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4  6  10  16  18  24  28  30  34  36  40  42  44  45  46  48  49  50  52  54  58  60  64  66  70  76  78  84  88  90  94  100  106  108  114  118  120  126  130  136  144  3002 

第七课 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识记: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的类别。

 刑法的含义。

 我国刑罚的种类。

理解:

  用法律保卫国家安全的实例,表明我国法律的性质。

 用法律打击抢劫、盗窃、赌博、贩毒等犯罪的实例,表明我国法律惩治犯罪的作用。

 以是否触犯刑律为根据,用事例说明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运用:

 

收集几个案例,表明违法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能力目标

 

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学习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学重点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

犯罪的基本特征。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及与其作斗争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教学难点

 

犯罪的基本特征。

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请同学们粗读本课的课题、框题、目题,然后写出本课知识结构框架。

 

 

 

组织学生观看投影片。

 

(投影一)

 

初中学生孙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大,孙某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结伙拦劫、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人民币几千元。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

 

1998年1月20日,临时工刘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厅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务小姐催他结账,刘某却说“我没钱!”被保安人员拖出歌厅。刘某对此不满,早7时,他拨打110称:“有4名男青年持刀抢走我人民币7000元、手机一部。”公安机关查明事实后,以拨打110取乐,滋扰公安机关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将其拘留。

 

(投影三)

 

苏某在工厂浴室洗完澡后,忘记把自己的进口名牌手表带走。当他想起来再去找时,手表已经不见了。经向当时一起洗澡的林某了解,证实手表被本厂朱某拾获 。苏某要求朱某归还拾到的手表,朱某却说:“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经本单位领导调解夫效,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经过调查,认为朱某拾获手表据为己有的情况属实,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提问:

 

上述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

朱某认为:“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这种看法有什么不对?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使学生在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中,引起对本节课要学习内容的思考:(2)从学生认识上的困惑点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扩散性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体结构上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因为他们的行为都未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其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朱某认为:“拾到东西就是我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只有靠诚实劳动获得的财产,才是合法财产。朱某的行为不仅是要受到舆论谴责的道德问题,同时也是违法行为。因为,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朱某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不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原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朱某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导入新课

 

孙某、刘某、朱某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什么不同?

 

这不是本节课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

 

一、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板书)

 

什么是违法行为(板书)

违法行为:是指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板书)

 

(教师提示。)

 

应该注意的是,违法行为指的是行为而不是思想,思想落后不是违法表现。违法的要领应从广义上理解,即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板书)

 

(教师提示。)

 

应该注意的是,违法行为指的是行为而不是思想,思想落后不是违法表现。违法的概念应从广义上理解,即凡是违反了宪法、刑法、森林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提问:上述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刘某、朱某、都是违反同一类别法律的违法行为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孙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所以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犯罪行为。

 

刘某的行为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则的行为。

 

哪些是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呢?例如:市声管理法规、森林法规、环保法规、交通管理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等。

 

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违法行为的类别(板书)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也就是犯罪(板书)

 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板书)

 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的行为。(板书)

 

提问:投影一中的孙某的违法行为与投影二中的刘某和投影三中朱某的违法行为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孙某抢劫伤人,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较大,已经触犯刑法,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我们把这种严重违法行为叫做犯罪。

 

投影二、三中的刘某和朱某,拨打110取乐、拾物不还、虽然也是违法行为,但违法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因而把这种违法行为叫做一般违法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板书)

 

提问:投影二、三中的刘某和朱某的行为没有造成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为什么也要给予制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刘某和朱某的违法行为虽然不像孙某的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但也干扰了公安机关正常执行公务,影响了苏某的正常生活,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财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害。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及时给予处罚、惩戒、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犯罪。

 

提问;刘某、朱某由于违反的法律不同受到的处罚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朱某不返还苏某手表是他违反民法通则要承担的民事责任。

 

1)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板书)

 

刘某打110取乐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行政违法行为,受到公安机关的拘留是行政处罚。

 

2)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罚。(板书)

 

(教师讲述)。

 

行政处罚,是指特定的国家行玫机关 ,依据国家行政法规,对犯有违法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人员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指的是工商管理部门、林管部门、环保机关、公安机关等。

 

(根据学生情况,教师可补充行玫处罚的种类,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行政处罚有:警告、没收、罚款、责令赔偿损失、行政拘留等。)

 

提问:中学生王某因与同学打架,被学校给予记大过处分,这是行政处罚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学校给予王某的记大过处分不是行政处罚,是行政处分。因为学校不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不能行使行政处罚的权力。

 

小结;今天学习了:(1)违法行为的概念;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类别;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三类;(3)一般违法行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处罚;(4)明确了一个认识问题;违法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却一定是违法行为。

 

巩固新课

 

复习本框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类 别

 定 义

 处罚

 

刑事违法行为

    

类别

 定 义

 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课后练习

 

辨别改错题;

 

 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却不一事实上是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投影一)

 

某市出租汽车公司司机姚某因对车队领导不满,于某年1月10日上午11时许,驾驶华沙牌小轿车从天安门广场纪念碑西侧,向北高速冲过密集的人群,撞在金水桥上,致使无辜群众5人死亡、19人受伤(其中重伤11人)。金水桥汉白玉栏杆撞毁一段,轿车被撞毁。姚某的上述行为,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触犯了我国刑法第14条和第115条。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判处姚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提问:

 

 姚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吗?为什么?

 人民法院判处姚某死刑的依据是什么?

 姚某所造成的损失是出于故意所为,这说明什么?

 

(设计些问题的目的:(1)在温故中引发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的思考,(2)使学生从对案例的讨论中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姚某实施的上述行为,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所以不再是一般违法行为。而是犯罪行为。姚某所造成的严重损失是出于泄私愤的故意所为,说明姚某手段恶劣,违法情节严重。人民法院判处姚某死刑的法律依据是刑法。

 

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犯罪、刑法、刑罚的关系问题。

 

二、犯罪与刑罚(板书)

 

什么是犯罪(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的行为。(板书)

 

2)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板书)

 

(投影二)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提问;投影一和投影二这两组材料说明犯罪具有哪些基础物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上述材料说明;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板书)

 

第一、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板书)

 

首先,犯罪是指人的行为,而不是指人的思想。因为人的思想活动是不会对社会产生危害的。其次,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对社会的实际危害。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类犯罪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其二,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例如;犯罪的预备行为和某些犯罪的未遂等,这种情况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上述分析说明;判断一个人是否犯罪,道德要看他是否实施了某种严惩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没有实施严惩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能认为是犯罪。也就是特征,都是由这个最本质的特征决定的,都是由这个最本质的牲派生出来的。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板书)

 

请同学们思考“想一想”中的问题;怎样衡量一种违法行为是否具有严惩的社会危害性?如何确定这种行为是否犯罪?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触犯刑法是衡量一种违法行为是否具有严惩的社会危害性的尺度,它也是确定这种行为是否犯罪的法律依据。通过 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违反刑法的前提;违反刑法又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法律上的表现。确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必须以这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否达到触犯刑法的规定为依据。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和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板书)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惩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这是区别违法与犯罪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投影三)

 

青工胡某,利用工作之便,分三次将七台电冰箱运出厂外,出手后,获赃款5000元左右,严打中,经过激烈思想斗争,胡某到执法机关坦白交待了自己的罪行,并交出了全部赃款。人民检察院做出了对胡某免予起诉的决定。有人认为:“免予起诉”就是没有犯罪,这种看法对吗?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

 

胡某的行为已经具备了犯罪的前两个基本特征,造成了严重危害性并触犯了刑法第264条,理应受到刑罚处罚。但胡某主动坦白交代自己的罪行,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这说明胡某虽然没有受到刑事处罚,但他还是有罪的人。上述分析说明: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2。犯罪分子应受刑罚处罚(板书)

 

(投影四)

 

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有期征刑5年;归还手表;赔礼道歉;赔偿诉讼费;强行拆除;赔偿医疗费;无期徒刑并罚金。

 

提问:上述是本课案例中对违法行为的部分处罚名称,请指出哪些是刑罚?刑罚的实施强制的机关;适用的对象强制性的严厉程度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刑罚同人民法院判决,刑罚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是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1)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处罚的一种强制方法。(板书)

 

提问;请同学阅读第105页第5自然段,谈谈对“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犯罪分子”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上述看法是错误的。我国实施刑罚的目的;第一使犯罪分子改恶从善,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新人。第二,还可以对社会上不稳定分子起到警戒和抑制作用。第三,还可以现身说法地教育人民群众,提高守法护法的自觉性。

 

投影片四中刑罚的名称不同,说明刑罚有不同种类。

 

2)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板书)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其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相互附加并用。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同时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小结;今天搞清了一个关系:犯罪、刑法、刑罚、是有内在联系的,犯罪是某种行为触犯了刑法受到刑罚处罚的特有的法律现象;刑法是确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的法律依据;刑罚是某种行为造成了严惩的社会危害性并触犯刑法的必然的法律结果。

 

解决了一个认识问题;青少年要自觉守法、护法。

 

巩固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因为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对因实施犯罪行为被抓获的小偷猛揍一顿,再送交执法机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课后练习

 

查一查;剥夺政治权利,主要剥夺哪些权利?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什么刑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6页第3 自然段、第4自然段,回答投影提出的问题。

投影一

 现行刑法颁布时间

 现行刑法的内容

 现行刑法实施时间

 我国刑法的任务

 

       

(设计些问题的目的:(1)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2)从学生认识的困惑点入手,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提问(1)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但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而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现行刑法是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新颁布的。新修订的刑法包括两编共十五章和一个附则,共452条。它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展示我国刑法的版本。)

 

提问:《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封面上方为什么有一个国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说明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我国刑法的阶级本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所以我国刑法的任务概括起来就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

 

今天我们不来学习我国刑法是怎样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

 

三、依法惩治犯罪(板书)

 

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板书)

依法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板书)

(请一名同学朗读第107页第1自然段的案例后,教师提问。)

 

1)”吴某犯了什么罪?获赃款多少?

 

2)人民法院判处吴某无期徒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我国刑法对危害国家安全罪为什么规定了这样严厉的刑罚?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因为吴某的犯罪行为,是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行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是性质最严重、对国家和人民危害最大的一类犯罪。国破则家亡,所以我国刑法对这类刑事犯罪规定了严厉的刑罚,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的阶级本质是工人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只有对这类犯罪给予严厉的刑罚,才能有力地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效地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我国刑法在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吴某绳之以法正体现了我国当前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

 

3。依法打击抢劫、盗究、赌博、贩毒等犯罪行为(板书)

 

(投影二)

 

高中生江某和五个同学骑自行车到十三陵去玩,中途休息时,不知谁冒出一句:“去地下宫殿,我还缺四角钱。“江某腾的站起来;“我去想办法。”他发现大道上走来几名小学生,江某从衣兜里摸出小折刀比划着:“站住!快掏钱!”走在最小女孩交出六角钱,哭着说:“这是洗像片用的。”江某一把夺过来,占了四角钱,把其余的又扔了回去。一会儿三名治安联防队员飞车赶上,将六人带到派出所。

 

提问:派出所将怎样处理江某呢?

 

甲说:把四角钱退还小学生,派出所通知学校给江某一个记过处分。

 

乙说;把四角钱退还小学生,派出所对江某进行批评教育。通知家长领回。

 

丙说:江某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违法行为,不仅退还小学生四角钱,还要受到派出所句留3天的处罚。

 

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议论后,教师归纳。)

 

江某的行为已经不是犯错误,也不是一般违法行为,而是构成抢劫罪。

 

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昌平县人民法院做出判决:江某犯抢劫罪,依照刑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江某虽然抢劫数额很少,但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的犯罪活动,具有严惩的社会危害性。它不但使公私财物受到侵害,给财产所有者造成损失,而且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江某的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昌平地区的社会治安,一人被劫,四邻不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的犯罪一直是我国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

 

(投影三)

 

1997年下半年,有关部门暗查了某市八个区四个县的吸毒者7886名,其中3571名是青少年,占总数的45.3%,县、区(城镇)青少年占总数的64.3%和57%,其中年龄最小的7岁,贩毒已成为这些青少年获取毒品的重要渠道,参与贩毒年龄最小的12岁.

 

提问:为什么我国刑法第347条中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因为贩毒是一种图财害命的肮脏交易。吸毒者一旦上瘾:第一,严重损害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毁灭自己的生命。第二,人格扭曲,变得自私、说谎、丧失责任心、不知羞耻、缺乏人性,由此导致家庭破裂,朋友断交。第三,引发盗窃、杀人抢劫等其他犯罪。中学生应当在禁毒斗争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结:今天我们讲了我国刑法的任务:惩治犯理、保护人民。简介了当前我国刑法重点打击的五类犯罪;危害国家安全、抢劫、盗窃、赌博、贩毒。犯罪的核心:严重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这些犯罪的严厉打击,归根到底是为了达到保护人民的目的。

 

巩固新课

 

(投影四)

 

(1)性质最严重、对国家和人民危害最大的一类犯罪是 。

 

(2)我国刑法第347条中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是 。

 

课后练习

 

请同学写一份调查报告。

 

要求:(1) 时间:一周之内完成。

 

(2) 内容;有赌博行为的人数百分比;赌博的危害性。

 

(3) 范围:本居住小区。

 

(4) 字数;400字左右。

 

第四课时

 

复习提问

 

(投影)

 

青工佟某,平日好逸恶习劳,不遵守劳动纪律,虽然帮助教育,仍不悔改,一天下班乘公共汽车回家时,无票乘车,售票员让其出示车票,他竟出言不逊,说什么“老子今天没有带钱。”同车乘客主持公道,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他竟恼羞成怒,殴打售票员,幸有乘客挺身制止才未造成伤害。后公安部部门给予他罚款处罚,并将情况通知其所在工厂,工厂结合佟的一贯表现,给予佟某警告处分。

 

但佟某不仅不接受教训,反而对售票员怀恨在心。一天下班后,佟某纠集三个青工,尾随售票员身后,在一僻静处将售票员殴打致残,逃之夭夭,后被逮捕归案。人民法院依照刑法第234条规定,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佟某有期徒刑6年。

 

提问;佟某从一般违法发展为犯罪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帮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内容的思考;在温故中把握本课时内容的知识整体结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说明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四、防微杜渐、预防和养活青少年违法犯罪(板书)

 

提问:佟某受处分前后的违法行为在性质上有哪些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板书)

  1)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板书)

 

佟某被处分前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受处分后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第一,对社会危害程度不同。佟某平时不遵守劳动纪律,又无票乘车,并辱骂和殴打售票员,这些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但毕竟情节较轻、社会危害较小,没有触犯刑法,只是一般违法行为。后来佟某纠集他人将售票员殴打致残,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较大,因而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由此可见,违法和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第二,处罚的方法不同。青工佟某无票乘车,并辱骂殴打售票员,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受到公安部门的罚款处罚;所在工厂结合佟某的一贯表现,又给予他警告处分,这些都属于对行政违法行为的制裁。后来佟某纠集他人,将售票员殴打致残,构成犯罪,被判徒刑,这是刑罚处罚。由此可见,对违法和犯罪的处罚不同。

 

  2)违法和犯罪的联系。(板书)

 

提问;佟某受处分前后的违法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学生回答扣,教师归纳。)

 

第一、二者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青工佟某无票乘车,并辱骂殴打售票员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后来佟某纠集他人,将售票员殴打致残是严惩危害社会的行为。此由可见,违法和犯罪虽然情节有轻有重,但性质都是对社会具有危害性的行为。

 

第二、二者都是违法行为。佟某无票乘车,并辱骂和殴打售票员,这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后来佟某纠集他人将售票员殴打致残,这是违反了刑法的行为,构成了犯罪。由此可见,一般违法不改,可能导致犯罪。

 

2。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113页“议一议”中关于该不该摘荔枝的争论。

 

提问:假如你在场,应当怎么办?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第一种意见:我反对偷别人的荔枝。因为我样做侵犯了财产,我还要讲个故事劝大家都遵守中学生守则。1949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进驻锦州地区,这个地区盛产苹果。安时正是苹果成熟的时候,由于连续作战,有的连队几天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住在老百姓的苹果园里,尽管饥渴难耐,却没有一个人去摘苹果吃,相反,还把从树上掉下的苹果拾起来堆放好。他们认为,这是人民的苹果,不吃是很高尚,吃了是很卑鄙的。毛泽东同志知识后很感动,表扬了战士们自觉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精神。

 

第二种意见;我劝同学不要偷荔枝,答应明天我买荔枝请大家尝。因为我国刑法第2条规定:“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偷摘荔枝是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要想吃就应该用父母给的零花钱去买。这是现代社会正确的消费方式。

 

第三种意见:我劝同学不要偷荔枝。告诉同学我家有荔枝树,并邀请同学们明天到我家去尝荔枝。因为,朋友之间真诚的友谊应建在守法的基础上,不分是非的随大溜,轻的会犯错误,重的会导致犯罪。

 

以上三种意见都是正确的。三种意见的核心都是“蝼蚁之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许多犯罪都是从小毛病开始的。“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有可能从犯错发展到违法犯罪。所以,青少年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

 

小结;今天我们讲了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社会危害性不同,处罚不同。讲了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有一般违法的人,如果不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明确了一个认识: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巩固新课

 

(放录音)

 

20岁的抢劫犯李新华在临刑前写 下《一个抢动死囚的忏悔》。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实在令人深思:“我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本也心地善良,勤奋好学,由于受了社会不良东西的影响,我开始嫌父母老实呆板,生活清苦,进而厌学、逃学、最后自动离开了学校;一切向钱看。一次我从亲戚那里借了300元准备去做生意,却被一伙歹徒抢走,从此我便学其人、走其人之道,开始聚众抢劫。由于那时风气不正,执法不力,我在抢动过程善良的人们没有一个出来反击,更加助长了我的气焰。如果有人能打击一下我那嚣张气焰的话,也许我会有所收敛,不致掉进万丈深渊;如果有人在我迷途时关心我、帮助我,给我指明出路,也许我还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我希望能以我的死唤起人们的良知,关心、爱护、教育好下一代。我奉劝千千万万的同龄人务必以我为戒,学法、懂法、守法、做合格公民,成为有用人才。”

 

提问:死囚李新华的忏悔了我们哪些启示?

 

课后练习

 

“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想法为什么是危险的?

 

 

 

试题详情

第四课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主要是使我们初步认识:

 

1)中国振兴,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民走上由新民主

 

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求中国的道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新中国发生世变的原因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从而懂得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3)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掌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

 

能力目标

1)逐步培养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客观、全面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和比较鉴别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农民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等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通过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的大量事实,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增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明确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量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表地少年要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通过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一百年不动摇。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生力军,要自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宠伟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投影片1) 从《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算起,旧中国历届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协定等,一共有

 

 

1182个。其中同腐败的清政府签订的就有633个,分别是:英国120个,俄国92个,日本75个,法国59个,德国43个,美国23个,丹麦22个,比利时15个,葡萄牙11个,意大利7个,西班牙4个,荷兰4个,奥地利3个。还有同两个以上国家共签的55个。如果按照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数目来规定中国的国耻纪念日,差不多平均每天都要摊到3个。

 

提问:带给中国人民极大屈辱的这段历史发生在中国哪个社会?

 

1)回顾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一般要顺序经过哪几个社会?

 

2)结合历史课挂图《中国历史发展年表》,思考: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百年耻辱的序

 

幕,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什么要此之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不同。我国没胆经历资本主义的典型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从国情教育的材料入手,结合学生已有历史知识,创设情境,活跃思维;2)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这一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引起困惑点,激发求知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纵览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看到: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不同,中国在封建社会之后,没有自然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经历百斩耻辱、百年求索后,跳跃性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面对这个历史发展的特例,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飞碟”,是“早产婴儿”。对此,我们该如何认识呢?它究竟是历程的误会,还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当然是后者。人类社会一般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这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并联会因此而千篇一律。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经历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为什么能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正是本课自我们要学习、掌握的问题。

 

第四课 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板书)

 

第一节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板书)

 

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板书)

 

列宁说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另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走什么样的社会道路,离不开当时的基本国情。中国在近代百年风云中,不是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没走通。

 

历史的结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板书)

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板书)

 

请同学们看影片2《时局图》(略)和投影片3,并结合投影片1思考: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的祖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丧失了独立、走向贫穷与落后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后进一步启发思考。)

 

那1182个不平等条约,这一幅幅图画,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血腥记录,是清朝反政府卖国投降的历史见证。正是国外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使得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救世主亡与图强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主题。“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的希望在何处?许多仁人志士努力探索中国前进的道路,但是,西方,有使我们走向胜利的曙光吗?实践证明,没有。那为什么呢?

 

2)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一:中国要振兴,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板书)

 

(请阅读教材第113页第二段至第115页第一段,同学议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封建主义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过时档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容后退。那么,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发起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又为什么归于失败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分析近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当时的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怎么样呢?(投影片4)

 

帝国主义殖民地利益一瞥(见下页投影片4)

 

时间:1894~1973

 

投影片4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计解)

 

毛泽东作了精辟的分析:“帝国主义列经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主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和殖民地。”如果中国真的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不但会使它们在华利益受影响,还会在国际上形成新的竞争对手。为了自己的殖民利益,使中国继续成为掠夺和剥夺的对象。帝国主义是不会允

 

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谋求强盛的。而当时中国的封建势力呢?“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已实际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工具,与之勾结在一起,也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民族资产阶级在前两者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缓慢时发展,以至力量弱小,无力完成革命任务。所以毛泽东同志这样总结:

 

(投影片5)

 

“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加上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依附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失去了建立了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国际和国内条件 ──毛泽东

 

 

总之,经历了近百年的艰辛求索,历史的结论是:中国要振兴,资本主义道路走不能。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已经兴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中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

 

2。唯一选择──中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板书) (阅读教材第115页第11行至21行,并绘制20世纪上半叶我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线索图。在学生绘图基础上,教师作副板书:

 

 

 

 

 

 

 

 

(请看教材第116页插图:中共一大会址)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它使得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正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与马列主义原理,形成毛泽东思想。历经28年奋斗,圆了我们百年的救国梦,建立了新中国。今日我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1)新民主主我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板书)

 

 

 

(请阅读教材第116页的内容,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作副板书。)

 

 

 

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同样,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

 

2)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板书)

 

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要振兴,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解决了一个认识的困惑点: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历史的误会,而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必然。

 

获得一个现实的启示:过去的选择是必然的,正确的,现在的道路必须坚持,更要走好。

 

巩固新课

 

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的国庆讲话中说:“如果今后不坚持社会主义,而是像有人所主张的那样,退回去资本主义道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重新培植和养肥一个资产阶级,在我国人口众多、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只能使多数人重新陷入极其贫困的状态。这种资本主义,只能是原始的、买办式的资本主义,只能是意味着中国各族人民再度沦为外国资本和本国剥削阶级的双重奴隶”。

 

请结合教材第117页的“读一读”,讨论,回答:如果退回去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各族人民会“再度沦为外国资本和本国剥削阶级的双重奴隶”吗?

 

作业

 

归纳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是什么?何时开始,何时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由外国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大众的

 

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然而,据统计,1949年中国在工业技术和经济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的总差距,约为150~200年。在这种条件下,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中国,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吗?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从新旧知识的固有联系入手,温故知新,以故启新;2)从学生的困惑点入手,释解难。)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中国近代史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亲所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虽然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等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好的旋律,还在新中国成立前30年,就已经轰响在中国的思想界。它再次深刻地证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而它的社会前提,恰恰是资本主义道路屡走不通。

 

导入新课

 

那个时候的历史和现实都在昭示着:只要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具备,就应该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然后再去发展落后的生产力。那么,新中国具备哪些条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跨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时至今日,中国建立了什么样的经济制度?本堂课我们就学习了这两个问题。

 

第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板书)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板书)

(请阅读教材第117页倒数第12行至118页第8行)

 

提问:新中国具备了哪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客观条件。

 

1)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板书)

 

投影1

 

政治条件

 无产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中居领导地位

 

经济条件

 没收官僚资本转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

 

社会条件

 分得土地的农民受个体经营的限制

 

 

正是在具备这些条件基础上,党和人民把握住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制造。

 

(请阅读教材第118页插图和“纺织大王”的材料并思考)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建立起来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轰轰烈烈的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被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被终结,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板书)

 

经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起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在我国的经济制度中看着重要的地位。199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占76%。

 

2。我国的经济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板书)

 

1)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板书)

 

(请阅读教材第119页第三段、120页第一段,结合投影并思考。)

 

投影2:新中国成立后,靠国有经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相继建成数千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如在庆油田、攀枝花钢铁联合企业、龙羊峡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现在正在兴建之中的有:静态投资900亿元、动态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的三峡、总投资900亿元的建国以来第一个煤矿、铁路、电站、港口、航运一体化建设的国家重点骨干工程──神华工程等。

 

投影3:一汽和二汽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两颗明珠。1956年一汽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1969年动工兴建二汽,迄今已发展成横亘百里的汽车城,路入世界三大卡车之列,拥有高科技设备和测试手段,实现了生产过程和机械化、自动化,被称为“汽车工业的聚宝盆”。一汽、二汽加上重型汽车集团,生产汽车占全国总量1/3还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中轻重的作用。

 

投影4:目前,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万多个,只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2.5%,但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5.6%上交国家利税占60%以上。当前,我国的原油、铁路机车、货车、客车、飞机几乎全部由大企业生产;电力、成品油、发电设备、钢的产量90%以上来自国有大中型企业,汽车、钢铁、生铁、主要有色金属等,国有大中型企业80%以上,大宗生活消费品也多由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如提供糖的91%,钟表的77%,自行车的66%,纺织品的42%等。

 

提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含义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其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也称为国有经济,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上述材料说明:国有经济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是罗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2)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民计力量(板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二是国有经济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正因为国有经济地位重要、作用重大,所以,建好社会主义在大厦,搞好搞活国有经济是关键。

 

那么,存在于我国农业中的公有制主要形式是什么呢?集体所有制。

 

(请阅读教材第120页第二段)

 

思考:

 

1)集体所有制的含义?

 

2)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区别?

 

3)集体所有制的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投影4归纳)

 

集体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制形式,与全民所有制的区别在于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限于一个集体单位内,其范围虽小,但意义重大。目前我国80%人口的生产、生活与之相联系,全国90%左右的农产品、80%的农业总产值由农业中的集体经济提供。集体经济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可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国家税收等,因而: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意义重大(板书)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20页第三段,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是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把劳动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制度。到1984年底,全国有98%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在短期内获得蓬勃发展。当然它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今后深化改革的重点是加强集体统一经营这一层次,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课堂小结

 

本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

 

未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中国如何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建立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的概况。其中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既区别又联系(见投影5)

 

40多年的建设证明:正是得益于公有制,我国形成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今后要继续坚持探索搞好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投影5

 

  全 民 所 有 制

 集 体 所 有 制

 

含 义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

 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

 

地 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 质

 都是公有制经济

 

区 别

 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范围不同,集体所有制限于一个集体单位内

 

 

巩固新课

 

结合投影2、3、4,引用体现公有制经济巨大作用的实例,说明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作业

 

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什么?为什么?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中国和印度情况在体相同,都曾受帝国主义长期压迫,土地大、人口多,经济落后,底子薄。印度

 

1947年独立,我国1949年解放,两国经济建设时间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印度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请看两组数字:(投影1)

 

中印两国工农业发展速度比较

 

项目

 1949年至1979年增长的倍数

 1952年至1979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中 国

 印 度

 中 国

 印 度

 

工 业

 40倍

 4倍

 9%

 5%

 

农 业

 2.7倍

 1.2倍

 4.4%

 2.8%

 

 

中印两国主要产品发展速度比较

 

项 目

 从1950年至1979年产量变化(绝对数)

 1950年至1979年增长的倍数

 

中 国

 印 度

 中 国

 印 度

 

石 油

 从30至10615万吨

 从26至1200万吨

 352.8倍

 45.1倍

 

原 煤

 从0.43至6.35亿吨

 从0.32至1.2亿吨

 13.7倍

 2.7倍

 

 从37.24至3448万吨

 从100至800万吨

 91.5倍

 7倍

 

发 电 量

 从43.2至2819.5亿度

 从53至1030亿度

 64.2倍

 18.4倍

 

水 泥

 从138.3至7390万吨

 从265.5至2200万吨

 52.1倍

 7.2倍

 

化 肥

 从1.59至1065.4万吨

 从1.77至300万吨

 675.4倍

 112倍

 

粮 食

 从1.05至3.32亿吨

 从0.51至1.4亿吨

 2.1倍

 1.7倍

 

 

以上数字反映了什么问题?

 

2)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请思考: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什么情感?

 

3)为什么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有这样的情感?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从中印两国对比的感性材料入手,得出社会主义好的理性认识;2)用歌曲启迪思路,激情感,创情境,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中印两国对比的数字说明;自然、地理、人口、历史、建设的起点和时间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比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的印度发展得快,进步得在;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好》唱起来了。这首歌用一个字──“好”表达了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赞扬、热爱之情,那么为什么中国人民会对社会主义有这样的情感呢?

 

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好,不是头脑发热后的主观结论,过去,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今天,中国建设的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认同社会主义,因为它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第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板书)

 

翻天覆地的世变(板书)

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第一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事实证明;

 

在近代中国,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这个亿万人民的百年梦想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才在今天得以实现。

 

1)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板书)

 

材料一:据统计,一百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六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投影2)强迫中国签订了1182个别平等条约,获取了割地赔款、实行军事占领、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内河航运、自由贸易、传教、掠卖华工等特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文化、宗教诸多方面。

 

投影2:帝国主义侵华战争表

 

时 间

 侵 略 国

 侵 华 战 争

 

184-0年

 英

 鸦片战争

 

1856年─1860年

 英、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4年

 法

 中法战争

 

1894年

 日

 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

 英法美俄日意奥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37年

 日

 抗日战争

 

 

材料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立即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1950年──1953年,新中国出兵朝鲜,中朝军民以抗美援朝的胜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加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971年10月24日,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席位,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日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多极化趋势中唯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极;1997年4月15日,由美、丹、英等15个西方国家提出的所谓“中国人权”议案,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3届会议的审议程序中被否决,这是自1990年以来西方国家假借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第7次遭到失败。1998年初,欧美各国纷纷声明,今后不再搞类似议案;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百年国耻,一朝得雪。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站起来了;其后近50年的发展、建设则证明中国人民确实站起来了!正是社会主义使得我们能够驱逐帝国主义出中国,获得了国家独立。

 

2)社会主义中国,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状态(板书)

 

(请阅读教材第122页第二、三段,结合投影3,讨论)

 

对比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势力范围潮与现在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将于1999年回到祖国怀抱,说明了什么?

 

你认为台湾将会何时、以何种方式回归祖国? 投影3: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国 别

 “势力范围”

 割占或租借地

 

德 国

 山东

 强租胶州弯

 

俄 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强租旅顺、大连

 

法 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强租广州湾

 

英 国

 长江流域

 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 本

 福建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社会主义中国结束了近代的常年战乱和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要最终统一台

 

 

湾,祖国大陆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是关键。为了这一天早日到来,作为未来世纪主人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中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板书)

 

材料一:唐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清诗“富家卖米贵如珠,穷家鬻女贱如土;米价日增女价贱,鬻女救得几时苦?

 

材料二:刘少奇同志与掏粪工人时传祥握手照片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社会主义中国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它永远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剥削阶级的统治,实行发人民代表大会制,由人民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使人民第一次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4)社会主义中国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板书)

 

材料一:解放前中国现代工业几乎等于零,形象点说,工业是“王麻子”,商业是“林家铺子”,交通运输业是“骆驼祥子”。

 

材料二:1997年,我国居世界前十位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投影4;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新中国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这一切都有力地印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正是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呢?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板书)

1)含义(板书)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经过一段探索历程,邓小平同志得出了对它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内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板书)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前面对人类发展历程的学习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一种新制度由产生到战胜旧制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对比 中国与印度,新中国与旧中国,不难得出结论: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优于以前国内的资本主义实践和同等情况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实践,原因很简单;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更高的生产力,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事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 、新问题,怎么办?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去判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4页“三个有利于”和二、三段)

 

提问: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是什么?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与目前鼓励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矛盾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动机不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对于共同富裕要正确认识,不能僵化地与同时富裕没步富裕划等号,它并不意味着在时间上、速度上的等齐划七,全国人民也不可能在同等时间,达到同等程度的富裕。我国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上采取了鼓励部地区、部分人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由点带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者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不矛盾。教材中“再造华西村”的事例说明了这一点。

 

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板书)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副板书:

 

 

 

课堂小结

 

本课堂我们了解一个事实:社会主义新中国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梦想。

 

投影5

 

 

 

学习了一个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明确了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巩固新课

 

(以前后左右4人为一组,讨论后回答。)

 

对比新、旧中国发生的巨变,谈谈你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

 

作业

 

辩析: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以小级为单位,绘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手抄报,可在全班或年级作展览。

第四课时

 

复习提问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

 我国押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

 我国跨跃了资本主义形态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能否说明我国当时的生产水平很高,经济基础雄厚呢?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1)通过温故旧知识,引起学生对新的问题的思考;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建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但也不可否认,由于旧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使得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很低,基础很差。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板书)

 

国情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那些既定、的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各咱条件。这就是国情是客观存在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与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对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和破产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40年建设的巨大成就,12亿多人口与人均不到800斤粮食,世界第八经济大国与人均产值排在第130。地大物博与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速起飞的工业与开发过度、相对苛酷的环境生态条件……所胆这些,可以概括成一句话: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大国。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板书)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26页三张图,并阅读教材125页第11行至22行材料。)

 

提问:

 

1)这三张图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2)通过上述材料中的数字对比,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国民经济恢复并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但通过材料中反映的数字,使我们同时又认识到,我国工业化建设,既起步晚,又起点低。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起点。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就是说,当我国出发到现代经济发展的起跑线上时,比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晚了100~150年。而当欧美主要工业化国家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人均产值起点是200~250美元,有的高达400至500美元。而我国在50年代时还不到100美元。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为他们积累了资本和财富,而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则积累了贫穷与落后。可以形象地说,我国取得民族独立后,是带着累细伤痕和失血过多的身体,走上世界经济的跑道上的。这个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时期。

 

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具有如下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板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阶段(板书)

 

提问:两个“逐步”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摆脱不

 

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反映了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必然是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逐步

 

实现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26页第6行至127页第8行材料,使学生了解初级阶段的不发达,在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各方面的具体表现,深刻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现阶段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板书)

(阅读教材127页第20行至128页第3行材料)

 

思考:两段材料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自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原有的基础上,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无论在农业、工业方面,都还远远落后于他们,这表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然而在我国现阶段,许多农村里,基本上还是用锄头、镰刀、犁耙这些极简陋的工具和畜力进行耕作。我国农业劳动大约是美国的100倍,而生产的粮食却跟他们差不多。那咱“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花钱”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一些地区占相当大的比重。从工业看,有一些企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但大部分企业技术的落后、设备陈旧,劳动生产率低下。如我国的铁路运输,蒸汽机的使用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则发达国家50年代后期就基本实现了铁路电气化。在我国纺织厂里,一些三四十年代的纺纱机、织布机至今还在运转。一些乡镇企业,则进行着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以上这些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这就是我国现阶段落后的生产力状况。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世界各国的20000多篇科技论文中,被人类使用的只有3300多篇,而其中,

 

中国的只有六七篇。这说明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

 

请看投影

 

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

 

每10万人口中

 大学程度者

 高中程度者

 初中程度者

 小学程度者

 

1422人

 8039人

 23344人

 37057人

 

所占百分比

 1.422%

 8.09%

 23.344%

 37.057%

 

 

提问:上述数字,反映出我国人口的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上述数字反映出,目前我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够高。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约占 15.88%,在成人文盲、半文盲中,妇女占70%。我国100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我国排在第135位。这些充分说明了我国人口的文化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扎下根,并初步显示出优越性。但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看,

 

在如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如何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加快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还需要很多条件,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时,还要切实有效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我国在以上这些方面的具体制度和具体措施还不够完善。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说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认清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是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个基本依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课堂小结

 

认清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逐步”。

巩固新课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讲到:“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谈谈对于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从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在进步。然而总蝗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就是中国的实际情,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第五课时

 

复习提问

 

 在以往的阶级社会里,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什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阶级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1)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2)从学生认识上的困惑入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除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区外,剥削制度在我国已被消灭,但是,剥削阶级的残余势力还存在,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还存在。而且,国内外地的敌对对势力从未放弃过对我们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

 

有人认为阶级斗争时时处处存在,这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是错误匠。也有人认为社会一切太平,阶级斗争已经消失,这种“阶级斗争熄灭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对于社会主义时期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必须正确地加以认识。所谓阶级斗争已不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现象,也就是说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了。那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导入新果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板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的矛盾(板书)

 

社会主义就是要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晕就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财富还不丰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这就产生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经济建设搞上去。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板书)

 

复习提问: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我国出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你所了解的经济形式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29页第1行至第5行,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但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就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制经济共同发展(板书)

 

请看投影: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在夺上扎了根。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够高,发展也不平衡,表现在:一部分现代化大工业同大量落后的小工业、小手工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发达地区并存;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同较普遍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的状况并存,这就决定了所有制形式不能只有一个“模式”,搞“一刀切”。应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彩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业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最集中体现的就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思考:现阶段,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我国现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因为是非公有,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作用。但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来看,非公制经济成分,对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在坚持以公有罅是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限制他们的消极作用。

 

思考:与“公有制为主体,多咱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应该怎样?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在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着产品分配形式。在所有制结构中,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为主体,就必须相应地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要求多种分配形式与其相适应。所以,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就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已经明确了我国现联现阶段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将持续多长时间?这正是我们下一个要学习的问题。

 

五、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阶段(板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板书)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从我国的社会性质而言的。我国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的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开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那时开始,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从我轼的发展程度而言的。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比

 

较低,科技文化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从发展程度而言,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板书)

1)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从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到基本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认清这个实际,绝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而发展。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得我们:

 

抓住了一个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明确了一个基本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认识了一个实际问题:我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巩固新课

 

思考:为什么说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课时

 

复习提问

 

投影片1:

 

投影片2:

 

我国第掳出生人口在2000万以上,每年净增人口1300多万至1500多万。到1995年2月,我国的人口总数已达到12亿。

 

提问:

 

投影1中两张图表的百分说明了什么?

投影2中的数字统计,反映了我国人口的什么特点?

结合投影1、2,谈谈我国的人口问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何影响。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1)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我国的人口现状。2)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口众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要做艰苦的、长期的、踏实的努力,其中包括解决一系列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

 

导入新课

 

试题详情

第五课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主要是使我们初步认识以下问题:

 

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但是,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发

展历程各具特点。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徇社会进步与否提标准。

 

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和先进青年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最高阶段。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在理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理想的实现是理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每个公民都应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党和国家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我们要

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担当起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做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和特殊过程的关系;分析实现

最高理想和实现共同理想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是的区别和联系等。

 

提高和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初步运用生产的观点、阶级的观点、群众的观点来观察社会。

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并懂得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

奋斗。

 

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因此,我们要向在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通过了解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知识结构图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通过思想政治课前面四课书的学习,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为依据,初步了解了不同阶段人类生活的横断面。请思考:

 

我们学习了人类社会的哪些形态?

其中哪一社会形态是人类最终最美的理想家园?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引民学生对人类历史横断面的回顾,为本节对人类社会的纵向概括做知识准备;2)从人类的理想社会入手,活跃思维,启发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个社会的发展概况,如我国早期的山顶沿人处于的原始社会,产生了甲骨文的商朝处于奴隶社会,古典名著《红楼梦》描写的封建社会,当代美、英等国处于的资本主义社会,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老人的脚步匆匆,21世纪的曙光已从地平线上长起。当今国际社会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共处的时代,审视这一现实,如何认识二者的共处?人类最终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前面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几个社会的更替与变化是历史的偶然发展,还是有共性与规律?

 

导入新课

 

要正确回答上述问题,就要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探索其深层的本质与规律,下面我们要学习的第五课将解答这些疑问,帮我们认清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正确把握理想的舫标,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课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板书)

 

第一节 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板书)

 

人类社会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板书)

三百万年前完成进化的人类与今日的人类,生活图景有天壤之别。而这变化、这进步,是经历了一个

个社会阶段发展而来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板书)

原始社会是最初的发展阶段(板书)

(出示北京人正在打制石器、制作木器的挂图讲解)在第一个人类社会原始社会里,人们没有私心和贪

 

欲,不存在阶级、阶级剥削和压迫,人类文明的第一粒火种在这里点燃,但原始人刚刚脱离动物界,过着茹毛饱血、半饥半饱的生活,甚至出现过人吃人的现象,处在蒙昧和野蛮状态之中。因此,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存条件极其艰难的原始社会不是美好的理想社会,而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也是最低级的发展阶段。

 

漫长的原始社会之后,人类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此后,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封建社会代替了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又代替了封建社会。从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发展到存在剥削压迫的阶级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倒退,而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什么这么说呢?

 

(请阅读教材第158页至159页,阶级社会里人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概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存在剥削压迫的阶级社会都创造出了比前一个社会更高提生产力,因而有历史进步性。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必经的发展阶段(板书)

这三个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并不意味着历史的车轮永远在阶级社会里滚动。在阶级社会里,文明每前进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古埃及的金字塔里渗透着无数奴隶的殷殷血迹,中国的万里长城下埋葬着多少农民的累累白骨!页“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步,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此,这三个阶级社会也不是我们的理想社会。人类社会向前运行,终将进入生产高度发达、没胆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社会(板书)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飞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剥削、

 

压迫等罪恶现象不复存在;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觉悟,团结互助……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据此,我们中国已迈入共产主义的门槛,但要真正达到理想社会的水平,尚需努力。

 

综合前面的分析,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要顺序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这是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般过程(见投影1)

 

提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要经历这五个阶段,是不是意味着每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会千篇一律?社会历史的发展能不能跳跃某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政党的历史条件下顺序演进必经的五个阶段。但社会历史的发展由各种因素的合力所推动,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是一般与多样的统一。正如列宁所说:

 

投影1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各自的发展历程各具特点(板书)

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各个国家、民族走什么样的社会道路、如何去走,都有

 

自己的特点。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第一,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变革的具体方式不同。如:同样施行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同是由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法国的方式是激荡人心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日本是跨越某个或几个社会阶段,跳跃式向前发展。

 

(请阅读教材第160页“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和平解放”的插图,思考。)

 

1、“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是西藏人民哪个社会的生活写照?

 

西藏有百万农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对此该如何认识?

还有哪些民族和国家是跳跃式发展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这句话是封建农奴制下西藏人民的生活写照。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跨越了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是西藏人民的幸事,是历史的进步 。同样跳跃式发展的例子还有不少。出示投影2:1)我国大小凉山的族彝族,全国解放时代仍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解放后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影响下,超过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原来处于原如社会瓦解阶段的日耳曼民族,由于侵入西罗马,面临先进的生产力隶农制生产关系,同罗马人一道进入了封建社会。

 

这些民族跳跃式发展的特例,反映了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但其最终要汇入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与人类由低向高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课堂小结

 

本堂订我们学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特殊过程。一般过程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要顺序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特殊过程是指各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为各不相同的特殊过程,甚至有跳跃式发展。只看特殊过程忽视一般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作偶然过程,认不清历史长河的前进方向,易被暂时的逆流所动摇;如果只盾一般过程忽视特殊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成千篇一律、僵死的过程,照搬别国经验,做出不符合国情的决策,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巩固新课

 

结合教材第161页第14行至21行,讨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吗?为什么?

对比中国历史进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有特殊性。这是历史的误会吗?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人类在历史发展中依次经历了哪几种类型的社会?

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由英雄人物决定的无规律的偶然过程,还是由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有序的必然过程?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引发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原因的思考;2)在唯心主义的英雄史难与唯物史观的对经强思考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那么,社会的更替、变化、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物?有规律,无规律?如果有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样?这就是思想政治课初三最后理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导入新课

 

生动的历史事实说明,人类社会析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而是有规律可循。这个决定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揭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板书)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板书)

(出示投影1,复习生产力、生产关系。)

 

投影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1页倒数第3行至162页第18行。)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在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解这点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在改

造自然的活动中,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劳动技能的提高、科技的发明及应用,总要使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同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生产关系一经形成,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对固定的形式。

 

2)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即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出示投影2:原始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示意图,教师简析,略。)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时候,劳动产品在勉强维持

生活上没有剩余,部落冲突中抓到战俘一般都被杀掉,不可能存在剥削。到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把俘虏当成奴隶才有了可能。可见,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使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马克思说的“手推磨产生的地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表现: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

社会初期,新建立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要求,因而都曾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这就要求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

产关系,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人类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不断发展,正是上述规律作用的结果(副板书)

 

(副板书)

 

 

 

这个规律最早在19世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示,斯大林将这概括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我们通俗地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依据这个规律,衡量一种社会制度的建立或消亡,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中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板书)

这个规律同时还昭示我们:如果生产力没有达到某种新水平,就不能建立起超出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新的生产关系;即使人为地勉强建立起来,也不能巩固。如我国1958年乱的“共产风”,盲目追求生产关系上的“一大二公”,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结果是级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付出代价后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它也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所以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不可逾越(板书)

(请阅读教材第162页倒数第1行至163页第5行阿凡提的故事。)

 

提问;为什么阿凡提认为种进的庄稼汉比高高在上的国王更有力量?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人们要创造历史,首先要能够生存。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类社会的存在以生产劳动为基础。同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整个面貌。所以在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板书)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制度

 

的变革绝不会自动进行。为什么?因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肯定会触犯原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必然疯狂镇压。因此,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阶级只有经过革命斗争,才能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前进。

 

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板书)

(出示《斯巴达克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攻打冬宫》的挂图,学生思考阶级斗争的作用后教师归纳)

 

阶级斗争贯穿了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是撬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杠杆。斯巴克起义动摇古罗马奴隶制的

 

基础;陈胜、吴广等秦末农民的反抗导致了暴秦的覆灭,促使汉初刘邦等帝国减轻剥削;1917年俄国无产阶级起义攻打冬宫,第一次成功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转折。

 

(请阅读教材第164页插图“安泰同他的敌人搏斗”,结合投影3、4、5启发思考)

 

投影3 19世纪英国的卡莱尔认为:“伟大人物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世界的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俄国民粹派把群众视作“群氓”,认为他们不过是一连串的“零”,少数英雄人物才是“实数”,只有把“实数”放在“零”的前面,方能构成有效的数字。

 

投影4 毛泽东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人民却成了渣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兵民是胜利之本”。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投影5 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支援

 

 

 

战役名称

 人民群众

 担架(副)

 大小车

 牲畜

 粮

 

辽沈战役

 160万

 13800

 6750辆

 80万头

 0.7亿斤

 

淮海战役

 150万

 30.5万

 88万辆

 6300头

 4.3亿斤

 

平津战役

 180万

 20000

 40万辆

 100万头

 3亿斤

 

合 计

 490万

     180多万头

 8亿斤

 

 

历史前进的力量来自谁呢?是英雄领袖还是人民群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英雄领袖会产生重大影响,但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人民群众才时历史的真正主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板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社会发展常识的总结果,主要学习了一条规律、三大观点。一条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是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只有抓住这条主线,才能深刻理解社会的发展与更替,指导现实的国家建设,认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树立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三大观点分别是劳动观点、阶级观点和群众观点(见投影6)

 

巩固新课

 

课堂讨论: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请分析:

 

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中国而言不可逾越?

前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回汉与演变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不再是人类社会

的必然趋势?

 

作业

 

课堂讨论第一课

 

投影6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什么?

人类社会一般要经历哪些社会类型?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复习旧知识;2)引入第三个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根据这一规律,人类社会一般要经历五种社会类型,最后一种是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归属是共产主义社会。但是,我们青少年对共产主义的认识还非常浅,甚至有些青少年对共产主义一无所知。

 

(请看投影片1)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提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提问;

 

邓小平同志的话说明了什么?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思考;2)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导入新课

 

邓小平同志的话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就是因为我们有共产主义信念。因此,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是青少年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思想。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板书)

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板书)

请阅读教材第165页最后一段

 

中外历史上,劳动人民一起梦寐以求能实现一种理想的社会。适应劳动人民的愿望,无数志士仁人对未来总是不断提出各种设想,并作出十分生动具体化的描绘。在我国古代,“大同”社会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理想社会,但这只不过是当时的一种幻想,既没胆实现的物质条件,也不具备实现的思想基础。

 

通过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掌握正确观察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就为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和“大同世界”不同。

 

共产主义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又是最科学的社会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板书)

共产主义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的,因而是最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归属,因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因此,共产主义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已为共产主义勾画了宏伟蓝图。

 

(请看投影片20

 

共产主义宏伟蓝图:

 

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2)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所有,实行“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的原则。3)阶级和阶级判别将最终消失,国家将最终消亡。4)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水平将有极大的提高。5)人人将过着富裕、幸福的生活。

 

由投影片2可以看出,共产主义和以往任何社会制度相比,都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请看投影片3)

 

 

 

由投影片3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同一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因此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两上阶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请看投影片4)

 

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本质相同,它们:1)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2)都有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3)发展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大会堂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两个社会的区别只是成熟程度不同。

 

(请看投影片5)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

 

比 较

 社会主义阶段

 共产主义阶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但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

 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主义产品极大丰富

 

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化程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会并存

 单一的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

 

个人消费品的根本原则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旧的社会主义分工、阶级差别消灭程度

 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存在差别,阶级差别存在

 旧提社会分工攻阶级判别已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

 

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

 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远不如共产主义

 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有极大提高

 

国家机器的消亡情况

 国家机器还不能消亡

 国家机器消亡,代之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

 

 

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的极大提高,必然要向它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这是由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所决定的,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对未来社会发展z趋势的科学预见。它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最科学的社会理想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共产党人和先进青年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这就是我们要计的第(2)个小问题。

 

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和先进青年的无大理想(板书)

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任何人都无法抹煞的伟大实践。作为一种现实运动,共产主义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共产主义者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和大胆探索。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阅读教材第167页第3行至14行

 

提问:这段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

 

例子说明了:1)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之不易。

 

共产主义实践之曲折、坎坷。

马克思革命意志之坚定。

(请看投影片6)

 

李大钊的英雄事迹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不幸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甚至把竹签钉入他的指甲缝里,还拔去他的全部指甲,李大钊几底昏迷,但始终坚贞不屈。“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诚旗的世界!”在高高的绞刑架下,李大钊以浩然正气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多深信,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李大钊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李大钊一样,方志敏,叶挺、刘胡兰等无数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共产主义事业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

 

(请看投影片7)

 

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夏明翰:我相信总有一天,红旗会插遍全世界!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1949年11月日,三百名在白公馆、渣滓洞牺牲的英雄:

 

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

 

百战身经尝考验,廿年冰蘖励忠贞。

 

砍头何所惧,坐牢心不惊。

 

革命凌云志,春风吹又生。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我们是天生的判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也有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和先进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身。

 

(阅读教材第167页最后一段至168页第一段)

 

提问;

 

蒋筑英在文化知识方面有哪些过硬我的本领?

蒋筑英在高尚品德方面有哪些表现?

蒋筑英的动来自哪里?

(请看投影片8)

 

蒋筑英:我是一个星座,我人生的坐标和追求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的主张是一致的,迟早有一天我会进入

 

这个轨道运动!

 

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焦裕禄:心中只有群众而唯独没有自己。

 

张海迪:中求奉献而不求索取。

 

……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他们这所以具有高尚有情操、坚定的意志和奋斗的精神,其动力来自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努力拼搏,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共产主义离我们还远着呢,让以后的人奋斗就行了。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共产主义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和许多的发展阶段。只有每个人都为共产主义添砖加瓦,经过若干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远在理想才能够实现。

 

由投影片3我们可知: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国瑞在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立足现实,把现阶段的工作做好,为将来的事业做好充分准备。因此,我们的国家制定了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就是我们第2个要讲的问题。

 

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板书

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板书)

共同理想的提出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而是科学的。

 

讨论:我们能否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现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密切联系(板书)

(请看投影片9)

 

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由投影片3和4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醒质是相同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只有实现了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就不会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和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另一方面,共同理想离不开最高理想。实现共同理想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最高理想,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两者是不矛盾的。

 

我们青少年应该认清两者这间的关系,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也要树立共同理想,立志成才,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奋斗。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

 

着眼未来,高瞻远瞩,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立足现实,脚踏实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作业

 

列举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典型人物。

以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典型事迹为例讲故事。

第四课时

 

复习提问

 

人类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抽查部分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复习巩固上课时的知识。2)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导入新课

 

我们有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自己也有自己的理想,但是理想并不等于现实,理想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理想最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实现,不可能唾手可得。那么,要实现理想,需要我们如何去行动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发展艰苦创业的精神(板书)

讨论: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条件。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还没有实现的东西。理想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艰苦奋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任何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离开了艰苦奋斗谈理想,等于纸上谈兵,不可能变为现实。因此,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板书)

(请看投影片1)

 

作 者

 著作

 所用时间

 

马克思

 《资本论》

 40年

 

司马迁

 《史记》

 30年

 

达尔文

 《物种起源》

 27年

 

谈迁

 《国榷》

 20年

 

曹雪芹

 《红楼梦》

 10年

 

 

(请看投影片2)

 

爱因斯坦: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狄更斯: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和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

 

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由此可见,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必须以艰苦奋斗为前提条件。没有长期不懈的努力,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举和丰硕的成果,不可能实现任何理想。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板书)

(出示小黑板)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铁杵磨针、凿壁偷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卧薪尝胆、悬梁刺骨,任选一例到讲台上讲故事。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2)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教师归纳 )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勤奋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劳动人民也正是领先这种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才创造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第(1)个小方面。

 

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板书)

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精神得到最充分体现(板书)

看图分析,“三五九旅开垦南泥弯”

 

(请看投影片3回答问题)

 

这幅图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状况?

当时处于战争的什么阶段?

当时敌我力量对比状况如何?

我广大军民是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的?

以三五九旅为典型的这种精神,在当时称为什么精神?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通过复习基本历史知识来分析材料,体会当时的困难。2)深刻体会艰苦奋斗的意义。)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由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环境极为恶劣的战争年代,广大军民正是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克服种种困难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现在,我们已不再是亡国奴,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园,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吗?

 

讨论:有人认为,时代不同的了,现在提倡艰苦奋斗过时了。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回答是否定的。

 

新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上继续发扬光大(板书)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本色和传统美德,是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稳定的建设时期,我们都不能丢掉它,仍要将其发扬光大。有过辉煌历史的“大渡河连”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阅读教材第171页最后一段。

 

由上面讨论,我们还可以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

 

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板书)

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人类社会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劳动。没有生产劳动,人类无法生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请看投影片4)

 

700多年前,北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的处女地。从1790年到1860年的70年间,陆续移入美国的欧洲移民达500万人,还有大批黑人被当作奴隶贩卖到美国资本家的种植园。美国利用这些移民和奴隶,在荒原上开辟出近10亿亩耕地,开挖了上万公里的运河,修建了4.8万公里的铁路,才使工农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些巨大的工程和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对美国劳动人民来说,意味着需要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和多大的牺牲啊!

 

纵观古今,横观中外,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所以,人类要不断追求进步,就必须艰苦奋斗,不断创业。

 

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的条件好多了,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面临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艰巨任务。我们要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业实践取得成功,就必须使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把握时机,充分利用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争取更大的进步。而不能满足现状,坐吃山空,否则,我们会重新回到被压迫被剥削的老路上去!

 

那些借口时代不同了,艰苦奋斗过时的说法,实际上是懒惰、消极、不思进取,没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思想落后腐败的表现,是极为有害的。

 

(有表情地朗读第173页第二段)

 

两代“铁人”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创业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讨论:中学生是否需要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我们中学生虽然年龄小,却正是培养艰苦奋斗品格的关键时期。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大人的事,与小孩无关的想法是错误的。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追求名牌,不思井取的做法是有害的,这样的学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艰苦奋斗与自已密切相关,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能不能建设好祖国,很关键的是看我们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的人才,能不能发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提问: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如何发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物质消费方面,艰苦朴素,不奢侈浪费。

学习生活方面,发奋图强,全面发展。

思想境界方面,培养艰苦奋斗的崇高美德。

课堂小结

 

一个重要条件:艰苦奋斗是理想变成现实的重要条件。

一个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战争与和平年代都需要大力提倡的美德。

一个伟大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创业精神。

作业

 

比较不同的历史时期艰苦创业精神有何异同?

 

第五课时

 

复习提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到:

 

(请看投影片1)

 

共产主义就存在于人类自身之中,存在人类的幸福之中。建设共产主义,这就意味着造福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然而,若没有一个幸福的社会的这一点做不到的。

 

提问:

 

共产主义与人类自身的关系?

建设共产主义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体现现来?

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需要什么?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复习巩固旧知识;2)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从教育家的话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共产主义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它实际上就存在于人类自身之中。要建设共产主义,更需要每一个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踏踏实实奉献,创造一个幸福的社会。因此我们说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青年应有社会责任感(板书)

每个公民都应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板书)

(请看投影片2)

 

鲁滨逊是英国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他为了发财,多次冒险奔走海外。有一次,他乘船去非洲贩卖奴隶,因为船只遇险,随波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开始穴居山洞,后来建造了小屋。17年后求了一个土人,靠火枪的威慑和情感的感化,驯服了土人,取名“星期五”,做他的奴仆。

 

讨论:鲁滨逊在美洲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生活了28年,是否脱离了社会,他在岛上的生活需要衣服、斧子、火枪等,都是别人制造并提供给他的。他会造船、建屋、烤面包,这些生产知识的技能是经过社会的培养教育才有的。鲁滨逊曾得意地说:“我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出来”。但他不能不补充一个条件:“只要我有工具”。可是工具从哪里得来呢?很显然来自于社会。假如鲁滨逊没胆带过去的工具和自己愿先就会的技术,可想而知,他是无法生存的。“狼孩”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社会是互相联系的人们的总体,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得。也就是说,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和人密不可分。

 

从个人同社会的关系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人都充当着某种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应履行不同的社会责任。

 

(请看小黑板)

 

  范 志 毅

 自己 (学生)

   公 民

 

社会关系

 在足球队

 在家里

 在商店

 …

 在学校

 在家

 在公共汽车上

 …

 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角色

 足球队员队 长

 家庭成员

 普通顾客

 …

 学生

 子女

 普通乘客

 …

 相庆社会角色

 

社会责任

 振兴中国足 球

 尽家庭成员义务

 遵守商店规则

 …

 努力学习遵纪守法

 孝敬父母

 买票上车扶老携幼

 …

 一定社会责任

 

 

(注:边讲边填表)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盾,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人们的社会责任也有不同的

 

内容和表现。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要求,都要求自己的成员为巩固和发展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因此说,社会责任具有阶级性。

 

(请看小黑板)

 

社会

 封 建 社 会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阶级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社会责任

 内容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对农民进行压迫和剥削

 维护农民阶级利益,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对无产阶级进行压迫和剥削

 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争取合法权利和利益

 

表现

 榨取更多地租、放高利贷等

 起义、抗租、抗税等

 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游行、示威、罢工等

 

 

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现代社会,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为了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每个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都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即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那么,这种社会责任感来自哪里呢?首先,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自对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这就是我们每要讲的第2个问题。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自对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板书)

我们在观察流动的河水时就会发现,有顺流和逆流的两种情况,人类社会发展到同样如此。纵观人

 

类社会发展史,个人的活动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促进作用,一种是阻碍作用。当个人的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蒋介石却是逆历史潮流而行的,他背叛了孙中山,将人民引入火坑,最终失败,对社会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成就什么事业,要想使自己的活动有意义,使自己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就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于历史前进的大潮之中。

 

提问:有的人可能产生疑问,平凡的人也能为社会的发展作用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社会是理个整体,凡是正当的行业都是社会需要的一部分。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在从事某种意识、有目的的积极活动时,总会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任何个人所从事的正当工作,对整体社会生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就像一部机器,每个人就像机器上的许多零件中一个,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缺少了它,机器运转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

 

请阅读教材176页第一段

 

徐虎所从事的工作再平凡不过了,但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仔细想一想,徐虎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来自哪里呢?很显然来自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不仅包含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而且还包含着对千万家的责任感。像徐虎一样的模范还有许多。

 

(请看投影片3)

 

安珂:一个人活着,究竟怎样才称上有意义呢?当人民需要我献出生命,我就毫不犹豫地献出来;如果不用马上献出生命,自己就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献一切。

 

南京路上好八连:国家是自己的,自己也是国家的。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哪怕人人都为国家贡献一点,堆积起来都是一座金山。

 

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雷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他们算不上时代的弄潮儿,不是科学家、专家、不是伟人,但他们确实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试想,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少了维修工、清洁工、售票员、服务员等会成什么样子。

 

我们青少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为社会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实实在在。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自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板书)

(请阅读教材177页第6行至23行,根据教材总结)

 

(请看投影片4)

 

鲁迅三改志愿

 

看到英美海军 认为中国要富强

 

 

--------------------------------------------------------------------------------

 

--------------------------------------------------------------------------------

 

南京水师学堂 南京矿务学堂

 

侵略中国 最要紧的是工矿学业

 

 

--------------------------------------------------------------------------------

 

深感首要任务是 认识到中国人急需

 

 

--------------------------------------------------------------------------------

 

--------------------------------------------------------------------------------

 

日本医学 弃医从文

 

把中国人改为“强种人” 治疗的是灵魂

 

鲁迅先生三改志愿,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地位、收入、兴趣爱好,而是舍弃了个人的一切,从祖国的命运出发,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来自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而且来自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请看投影片5)

 

周恩来:像春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和人民!

 

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朱 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太深渊,我都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中华民族的命运写着他们光辉的战斗历程。

 

由此可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从来就是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最集中、最主要的体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青年人要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秀传统,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认清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勇于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课堂小结

 

今天所学内容,可用一句概括: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作业

 

分别列出自己在家中、在班集体、在路上、在公园、在商店、在公共汽车上等应该覆行哪些责任?

以前是否意识到这些责任?

 

你对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关系是怎么看的?

第六课时

 

复习提问

 

(请看投影片1)

 

毛泽东同志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提问: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启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思考,体会自身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通过上节课所讲内容我们知道,每个公民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青年人是成长中的一代,最有潜力,最有生气和活力,最有发展前途,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就寄托在我们青年人身上。由此可见,我们青年人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板书)

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板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

 

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无数仁人志士勇敢地承担起伟大的社会责任,抛头颅、酒热血,奋斗不息。其中有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在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上站下不朽的功勋。

 

(请看投影2)

 

历史巨变

 代表人物

 历史革命

 历史意义

 

第一次

 孙中山

 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制度

 使反动统治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

 毛泽东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三次

 邓小平

 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提问;上表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上表说明了;1)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历史使命;2)两大任务中的前一个已经完成,后一个任务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

 

因此,继续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这就是当代中国青年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板书)

由上表的第三次历史巨变,我们可以看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

 

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从我国的国还必须出发,经过长期的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因此,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部署。

 

阅读教材179页第二段填下表。

 

(请看投影片3)

 

分三步

 时间

 国民生产总值

 人民生活水平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作为最主要的社会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人、十几代介的共同使命。由上表看出,第一步已经完成,第二步还有两年时间,从目前我国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盾,完全可能实现。当前,以新世纪的开端为起点,第三步已摆在我们面前,第三步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后阶段,十分关键,因此,党又为我们制定了实现第三步的发展战略。

 

(请看小黑板,边看边填)

 

时 间

 国民生产总值

 人民生活水平

 

2010年

 比2000年翻一番

 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21世纪中叶

 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阅读教材179页最后一段。

 

提问:计算一下,到下世纪中叶,自己的年龄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你们到下世纪中叶大至是60多岁,是发挥自己才牟,为我们的宏伟目标奋斗的大好时光。我们作为下世纪国家的脊梁,一定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为实现民族振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标鼓舞人心,我们必须立志做祖国需要的人才。

 

立志做祖国需要的人才(板书)

放眼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取较长时期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同时,世界范

 

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可见,我们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

 

科技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见,史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请看投影片5)

 

产品单位重量价格比较表

 

年 代

 代 表 产品

 价格(元/公斤)

 比前十年提高(倍)

 

50

 钢 材

 不到1元

  

60

 汽 车

 30

 10

 

洗 衣 机

 60

 

电 冰 箱

 90

 

70

 微 机

 大于1000

  

80

 软 件

   百、千、万

 

 

(请看投影片6)

 

名 称

 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年)

 

电 动 机

 65

 

电 话

 56

 

无 线 电

 35

 

真 空 管

 31

 

喷 气动机

 14

 

电 视

 12

 

核 反 应

 4

 

集 成 电 路

 2

 

激 光 器

 1

 

 

由投影片5看出:1)产品单位重量的价格越来越高。

 

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由投影片6看出:科学技术从发明到运用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它被用于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九届全国人大当选为政府总理的朱 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本届政府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科教兴国”。

 

提问;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青年人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社会主义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我们青年人要努力学习,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专业技能,以适应将来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也只有如此,才能胜任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抽查:说说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根据什么而定?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祖国赋予当代青年崇高的使命,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实际条件有时同个人的兴趣、志向相矛

试题详情

第六课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本课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第五课内容的引申,又为第七课教学奠

定了理论基础,而本课教学的成效又关系到第八课教学的成效。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具体要求

1.知识要求

识记:

(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 (3)价值 (4)价值观 (5)正确的价值观 (6)集体主义 (7)个人主义

理解:

(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作用。

(2)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

(5)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运用:

(1)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不同价值观进行比较,并作出正确

的价值选择。

(2)列举并指出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的表现及危害。

(3)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历史唯物

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价值观问题。

2.能力要求

(1)认识不同价值观的现象与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不同价值观的实质及作用,提高比较能力。

(3)提高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和思辩能力

3.思想觉悟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提高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自觉性,能自觉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现阶

段衡量价值观的标准,提高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认识。

(2)通过教学使学生提高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的自觉性,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克服和纠正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3)通过教学,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3.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4.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

5.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教学难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价值、价值观。

3.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4.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5.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课时安排

原则上一框题一课时,共六课时,另外,可安排一课时进行课堂讨论。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3.哪些因素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从学过的第一课和第五课中引出新课,引导学生注意本课和前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关系和联系)

导入新课

通过第五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它表现在人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

挥往往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主观因素,其中价值观的影响为最重要,而要正

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将在第六课与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板书)

请同学们粗读第六课的课题、节题、框题,并在自己的笔记上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请课代表提前预习,并将他自己制作的结构图用投影仪展示)

(设计此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能从纵向对知识进行整理,会画结构图)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模式的变

化带来价值观的变化,由于人们的利益需要和认识能力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价值观的多样

性。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下面我

们就从社会意识的角度探讨一下价值观问题。

第一节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板书)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板书)

请阅读 P36,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

江苏省张家港市是1962年从邻近两个县各划去一部分组建而成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

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只有3000多万元,被称为"苏南的西伯利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

们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使这个原来在苏州市所有县城中倒数第一的小镇,一跃成为全苏州

的排头兵和全国的明星乡镇。党的十四大后,他们发扬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

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投影:

 

199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32亿元。

1994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52.5亿元,三年翻了两番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多元(折合2146美元),为江苏各县(市)之首,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中,从1992

年第四位,跃为第二位。

(此处如有反映张家港风貌的图片或录像可在课堂上展示或播放,但要根据教学时间有所选择)

张家港的成就、经验、精神、发展速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这是为什么呢?(请同

学回答)这是因为,张家港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张

家港市文明进步的实践生动表明: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且需要精神生活,这说明人们

的社会生活既有物质方面内容,又有精神方面的内容,这里包含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

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板书)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板书)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

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1996年我国12.2亿人)、质量(文

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板书)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

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板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板书)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板书)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

主观反映。

第一: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

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投影:

 

总之: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根源于社会存

在。

第二:从单个人和集团看,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

状况决定的。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是由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也是受社会生活的制约的,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

和所受的社会教育密切相关。

如:每个人所受家庭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这些都是个人社会意识形成的

重要条件。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阶级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所处的

社会经济关系不同,思想和感情就不同。

不同阶级意识是该阶级对自身所处的特殊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板书)

第一:从社会意识总体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

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如: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只能产生原始的集体的观念,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

对立的出现,便产生了私有观念、损人利己、发财致富思想,出现了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形

态,这说明私有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必将随私有制的消失而逐渐消失,

私有观念的这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社

会存在决定的。因此,社会存在是具体的、历史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必然是具体

的、历史的,那种抽象的、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是不存在的。

第二,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看,只能由社会存在的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循守旧、闭关自守、平均主义、大锅饭、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受到很大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社会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增强了,张家港人说得好:“市场竞争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这反映了张家港人的竞争意识、拼抢意识、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反之则是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变化是由少数人的思想动机决定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神和

“绝对精神”决定的,是客观唯心主义。

这两种表现都是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其共同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而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板书)

这种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后,就具有相

对稳定性。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种表现(板书)

社会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按其性质划分,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请学生阅读教材。

举例: P38历史上......(以抗日战争为例两种不同认识产生两种不同结果)

P38现实中......(以改革开放后为例,两种不同的思想意识)

②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积极作用的原因。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科学社会意识为何能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因为它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及变化发展规律,能对事件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

分析、判断、预测。第二,能在顺利时居安思危,在困难时看到光明。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社会意识,是因为邓小平同志能

够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当代世界的时代特征,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治国的目标,从我国

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历史机遇,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坚

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他在

每一关键时刻,高瞻远瞩,科学预见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指明前进方向。请学生阅读

教材 P39②(教师可结合教材,结合当时背景材料加以补充说明)。

这些科学的社会意识在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没有十一届

三中全会关于党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理论,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没有

南巡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构,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及参与世界经济的思想

大解放和经济的大发展。因此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马克思的一段语录 P36。

“不是人们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学生议论,老师归纳)

这段话并不难懂,但在人类思想史上却有划时代意义,对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马

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直是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而唯物史观也没有回答好这一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回答了这一关系问题。

请阅读教材 P38,毛泽东的语录。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请结合今天的课。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这段话全面指出了二者辩证关系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反作用,尤其是代表先进阶级的正

确思想的作用,但思想不论多正确,都不会自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而是通过人对它的理解

和掌握,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作用,因为社会存在实质是一种社会实践,人们在实

践中产生意识,意识一旦产生必然指导实践,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改造社会

的目的。

巩固新课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下面我们把这一关系问题加以归纳:

投影:

 

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

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下节课,我们共同来讨论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用自己收集的98年中国抗洪救灾的资料,来谈一谈你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学生发言)

1998年历史罕见的大洪水无情地吞没了万顷良田,冲毁了百姓家产,但汹涌的洪魔万万没有想到是它的不期而至,使平日陌生的人们相识,使相距遥远的人们相聚;抗洪英雄高建成把身上的救生衣让给战友,自己壮烈牺牲;面对湍急的漩涡,青年农民方红平把竹竿抛向他人,自己却被洪流卷走;面对塌方的险情战士李小强奋力推开身边的同志,自己却被砸死,紧要关头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接受灾民的消息传出,有一个农民无私接济16户,53人生活在同一房檐下,大灾之际洪水当头,这种生死情,千里情,爱民情,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人间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不可战胜的民族凝聚力,它产生于抗洪救灾的战斗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正是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鼓舞着人们战胜重重困难,最终赢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板书)

自从人类产生后,人们时时刻刻都和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着价值关系,如:人要维持

生命,呼吸新鲜空气,人与空气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要生存,需要粮食、衣服、房子等,人

与这些物质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还要看书,听音乐等,人与这些精神产品就发生了价

值关系。价值渗透在人们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始终,价值概念又是世界各国广泛用于

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科学等领域,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价

值和价值观呢?

1、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板书)

(1)价值(板书)

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它表示的是人与各种事

物之间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

①价值是一种关系(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

这种关系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主观愿望,也不能单纯归结为事物的属性,而是人的需要

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价值具有客观性

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作为价值关系的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里的精神现象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书籍、雕塑)才能表现。因此,任何价值都有其

产生的客观基础,都具有客观性。

③价值具有多样性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它可从不同方面满足人的需要,价值可分为许多方面,如: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医疗价值、精神价值、人生价值、文学价值等。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比具体领域的价值更抽象、更广泛。

④价值具有社会性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往往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社会历史发展条件制约。人的需要不

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实践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需要的实现,也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⑤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一定的事物对人是否具有价值或对谁有价值,必

须以主体的需要为转移。

总之,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反映了人们需要与事物属性的一种特定关系,由于

人们总是同周围事物处在一种价值关系中,任何人都会对客观的价值关系进行这样那样的反

映和评价并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

(2)价值观(板书)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在现实生

活中,同样的事物对有的人有价值,对有的人则没有价值,对有的人价值大,对有的人价值

小,人们在认识了事物及其属性的基础上,从自身需要的尺度出发,确定各种事物是否有价

值及其价值大小,从而确定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

如: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出现了无数舍己救人的动人事迹,为救战友英勇献身的高建成,受到人们的尊重、理解、敬爱,他被中央军委命名为"烈士"、"英雄",这就是一个肯定的价值判断。

又如: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贪污、受贿、被开除党籍,同时被司法部门判处16年有期徒刑。从一名党的干部,变成一个罪犯,这是罪有应得,人们对他的评价和处理,就是一个否定的价值判断。

人的评价,可以分为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评价。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事物对有的人有价值,对有的人则没有价值,对有的人价值大,而对有的人则价值小,人们在认识了事物及其属性的基础上,从自身需要的尺度出发,确定各种事物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从而确定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

总之,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就叫价值观,价

值观由什么决定,价值观形成后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板书)

价值观既然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就具有社会意识的共性。

请问:社会意识如何产生?由什么决定?(设计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

结点)

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价值观也是如此。

(1)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板书)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而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无论是对物质价值,还是对精神价值、

人生价值,都有一个评价标准问题,这个标准就是价值观问题,那么,这种价值观是如何产

生的呢? .

如: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那种不重

视市场和交换,生产上求齐求全,不计成本的价值观念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的。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中,商品意识、成本意识这种新的价值观念产生并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企业往往不求齐全,而是充分利用市场和交换手段,达到其目的。如:日本充分利用世界各地廉价而又丰富的物资来制造产品,从而使自己产品的成本低廉,在世界市场上很具有竞争力。因此价值观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由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然而,价值观一旦产生,就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板书)

1998年全国29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3亿人,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是本世纪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洪水过后,人们却在思考气候异常,雨水过大,固然是今年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然而,森林植被遭严重破坏,生态防护功能减退,水土流失面积急剧扩大,是重要原因。

请看一组数字: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26%以上,远远高于我国的13.9%,但去年却从我国进口方便筷。

在德国、美国,即便是砍一棵家里的树也需向政府申请。我国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

曾高达60%一85%,而1957年下降为22%,1986年只剩下10%。我国每年砍树与植树的比例为 11:1,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是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增加,自1957-1986年近30年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水土流失量已超过黄河,盲目围湖造田造房,人与湖争地,而湖泊面积在30年中减少了45.5%。大量的森林被砍伐,长江流域生态体系遭严重破坏,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流域涵养水源的能力大为下降,水的蒸发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的洪水。

长江生态恶变,不仅是长江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只

注意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挥

霍,最终遭到了报应。面对沉重的教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共生共荣、协同发展,

一种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的科学生态价值观应运而生,并被更多的人认同。

综上所述: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密不可分,新价值观的形成意味着价值观的变化,这里应指出价值

观人人都有,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

同的价值观。这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这里还应指出,对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应做具体的分析,教材 P41谈到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义利观问题,不能认为今天社会里存在的各种义利观,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上形成的各种价值观,还会继续存在一个时期,它不会因为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很快消失,这就好比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自然经济、小农思想,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各种残余,这就是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那么不同价值观对人们有什么导向作用呢?

3.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板书)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板书)

从认识活动看,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条件下去认识周围众多事物,而总是把自己的认识活

动局限在某些、甚至某一事物上,这就是说认识活动是有指向性的,指向什么?这是一个选

择过程,按什么标准来选择,只有某一事物对人有积极意义,即有价值时人们才去认识它,对什么事物的认识有价值,人们就去认识这些事物,这就是价值观在认识事物中的导向作用。

从改造活动看,改造什么事物与不改造什么事物,要看这一改造活动对人是否有积极作

用,是否有价值,有价值,就去做,否则就不做。价值观是个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同,人

们对某一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该不该做回答就不同。总之,认识什么与不认识什么,做什么

与不做什么,人们是按照值不值去确定,可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就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的

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具体认识和改造活动应当指向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资料 P41⑤--P42①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

人们在充分利用森林经济价值时,却忽视了它的生态价值,这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而

且最终影响了经济持续增长,因此不能只考虑自然资源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价值,还要考虑资

源的保护和再生的需要,重视经济增长与社会持续进步的综合价值。

这说明,价值观不同人们评价的标准就不同,价值观是个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不同,某

一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该不该做,回答就不相同。价值观第二个作用是什么呢?

(2)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权书)

如果说价值观第一个导向作用说的是人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和改造,即:认识和改造客观

世界。而这里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改造,即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

生道路就意味着他认为选择这样的道路是“值得”的,有积极意义的。

如:国家女排主教练郎平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毅然放弃了国外舒适的生活和丰厚的收入,

承担起国家女排主教练的重任,选择了一条艰苦拼搏,重振女排昔日风采的人生之路。

巩固新课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投影: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下节课再和大家共同讨论。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什么?

3.意识的正确与否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复习旧的知识,并通过逻辑推理引出本课的所学内容)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由于

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不同,人们的利益需要不同。对事物价值判断的标准也不同。那么,什

么样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什么样的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有积

极的导向作用呢?我们应当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呢?下面我就和大家共同讨论这个问题:

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板书)

请大家思考回答:

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此处教师可启发学生把对唯物论中"正确的意识"的认识迁移到对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的理解上来)

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那么,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

的标准就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1、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板书)

为什么说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呢?

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这就离不开人对事物的认识,所谓积极意义是指事物的属

性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对人的积极意义,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就必须认识事物的属性和规

律,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才有可能进一步确定它是否对人有积极意义。

同学们都吃过西红柿吧,西红柿的正式名称叫番茄,我国古书上称为蕃柿,它原产于秘

鲁,16世纪首先传到意大利,17世纪由葡萄牙传教士带到我国,早期的西红柿一直作为观赏种植栽培,随着人们对西红柿属性的进一步认识,发现它既可当蔬菜又可做水果。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它不仅含有钙、铁、磷、疏、钾、钠、镁等矿物盐类,对血液的新陈代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它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可以生吃、凉拌、烧炒、做饺子、做汤,它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可加工成饮料、罐头、果酱、果脯等,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竞争力较强的产品。(根据教师个人教学特色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此处可以由教师陈述变成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随着人们对西红柿的形态特征、营养价值、生长规律(发

育周期、环境条件、栽培、采收、贮藏以及病虫防治)认识的不断加深,其价值则越来越大。

这表明: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于人们对于事物规律性的科学分析上。

古往今来,许多人曾设计过永动机,希望机器一开,不需再增加任何能量就永不停息地

运转下去,英国科学家焦耳年轻时曾有过一段追求永动机的历史,但最终失败了。

请同学思考回答:这种设计为什么失败?我们应当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议论、回答,

教师归纳)

幻想一种不增加任何能量让水动机永远转下去,违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是不能成

功的。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只有符合事物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科学、合理的。

而离开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性,单凭良好愿望去评价事物,确定价值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

的。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一个国家走什么样

的历史道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什么样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一个客观标准,这

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一个国家所处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正是依据这个标准,才

领导中国人民作出了正确的价值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才能发展中国。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正确的价值选择。

既然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评价事物的价值就不能离开对人的需求和利益的认识,如何来确定人的需求,正确的价值观的第二个标准就是,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2.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板书)

价值的形成,离不开入的需求,要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必须对人的需求和利益有一个

正确的认识。请大家注意,这里有一个难题,需要大家来分析。

研究人的需求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需求干差万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群体也有不同的需求,而面对同一个事物进行评价,这个人说它有积极意义,那个人说它没有积极意义,这个集团和那个集团对它是否有积极意义的评价也不相同。面对这种“公

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怎么办?(此处请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

唯一的选择:大家都必须撇开一己的利益,找出最高的共同的利益作为判断事物是否有

积极意义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最高标准。 Z即:人类的根本利益。

(1)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板书)

因为,人类的根本利益同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

黄牌,本来是足球裁判手中的权利,然而,1998年中国长江洪水泛滥,却绘我们亮出了一张"黄牌",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森林植被的减少是造成长江洪灾的主要原因。

森林植被是生态的中心,它涵养山源、保持水土、有防风固沙的功能,这是任何其它物

质都不可替代的,然而,我国长江流域的植被则丧失了85%。

围湖造田是长江洪灾又一重要因素。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放吃饭问题的艰巨性迫使农民大搞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大大

缩小,从而减少了库容量,降低了湖泊的调洪能力,仅湖北省的调洪能力比50年代减少了2/3。

森林植被的减少,湖泊面积的缩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人类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

侵蚀,过去十年不遇的洪水,80年代几乎每年一次,长江的水患是大自然向人类出示的"黄

牌”,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愤怒。面对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应当痛定思痛。

当今世界,一些人、一些国家为了狭隘的私利,不顾人类利益,过量开采自然资源,向

海洋倾倒核废料,将珍稀动物作为桌上佳肴的现象相当严重。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我们应

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这一切从反面告诉我们,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必须树立

和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维护人类的全局利益。

(2)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具体标准是能否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路线(板书)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应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根本利益

似乎很抽象,很难把握,这需要将它具体化。讲价值观不能离开中国的实际,应从中国国情

出发,这个国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板书)

请同学们画书 P45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将引导我国人民胜利渡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向更高

目标前进,这条基本路线,不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既符合我国各族人民利益,也是人类的根本利益在我国现阶段的体现。因而,它同时成为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那么,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一个人的工作,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工作,怎样做才

有价值呢?那就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3)"三个有利于"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板书)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安徽风阳县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二十年前,这里偏僻、闭塞、贫困,全村20户住草房,房门是高梁秸捆扎而成的,房间空荡,来人吃饭要借碗,两根树枝当筷子。

穷则思变,1978年12月,18位村民在干部召集下,在一张"契约"下按手印或盖章。契约上写明,"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户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

1979年秋,土地承包后的第一年,收获粮食6.6万公斤,比1978年增加6倍,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粮食的小岗村,第一次交足了公粮,人均从22元增至到400元,1997年人均2500元,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把种植业、养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销售业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开拓市场能力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状况,他把干家万户同国内外大市场连结起来了。

小岗村人从“大包干”到“大接轨”的转变和探索,有力推动了广大人民走上共同富裕

的道路,这种价值观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因而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每个人都

可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具体的价值选择。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板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正确的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对正确价值观的基

本内涵加以总结和概括: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

评价一个价值观是否正确,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要看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二

要看是否符合人类根本利益。这里所说的“两符合”就是正确的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两符 合”缺一不可,否则就是错误的价值观。作为中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 l)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板书)

请同学们看教材 P47①。

中国青年十大杰出人物之一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用4年时间走完了一般大学生要花十

年时间才能走完的从初中到大学的毕业之路,在国外为学习国家所急需的专业他同时读两个

系的研究生,在博士论文的扉页上他用中英文深情地写上“本论文献给我们的祖国――中华

人民共和国”。回到祖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将所学专业知识献给祖国,有了这种坚定的报效祖国的爱国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他的价值选择就是成功的。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和完善自己(板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应试教育观和素质教育观。前者以考试为手

段,以分数为依据,面向尖子生,忽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单纯分数高低来评

价学生,这种教育观显然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违背教育规律,不利于国家

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的错误的价值观。

当今世界开始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

本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管理,知识经济也是人才经济,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重视全面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能否坚持它,意义重大,因此,应坚持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摒弃“应试教育”的价值观。

复习巩固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的是正确价值观的衡量标准问题,那就是: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

展规律性,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而“基本路线”和“三个有利于”又是一致的,它是人

类的根本利益在我国现阶段的具体体现,青年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振兴祖国做出贡献。

布置作业

1. P44"想一想"

2. P45毛泽东语录

请结合以上两个内容谈谈你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

第四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2.在我国现阶段,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复习旧知识,导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导入新课

从我国实际出发来把握正确的价值观,那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

于”,而坚持“基本路线”和坚持“三个有利于”,从思想体系上看就是坚持集体主义。这节

课我和大家共同讨论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问题。

第二节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板书)

一、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板书)

1.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种价值观(板书)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期,它包括两个转变,即: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发展、繁荣流通领域、降低生产成本、调

动人的积极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

性和趋利性的特点,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以曲解,把竞争理解为“不择手段”,把搞合法经营,理解为“坑蒙拐骗”,把讲经济效益理解为“单纯追求利润”,把讲个人利益理解为抬头向“钱”看,低头向“我”看,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现象。

(1)多种价值观的表现(板书)

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应提倡和奉行(是正确的价值观)

拜金主义价值观――应反对 (错误的价值观)

享乐主义价值观――应反对 (错误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应反对 (错误的价值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应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

取向,那么,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原则是什么呢?

(2)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原则(板书)

请大家看书 P49②并划书:

“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真正离群索居的人是很难找到的,任何人生下来都处在一定的社会

环境里,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个人的生存离不开集体,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归根到底依赖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人们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

干”。一滴水要想不干就要融入大海,有了国家、集体利益才会有个人利益,因此国家、集体利益应当摆在首位;只有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社会和个人才能和谐地发展,社会才能良性运转。那么,集体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3)集体主义的产生是与一定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板书)

集体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其内容是调节人际关系的,在原始社会曾产生原始的集体思

想和观念,原始人以维护氏族整体利益为核心,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在生产

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只有氏族组织所形成的集体才能生存。

达尔文在火地岛上亲眼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土人把别人送给他的一床完整的毛毯撕成碎

片,分给自己的同伴;岛上发生饥馑,有个土人在海滩上发现一条搁浅的鲸鱼,他虽饥饿不

堪,也不吃一点,而是回去报告,让部落成员集体分食。这就是原始人遵循着的朴素的集体

主义原则。

当原始社会瓦解、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的集体主义原则出现了历史的演变。随着

阶级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维护和服从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被歪曲为维护服从奴隶主、地主

阶级的国家。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私有制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此时,个人主义、利己主

义被推崇为社会准则。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不可能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社

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集体主义有了更加坚实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成为全国人

民遵循的行为准则或价值取向。

这说明: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产生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其变化也

是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呢?

2.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板书)

(1)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板书)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做到“两符合”,即: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这是我们评价一种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社会意识是经济关系的反映,我国的经济关系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种客观经济关系

要求人们在行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化,有人认为:经济利

益的多元化,价值观选择就应多元化,这是错误的;正因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才需要去协调,

否则,会造成社会混乱,出现为了一己利益而不借损害他人利益的局面。那么,如何协调,只有遵循体现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才能协调和实现各方面的利益。

共产党员王廷江把自己通过勤劳致富的600万元个人资产无偿献给村集体,带领全村人

在短短六年间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300元增加到6000元,走上了集体共同富裕之路。王廷江之所以自觉地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因为他立足于公有制的经济关系,有一心为民、一心为集体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对他这种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说明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和个人的利益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要依赖于国家的富强和政策的保证;个人利益只有遵循集体主义原则,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集体主义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同时也

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它是正确的价值观。

(2)集体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板书)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其能动的反作用,集体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种正确的价值

观,其基本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正确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科学规定,坚持这

一价值观,就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请看教材51①划书"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

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投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

相互依存

细胞…………身体

相互促进

相互依存

个人利益…………集体利益

相互促进

整个身体的状况规定着细胞的命运,而细胞的质量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整个身体的发展。当整个身体健康时,细胞才能得以健壮;当整个身体受到伤害时,身上的细胞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损害。反之,细胞的状况如何,也会影响到整个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二者有矛盾。

由于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在

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对立的,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二者会出现不可同时兼得的情况,在

二者必居其一时,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人们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

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及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

在1998年抗洪前线上,有一位26岁的战士叫吴良珠,他是一个汽车班的战士,他以顽

强的毅力、拖着肝癌晚期的身体,在抗洪前线整整坚持了五十五个日日夜夜,开汽车,垒堰

堤,背沙袋。他没有个人利益吗?不,他的家也在灾区,他心里也十分惦念家里受灾的亲人。

但他为了“大家”,三次开车路过家门而不入,多次谢绝领导劝他休息和回家探望的关心;在皖江大堤最紧张的抗洪阶段,他平均每天跑车300公里,每天睡眠2-3小时,最后累倒在大堤上。外科医生打开他的腹腔时,都惊呆了,只见肿瘤像葡萄一样遍布整个肝区,其中一个比拳头大的肿瘤已经破裂。他就是这样,带着严重的病情,在大堤上居然战斗了二个月。他用自己的生命,奏响了一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凯歌。他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抗洪钢铁战

士”。(此前可让学生收集1998年抗洪英雄事迹)

兴建长江三峡是一个造福子孙万代的事,为了整体利益,就要牺牲部分人的局部利益,长江移民就成了牵动许多人利益的大事,仅万县市需要移民近80万人。需搬迁一座中等城市,5座县城及955个工矿企业,面对大局,库区人民甘愿为全国人民的利益做出牺牲。我想,当三峡工程屹立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面前时,我们是不会忘记那些三峡移民,那些为保大家而舍小家的人们。政府也努力找准移民补偿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从而使移民工作顺利进行。而只有坚持集体主义,才能正确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板书)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有重大

作用,它既然提供了正确调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相互关系的原则,它就会变成现实的力

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现阶段,我国人民的重要活动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

也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要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我国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投入到现代

化建设中去,这样,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成为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3.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应当注意的三个问题(板书)

集体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应

坚持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板书)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的思想境界是多层次的,不论是学业选择,还是职业选择,价值

选择具有多层次性,只要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应允许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

如:可根据个人意愿和国家需要,在学业上和职业上作出选择,且不可强求一致,只有

这样,社会和个人才能和谐发展。

(2)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正当的个人利益也应得到保护(板书)

这里应当区别什么是正当的个人利益,什么是不正当的个人利益?

任何个人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利益要求都应当无条件得到满足是对维护正当个人利益

的曲解,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架于集体利益之上,为获取和扩展个人的特殊利益不借以违反

法律,违背伦理道德来损害和牺牲公共利益,这是要坚决反对的。因此,个人利益的正当与

否,其尺度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体的,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合理节制的,而不是无

限膨胀的,正当的个人利益应当得到保护。

(3)社会、集体应不断完善和发展,要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板书)

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由于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一个人要想发展,必须要接受终

身教育,因此,教育制度应不断完善,办学模式应不断调整,以适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社会、集体要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

巩固新课

本节课,我们共讨论了三个问题,即: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坚持集体

主义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于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可归纳为:

投影:

 

布置作业

请你谈一谈教材 P49页 P51页,谈谈你对两段语录的理解。

第五课时

复习提问

1.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社会上曾出现一股“为

个人主义正名”否定集体主义的思潮,本节课我就和大家共同来讨论“市场经济到底要不要

坚持集体主义”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板书)

1.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 P53②根据教材提供的例子,思考回答三个问题:

①某些签约厂家为什么要私自降价,低价竞销?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本厂利益,本单位的利益,即:小团体的利益。

②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使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价格一跌再跌”,厂家利益受损,集体利益

受损,国家财富流失,外商腰包鼓起。

③教材所叙述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说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虽然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但不

应只顾本单位的利益,违背集体主义原则。因为,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的社会规范有助于

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只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生产

者、经营者才可从中获取正当利益。因此,任何利益主体,都不能背离集体主义原则。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板书)

(l)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板书)

任何市场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的。所谓市场经济的性质就是指与它相适应的社

会制度的性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就是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社会存在决定

了与它相适应的、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这就是说,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性质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其相适应,并为之服务。

那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它与集体主义又是什么关系呢?(学生议论,

教师归纳)

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各个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据弃利己主义的价值观,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同志关系,才能凝聚成实现共同目标的强大力量,这无疑是符合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的。

请同学们看书 P54②

思考:我们国家电力企业的改革调整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目的是使规模上去,成本下来,这

个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种生产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有利于增强人

们的集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生长点之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板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并不否认利益主体对利润的追求,因为利益驱动是市场经济

发展的重要机制,但这里有一个追求谁的利益和如何追求利益的问题,是追求一己之利,还

是追求国家、集体利益,同时满足自己利益的需求。

走私是一种国际犯罪活动,它破坏了社会的经济秩序,损坏了企业和个人的正当利益。

1998年7月14日,江泽民指出:"走私活动范围之广,规模之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为了迅速而严厉的打击走私犯罪活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7月底,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反走私联合活动和专项斗争,从1998年7月15日到9月15日两个月,全国共查获走私贩私案件1276起,案值49.68亿元。而1月到9月,查获大、要案总案值为80多亿元。通过打击走私,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死而复生,不少企业由上半年亏损转为盈利。这里应明确几点:

①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否则,经济秩序混乱,必然妨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经济秩序是否稳定,与各经济利益主体的行为关系极大,若无限制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于他人利益不顾,经济秩序就会陷入混乱。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健康有序的经济秩序,而且,它应当比以往任何经济的运

行更有序。

④健康有序的经济秩序要靠多种因素来建立和维持,行政、法律手段只有符合客观规律

要求时,才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

⑤要从观念上加以引导,要由集体主义原则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他们能自觉按客观

规律的要求,在文明有序中从事经济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55②的例子

思考:四家石化企业原来是什么状况?后来发展的结果是什么?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过去,这四家企业只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重复建设,资源利用不充分,严重影响了他们

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严重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他们组建了石化产业

集团公司,这是社会主义全局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活性这两大优越性的结合。

1998年10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宝钢、上海冶金、梅山三家钢铁公司联合组建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这对于加快上海地区钢铁企业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增强集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这说明:只有集体主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其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我们可以把这些概括为

四句话:

经济运行需要秩序,市场主体需要利益,利益应当在秩序中实现,建立秩序必须坚持集

体主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56②

思考回答:西北五省区拆掉篱笆墙,共创大市场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归纳)

西北五省区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许多共性和个性,但他们过去却自我困守,缺乏合作。近

年来,他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伴随国家实施中西部发展战略,西北五省区

形成了把分散的局部优势变为选加的综合优势的共识,注意优势互补,开拓市场。他们拆掉

篱笆墙,共创大市场的事实说明:集体主义在一定程序上起到了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

矛盾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试题详情

第四课  第二节   事物发展的状况

第一框题   量变和质变

执教人:方莹

教学重点: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教学难点: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节课(40分钟)

教学过程:

大家已经学习差不多一个学期的哲学,那同学们可否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呢?大家可以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给大家上课呢?如果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命运安排我来这里,或者是上帝的旨意,但是如果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又是怎样的呢?是因为协和中学需要政治老师这个客观现实,使我可以站在这里给大家上课。如果用矛盾的观点来看,由于矛盾的普遍性,我和你们之间有矛盾,是教和学的的矛盾,但是我和你们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就是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好了,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要告诉同学们,其实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哲学,同学们如果善于用学过的哲学知识来分析我们身边的事情,其实是很有趣的。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些数据,也用我们学过的哲学常识来分析,看看大家能够看出什么问题(显示幻灯片1)。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状态         (板书)

通过这些数据,说明了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在某些指标上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但大多数指标离现代化标准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而上海、北京和天津这三个大城市的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现代化水平的标准。

大家试着用发展的观点来看这张表格,随着中国的不断向前发展一定能够完全达到现代化标准。这些数据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它们或者会增加,或者会减少,当它们的数值均达到现代化标准所规定的数值时,中国也就从总体上实现了现代化。而从未达到标准到达到标准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是事物处于两种不同的变化状态――量变和质变。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事物发展的状态(显示幻灯片2)

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状态主要是――量变、质变

一、量变和质变    (板书)

要弄清楚量变和质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三个概念:质、量、度

1、质、量、度       (板书)

(1)质

质就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这种内在的规定性只有通过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通过事物之间的区别才能表现出来。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是复杂的,因而事物的质往往表现为多种多用属性和特性(幻灯片4)。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的表现出的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要确定哪些是本质属性,还要考虑到社会事件的需要,例如:水有有其物理的质和化学的质,人有生理的质和社会的质,离开了人类实践去确定事物的质,就失去实际意义。

(2)量               (板书)

量和质一样,也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它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例如:物体的大小,质量的疏密,运动的快慢,温度的高低,以及分子中的原子数量的多少和排列组合的不同等等。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到底是什么使质和量可以统一的呢?就是我们所说的度

(3)度            (板书)

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事物量和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请同学举说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度?

当某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体发生分裂,也就是超出或破坏了度,某物就转化为他物而形成新的质和量的统一体。由此物变为他物这个过程中就存在这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首先来看看什么叫量变。(幻灯片6)

2.量变       (板书)

(1)含义

量变就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

(2)形式   (板书)

学生举例

学生举例

3.质变    (板书)

(1)含义

质变时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的度的突破。

(2)形式

爆发式飞跃是指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性的质变形式,是会发生剧烈的外部冲突;而非对抗式飞跃是解决矛盾的非对抗式质变形式,一般不发生剧烈的外部冲突,而是通过新质要素的组建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而实现的。

4.区分标志

要区别质变和量变的标准就是要看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现在请同学们用量变和质变来分析一下改良、改革和革命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改良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社会生活的某些部分或环节所作的局部的,点滴的改善,使现存社会制度发生一些细小的量的变化。

革命则是最深刻最彻底的社会变革,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急剧的社会转变,是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改革则是一种介于改良和革命之间的变革,它比改良更深入、更广泛,更带有变革的性质,但也是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的,是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同改良相比,它不仅是量的变化,而且包含了部分的质变;但是,与革命相比,它没有革命那样彻底和激烈,不够成社会整体根本性的质变。例如我国现在进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涉及的就是各种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具体构成方式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统一在事物变化过程当中,我们来看看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辩证关系。

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板书)

(1)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A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幻灯片9)

(学生说明)

B质变必须由量变来规定其性质和方向(幻灯片15)

如果甲醇的化学元素不是发生这样的量变的话,可能会变成另外一种东西,而不是乙醇,那样新的质也就不是乙醇具有的性质。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板书)

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幻灯片9)。(幻灯片10)还有我们刚才所说的我国的政治经济结构改革,当各种政治要素和经济要素具体构成方式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经济效果的质的区分。现代科学的分化趋势,本身就是对以前的科学的综合结构的偏离,这种分化的继续和发展也就是要求新的综合,即科学结构的质变。

(3)质变巩固量变的结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板书)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订立了三步走的目标,现在已经实现了两步,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一个阶段性的质变,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建设,积累了一系列的建设成果,才实现了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当实现了这一阶段性质变以后,又会引起新的量变,最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所以,所有事物都是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个循环过程(幻灯8)。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及其辩证关系。这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不能把质变简单等同于发展。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但是质变并不一定这样,所以说,质变不一定是发展,但是发展一定是质变。

这节课的重点在于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我们要怎样应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是下节课要介绍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看看有关内容。

 

 

板书设计

幻灯片1

第三节   事物发展的状态   (幻灯片2)

一、量变与质变(幻灯片3)

1、质、量、度

(1)质   (幻灯4)

(2)量  

幻灯片5

(3)度  (幻灯片6)  (学生举例)

2、量变

(1)含义

(2)形式    (学生举例)

3、质变    (幻灯片7)

(1)含义

(2)形式

4、区分标志 

(幻灯片18)改革改良革命的区分  (学生讨论)

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

A                (幻灯片8)

(幻灯片10)腐败例子

B                  (幻灯片8)

(幻灯片12)甲醇乙醇

(2)               (幻灯片8)

(幻灯片10)腐败例子   (幻灯片11)

(3)            (幻灯片8)

(幻灯片9)三步走

6、质变与发展的区别  (学生归纳)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