一些老同学老朋友见了面。言谈之间,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送孩子到国外留学最合适?”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其实和人生终点有关。到国外留学,这个选择是很个人化的决定,如果非要我回答老同学老朋友问的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取决于一个人把其终点站设在什么地方。如果留学是为了了解西方社会和深造而最终是要回中国发展,不如在中国上完大学再出国留学,至少这样,孩子有些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感情,大学基础也比较扎实。如果留学目的是为了最终在国外定居,则不如越早去国外越好,无论从语言和文化的适应上都可能相对容易,但幼小或不成熟的身心必须独自承受外界甚至自己的变化。如果尚不知道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一种时尚或逃避,那么就随着感觉或潮流走吧,不要追问时机的合适与否,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生命会有终点。

一个广告说:“生命就是一次度假。”我很欣赏广告的看法。生命就是到人间来旅行一趟。我告诫自己,钱财名利都不能阻止生命终点的到来,尽力尽能就行了。用轻松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生命和收获,就像度假一般。生命趣味的本身是最过瘾的。不去追求虚无缥缈,踏踏实实过好眼前的日子,因为我实在无法预防或阻止生命的终点,那是上帝掌管的事情。

黑带的含义

一位武林高手跪在武学宗师的面前,接受得来不易的黑带。这个徒弟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在武林终于出人头地。“在授予你黑带之前,你必须接受一个考验。”武学宗师说。“我准备好了。”徒弟答道,以为可能是最后一个回合的练拳。“你必须回答最基本的问题: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我习武的结束,”徒弟答道,“是我辛苦练功应该得到的奖励。”武学宗师等待着他再说些什么,显然他不满意徒弟的回答。最后他开口了,“你还没有到拿黑带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

一年以后,徒弟再度跪在宗师的面前,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本门武学中最杰出和最高荣誉的象征。”徒弟说。武学宗师等啊等,过了好几分钟,徒弟还是不说话,显然他很不满意,最后说,“你仍然没有到拿黑带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

一年以后,徒弟又跪在宗师的面前,师傅又问:“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黑带代表开始--代表无休止的磨炼、奋斗和追求更高标准的里程的起点。”“好,你已经可以接收黑带开始奋斗了。”

一棵死树能孕育多少生命

虽然一棵老树的“去世”会使人很伤感,但这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很自然的一件事。或许人们还不知道一棵死树能为很多植物和动物提供食物及避难所,同时这些植物与动物又渐渐地将树分解,使其变为泥土重新被植物所利用。白蚁、甲虫及另外一些靠树木为生的昆虫是死树的第一批“入侵者”,因为它们能以粗糙的树皮为食。树生昆虫使老树变得很松软,吸引了更多的昆虫前来觅食,如蚂蚁、跳虫、野猪身上的臭虫、苍蝇等。

但是在所有寄居树木的生物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分解者却是真菌与细菌。真菌是一种不含叶绿素的植物,必须从其他植物中获取营养。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树木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条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细菌通过将碳素不断地转移到土壤和空气中,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

真菌、细菌、昆虫及一些动物能依赖这棵死去的橡树生活很多年。最终这棵橡树开始支离破碎,碎末混入泥土,形成腐殖质。这种类型的土壤,含有丰富的营养,适宜新种子的萌发与生长。当人们漫步森林时,仔细观察一下那些躺在地上的树及大树干,看上去它们可能毫无生机,但也许就在它们下面,是树木释放其营养的地方,也是萌发新生命的地方。

生命珍贵正在于它有终点

生命是个一次性的不可逆的有终点的过程,像马拉松长跑一样,无论路程多长,你总会撞到终点的红线,然后倒下。生命的珍贵也正在这里。如果谁能活两次或者永生不死,他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珍惜此生了,他会把所有该做的事都推到明天。壮行者在赤日炎炎的大沙漠中发现水壶里的水仅剩下少半壶时,他会视滴水如琼浆。我们在电视里都见过这种场面:敌人发现了地下交通员的电台,开着警车呼啸而来,这时交通员要做的是,抓紧时间把情报发出去并销毁密码。这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画面,警车象征死神,大概不会有一个交通员在听到警车声后仍然悠闲地去趟厕所,出来点起一枝烟,再慢腾腾地开始发报。终点是一个警诫,就像十字路口绿灯变红灯前,先是一闪一闪的,有司机形象地说:“那就是让你快点!快点!快点!”

再长的人生也是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像一个装满水的大桶,一滴一滴向外滴水,总有滴完的时候,终点总会不可避免地到来。彭祖活800岁仍难逃一死。当想到这一点时,相信谁都会不由自主地加快速度做需要做的事,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终点的意义

一天,狮王二十八世宣布要举行婚礼,邀请所有动物都去参加庆典。乌龟心里想,既然狮王二十八世邀请所有的动物都去参加庆典,我是动物,我也应该去!它上路了。在路上它碰见别的动物,他们先是发愣,然后嘲笑乌龟说:“你呀你,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婚礼马上要举行了,可你爬得这么慢,你能赶上吗?别说狮王的婚宴,恐怕小狮王都出生,长大了,要举行婚礼时你也未必赶得到啊。”但是乌龟执意前行。

许多年后,乌龟终于到达了狮王的洞口,显然,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早办完了。但是,乌龟看见狮洞到处张灯结彩,各类动物应有尽有,别的动物告诉他:“今天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如果乌龟听了别的动物的规劝回头,他又怎能看到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呢?

再看看日本的金栗志藏。 1912 年,日本选手金栗志藏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由于体力不支中途昏倒,放弃比赛。 1966 年, 76 岁高龄的金栗志藏到瑞典旧地重游,他来到当时退出比赛的地点,稳步向终点斯德哥尔摩奥林匹克运动场走去,终于完成了当年的未竟之功。至此,他的马拉松成绩为 54 年 8 个月 6 天 8 小时 32 分 20 秒。面对着向他表示祝贺的瑞典记者,金栗志藏意味深长地说:“尽管我比对手落后了半个多世纪,但我最后还是抵达了终点。”

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

人之“生”必然相伴于“死”。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亡的过程。所谓学会死亡,即指我们在生的过程中应该从观念上去体验死,去沉思死,去由对死的叩问而让自我的生命获得长足的发展,建构出一个健康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学会死亡,以及我们对“死”的沉思,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生命的可贵与脆弱,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让生命中的每一时段都充满内容,都能留下不容磨灭的印迹。所以,“死”的存在不是使“生”毫无意义,而是愈加凸显“生”的价值。

在现代人生中,最值得警惕的就是要避免产生“活得没有意思”的空白感,要意识到人的生命不是“一”,而是“三”;不仅有自然的生理生命,还有社会人生的“内涵生命”,更有可至无限存在的“超越生命”。当我们不仅仅关注自我短暂的生理生命,而更加注重由不同人生事件组构而成的“内涵生命”时,我们就能够直面人生的挑战,去品尝更多的人生滋味,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人生中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并非名、利、权、美色等等,它们都是过眼烟云;而事业、亲情、友情,尤其是崭新的创造,才真正具有永恒和无限的价值。一个人要获得幸福且成功的人生,就必须由“死”观“生”,又由“生”观“死”,在浓厚的死亡意识中凝聚着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不懈创造的人生动力。当我们有朝一日躺到地下拥抱死神之际,我们能心地坦然:那美好的人生目标或许并未实现,但我们努力了,奋斗了,发展了,我们无悔于人生!

 应用与创新

终点之美

看赛跑,有人喜欢在起点附近,而我偏爱在终点处观看,欣赏比赛时被人忽略的终点之美。运动员在跑道上,每一步都是一种不同姿态的美,在即将到达终点之时,更是别具风韵:他们有节奏地调节呼吸,准备进入最后拼搏阶段,那神情,那体态,真的非常潇洒。当运动员进入冲刺时刻,他们将这种潇洒发挥到了极致。到了终点之后,优胜者露出喜悦、胜利的笑容,而其他运动员也不气馁,毕竟他们曾经拼搏过了--那场面真的好美!

人生的终点可以说只有一个,也可以说有多个,结果往往意味着新的开始。一个文坛青年的稿子被许多报社、杂志社录用,使他一举成名;在寒风中卖橘子的个体户赚了大钱,首先进入小康;一个平凡的士兵,虽死犹生……人生就是在这一个个终点的转换中逐步走向辉煌的。

一个人的终点虽美,但起点却不一定完美。一个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会摔跟头;刚学会唱歌时会走调;刚学英语时会找不到正确的发音;甚至于在步入社会时难以适应--总之,谁也保证不了我们在起步后会落伍,失败直至淘汰。

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终点之美却只属于前进路上的拼搏者。为了享受终点之美,让我们努力拼搏吧,终点之美属于每一个勇于拼搏的人。

终点也是起点

终点也是起点,是世间万物的生存法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万物生长,悄无声息,生命从它诞生起就开始默默地等待着下一个轮回。试想,没有燕子的飞去,哪有燕子的飞来?没有杨柳的枯萎,哪有它的再次吐芽?没有桃花的凋谢,哪能感受到它含苞欲放时的那份羞涩与娇媚?……在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中,枯萎与繁茂,凋谢与盛开是那样的浑然一体,是那样的密不可分。当你看到片片枯叶如黄蝶纷纷扬扬的飘向大地的时候,难道你就没有想到正是枯叶的腐败才孕育了嫩叶的新生吗?

终点也是起点,是人生历程的不变规律。杨振宁教授曾用一个圆描述他的人生轨迹,说清华园是他人生的起点,也是终点。生命的传承一晃便是上亿年,生生不息,环环相扣,仿佛永远也没有终点,所以哲人说,我们要在一个生命中死去才能进入另一个生命中。

一位哲人说得好,起点和终点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千里之遥,需要极大的恒心和毅力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当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做出了成绩时,我们应该明白自己不过是在生命的圆形轨道上画圈而已,没有永恒的终点;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想到挫折和失败是不会长久的,只要有恒心和毅力,胜不骄,败不馁,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试题详情

10、终点

思路

人生的奋斗没有终点

终点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

起点之美在于充满希望和未知,终点之美在于满载收获与回忆

人生的每一刻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到达终点要经过艰苦的跋涉

无论希望与否,终点总会到来

终点也可能就是原来的起点

应该使终点成为最辉煌的一刻

 名言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我会永远用自己的真情和奉献同大家一起走向明天!--李素丽

我每看到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

生活是一辆永无终点的公共车,当你买票上车后,很难说你会遇见什么样的旅伴。 --爱默生

人不管被生活的浪涛冲到什么位置,都不能看作是自己的终点,而应该把这个位置当作向更远大的目标奋进的起点。--魏书生

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歌德

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狄更斯

人只有在不断追求中才能得到满足。像爱情一样,诗、哲学、科学的真正精神恰恰就是不断的追求,永远站在起跑线上。--赵鑫珊

人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羞愧,这是第一阶段,待到终点,他也要为自己的道德行为羞愧。 -- 尼采

我的祖国不是派我来听发令枪声的,他们是要我来冲过终点的。--艾哈瓦里

人总是要生存、要进步的,人类必将走向更伟大、更广阔、更丰满的生活。对于这一真理丧失信心才是真正的死亡。要知道伟大的终点来得很慢,因为时间是漫长的。--杜波依斯

探索者从希望开始。希望是探索者一直到达终点的全过程中始终不渝的阶梯。--达宁

法律的终点便是暴政的起点。--洛克

每一个终点就是一个起点,当玛雅人神秘消失的时候,这个奇特的玛雅在后世人心中刻下烙印。--斯蒂芬斯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古训

像旅人那样走向目的地;世界是客栈,死亡是旅行的终点。--约·德莱顿

起点处有许多人,但只有少数人才能到达终点。--佚名

名牌对于愚者来说,已大功告成,是终点;对于智者来说,才刚刚开始,是暂时领先。--佚名

路再长也有终点,夜再长也有尽头。--民谚

 经典素材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 (成功没有终点)

俞敏洪曾被媒体评价为最具升值潜力的十大企业新星之一,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说,成功永远是人的一种心态而不是做事本身;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应该学会“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具体来说,待人应该像水一般随和,而做事如同爬山,目标永远是山顶,要努力一步一步地去爬,达到成功。在努力的过程中,奋斗的心态就是一种成功,而人的一生中,成功是永远没有终点的。

不想再当总统 (到达终点也就不再有发展空间)

柯立芝总统任期快要结束时,他发表了有名的声明:“我不打算再干这个行当了。”

一位记者并不甘心,总觉得话里有话,于是老是缠住他不放,请他解释为什么不想再当总统了。毕竟,当总统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苦于纠缠不休,实在没有办法,柯立芝把那位记者拉到一边,对他说:“因为总统没有提升的机会。”

陆幼青和他的“死亡日记” (生命终点的闪光)

37岁的陆幼青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当过教师、记者、公司经理等。1994年被诊断出患了胃癌,做过两次手术与“化疗”、“放疗”,但病情仍每况愈下,最近医生预言其生命将不过100天。陆幼青见过许多濒死的病人,强烈的求生欲使他们丧失理智,倾家荡产,最后无一不是命赴黄泉。因此他彻悟了,既然人固有一死,何不坦然面对,堂堂的人岂能让“死神”夺去尊严?于是,他选择了另一种方法,决定放弃治疗,用切身的体验,忠实地记下自己最后时刻的生理、心理变化,以一个辞世者的视角,写下自己的人生感悟。同时,给妻子与家人一份安慰,给10岁的女儿留一份独特的礼物。从2000年8月8日起,他的“死亡日记”在“榕树下”网站开始发表,此后他以每天最少几百字最多2000字的速度敲着电脑写作。在日记中,他谈读书,谈游历,谈饮食,谈奥运,谈自己即将奔赴的死亡。前不久,他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蔓延到脖颈间的肿瘤长到网球大小,呼吸也十分困难,每天要用麻醉剂镇痛。但他却是这样描写着自己:“近来身体情况愈发地糟糕,脖子上的网球变成了奥运会的铅球,胸前也是一大片大瘤小瘤,且溃破,弄得我整天没情绪,没干爽的感觉……想必是癌细胞到了青春期了吧?”--优美的文笔,如此平静洒脱的心语,使许多人感喟万端,也对他敬佩万分。

碑文的奥秘 (生命的终点,人生的总结)

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有一位相当著名的数学家刁藩都,人们只知道他是公元3世纪的人,其年龄和生平史籍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他的墓碑上可以得知一二,而且它告诉人们,他终年是84岁。

刁藩都的墓碑是这样的:

刁藩都长眠于此,倘若你懂得碑文的奥秘,它会告诉你刁藩都的寿命。诸神赐予他生命的1/6是童年,再过了生命的1/12,他长大了,其后,刁藩都结了婚,不过还不曾有孩子,这样又度过了一生的1/7,再过5年,他获得了长子,然而,他的爱子竟然早逝,只活了刁藩都寿命的一半,丧子之后,他在数学研究中寻求慰藉,又度过了4年,终于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不朽是什么 (人生终点的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伟人常常也如芸芸众生一样,默默无闻地耕耘,悄无声息地死去,直到有一天,他的伟大之处被世人所理解,才会褪尽时间的尘埃,走进神圣的殿堂。

法国数学家伽罗瓦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他在中学时代就创立了代数理论,三次向法兰西科学院递交了研究报告,两次被丢失,一次被科学院研判为完全不能理解。21岁的他与人决斗而死。直到他死后14年,人们才从他弟弟保存的80页数学手稿中发现他是一位数学天才,他解决了多年不能解决的“用根式解代数方程可能性的判断问题”。手稿为近代数学开辟了崭新的领域--群和域。特别是他第三次向法兰西科学院递交的论文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为近代数学、力学、物理学的发展,甚至对20世纪结构主义哲学的诞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惋惜他的英年早逝,却又无法使时间倒转。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阿贝尔身上。挪威首都奥斯陆的皇家公园至今耸立着椭圆函数论的创始人阿贝尔的纪念碑。他的脚下踩着两个被打倒的雕像,一个象征着“死亡”,另一个象征着“忘却”。这位在27岁韶华之年被肺结核吞噬了生命的数学家,生前一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了他的价值,这座纪念碑表明了世人内心的一种忏悔。

历史是公正的 (生命结束光环还在)

1815年,滑铁卢大战几天后,拿破仑被再次流放。这次他被远远地流放到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5年后的1821年在岛上孤独地死去。

然而,“失败反而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拿破仑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更为高大”。雨果的话在今天的滑铁卢得到了确切的印证,在铁狮峰下的拿破仑纪念馆旁边、进入滑铁卢镇的入口处,这个矮个将军的铜像傲然耸立在一座高高的圆柱形基座上。这位一向高傲自大的法国皇帝,身着戎装,身体略微侧斜,两臂交叉抱胸,两眼直视前方。那神态潇洒自信,俨然一副目空一切的胜利者姿态。

而对比利时人来说,把一个失败的侵略者的塑像立在自己的国土上,却是需要非凡气度的。这样做,不只是对拿破仑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在包括比利时在内的整个欧洲人的心中,拿破仑虽有其残忍、暴戾乃至卑劣的一面,但仍不失为伟大的政治家、一流的将军、真正的英雄。在滑铁卢战场上,拿破仑虽然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可是他的名字连同他的气概以及他的影响远远地压倒了他的对手,从而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跑不到终点的小说 (善始善终是最重要的)

写小说的朋友说,写长篇小说,最兴奋是还没下笔之前,最痛苦是开头,最享受是写到中场的时候,最意兴阑珊是差不多写到结局的时候。还没下笔之前,脑海里有很多想要说的话,有很多精彩的情节和特别的人物,那个时候,自以为即将要倡导普遍的人类之爱,为此制定了计划,所以很兴奋。

真的要下笔的时候,却苦恼万分,开头那一万字,往往写好又不满意,不断地改,因为万一开头写得不好,就没心思写后面的故事了。写到中场,开始进入状态,完全投入小说的角色里,挥洒自如。那个过程,是一种人生享受。整个小说写了三分之二,只余三分之一,这个时候,作家忽然意兴阑珊,因为他已经知道结局,他的精力在中场时也差不多用尽了,这时有点气力不继。运动员看到终点就兴奋,拼尽全力冲过去,作家是怪物,看到终点就觉得人生没意义,懒得跑过去。

写小说的过程,也像恋爱,找到目标时最兴奋,开头患得患失,到了中场,情到浓时,那是最快乐的。年深日久,激情过去了,不免有点意兴阑珊,这个时候,已不是很多人能够跑到终点。

试题详情

9、规矩

思路

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规矩

要自觉地遵守规矩

规矩保证社会正常运行

遵守规矩是高素质的体现

经济活动需要遵守规矩

规矩面前,人人平等

遵守规矩的企业才能稳固发展

没有规矩,会造成混乱

规矩需要随时代的前进而改变

 名言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韩非子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淮南子》

规矩备具,而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不背于规矩。--《五灯会元》

法则可以避免错误,却绝不会赋予美。--塞·约翰逊

这个伟大的世界永远旋转,不断地改变陈规。--丁尼生

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布莱克

一个普通人,只能做出规规矩矩的东西,只有非凡的天才才能驾驭创作。--雨果

那些仅仅循规蹈矩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 --泰戈尔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卓别林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葛洪

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 --邓小平

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邓小平

 经典素材

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的启示 (经济发展需要尊重制度)

2005年5月11日,台湾地区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北京清华大学发表演说,谈到大陆和台湾的经济状况时,宋先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陆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台湾,经济飞速发展有共同的经验,主要是三点:尊重市场,尊重专业,尊重制度。其中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制度其实就是一种规矩,这种规矩决定了经济的长远发展。

英国人排队 (遵守规矩是高素质的体现)

英国最有名的公德可能首推排队,甚至可以说凡有英国人在的地方,就有排队的现象(在欧洲另一国家,挪威,一市之长也排队)。据说英国人排队和守规矩的习惯,是从孩提时代就开始训练的,因为他们全面领会了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洛克的谆谆教导:“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造反也不忘守规矩 (遵守规矩是高素质的体现)

德国人是个极端遵守法律和纪律的民族。游客在柏林参观夏洛特王宫时,会听到下面真实的故事:1918年,德国斯巴达克同盟(德共的前身)在柏林发动十一月革命时,起义者在王宫门前奋勇冲锋,伤亡惨重,可就是无一人越过草地去进行两侧的进攻。原因何在?因为当时草地上竖立着一个小小的牌子,上面写着4个字:“禁止穿行”。即使是在革命造反的时候也不忘“守法”!这个故事,深刻地道出了德国人的民族性。一位留学德国多年的中国学生说,他在德国所到之处,从未看到过一辆闯红灯的车,即使在深更半夜、空寂无声的街头,德国人依旧沿着横行线,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德国老人喜欢向别人炫耀的是,在他几十年的驾车历史中,违章记录栏内始终是一片空白。或许有些人会将此视为“刻板固执”,嗤之以鼻。但实际上,德国人是聪明的,他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认真负责,他们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洁净美丽,他们在不争吵不拥挤的环境里,不凭体力、投机取巧或者其他伎俩,就可赢得平静安稳的幸福生活。

加州州长不在公共场合吸烟 (规矩面前人人平等)

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美国做访问时,曾对美国邮局前的排队作过观察。他发现,如果服务窗口不止一个,也不是每个窗口前面都排一行队,而是只排一行队,前面的人依序到空出来的窗口去办事,没有一个人会打破这种默守的规则。

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有抽大雪茄的嗜好,可法律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他无权在办公室“过把瘾”(万一有人进去谈事私人办公室也就成了公共领域),最后被逼得在州政府的草地上支起帐篷,钻到里面才能吞云吐雾。唉,这州长当得真规矩!

新西兰总理赔不是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在新西兰,小事例可见大精神。1999年,在一次为慈善机构募捐的活动中,时任“反对党”领袖的海伦•克拉克,在一幅小小的油画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只想这会让这幅普通的油画增值。还真是的,经过她在背面接连题签两次的画最后竟以2000元新币被一阔佬买去。有人开玩笑说,克拉克当时的名字就值1000元。不过,克拉克本人没有收取一分钱的“签名费”,这些钱当天就被慈善机构悉数拿去。没想到的是,3年后当了总理而且民众支持率一直很高的克拉克,却要为此事严肃认真地向公众道歉。这是为什么?关键原因是“签名权”。在新西兰这个法制健全的国家里,油画像书籍一样,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只有作者本人有权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大名,否则就是侵权、欺骗,是不诚实的行为,哪怕是善意的都不允许。电台、电视台的“铁嘴”主持人和各个媒体的“挑刺”记者,对堂堂总理一点都不讲情面,有些用词用语在咱们看来都有些过分。在人家的意识里,总理不是“大家长”而是他们的“大管家”,既然是管家,出了问题要向大家伙儿赔个不是自然没的说。这叫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绝不在高速路上下车的日本人 (遵守规矩是高素质的体现)

日本人遵守规矩的水平非同一般。有一次,一个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开车上了高速公路,正碰上堵车,大家都把车停下等着。这时,孩子开始内急,但也得忍着,因为日本法律规定,司机和乘客不能在高速公路上下车,即使前面堵车,你也必须在车里等待。这就是说,孩子不能下来小解。万般无奈,母亲拿了一个塑料袋,让孩子把尿撒到里面,然后,开车带回自己家。这个消息经媒体披露,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辩论,有的认为法律的制定应更人性化,好让普通老百姓有回旋的余地;有的认为孩子的母亲这样做很好,是遵纪守法的典范。但竟然没有一种观点认为,孩子应该下车撒尿。实际上,让我更感兴趣的是,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以饱含温柔慈爱的声音对奶声奶气的孩子进行了一番适时的规矩意识教育,至于具体说了什么就要试试读者的想像力了。

巴林银行倒闭的启示 (遵守规矩企业才能稳固发展)

规矩通常以规章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规章制度对企业的兴衰和个人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违反规章制度而为,终究会导致恶劣的后果。巴林银行的倒闭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巴林银行成立于1763年,被称为英国银行界的泰斗,享有“女王的银行”之美誉。1995年2月27日,国际银行界传出一条举世震惊的消息:有着232年光辉灿烂历史,曾一度排名世界第六位的巴林银行因过度炒卖金融衍生品而宣布倒闭。全球愕然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悲剧?

造成这一悲剧的直接原因是该行新加坡分行交易员尼克•利森在做日经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时违反了规章制度,出现了14亿美元的损失,几乎是整个巴林银行资本的两倍。

1995年1月,利森认定日本股市和利率将会上升,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他即开始大量买进日经指数的“买入”期货和日本利率的“卖出”期货。结果满盘皆输。

把巴林银行破产原因归罪于尼克•利森。从表象上看来,这是对的,但从深层次分析,根本原因则在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制度松散,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所致。

孟子的权变 (有时候不能死守规矩)

《孟子》有这样的记载: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欤?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授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授,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

虽然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原则存在,但嫂子落水快淹死时,必须拉她、救她,这是“权”(变通),否则,见死不救,就是豺狼。

这说明规矩是死的,规矩总有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应该采取权变的态度,不能死守规矩。

 意林故事

庙为什么荒废

三个和尚在破庙里相遇。“这庙怎么荒废了?”不知是谁提出的问题。

“必是和尚不虔诚,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勤快,所以才不整理庙务。”乙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敬,香客才不多。”丙和尚说。

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旧庙换了新颜。

“都因我礼佛虔诚,所以菩萨才会显灵。”甲和尚说。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庙务周全。”乙和尚说。

“都因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

三人日夜争执不休,庙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各奔东西的那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个庙的荒废,既不是和尚不虔诚,也不是和尚不勤快,更不是和尚不敬,而是他们没有规矩。

河水与河岸的对话

河水对河岸咆哮:“你像两堵墙立在我的身边,阻挡我随意流淌,限制我的发展……”

河岸严肃而认真地回答:“正是由于我的存在,淙淙河流才能汇聚成滔滔巨流!”

河水不听劝告,冲毁堤岸,漫野横流……渐渐消失了。

这个故事正印证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闯红灯,等红灯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中国一留学生在国外找了一个女朋友,一天在和女朋友过马路的时候闯了红灯,女朋友说,你连红灯都敢闯,什么违法的事不敢做?然后就跟他分手了。后来这位留学生回国内又找了一位女朋友,还是过马路遇到了红灯,他记得上次的教训停了下来,老老实实地等,女友不高兴了,说你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什么事?结果国内的这位女友也和他分了手。

虽然是个笑话,留学生奇怪的经历却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中国人的规则意识淡薄。

包拯守规不徇私

北宋时期的开明知府包拯,不徇私情,用铡刀将侄子包勉铡了。可能大家都知道:包拯是由嫂子抚养长大的,当嫂子来向他为自己的孩子求情的时候,包拯却断然拒绝了,他说:如果我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后如何公正地为百姓做事呢?包拯根据法律制度,大义灭亲,一心为民,怪不得人们称他为“包青天”。

抢水果与抢王位

从前,一个乡下瞎眼老奶奶给小孙子们发糖果,她担心他们一下子抢光,就叫他们排好队,挨着个儿来领,可是甜丝丝的糖果实在太诱人了,孩子们趁瞎眼老奶奶不留神,一窝蜂冲上来。 商朝的王子王孙们也是这样。当初他们的祖宗汤担心王族发生内乱,规定好兄弟传位的制度,本来也好好的,可是王位比糖果还引诱人,这些王子、王孙比老奶奶的小孩子还不守规矩,只要有了机会,就都争先恐后冲上去动手抢国王的宝座。

于是周朝的创始人为了避免后代再抢王位,便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继承王位的规矩:嫡长子继承制。这个规矩代代相传,所以周代政治比较辉煌。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就是说:周代的制度真是文明啊,我跟从周朝。

孔子在周代政治思想基础上创建了一套比较成系统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讲究的是礼。礼的核心是不同的社会阶级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别亲疏,殊贵贱,每个人因为遵守不同的规则而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社会也因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故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有成文法的国家,发达的规则成为亚洲其他国家的楷模。

 应用与创新

艺术也要守规矩

人们说到规矩,一般要把艺术排除不论,似乎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讲规矩,但是艺术绝不能讲规矩。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于推陈出新。在艺术上,“中规中矩”这样的评价恰恰不是赞扬而是贬损。艺术家最害怕的大概是别人说他守规矩吧。

然而,规矩终究是不可能摆脱的。真正不朽的艺术品,不是全然无视前人的规矩,而是把规矩烂熟于心了,再有所发挥、创造,乃至反叛。无论如何,首先前人的规矩已经成为艺术家的精神底蕴,然后才能“不守规矩”。

王羲之的字可以说是书法史上一大创变。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他曾经师从书法家卫夫人多年,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书法的规矩烂熟于心。

比如杜甫的七律,首创拗体。然而杜甫自己从不讳言“转益多师”。

还有我国齐白石的画,西班牙毕加索的画,无不是有了深厚的规矩基础才有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

今天,流溢于街头的各种流行艺术的一个弊端就是缺乏文化底蕴、精神深度。因为那些所谓的艺术家,大多是没有接受过传统艺术的规规矩矩的教育、浸濡。所以,他们的作品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范李之死”唤起法规意识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曾经以“范李之死”为题,报道了一个孤老太太为儿子不明不白之死而申冤告状,从黑发告到白发的故事,看后令人动容。

18年前,重庆青工范李与人因琐事发生口角,后范李被“请”到当地派出所接受讯问,哪知这一去就不复返,好端端的一条汉子不明不白地成了一具僵尸。范李之母李裕芬坚持认为儿子是被公安人员刑讯逼供、折磨致死的,而当地公安机关称范李是服毒自杀的。李裕芬这位孤老太太“为了讨个公道”,18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向有关部门上访告状。

根据电视台报道所提供的材料综合分析,可以推断范李被当地派出所刑讯逼供的可能性极大,当然由于时间过久,当年证据收集存在缺憾等,要从法律意义上判定这一“悬案”的真相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不过从程序的视角看,这一“悬案”明显存在若干疑点。比如,有关部门曾先后数次对“范李之死”的死因进行复查,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具体负责下法医鉴定结论的居然还是当初为范李之死作鉴定的那位法医,这显然有悖于程序正义理念的要求。

我们无意深究“范李之死”的真相,而是想从这一“悬案”引申出有关司法实践中程序正义理念的严重缺失这一反思性话题。“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自初民社会至现代文明社会,恣意的阴影始终与人类形影相随。正是在与恣意永无休止的较量过程中,人类才逐步体悟到:与其笃信人性的神话,不如青睐制度的价值;与其盲目推崇虚幻的道德教条,不如选择现实的规章制度。于是,程序--这种理性的制度设计,成为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界碑。

“程序”通常是泛指人们为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而预先设定的方式、方法和步骤。通俗地讲,程序就是“循规蹈矩”中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离开程序的引导和规制,人类的处境将异常尴尬甚至无法想像。

没有规矩,正义无从说起

试题详情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富兰克林的道德标准 (人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一生坚持自己制定的道德标准。

第一: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第二:静默,与人无益者不言,禁琐屑之谈。

第三:秩序,置物有定位,做事有定时。

第四:决断,决定所要做之事,不屈不挠。

第五:俭朴,不费钱,花钱应在与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事上。

第六:勤劳,爱惜光阴,应做有用之事,不为无益之事。

第七:诚挚,不做伤人之举,思想公正,说话时心出诚意。

第八:正直,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第九:涵养,不走极端,禁绝怒念。

第十:整洁,起居服饰,务求整洁。

第十一:贞洁,保健康。不损害他人名誉。

第十二:谦逊,学习别人长处,尤其学习伟大人物的优点。

沙漠之狐 (战争中的准则)

埃尔温·隆美尔元帅是二战史中最出色和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之一。他是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为纳粹德国立过显赫战功。隆美尔在非洲对英国人的战役中战果卓著,因而获得“沙漠之狐”的绰号。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丧心病狂的纳粹主义者,相反,他是一个相当正直的人,反对希特勒屠杀平民。在他心中有一个标准,他要忠诚于他的祖国和希特勒,但是他不屠杀无辜的平民。他曾经愤怒地说:“他们一直干着肮脏的集体屠杀平民的勾当!这是明目张胆地断送德国的前途。”1944年6月28日,希特勒召开会议。会议一开始,隆美尔就第一个站了起来,大胆直言战争形势,并提出希望希特勒停止屠杀,为德国的前途考虑。希特勒为之色变,会议被迫终止。三个月后,隆美尔被纳粹秘密杀害,但是他的正直却赢得了全世人的尊重。

机智的回答 (年龄不是标准)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17-1963)是美国第三十五届总统,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之一,在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过程中,肯尼迪的年龄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对手攻击他的把柄。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是攻击肯尼迪乳臭未干的几个民主党领导人之一。肯尼迪对此不过哈哈一笑,回敬他:“萨姆•雷伯恩可能认为我年轻。不过对一位已78岁的人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轻。”

可是年龄这个问题始终纠缠着肯尼迪。前总统杜鲁门在一次全国性演讲中向肯尼迪挑战。他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人。”肯尼迪反驳说:“如果年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这种排斥可能阻止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麦迪逊成为起草宪法的先驱、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而这些人的丰功伟绩都是在这个年龄以前做出的。”

多了两个菜 (严格遵守标准)

解放战争进入最紧张的时刻,毛主席经常彻夜不熄。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到主席日夜操劳,都为他的健康担心。伙房里的同志多次试着给毛泽东提高伙食标准,都被制止了,他说:“每顿饭只吃一个菜!”

这天,食堂管理员想给毛主席增加营养,就多炒了两个菜。管理员虽然很担心毛主席批评,但是还是把饭菜端了进去。

晚饭时间过了,警卫员端着碗筷从大门口走出来了。管理员却只看到一副碗筷。他们走进毛泽东的房间,毛泽东已经开会去了,只见桌上原封原样地放着两个菜。警卫员说:“主席见多了两个菜,就问我是不是来了客人,我说没来客人。主席又问,是不是大家都改善生活,我说不是。主席问,那为什么多了两个菜?我只好实说管理员为照顾您的身体,特意为您做的。主席听后,说:‘我身体很好,告诉管理员不要提高我的伙食标准。'主席原想把多下的两个菜退回去,又怕同志们不满意,说:‘别退了,留着中午、晚上热热吃吧!’”

管理员一边听着,一边说:“毛主席呀,你心里装着全中国,就是想不到自己啊!”

“四不准” (遵守标准要以身作则)

刘少奇总是尊重并维护党和国家规定的各项制度,并处处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经常外出考察,调查研究,每次出发前都要向身边的工作人员重申自己的“四不准”:

试题详情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试题详情

8.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试题详情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