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12  18  22  28  30  34  40  42  48  54  58  60  64  70  72  78  82  84  88  90  94  96  98  99  100  102  103  104  106  108  112  114  118  120  124  130  132  138  142  144  148  154  160  162  168  172  174  180  184  190  198  3002 

Why has 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 grown so rapidly in recent decades?Will this growth continue through?

 

Dictionary of Business defines the capital market as a market in which long-term capital is raised by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authorities. The money comes from private investors, insurance companies, pension funds, and banks and is usually arranged by issuing houses and merchant banks. Stock exchanges are also part of the capital market in that they provide a market for the shares and loan stocks that represent the capital once it has been raised. It is the presence and sophistication of their capital markets that distinguishes the industria l countries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at this facility for raising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apital is either absent or rudimentary in the latter.

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 has grown so rapidly in recent decades. So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about it in the essay.

This essay is organized as follow, introduction, body, conclusion. In the body part, Section 1 shows why has 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 grown so rapidly in recent decades. Section 2 talks about the continuance of the growth throughout the 2000s.

Body

1. Why has 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 grown so rapidly in recent decades
In recent decades, 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 has grown so rapidly because of the rise of privatizations mainly. With private capital flows rising from less than 5 percent of world GDP in 1975 to about 20 percent today, privatiza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arket liquidity. And also privatization takes a potential role global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A. The Rise of Capital Market-Based Finance 

Capital market-based finance has in fact been increasing in importance, both absolutely and relative to financial intermediary-based finance, in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over the past decade. And also capital markets are in fact winning the present and seem likely to dominate the future of corporate finance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like.

a. The Stable Role of Commercial Banking in Modern Economies Ordinary "relationship banking" appears to be (at best) holding its own as a source of corporate financ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is more likely in decline. The bits of banking that are growing rapidly are those parts that provide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 (especially risk management tools) and provide large-scale syndicated credits to corporate borrowers. During the late-1980s and early-1990s, when Japan and Germany appeared to be outperforming major capital market-oriented countries such as Britain and the US,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often favored bank-based systems. Examples of& nbsp;this literature include Prowse (1992), Kester (1992), and Porter (1992), while the supporting arguments are summarized in Maher and Andersson (1999) and Tsuru (2000). More recently, however, the weight of opinion has swung strongly in favor of the idea that capital markets have deci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ver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s optimal monitors and financiers of a nation's corporate life. This reassessment has been driven in part by the observation, discussed at length above, that capital markets have been prospering relative to banks for many  ;years now. The repetitive nature--and massive costs--of banking crise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like has also convinced many observers that banks are inherently fragile institutions, whose role in corporate finance should be minimized as much and as quickly as possible (Economist (1997, 1999)). b. The Rapid Growth in Stock Market Capitalization and Trading Volume Since 1983 
From 1983 to 2000, this was a period of very rapid growth in the capitalization of markets in every country except Japan. Total world market capitalization increased over ten-fold (to $ 35.0 trillion) between 1983 and 1999, and the total capitalization of the US market increased almost nine-fold (from $ 1.9 trillion to $ 16.6 trillion) over the same period.

c. The Dramatic Growth in Securities Issuance Volume Since 1990 

 

Another way of measuring the rise of capital markets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eir share of annual corporate financing activity has grown relative to that of other sources of funding. Security offerings by US issuers accounted for two-thirds of the global total throughout 1990-1999, that implies that non-US securities issues in creased from $ 191 billion in 1990 to $ 750 billion in 1998, and then to $ 1.19 trillion in 1999. The surge in non-US issuance volume in 1999 was largely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euro-denominated bond issues, which actually exceeded&n bsp;dollar-denominated bond issues for much of 1999.

d. The Phenomenal Growth in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ne highly specialized, but extremely important type of financing has also grown very rapidly over the past decade, and especially so since 1997. This is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by US venture capital partnerships. The fund-raising patterns of these private equity investors are discussed in Gompers and Lerner (1998),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US venture capitalists versus those in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described in Black and Gilson (1998).

e. The Surge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orldwide 

The almost incredible increase in the total volume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ctivity that has occurred since 1990. While takeovers have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ise in M&A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ctivity in Europe during the 1990s was even more dramatic. From less than $ 50 billion annually in the late-1980s, the total value of M&A involving a European target reached $ 592 billion in 1998, before more than doubling to $ 1.22 trillion in 1999--rivaling the US total. The global value of M&A activity in 1999 reached&n bsp;$ 3.4 trillion, an astounding 10% of world GDP.

Next I will document that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s have truly transformed share ownership patterns of investors in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B. Privatization's Impact on Stock and Bond Market Development

We should be careful in inferring causation regarding privatization's impact on market growth, since a shift in ideology or some other exogenous political or economic change might have caused both the privatization and the overall boom.

 a. Total Proceeds Raised by Privatization Programs 

It is clear that national governments have been among the biggest winners from privatization programs, since these have dramatically increased government revenues, which is clearly one reason the policy has spread so rapidly. As mentioned above, Privatisation International [Gibbon (1998, 2000)] reports that the cumulative value of proceeds raised by privatizing governments exceeded $ 1 trillion sometime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1999. As an added benefit, this revenue has come to governments without having to raise taxes or cut other public services. b. Privatization's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Banking All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banks compete fiercely for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 mandates, for two principal reasons. First, because the offerings are so large and so visible--and are almost always designed to help promote the market's capacity to absorb subsequent stock offerings by private companies--these are very prestigious mandates. To date, the large US and British brokerage houses have had the most success in winning advisory and underwriting mandates, though all countries that launch large-scale SIP programs tend to favor local investment banks as "national champions" to& nbsp;handle the domestic share tranche. The second reason banks compete so fiercely for SIP mandates is because they can be extremely profitable. In spite of the fact--documented by Jones, et al (1999) and Ljungqvist, et al (2000)--that SIPs have significantly lower underwriting spreads than private sector offerings, their sheer size and lack of downside price risk make them very lucrative for underwriters.

2. Will this growth continue throughout the 2000s? As we indicated above, 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 has grown so rapidly in recent decades cause of the privatizations rise. Privatizations increased the market liquidity. Now we have already stepped into the 21st century. I believe that the growth will continue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 most of the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have recovered from the 1997 financial crisis. For these countries, they now have the capital to do businesses. And they get back on the fast growing track. Second, by the end of 2001, world's biggest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has  ;entered the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is is real great news. As we all know, today's China takes a serious position in world's economy. Its innovation and opening policy make china keep achieving high GDP growth rate. This drives 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 keep growing.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s (SIPs) on the growth of world capital markets (especially stock markets). I begin by documenting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declining role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orporate financial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 I then show that privatization programs-- particularly those involving public share offerings--have had a dramatic impact both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n-US stock markets and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those stock markets.

This has told the reason of the fast growth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 And then I succinctly indicated the continuance of the rapid growth, the great future.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s the recommendation. I can confidently assert that, if executed properly, a series of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s can indeed promote the growth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 which will yiel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ividends for many years to come. That means there is a need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SIPs in order to gain growth of global capital market.

 

References
Dictionary of Busin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rket House Books Ltd 1996
The Economist (April 12, 1997), "Fragile, Handle With Care: A Survey of Banking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Economist (April 17, 1999), "On A Wing and A Prayer: A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Gibbon, H., 1998, "Worldwide Economic Orthodoxy," Privatisation International 123, 4-5. 
Gibbon, H., 2000, "Editor's Letter," Privatisation Yearbook, London, Thomson Financial, 1. 
Gompers, P. and J. Lerner, 1998, "What Drives Venture Capital Fundraising?"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Microeconomics, 149-192.
Jones, S.L., W.L. Megginson, R.C. Nash, and J.M. Netter, 1999,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s As Financial Means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3(2), 217-253
Kester, W.C., 1992, "Governance, Contracting and Investment Horizon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5(2), 83-98.
Ljungqvist, A.P., T. Jenkinson and W.J. Wilhelm, Jr., 2000, "Has the Introduction of Bookbuilding Increased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IPOs?" New York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Maher, M. and T. Andersson, 1999, "Corporate Performance: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OECD Working Paper (Paris).
Prowse, S., 1992,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in Japan," Journal of Finance 47(3), 1121-1140.
Porter, M.E., 1992, "Capital Choices: Changing the Way America Invests in Industry,"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5(2), 4-16.

试题详情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教育性和实效性

 

初一年段是学生从儿童向少年过渡,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年级。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对他们加强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他们今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坚实基矗。

 

以教材内容为主的原则。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富有一定特色,融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和传统美德于一体,其中的基本知识、事例、数据、警句、格言等,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和实践性。它是在小学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初一学生进行合格公民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国家、集体间的关系,树立为国家、集体做奉献的观念。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进行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基本依据。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追求真理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为了人类的进步,四化的实现,应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把自己塑造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出发点,立足课本,化抽象为具体,系统、形象地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接受教育,学会做人。要避免离开教材内容,牵强附会地信口开河,这样既不符合大纲要求,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和重要原则。它是从教材内容实际、学生本身实际和当前社会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教育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思想渗透的方法。由于初一学生受心理发展、理解能力和社会经验的限制,这条原则对初一《思想政治》教学尤显重要。当前,社会在迅速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升华更新,随时会给学生带来各方面影响,给思想政治课提出新问题新要求。所以,教师要有敏锐的政治嗅觉,不断地捕捉各种社会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难、困惑和模糊问题,观察学生言行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中共同关心的问题,及时地调整、补充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在理论上和实际行为上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达到认识上的升华,行为上的实践。通过具体生动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分析去启发学生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要改变思想政治课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关键在于提高政治教师的各方面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政治教师要扩大眼界,拓宽视野,要讲政治,多学习,善分析,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理论水平,把客观实际与教材内容、理论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应通过教师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积极诱导,使学生提高认识,辨别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性是政治课的灵魂,政治方向明确,思想内容健康,具有正面教育效果,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保证。初一学生思想未定型,具有反复性和动摇性,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对初一学生如果能不失时机地施以正面的良好教育,会获得极佳的教育效果,对他们整个中学阶段以至一生都将产生很大影响。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施行正面教育要从四个方面入手:(1)强化教师职业意识。(2)提供正面典型材料。(3)理解学生,尊重学生。(4)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个性。

 

总之,指导和培养初一学生获得“会学”的方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将会产生连锁效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成才也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试题详情

从科学探究入手,推动化学课改的深入进行

 

新课改不仅只是教学内容的除旧布新或教材的更新换代,而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基础教育新一轮全方位、立体式的整体观念的整体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是立于21世纪人才观的全面教育,不是以眼前升学为目的教育,在化学学科的课程改革中,实验教学有更要的地位,通过探索化学规律和理论,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试题详情

对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的总体认识

            ――兼论教学大纲的贯彻

 

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给人以一种“新”的感觉。

试题详情

分组进行英语教学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几年来,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实践,我摸索出一种办法,就是分组进行教学,提高了差生的英语成绩,较好地解决了两极分化问题。1993年我在初三年级两个教学班中使用分组教学,112名学生中考及格率达95.3%,优秀率达49%,平均分80.1分,三项指标名列全县前茅。1994年,我又接初三两个班的英语课,仍然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通过一年的努力,使这两个基础较差的班级中考及格率达到89.7%,比刚接课时提高38个百分点。

试题详情

改革考试制度减轻学生精神负担

 

传统的考试形式、内容及其评估方式,对学生精神压力太大。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特长难以发挥。

为了改革这种被动局面,我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及评估模式。实行“两种考试并行,三种活动辅助”的新评估模式。两种考试并行,即开卷考试(占40%)与闭卷考试(占60%)并行。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推导,物理学史实,实验的操作,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面试或开卷考试,可以查阅资料,可以相互研讨,最后师生共同讲评,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主动探究,为进一步掌握高层次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矗而对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思维素质的题目进行闭卷考试,试题要有层次,有梯度,形式新颖不拘一格,同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起跑线上,跳一跳,够得着,不论哪种测试,都不用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使同学心悦诚服,欢畅乐学。

“三种活动”指的是一章一活动,一编一竞赛,一年一答辨。以此作为检测同学智能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些活动,一可增强师生竞争意识;二可充分展现自我;三可加重智能检测比例;四可突出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例如在高三学年总复习前,拟定了“高中物理基本思路与方法探讨”的答辨论文题目,同学积极准备,踊跃答辨,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位同学从“合成与分解”,“整体与隔离”,“宏观与微观”,“力与运动”,“图象”,“能量守恒与转化”,“潮等几个方面基本完整地总结了高中物理所涉及的思路和方法,为全面复习做好了思想准备工作。

优化课堂结构减轻课业负担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打破“堂上由着老师灌”的局面,实施“四主”,“三同步”的新教学模式。四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思、看、读、做、听、议、写、评,在教师指导下,交错进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是知识,方法、能力同步走。

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的领会、理解、记忆,都要把能力提高、智力开发当做基础工程去抓。同时做好习题分类、归档工作。海水舀不尽,习题做不完,但类型总有限,抓住典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堂上就把知识落在实处,多给学生方法,从能力上,素质上解决问题,提高做题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是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从推导到理解、应用定律完全都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议,动手练,这样就会理解透彻,记忆牢固,应用自如。学生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搞清了,弄懂了,课下做题时间短,课业负担就会减轻。

开展多种活动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对物理有畏难情绪,特别是讨论题、证明题、设计题更使他们心有余悸。

我们一改传统的讲学式,开展多种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有味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组织摄影组、航模组、家电维修组、板报组、小制作小组等,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展才华。让他们在大海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定期举行小型竞赛,物理学史实笔赛,基本概念抢答赛,物理规律猜谜赛,新型设计实验赛。让每个同学在不同场合多露脸,多闪光,以成功激情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试题详情

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内容摘要] 高考“3+X”模式及其命题指导思想的转变,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3+X”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3+X” 学科内综合 跨学科综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合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有益尝试基础上,提出了设立“综合科目”,实行“3+X”高考的新思路。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我省今年将试行“3+X”模式。毫无疑问,“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综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试题详情

化学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教学技能》 胡淑珍等编 湖南师大出版社

     2.《课堂教学策略》 保罗?D?埃金(美)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7

     3.《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化学教学 95-11 郑学裕

试题详情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试题详情

历史教学中的理解与思维

                   ―美国最新编制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引言

 

1995年1月,美国的“全国学校历史科中心”正式颁发了称之为“国家标准”的历史教学大纲。这在美国的 学校历史教育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举措,被称为“里程碑式的标志”。

众所周知,美国的学校教育是地方分权制的,教育的实施与管理不是在联邦政府,而是由各个州负责。因 此,长期以来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各界人士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 越高,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此起彼伏。其中,使教育由分散走向集中,特别是编制统一的国家教育目标,成 为80年代末以来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1989年,50个州的州长在弗吉尼亚州的中部城市夏洛茨 维尔举行会议,首次提出了要编制具有国际竞争性的学校教学的国家标准。1992年10月,总统克林顿为适应教 改,宣称要制定世界级的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制度。1994年3月,克林顿签署了国会通过的法案《目标2000年: 美国教育法》,该法案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要到2000年时使所有的毕业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迎接新世纪 的挑战。历史科的国家标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

历史科国家标准的制定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1992年春季,就由美国的“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和美国 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进局”开始了历史科国家标准研究计划,邀请了上百名的历史教师、督学、社会学科的 专家、学校官员,以及几十名历史学家,还有各种专业团体和社会团体,共同研究和编制全国统一的历史科课 程标准,重点是在制定“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教学目标和使全体学生有平等的机会受到历史理解和历史思维的 培养。1995年1月,历史科的国家标准分别以《美国史》和《世界史》两大本(均是大16开,近300页)正式颁 发。

本文所要着重介绍的,是美国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对历史的理解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阐述,以期对我国中学 历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我们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深入研究。

历史的理解

在历史科的国家标准中,历史理解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对历史理解的界定是:表明学生是了解他们国家的 历史和世界的历史。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人类历史上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五个方面的记录 ,理解人们活动的追求、奋斗、成就以及失败。要求学生还能够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公民所面临的现实 问题。

下面是国家标准中对历史理解的标准所进行的阐述:

历史的领域是广泛的、综合性的。它叙述和分析了人类在各个领域中追求和奋斗的活动,从社会方面、政 治方面、科技方面、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研究家庭、团体、国家、民族及世界上的各种人,使学生在所有这五 个方面直接参与人们实际的生活、追求、斗争、成就以及失败。

通过社会史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对社会加深理解:社会与人有什么关系,家庭结构中男子、妇女及儿童的 角色有什么样的不同情况和变化的观念,社会中的各种群体和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所有这些个人与群体之间 的关系是怎样的。在社会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到经济、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这 些方面的综合发展是怎样决定了大众的命运的,如历史上的奴隶制,阶级冲突,大规模的迁徙和移民,灾害、 战争和饥荒对人类造成的后果,以及随着医学、技术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政治史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对政治方面的活动加深理解:他们家乡的社会、他们的国家、他们的民族 ,以及世界上各种社会是怎样发展的。建立政府和制度的努力,夺取和掌握政权的动力,获得和维护基本人权 、公正、平等、法律和社会秩序的斗争,以及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发展进程对国际法的促成等,都是历史学习中 需要探讨和分析的重要内容。

通过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对认识自然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科学探索, 是同有记载的历史一样那么久远。也正是这种探索,改变了从食品生产到医疗、运输,从经济保障的进步到社 会福利的提高,大大改进了人类的活动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化,并且改变了人类活动的其他 各个领域,这是历史学习的重点。

通过经济史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经济的力量在决定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的组成、对事态发展 的影响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对社会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造成了地区 性及至全球性的经济控制模式的变化,使得真正的国际性经济出现在20世纪,并对其他所有领域中的活动造成 广泛的后果。

通过文化史的教学,学生学习到思想、信仰、价值观在历史上对人们行为的深远影响。宗教、哲学、艺术 和大众文化对整个社会的追求和成就都具有重要性,是自古以来历史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学生对这一领域中 人类活动的探索,通过文学作品、宗教经典和口述传说、政治协定、戏剧、美术、建筑、音乐和舞蹈的钻研, 加深对人类经历的理解。

对这五个方面人类活动的分析,要注意到把它们放在历史的时间和地理位置上去考虑。历史的记录是与地 理环境的发展紧密地相联的。人口的移动和定居、科学的和经济的活动、地缘政治学的议事日程,以及政治、 哲学、宗教和艺术等观念的分布与传播,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地理因素相关。人们所提出的争端和他们时代所面 对挑战的机会、限制和强制,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受到在他们之前就留下的各种地 形的影响。

由于在个人和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这些方面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对历史的基本理解常常要直接通过 这些范畴。这样,要理解15至16世纪伊比利亚人征服中美洲的动因。学生就必须提及在欧洲人越洋航行之前欧 、亚、非在经济方面地区之间的贸易体制,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中央集君主政体的兴起而在政治和宗教方面 的变化,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造船业、航海业和海战方面主要的技术革新,以及北欧、阿拉伯和中国的海运 技术对这些变化的影响。

同样,要理解伊比利亚人征服中美洲的后果,就要搞清在所有这些领域中人们活动有什么变化,这些领域 中哪些受到了冲击。例如,伊比利亚在军事上的胜利有许多的后果,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帝 国,随着哥伦布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动植物和病源体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对美洲土著人的征服和奴役所造成的社 会变化,由于新的疾病传入美洲而造成人口锐减的后果,强迫上百万非洲人在欧洲人的殖民地重新安置并受到 奴役,随着基督徒进入美洲而带来宗教信仰与习俗上的改变,以及美洲大量的金银资源输入欧洲而造成经济和 社会上的后果。这些后果表明,历史事件具有复杂性,历史本身具有广泛的综合性。这些后果也再次证实,历 史对学生理解过去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仍在受到历史的影响。

历史的思维能力

在美国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的论述占了很大的篇幅,被视为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国家标 准中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界定是:使学生能够评价证据,发展比较的和因果的分析能力,解释历史的记录,并根 据历史对当代生活中的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

在国家标准中,对历史思维进行了专章的阐述,提出了具体的标准。下面就是对历史思维标准的论述摘要 :

历史学习所涉及的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史实、年代、人名和地名。要使学生对历史有真正的理解,就要让学 生进行历史的思维:提出问题并整理能够证实他们答案的证据,掌握的史实比教科书所提供的要多,自己去检 验历史的记录,查阅文献、杂志、日记和观察历史的遗物、遗址以及其他的历史证据,对这些历史记录所显示 的内容进行有想像力的思考,并对当时各种观点进行比较。

真正的历史理解要使学生有机会去创造他们自己的历史叙述和论据。这种叙述和论据可以采取写论文、写 社论、进行辩论等多种形式。要教给学生多种多样的方法。而对学生历史思维最有效的培养,莫过于使他们接 触到历史的和当今的争论问题,让他们对历史记录发表见解并在分析问题时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

历史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在阅读别人所写的历史叙述时进行思考。优秀的历史叙述是对联系、变化和结果进 行说明、揭示和解释。这样的叙述还是分析性的,把生动的故事和传记与概念的分析联系起来,使学生得到所 有有关的训练。这样的叙述才能够促进历史思维的基本技能。

学生带着思考阅读这样的叙述,要对叙述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分析,并评价所提出的证据的可靠性。 要求学生注意到作者所关注的重要之处,同时也注意到作者的忽略之处,例如没有当时历史上其他的重要人物 的观点和经历。同时,要求学生检验对历史本质的阐释,例如,历史学家在叙史时对事件的政治、经济、社会 和技术的原因重视程度不同,对事件的重要性的阐释会有不同,学生则要加以比较和选择。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下列五个方面的标准:

标准一: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

    1.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

    2.在历史叙述中确定一篇历史著述或故事的时间结构。

    3.在自己进行历史叙述时建立时间的顺序。

    4.测定和计算历法时间。

    5.阐释年代尺所提供的数据。

    6.重建历史的连续与持续的模式。

    7.比较历史分期的选择模式。

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学生没有强烈的年代顺序感,是不可能考察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和解释历史的因果关系的。时间顺序对历史思维的组织提供了智力的支柱。

在中学阶段,学生要运用他们的数学技能去计算年、年代、世纪、千年的时间,从公元制(公元前、公元 后)的固定点上换算时间,并解释说明年代尺上所提供的资料。

学生要能够分析历史的连续和持续的形式,认识到历史是发展的,并用以解释历史的延续与变化。

标准二:历史的领悟

    1.对一段历史叙述的含意进行重现。

    2.确定历史叙述中所表达的中心问题。

    3.有想像力地阅读历史叙述。

    4.论证历史的观点。

    5.利用历史地图中的资料。

    6.运用各种图表(表格、条线图、流程图、图解等)所提供的图像资料和数字资料。

    7.利用形象的资料和文学的、音乐的资料。

学生阅读历史故事、传记、自传及其他著述时具有领悟力,就必须使他们的想像力得以开发,使他们能够 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个性:他们的动机和意图,他们的期望、疑惑、担忧,他们的实力和弱点。领 悟历史的叙述还要求学生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并以叙述中人们的眼光和经历去自己描述历史。

在阅读历史文学作品、日记、信函等叙述时,学生要能够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判断衡量历史, 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还应发展学生所需的技能去领悟那种“含混不清的叙述”,使学生能够解释历史事件的过程,并分析当时 各种势力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这些技能包括:a.确定历史叙述中要回答的中心问题;b.搞清叙述中提出的目的 、观点、看法的含意;c.读懂历史的解释或分析;d.认清修辞上的暗示以确定作者是如何组织内容的。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领悟,还应让学生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解说。

标准三:历史的分析和阐释 
    1.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 
    2.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 
    3.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 
    4.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 
    5.分析简单的和复杂的因果关系,包括个人的作用、思想的影响、偶然的作用。 
    6.对历史的必然性的论据进行质疑。 
    7.比较相互矛盾的历史叙述。 
    8.把历史的解释看作是暂时的。 
    9.评价史学家之间的主要争论。 
    10.假设历史的影响。 

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读者,就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解释,更不能让学生草 率地作出结论,重复文献或课本中提出的事实或结论。这就需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史料,接触到教科书以外的 历史书籍及各种历史文献,向他们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以供其选择。这样,使学生懂得学习历史不仅仅 是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而且要搞清楚为什么发生和怎样发生,怎样影响到其他的发生,怎样去评价其重要性 。 

要让学生多进行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但不要只是那种一因一果的简单化解释。在进行分析时,要使学生 注意到历史的偶然性,注意到历史与现今的联系与区别。 

标准四:历史的研究能力 
    1.提出历史的问题。 
    2.获取历史的资料。 
    3.质疑历史的资料。 
    4.识别可用的记录中的缺漏,整理相关的知识和时空概念,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是最能够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的。探究历史往往是在运用各种史料和接触相 反的看法时发生的。进行历史探究的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励学生去分析各种史料,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什么 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利益和背景?这些材料是对事件加以叙述的全部依据吗?作者依据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解释?在这种研 究的过程中,学生是进行着创造性的学习,他们将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记述是人为的产物,理解那些对过去的评 判往往是暂时性的和有争议的,理解历史学家的工作是批判性的研究和探索。当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的研究, 他们就会自我学习到为什么历史学家对过去总是在重新解释,为什么新的解释不仅是根据新的证据而且是根据 我们时代出现的新思想而对旧证据的反思。学生们还会认识到,好的历史学家像好的教师一样,所感兴趣的不 在于操纵和灌输,而在于对历史进行忠实的传递;不是致力于支配学生的思想,而是致力于使学生具有支配自 己的实力。

标准五: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做出决定 
    1.确定历史的争论和问题。 
    2.为解决问题和选定行动步骤而整理背景情况和同时代因素的证据。 
    3.确定相关的历史前提。 
    4.对可选择的行动步骤进行评估。 
    5.制定对一个问题的立场和行动步骤。 
    6.评价一个决定的完成情况。 

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和作出决定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置身于历史的难题之中,处于批判性思索的时刻。这 时,他们就要正视时代的问题,对当时当地的合适选择进行分析,评估各种结果,并加以比较,这些活动都会 使学生个人更深入地参与历史。而且,这些活动还能够促进对一个现代公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能力,例如对社 会政治和道德的含义加以确定的能力,对处于环境之中并受到环境影响的个人所具有的利害关系和价值观进行 分析,确定并组织资料以评价各种解决问题方式的结果,进行道德上的评判。在历史的问题分析中,最有价值 的问题可能不是那些很明确的历史事件,例如法西斯的大屠杀,因为这种事件是很容易作出道德和道义上的判 断的。而那些很难简单证明是否对错的问题,对学生的培养是更有作用的,例如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中只 给予南部联邦的奴隶以人身自由,这是对的吗?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学生就要对决策者进行评论,要理解决策 者的意见是暂时性的。在进行分析时,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去区分有关的历史前提条件,认识到哪些是不适当 的或不相干的分析。学生需要学着运用他们的历史知识去进行正确的历史分析,作出适当的决定。 

在历史科的国家标准中,还论述了历史理解与历史思维的关系,指出历史理解和历史思维的发展不是各自 独立的,高水平的历史思维是建立在高水平的历史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国家标准对每一阶段的教学都规定了历史理解和历史思维的标准细则。限于 篇幅,本文难于详细介绍了。

几点简单的结论

对美国的历史科国家标准的介绍和分析,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大洋彼岸的历史教学的发展情况。尽管统一 的国家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要有许多的问题需待解决,尽管国家标准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阐述还有不少重复或含 混之处,尽管这些要求对中学生来说可能过高,但从中仍能使我们看到美国的历史教学在教学观念上的发展, 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1.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历史教学的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学生如何主动地、 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3.学生学习历史不只是掌握历史知识,重要的是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直接参与对历史的研究 和解释。

4.历史学习不只是学历史教科书,而是要阅读和分析各种历史材料,并且掌握正确运用史料的方法和技能 。

5.历史学习不只是了解过去,还要认识现实,所以要采取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对历史和现实 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6.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有层次的,同时又是综合性的。这种层次的划分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 习心理的特点。研究和确定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构、层次以及培养的途径、方法和评估方式,是历史教学理论与 实践亟待解决的课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