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淀粉酶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下面是透明圈法筛选高产淀粉酶目标菌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一般都要求在含有_____等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砒上,还需满足微生物生长对_______的要求。将微生物接种到已灭菌的培养基上,应在_____附近进行操作。

2)用加有可溶性淀粉的平板筛选淀粉酶产生菌株,发现培养基上长出甲、乙菌落,碘染后发现乙菌落周围有透明圈(如图所示),由此说明乙菌落中含有______,产生透明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乙菌落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一步接种培养,由于此方法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将___________,能对目标菌进行________和计数,从而获取目标菌。

【答案】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pH、特殊营养物质、氧气 酒精灯火焰 分解淀粉的目标菌 含淀粉的培养基原本不透明,但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为单糖并为目标菌所利用,碘染后在菌落附近就出现透明圈了 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为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的菌落 分离、纯化

【解析】

微生物的培养需要提供的基本营养物质:碳源(提供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氮源(提供所需氮元素所需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特殊营养物质——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微生物培养所需的条件:pH、氧气条件、特殊营养等;为了防止微生物的感染,实验操作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完成——在酒精灯火焰旁操作;透明圈法的基本原理:含有可溶性淀粉的培养基中培养微生物,生出菌落后,将菌落用碘液处理,若菌种能产生淀粉酶,则其附近的淀粉被水解为还原糖,因此会出现透明圈;统计菌落数目时,若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测出样品大约的活菌数。

1)培养基的成分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及pH、特殊营养物质、氧气条件等。

2)乙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落含有分解淀粉的目标菌,故应选择乙菌落进一步纯化从而得到目标菌。

3)对乙菌落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一步接种培养,由于此方法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为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的菌落,能对目标菌进行分离、纯化和计数、从而获取目标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请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相对于达尔文的学说而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由个体水平深入到了_____水平。

2)图中①指_____的改变,②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__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3)图中③指______,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_____隔离。

4)④指____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

5)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_________

A.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D.自然选择学说对环境条件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进行选择,没有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7)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细胞代谢中ATP合成酶的三维结构(原子分辨率)在2018年被测定,其工作机2019年有了突破性进展。下图1是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图1中①侧所示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物质甲从产生部位扩散至细胞外需要经过______________层磷脂分子。

2ATP合成酶也是运输H+的载体,其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合成ATP,由此可推测H+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_;若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突然消失,其他条件不变,短时间内暗反应中五碳化合物含量会______________

3)植物细胞中含有ATP合成酶的生物膜还有______________

4)为进一步了解植物代谢机制研究人员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试验。连续48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释放速率,得到图2所示曲线(整个过程中呼吸作用强度恒定)。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①实验的前3小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如改用相同强度绿光进行实验,c点的位置将______________

②图2中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______________个;实验中该植物前24小时有机物积累量______________(选填“<”“=”“>”)后24小时有机物积累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B基因存在于水稻基因组中,仅在体细胞和精子中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不转录。为研究B基因表达对卵细胞的影响,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来获取能够在卵细胞中表达B基因的转基因植株。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B基因在水稻卵细胞中不转录,可能是B基因的启动子在卵细胞中无法启动转录

B.可利用水稻体细胞和精子中的RNA构建cDNA文库,从中获得B基因中编码蛋白的序列

C.过程②在培养基中应加入卡那霉素以检测TDNA是否整合到水稻细胞染色体DNA

D.在鉴定和筛选转基因植株时,可以检测加入荧光素的该植株卵细胞中是否发出荧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小球藻是单细胞绿藻,有易培养、繁殖快、光合效率高、营养方式多样等特点,在科学研究、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等科学家利用_______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

2)兴趣小组利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如图,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因变量是______

3)科研人员将自养培养4天的小球藻平均分为三组,在其他条件相同下分别进行异养培养(黑暗条件,培养液葡萄糖含量为10g/L)、兼养培养(2500勒克斯光照,培养液葡萄糖含量为10g/L)和保持自养培养(2500勒克斯光照,培养液葡萄糖含量为0),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能说明外加葡萄糖对结果影响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兼养培养的细胞密度最高,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要探究黑暗条件下外加葡萄糖如何影响细胞密度,实验思路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生物体内某种有机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c结合而成的基本单位,在人体中共有4

B.b为脱氧核糖,则c4种,分别是AUCG

C.HIV病毒中可以检测到的c5

D.cT,则该有机小分子的名称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科学家在研究物质运输时发现有下列四种曲线关系,在研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最可能是下列哪一过程( )

A.葡萄糖从血浆进入人的成熟红细胞

B.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神经细胞

C.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内吸收氨基酸

D.组织细胞从组织液吸收氧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枯草杆菌广泛分布于士壤及腐败的有机物中,某工厂为生产耐高温的淀粉酶,开展了枯草杆菌菌株的筛选、酶的固定化分析研究,其流程如图所示:

1)配制培养基:该培养基应以__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

2)取土样加入盛有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常压加热至水沸腾后维持20分钟,其目的是____________。取出三角瓶置于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液面产生黄白色皮膜,用接种环挑取菌膜,用_______法接种到平板上,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取出观察,若淀粉被水解,菌落周围会产生_______,选择优良的菌株进行扩大培养。

3)在建立和优化淀粉酶固定化酶柱连续生产工艺研究中,通常要分析汁液中各种成分的浓度和所用酶的活性,然后主要优化各固定化酶反应器中的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反应pH和酶反应时间等因素。其中,酶反应时间可通过_______来调节。

4)工业生产中,对淀粉酶需求量很大,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将淀粉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具体是以海藻酸钠为“网格”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即采用______和交联法两种方法将酶固定化,以实现____________,从而减少对淀粉酶的需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某研究小组探究果胶酶的用量的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用量

B. 在BC段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是反应物浓度

C. 在AC段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明显加快反应速率

D. 在该实验给定条件下,果胶酶的最佳用量是B点对应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