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421  1429  1435  1439  1445  1447  1451  1457  1459  1465  1471  1475  1477  1481  1487  1489  1495  1499  1501  1505  1507  1511  1513  1515  1516  1517  1519  1520  1521  1523  1525  1529  1531  1535  1537  1541  1547  1549  1555  1559  1561  1565  1571  1577  1579  1585  1589  1591  1597  1601  1607  1615  3002 

杭十四中二??八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卷

考生须知:

1.考试时间:2009年1月7日14时至15时30分。

2.本卷满分为l00分。

3.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其中选择题填涂在答题卡上。

 

试题详情

2009年1月山东省诸城市高三月考地理试题

试题详情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n

长郡中学2008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终考试

地理试卷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50分)

试题详情

试卷类型:A

唐山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化 学 试 卷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第I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共60分,满分11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中。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l:35.5  Fe:56    Cu:64     

                 I(选择题,共50)

试题详情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文科)

(时间:90分钟 总分:120分 Ⅰ卷交答题卡,Ⅱ卷交答题纸)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试题详情

2009年福建新课程高考理科综合试卷样卷

必考卷

第I卷

本卷共18小题,每小题6分,共108分。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O  16    S  32    Ca  40

试题详情

2009年浙江省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14页,第Ⅰ卷l至6页。第Ⅱ卷7至14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测试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本卷共2l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O 16    Na 23    K 39

    Mn 55  Cu 64  Zn 65  Ag 108 Pb 207

试题详情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地理理科卷

本试卷共12页,全卷100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学科、班级和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考号在答题卡相关区域内的点涂黑。考生必须将答案写在划定的区域内,区域外不记分。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的答案符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卷交给监考老师。

 

全卷选择题共100题,每小题1.5分,共1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关地理区域差异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        )

   ① 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        ② 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③ 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④ 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都是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读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地貌景观图和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貌

属于(   )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风蚀蘑菇D.河口三角洲

4、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5、“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右图是我国某地居住景观的示意图。

这一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分布在(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右图)。据此,回答6―7题:

6、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我国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是(   )

A.气候、地形    B.气候、水文  

C.土壤、植被    D.植被、自然带

7、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8、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B.该线以南以水田为主,油菜作物种植面积广阔

  C.该线以北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该线以南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读右图,回答9――10题:

9、与乙图地区相比,甲图中地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自然因素是( )

A、水资源      B、劳动力资源   

C、农业技术    D、热量

10、符合乙图地区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A、水稻土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集中连片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11、以下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是: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GPRS

2007年 9月19日2时30分,超强台风“韦帕”在浙江苍南县登陆,台风给浙江、上海、福建等地区带来强降雨,并引发了洪水。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据此回答12――13题:

12、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系统

13、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①GIS技术   ②GPS技术  ③RS技术  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在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分析14――15题:

14、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 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 为商业网点选址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15、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叠加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 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C. 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16、要对“三北” 地区荒漠化土地发展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GI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卫星遥感定期拍摄                 D.人工科考察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B.RS技术并非人的视力的延伸

C.GPS技术可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D.GIS技术可分析、处理RS技术及GP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18、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

 A.沙漠面积广   B.干旱为主     C.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D.无森林

19、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变异  ③海面上升  ④酸雨危害

⑤风沙侵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⑧太阳活动

A、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④⑤⑥⑦⑧

目前,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已在我国形成。风沙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已达30%.读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20―21题。

 

 

 

 

 

 

 

 

20、土地严重荒漠化的地区(    )

①南疆            ②北疆            ③呼伦贝尔草原    ④辽河上游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1、地区不同,荒漠化的主要成因不同。下列风沙地域与成因说法的组合,正确的是(    )

    ①河套平原一过度放牧                ②锡林郭勒草原-过度采矿

  ③南疆―过度利用水源                ④河西走廊―过度垦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防治荒漠化土地的措施主要有                (    )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某调查小组对某地方圆1000米范围内进行了生态调查,其生态状况如图示。据此回答23~24题。

23、最可能形成该地这种生态特征的人类活动是

A.滥采矿产       B.滥垦耕地    C.滥伐森林       D.过度放牧

24、该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云贵高原      B.江南丘陵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25~27题。

25、“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26、“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27、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28―29题:

2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29、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造林种草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完成30―32题 

30、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作用主要是:

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提供木材、供应林产

31、交通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

①放氧除尘、吸毒杀菌  ②降噪隔音、减轻污染  ③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④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⑤划分车道,隔离交通  ⑥提神醒脑、减少事故

A、①②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

3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过滤空气、降低噪声     D、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读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33――34题:

33、图中哪一处有热带雨林的分布(   )

A.①          B.②          C.③         D.④

34、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     )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35、下列关于热带雨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恢复较容易       

       B.热带雨林有“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的说法

       C.植被是雨林系统中最关键的部位    

       D.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

对于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回答36~37题。

36、关于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深刻地影响着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

B.茂密的雨林植被能减弱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C.雨林能起到类似海绵的作用,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

D.雨林是世界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7、下列不属于雨林被毁的背景因素的是(     )

A.人口增长与贫困                   B.本国发展的需求

C.过度的焚耕开垦                   D.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38―39题。

38、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    )

    ①洞庭湖    ②滩涂    ③黄河    ④大西洋    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39、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40、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风能    B、石油    C、煤炭    D、天然气

如图所示省区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基地,读图回答41―45题。

41、图中的省区是(    )

42、该省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

①资源丰富        ②位置适中         ③农业基础好

 ④开采条件好      ⑤市场需求量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

43、长期以来,该省的经济核心部门是(    )

A、煤炭工业    B、电力工业    C、冶金工业    D、煤化学工业

44、制约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生态脆弱               B.气候变暖、酸雨危害

C.洪涝灾害、台风危害          D.地表崎岖、土层较薄

45、关于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石油为主

B.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煤炭为主  

C.目前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D.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世界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46-48题:

46、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A.煤炭、天然气、水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    

C.天然气、石油、水电   

D.煤炭、石油、天然气 

47、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坑口电站”适用于

A.①输送线路   B.②输送线路   C.③输送线路   D.三条线路均可 

48、“西电东送”的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行能力 

49、下列不属于山西省主要产业链的是          (     )

A.煤―电―铝      B.煤―电―铜    

C.煤―焦―化    D.煤―铁―钢

右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判断50~51题。

50、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能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51、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该图表示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52、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53、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是(  )

   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②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③水量丰富,流量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4、河流及其开发方向组合,正确的是(  )

   A.发源地――保护植被生态                 B.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C.河谷平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保护D.河口――建大型水能发电站

欧洲西部有许多由河流和运河构成的内河航运网。青藏高原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据此完成55―56题。

55、欧洲西部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从自然因素考虑是因为欧洲西部(   )

①经济发达    ②地形平坦    ③水能丰富    ④降水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6、西藏自治区内河运输不够发达,主要原因是(  )

A.境内无大江、大河          B.河流汛期长,不利行通航

C.河流流速快,不利于通航    D.政府对发展内河运输不够重视

57、田纳西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A、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B、河流的梯级开发 

C、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D、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下面为某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回答58~70题。     

58、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59、该流域的洪水危害最易发生的河段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60、M河流域植树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         B.调节气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美化环境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根据材料和图2,联系所学知识,完成61--65题:

61、东北大部分地区气候属于(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62、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②平原地区耕作层厚度大 

③三江平原是红壤的主要分布区 

④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⑤东北三江平原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63、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原因是:

A.耕地集中适宜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64、以下哪项不是东北的农产品:

A.大豆,甜菜,鹿茸          B.春小麦,高粱,人参     

C.油菜,冬小麦,柑橘        D.玉米,水稻,灵芝

65、从2000年开始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图2中的P平原,主要是因为:

A.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B.将剩下的荒地作为今后发展用地

C.粮食生产过剩              D.该区自然条件恶劣,开垦困难

下图为我国某土地利用的结构图。根据学过的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回答66~68题。

66、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两广丘陵   

B.山东丘陵   

C.辽东丘陵   

D.太行山区

67、关于该区农业资源的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品种多样    B.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没有气象灾害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        D.水流湍急,地表侵蚀切割强烈

68、本区经济发展,可以考虑 (    )

A.大量出售木材             B.大力发展一次性木筷子生产

C.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D.全部改为梯田种稻

试题详情

2009届湖南雅礼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化学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题分 I卷、II卷,21道小题,满分100分,时量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  Mg-24  Al-27  N-14   Fe-56  Cl-35.5    Br-80  H-1  O-16  C-12  S-32

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组稿

命题人:吴建新   审题人:林枭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该选项的代号填入答卷中表格的相应位置,每小题3分,共48分)

1.利用新技术能将不锈钢加工成为柔软的金属丝,它和棉纤维一起编织成为防辐射的劳防服装,这是利用了金属的

        A.耐腐蚀性       B.还原性      C.热传导性      D.延展性

【解析】考查金属的特性,金属光泽、导电性、延展性、导热性。

【答案】D

2.下列关于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散质微粒都可透过滤纸

B. 两种分散系都有丁达尔现象  

C. 加热、蒸干、灼烧后,二者都能得到氧化铁

D. 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荷,但胶体呈电中性

【解析】考查胶体的相关概念和性质,理解FeCl3溶液在加热过程中水解促进导致得水解完全的产物。

【答案】B

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①用带橡皮塞的棕色试剂瓶存放浓硫酸

  ②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方法是:往容量瓶中加水,塞好瓶塞,将容量瓶倒过来,若不漏水,将瓶塞旋转180°,再倒过来,看是否漏水

③配置氯化铁溶液时,将一定量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④可用FeCl3溶液除去试管内难以刷去的铜迹

⑤欲测某溶液的pH,需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再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试纸上,并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⑥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⑦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

⑧滴定管装液前,应该检查是否漏水

A.①④    B.②④⑤    C.①③     D.②③④⑥⑦⑧

【解析】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会将橡胶氧化,pH试纸使用时不能预先润湿,否则相当于稀释,带来测定误差。

【答案】D

4.已知CuSO4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Na2S溶液的反应情况如下

 (1)CuSO4 + Na2CO3

  主要:Cu2+ + CO32+ H2O → Cu(OH)2↓+CO2↑ 次要:Cu2+ + CO32→CuCO3

 (2)CuSO4 + Na2S

  主要:Cu2+ + S2→ CuS↓    次要:Cu2+ + S2+ 2H2O→Cu(OH)2↓+ H2S↑

据此,下列几种物质溶解度大小比较中,正确的是

A.Cu(OH)2 > CuCO3 > CuS             B.CuCO3 > Cu(OH)2 > CuS           

C.CuS > CuCO3 > Cu(OH)2             D.CuS > Cu(OH)2 > CuCO3

【解析】溶液中复分解反应要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有多种可能时,优先生成更难溶的沉淀。

【答案】B

5.制取Fe(OH)2并使之能久存,可采取的操作有:①加入一些植物油,②溶解FeSO4配成溶液,③把蒸馏水加热煮沸并密封冷却,④加入少量铁屑,⑤加入少量CCl4,⑥向FeSO4溶液中滴入足量氨水,⑦把盛有氨水的滴管伸入FeSO4溶液中后再挤出氨水。其中必须进行的操作及其正确顺序是

       A.③②④①⑦       B.③②⑤⑥④        C. ③②④⑤⑦       D.②④①⑦⑤

【解析】Fe(OH)2的制备方法是教材要求的演示实验,实验操作的关键是要防止氧化带来的干扰。加热、加铁粉、加植物油、加入试剂的滴管的使用都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答案】A

6.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①无色溶液中:K+,Cl,Na+,H2PO4,PO43,SO42

②PH=11的溶液中:CO32,Na+,AlO2,NO3,S2,SO32

③水电离的H+浓度C(H+)=1012mol?L1的溶液中:Cl,HCO3,NO3,NH4+,S2O32

④加入Mg能放出H2的溶液中:Mg2+,NH4+,Cl,K+,SO42

⑤使石蕊变红的溶液中:Fe3+, NO3,Na+,SO42

⑥酸性溶液中:Fe2+,Al3+,NO3,I,Cl,S2

A.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⑥       C. ②④⑤      D .①②⑤

【解析】①中H2PO4,PO43在溶液中会生成HPO4-而不能共存。③中水电离的H+浓度C(H+)=1012mol?L1的溶液可能呈酸性或碱性,而 HCO3不可能共存;⑥中酸性溶液中NO3具有强氧化性,能将 Fe2+, I,S2 等氧化而不能共存。

【答案】C

7.在25℃时,有80g饱和Ba(OH)2溶液,向其中加入纯BaO粉末a g,反应后温度恢复到25℃,下列有关该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c(Ba2+)将增大              B.溶液的pH将增大

C.溶液中Ba2+总数将减少             D.溶液中c(OH)减少

【解析】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依然是饱和溶液

【答案】C

8.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X + Y(g)        Z(s) 已达到平衡,此时升高温度则气体混合物的密度增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X为非气态,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B.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X为气态

C. 在平衡混合物中加入少量Z,则平衡向左移动

D.压强变化对该平衡没有影响

【解析】气体的密度取决于容器内气体的质量与容器的体积,从密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气体的质量怎样变化;从而判断出平衡的移动方向及反应的吸、放热情况;至于X的状态由题干中混合气体的提法可以得出结论;由于Z是纯固体,浓度看成是定值,增减它的量平衡不受影响。

【答案】B

9.将4g铝、铁合金粉末溶于足量盐酸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后在滤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再将沉淀滤出,经洗涤、干燥、灼烧后得到固体粉末的质量仍为4 g,原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最接近

A、30%              B、47%            C、53%          D、70%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物质变化的过程,最后的固体物质的成分为Al2O3,由于质量不变,则相当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就是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

【答案】B

10.  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 2A(g) + B(g)      2C(g)  达到平衡时,A、B 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4 mol、2 mol和 4 mol 。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  均减半           B  均加倍         C  均增加 1 mol    D  均减少 1 mol

【解析】由于反应是在恒温、恒压的可变活塞式容器中进行,故对平衡量进行加倍或减半的操作,相当于等效平衡,平衡状态不变,平衡不移动。

但都增加1mol相当于在各增加1mol、0.5mol、1mol的基础上再增加0.5molB,前者增加属于等效平衡,从而导致平衡正向移动;都减少1mol,相当于在各减少1mol、0.5mol、1mol的基础上再减少0.5molB,前者属于等效平衡,从而平衡应该逆向移动。

【答案】C

11.将1mol H2(g)和2mol I2(g)置于某2L密闭容器中,在一

定温度下发生反应:H2(g)+ I2(g) 2HI(g); △H<0 ,并达

到平衡。HI的体积分数ω(HI)随时间变化如图(Ⅱ)所示,

若改变反应条件,ω(HI)的变化曲线如图(Ⅰ)所示,则改变

的条件可能是

A.恒温恒容条件下,加入适当催化剂 

B.恒温条件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

C.恒容条件下升高温度             

D.恒温条件下,扩大反应容器体积

【解析】由于是等体积反应,改变体系的压强平衡状态不受影响,,而催化剂只改变速率,不影响平衡的移动。

【答案】C

12. 如图所示,不同温度和压强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对可逆反应:

4L(g)       2M(g)+N(g);  △H>0

平衡状态的影响(),图中Y轴可以表示的涵义是:

    A. 体系中物质L的百分含量

    B. 体系中总的气体分子数目

    C. 气体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 气体混合物的密度

【答案】C

13. 下列各选项中所述的两个量,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

A.将pH=4的盐酸和醋酸分别稀释成pH=5的溶液,所加水的量

B.pH=10的NaOH和Na2C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C. 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H4)2SO4溶液与(NH4)2CO3溶液中NH的物质的量浓度

D.相同温度下,10mL 0.1mol/L的醋酸与100mL 0.01mol/L的醋酸中H+的物质的量

【解析】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H4)2SO4溶液与(NH4)2CO3溶液比较,由于(NH4)2CO3溶液中存在双水解,水解程度大些,水解掉的NH多,故NH物质的量浓度是(NH4)2SO4溶液中的大。

【答案】C

14. 某酸的酸式盐NaHY在水溶液中,HY的电离程度小于HY的水解程度。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H2Y的电离方程式为:H2Y+2H2O2H3O+ Y2

B.在该酸式盐溶液中c(Na)>c(Y2)>c(HY)>c(OH)>c(H

C.HY的水解方程式为HY+H2OH3O+Y2

D.在该酸式盐溶液中c(Na)>c(HY)>c(OH)>c(H

【解析】由某酸的酸式盐NaHY在水溶液中,HY的电离程度小于HY的水解程度可以判断H2Y属于二元弱酸,其电离应该逐步进行。HY的电离程度小于HY的水解程度,但其水解的程度很弱,主要以HY-的型体存在,且溶液呈碱性。

【答案】D

15. 将一定体积的某NaOH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用pH=2的一元酸HA溶液中和,消耗酸溶液的体积为V1;另一份用pH=2的一元酸HB溶液中和,消耗酸溶液体积为V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V1>V2,则说明HA的酸性比HB的酸性强

       B.若V1>V2,则说明HA的酸性比HB的酸性弱

       C.因为两种酸溶液的pH相等,故V1一定等于V2

       D.若将两种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酸溶液的pH一定等于2

【解析】尽管都是一元酸,但PH相等时两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相等,因为酸可能有强弱的不同;酸越弱,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中和等量的NaOH溶液消耗的酸的体积越小。

【答案】A

16. 向100 mL FeBr2 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 Cl2 3.36 L 全部被还原,测得溶液中  

    c(Br-) = c(Cl-) ,则原 FeBr2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0.75 mol/L      B   1.5 mol/L        C   2 mol/L       D   3 mol/L

【解析】由于还原性的顺序是Fe2+>Br-,故通入氯气后首先和溶液中的Fe2+反应,可以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列出FeBr2的物质的量n的关系式为:(3.36/22.4)×2=n+[2n-(3.36/22.4)×2]

可以得出n=0.2mol

【答案】C

 

第Ⅱ卷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