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7  9  13  19  21  27  31  33  37  39  43  45  47  48  49  51  52  53  55  57  61  63  67  69  73  79  81  87  91  93  97  103  109  111  117  121  123  129  133  139  147  3002 

化学:最后复习以课本为主

 

化学复习除了要按照知识结构,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特别强调两点,第一是突出重点;第二是联系实际。这两点是化学复习中的重中之重。 

一、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化学复习一定要突出重点,例如在非金属元素里,Cl、S是重点;在金属元素里,Fe、Al是重点;有机物中,乙烯、乙醇是重点。通过这些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发挥出带动全局的作用。 

二、联系实际提高能力 

近年高考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越来越多。因此考生在复习中要格外注意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部分。下面列举出联系实际的几种情况及例题。

1、联系实际生活 

例:乳酸是一个明星分子,用作补血剂、补钙剂和新型高分子材料。(1)写出乳酸与还原铁粉反应,与沉淀碳酸钙反应,乳酸变为聚乳酸的化学方程式。试从医学和环保简述乳酸的重要性。

2、联系生产实际 

例:以铜、浓硝酸、水等为原料,设计出不同的制取硝酸铜的生产路线,并评析其优劣。3.联系环境保护实际例:苯酚微溶于水,易溶于苯中。(1)如何从煤焦油中提取苯酚(2)如何从含酚废水中回收苯酚4、联系前沿科学实际 

例:氢镍电池是近年来开发的碱性电池,请分别写出放电和充电的电极反应。

复习应注意防止的倾向是:有些考生认为基础主干知识太简单,追求难题、怪题、偏题,结果考试时连该拿的分也没拿到。奉劝考生到了复习的最后阶段,一定要以基础知识为主,以课本为主。

试题详情

化学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到众多领域。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于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教学技能》 胡淑珍等编 湖南师大出版社

2.《课堂教学策略》 保罗?D?埃金(美)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7

3.《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化学教学 95-11 郑学裕

试题详情

滑雪教学方法与学生探究能力的整合

 

现代教育思想已愈来愈多的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的综合性智能的发展。本文就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们商讨。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利用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钠时,除了做教材上的有关实验外,还可增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投入钠的实验,并且使用投影,既直观,又好看。看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探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得出归律。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的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再如,在做完浓稀HNO3与Cu反应实验后,如果教师仅提出反应中的还原产物,分别为NO、NO2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同时思维易形成定势,是否可以进一步讨论一下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之间的关系,设问学生是否可以得到N2O、NH4+等等,从而使学生得出其规律,这样避免了思维的定势。如在讲到氨的制备时,因为此前已制备过多种气体,也见过多种制备装置,所以我在这儿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制备氨气的装置和制备哪种气体的装置相同?2、根据氨气的物理性质应用什么方法收集氨气?3、如何验证氨气已经收集满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思考就会得出结论,老师最后只需总结就好了。

3.二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应用应用科学,化学技术的成果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

化学教学应该综合:

 (1)环境保护知识:如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层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三废利用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现代意识。

 (2)工农业生产: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氯碱工业、电镀、化学电源、农药化肥、造纸、涂料、印染、粘合剂、食品工程、医药卫生、新物质、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问题。揭示化学原理、生产过程、工业规范、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展示未来世界化学科学的前景。如:评价一种工艺,可从下列观点中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①工艺先进吗?②生产条件,设备要求低,能耗低吗?③有无毒害污染,易防治吗?④考虑了变废为宝,资源的综合利用吗?⑤原料来源广吗?可再生吗?⑥工艺最短吗?⑦有副反应,转化率高,速度快吗?前四项主要是技术经济问题,后三者主要是化学原理因素。设置此类习题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化学的现实意义。挖掘象“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牛姨岛素”、“侯氏制碱法”等素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象“山东假白酒案”等杜会现象,来烙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总之,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化学材料的特点:在实现本学科“双基”目标的同时,加强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其它学科的教法也应如此),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各学科教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综合素质,从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由追求‘分数’目标转向追求素质目标。

4.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采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种方法尤其对于化学基础较差的同学适用。

5.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不断变换教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例如:在讲授《硬水的软化》这―节时,我们首先向学生发问:1.什么是硬水、软水?2.硬水对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何在?3.怎样进行硬水软化?然后再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书,分析教材内容。事实证明采用此法本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知识掌握得相当好。讲《硅》时,让学生像学语文那样地阅读。讲《摩尔》时让学生像学数学那样地严密推理。讲《核外电子的运动》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知识不仅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二、创设愤悱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1.创设提问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首先,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2.开放性探索――自主探索

传统的教育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缺陷即缺少独创性。经验告诉我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学过和未学过的知识之间,在未知领域与新领域的知识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设联系的桥梁,诸多认识问题是可以突破的,这正是探索性实验培养的关键。

自主探索实验关键是自主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探索动机,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帮助引导。启发积极思维、帮助设计分析方案,查阅文献资料、补充设问和反问,以增加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能顺利完成。因此自主探索实验的特点是:提出问题,限制方法,自定方案,实验探索,自寻结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上的重大进展与成就并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提出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即“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因而深化自主探索的特点是:正确提出问题,自主选定方法,独立创新实验,自主寻求结论。

例如我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时,有学生曾提出,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此时就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会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此外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请设计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实验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满意的结论。

三、创设模型,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要通过化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应该加强化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全盘了解化学教材中的多学科因素,化学概念与原理可以利用学生相关学科知识来类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应用。

1、结构示意图或直观模型,建立空间概念

结构示意图或直观模型是客观实物的模拟品,也是对微观事物想象的类似品。通过对模型或结构示意图的“形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求达到“神似”,这样就能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如氯化钠晶体内钠离子和氯离子是空间交替排列一句中,有人对“空间交替排列”不理解,对其中的钠离子与氯离子个数之比为6:6或1:1就更难以理解了。对此,我们观察氯化钠晶体结构后,再去观察氯化铯晶体结构,两者相比较很快就会得出结论,虽然两者化学式相同,但是晶体的内部结构不同。从而,通过直观模型,纠正了平面的结构错觉,这样经过数次的观察,感性认识不断加强,大脑中就会逐渐建立起正确的、完整的、清晰的立体构象,为增强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打下基础,也为以后学习结构化学奠定基础。

2、寻找原型,进行类比迁移

中学化学对乙烯、乙炔、苯、白磷等的分子的空间结构作了详细的介绍,在近几年的考试题中常出现这些典型分子间或形变而成的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问题,解题时就充分利用典型物质原型进行类比迁移,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单键可以旋转,而双键不能旋转的基本原理解题。

3、抓住空间形象特点,分析空间结构问题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一些根据一定的空间形象和信息解答一定的结构有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应认真审题,由平面思维定势,进行创造迁移,灵活的将信息和空间构形及性质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完整的立体形象。由此可见,只有把握住物质的空间结构及有关参数,才会从“形似”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准确的空间立体的“神似”的空间思维。

4、切割单元 平均计算

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忽略这一原理将使所有计算误入歧途。例如NaCl晶体的一个单元中,顶点上的离子被8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8;棱上的离子被4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拥有该离子的1/4;面上的离子被两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2;体内的离子被该单元拥有。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四、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人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奉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试题详情

化学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物质结构》授课所感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用形象材料来思维,而形象材料的最主要特征是直观性和具体性。在 中学化学中有着丰富的形象思维素材,如果我们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就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使教与学相一致,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相一致。

一、我们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对于学习化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些趣味性的概念,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物质结构》中讲述电子在核外运动遵循统计规律时。可以通过启发和讨论的形式获得以下共识:蜜蜂在某一朵花采蜜时,没有确定的飞翔路径,似乎没有规律。但长时间多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蜜蜂在这朵花的近处远处都可能出现,但蜜蜂总会在离花近的地方出现机会多。可以说这就是蜜蜂在对一朵花采蜜时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出电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学生就好象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规律,由好奇, 成功到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2、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理论,推测实验本质,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们运用形象思维通过直观的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使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变成易学易懂的,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们要讲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质子和中子都是微观的,如果只是用语言去描述,很难把学生的思维给打开,让其相信没有任何印象的东西。而如果我们通过宏观物体,如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的形象描述,根据其相似性来引出电子对于原子核的相对运动,由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对比归纳出微观电子的运动规律特征。通过形象的类比,及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又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是有助于学生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形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联想能力、类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等都会有相应的共同发展提高。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和带动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多种思维能力间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就会用到类比,创新、抽象和辨证等多种能力,从而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在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可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运用形象的化学用语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术语特别是对于分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符号模型的掌握和理解,大都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但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素材去引导和探索,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当我们在讨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作用很强时,可以运用时,我们可以运用离子化合物熔点来形象的讲述,对于氯化钠中的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有较强的静电作用,即钠离子与氯离子间的离子键的键能较大,我们可以我们可以对氯化钠的熔点的讲解,来说明破坏离子键是不易的,引出离子键是很强的作用,运用形象的化学用语把感念特性具体化。再者对于我们遇到的一些分子式,也是很好的形象思维培养素材,分子式中原子间的结合一般是具体的,我们可以根据其分子式特点来对其结构、连接方式和形成元素间的质量比关系加深了解,形成表象,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我们把化学用语的形象化,把概念本质的具体化,可以比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枯燥的知识感念转化成兴趣型的。达到教与学相一致。

2、 由化学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的本质去引导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化学是从实验入手研究 的,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我们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场所。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对知觉进行整理,组织感觉信息,使感觉材料进行秩序化、整体化以形成直接的感性反映形式。在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象来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前钠存放在煤油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很容易得出钠是比较活泼的金属,然后通过反应时的剧烈程度引导使学生能对氯气的氧化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者通过生成白烟过程的思考,可以得到金属钠与氯起化合,用形象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使微观的感念和反应具体化、形象化,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对化学抽象概念,特别是物质结构概念方面进行形象的类比,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培养。

化学中的概念大都是抽象的,我们如何把它变成形象具体的语言呢?通过一些联想和比喻来达到我们培养形象思维的目的。如对于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通过其形成过程,由门捷列夫最初按照原子量排列,到一种种元素性质的预测,以及其局限性,和进一步的发展,到最终的形成的现在所运用的元素周期表。通过发展史的介绍来深化和具体化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讲解离子键和共价键时通过它们之间的比较,一类是离子之间的,另一类是通过共用电子对来形成的,根据形成过程的对比,再加之形象化的语言。就可以很好的使学生的对比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到锻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运用和培养着许多其他能力的发展。

总之:形象思维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学生发展过程中所应重点培养的能力。且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是丰富、复杂而深刻的。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不同的实际运用不同的表象语言,模型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增强,会伴随这或者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提高,会使学生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受益匪浅。

试题详情

化学知识的趣味记忆

 

趣味的东西能引起兴趣,导致神经兴奋,激起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易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如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

1、歌诀记忆法 :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节约时间,效果明显。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例如,关于托盘天平使用的一首七言诗:

螺丝游码刻度尺, 指针标尺有托盘。 调节螺丝达平衡, 物码分居左右边。 

取码需用镊子夹, 先大后小记心间。 药品不能直接放, 称量完毕要复原。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1、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这两句说了组成托盘天平的主要部件:(调节零点的)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托盘(分左右两个)。2、调节螺丝达平衡:意思是说称量前应首先检查天平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若不平衡,应调节螺丝使之平衡。3、物码分居左右边:"物"指被称量的物质;"码"指天平的砝码。意思是说被称量物要放在左盘中,砝码要放在右盘中。4、取码需用镊子夹:这句的意思是说取砝码时,切不可用手拿取,而必须用镊子夹取。5、先大后小记心间:意思是说在添加砝码时,应先夹质量大的砝码,然后在夹质量小的砝码(最后再移动游码)。6、药品不能直接放:意思是说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联想:可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然后把被称量的药品放在纸片上,潮湿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表面皿或烧杯里称量)。7、称量完毕要复原:意思是说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处,使天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这样一来,用短短的八句诗就将托盘天平的主要构成部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明明白白地记住了。 如对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一首诗:  

氢气检纯试管倾, 先通氢气后点灯。 黑色变红水珠出, 熄灭灯后再停氢。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1、氢气检纯试管倾:"氢气检纯"的意思是说通入大试管的氢气必须先检查纯度,否则有爆炸的危险;"试管倾"的意思是说为了防止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却回流导致试管破裂必须使试管倾斜(使管口低于管底)。

2、先通氢气后点灯:意思是说做该实验时务必先通一会氢气,待试管中的空气被排出之后,再点燃酒精灯,否则氢气和空气混合在受热的条件下将可能发生爆炸。

3、黑色变红水珠出:意思是说待黑色粉末(氧化铜)全部变成光亮的红色(铜粉),同时管口有大量的水珠出现时,说明反应已完全,至此停止实验。

4、熄灭灯后再停氢:意思是说停止实验时务必先熄灭酒精灯,过一会儿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否则,空气将进入试管,这样还原出来的铜又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受热的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重新生成氧化铜,于是导致实验失败。 这样一来,短短的四句诗就将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清清楚楚地记住了。

谐音记忆法 :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新铁锡铅(轻),统共一百斤。”谐音记忆法要根据自己的悟性和知识水平,在学习实践中创造。

会意记忆法 :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若用会意记忆法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 再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会意记忆法也要根据自己的悟性和知识水平,在学习实践中创造。

浓缩记忆法 :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须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对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的一首诗:

 实验先查气密性, 受热均匀试管倾。 收集常用排水法, 先撤导管后移灯。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1、实验先查气密性,受热均匀试管倾。"试管倾"的意思是说,安装大试管时,应使试管略微倾斜,即要使试管口低于试管底,这样可以防止加热时药品所含有的少量水分变成水蒸气,到管口处冷凝成水滴而倒流,致使试管破裂。"受热均匀"的意思是说加热试管时必须使试管均匀受热(联想:方法是刚开始加热时,要用手拿酒精灯,来回移动,等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这样可以防止因试管局部受热而炸裂)。

2、收集常用排水法:意思是说收集氧气时要用排水集气法收集(联想:收集某气体若既能用排水法,也能用排气法,则一般选用排水法。因为排水法比排气法收集到的气体的纯度高。氧气比空气重,虽然可以用向上排气法,但是不如用排水法好)。

3、先撤导管后移灯。意思是说在停止制氧气时,务必先把导气管从水槽中撤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联想:如果先撤去酒精灯,则因试管内温度降低,气压减小,水就会沿导管吸到热的试管里,致使试管因急剧冷却而破裂)。 用浓缩记忆法可将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对过滤操作实验的这样一首诗:斗架烧杯玻璃棒, 滤纸漏斗角一样。 过滤之前要静置, 三靠两低不要忘。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1、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斗"指漏斗;"架"指漏斗架。这两句说明了过滤操作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漏斗、漏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并且强调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这样可以是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

2、过滤之前要静置:意思是说在过滤之前须将液体静置一会儿,使固体和液体充分分离。

3、三靠两低不要忘:意思是说在过滤时不要忘记了三靠两低。"三靠"的意思是指漏斗颈的末端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壁上,要使玻璃棒靠在滤纸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嘴要靠在玻璃棒上;"两低"的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4、猜谜记忆法 :  猜谜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编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幽默的谜语进行记忆。如记忆一氧化碳(CO)性质的谜语是:

“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5、联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特征,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总结适合于自己的记忆方法。只要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就不失为一种好的记忆方法。

试题详情

加强习题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评讲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充分发挥化学习题的功效,开拓思维,培养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谈几点教学体会:

试题详情

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两种方法

山东诸城    马瑞滨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所以一旦反应开始,体系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不能为零。因此,在研究化学平衡问题时,我们常采用极端假设和过程假设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于等效平衡的问题研究尤为实用。所谓等效平衡是指:对于在两个不同容器中发生的同一可逆反应,如果体系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等,则称这两个容器中的平衡状态为等效平衡状态。下面分别说明两种假设分析方法的用法。

一、恒温、恒容时等效平衡

1、对于aA(g)+bB(g)?mC(g)+nD(g)  (a+b不等于m+n)的反应,若在此条件下达到等效平衡状态,我们称之为 “完全等效平衡”。如对于2SO2(g)+O2(g)           ?2SO3(g),在下列三个恒温、恒容容器中按起始物质的量发生上述反应:平衡后的结果(以三体系中的SO2为例)为n(SO2)相同;C((SO2)相同;SO2%相同。

[例1]若取amol SO2、bmolO2 、cmol SO3置于上述容器中,保持温度和容积与上述相同,达平衡后与上述结果等效,则a、b、c应满足的条件是                       

[解析]根据相同条件下可逆反应里,无论从反应物开始还是从生成物开始,只要起始状态相当,达到的平衡就是等效平衡。上述反应中为完全等效平衡,采用极端假设法来分析,假设c mol SO3 全部反应掉,则体系中组分一定变为2molSO2和1molO2,则有a +c=2;2b+c=2。这种方法又叫“一边倒”。但这是应该注意,“一边倒”只是假设,而一旦反应开始,体系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不能为零,视为“不为零”。

 

 

 

 

 

 

 

 

[例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反应过程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均为0.2mol?L-1,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的数据是

A、C((SO2)=0.4mol?L-1      B、C((SO2)=C((SO3)=0.15mol?L-1

C、C((SO2)=0.25mol?L-1     D、C((SO2)+C((SO3)=0.4mol?L-1

[解析]根据题意反应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A项错,而根据元素守恒,体系中的S元素为0.4mol,所以B项错,根据可逆反应的原理和元素守恒,答案选C、D。

2、对于aA(g)+bB(g) =?mC(g)+nD(g)  (a+b=m+n)的反应,若在恒温、恒容状态下达到平衡,只要求对应的物质比例相同即可,称之为“不完全等效平衡”。如对于I2(g) + H2(g) =2HI(g),再三个恒温、恒容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平衡后的结果(以体系中的HI为例)为HI%相同;n(HI)不同;C(HI)不同。

那么,上述容器①②中的平衡状态为什么可以是等效平衡呢?我们就用过程假设法(放缩法)来研究:虽然要求是在恒温、恒容状态下进行反应,我们假设①容器容积为V,而对于容器②,我们先假设开始时其容积为2V,如图所示,将容器②分割成两部分,则结果为三个体积均为V的容器中互为完全等效平衡;然后将容器②的体积压缩到V,由于左右两端气体系数相等,所以过程中平衡不移动,两个容器中的HI%相等,则原来①和②容器中形成的为等效平衡。同理,①②容器和③中也为等效平衡。

[例3]若取amol I2、bmolH2 、cmol HI置于上述容器中,保持温度和容积与上述相同,达平衡后与上述结果等效,则a、b、c应满足的条件是                

[解析]运用极端假设Cmol HI完全反应掉,结果中的n(I2):n(H2)=2:1则有(a + c/2):(b + c/2)=2:1,得2a = 4b + c。

 

 

 

 

 

 

 

二、恒温、恒压时等效平衡

对于aA(g)+bB(g) =mC(g)+nD(g)反应,无论(a+b)与(m+n)相等还是不相等,此类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恒温、恒容时等效平衡的第二种情况均类似(即为一种不完全等效平衡)。如2SO2(g)+O2(g) ? 2SO3(g),在恒温恒压时以下三个容器中反应,运用过程假设可分析得知,三容器中互为等效平衡(方法同恒温、恒容等效平衡的第二种情况),平衡后的结果(以体系中SO2为例)为:SO2%相同;C(SO2)相同;  n(SO2)不同。

 

 

 

 

 

 

 

 

[例4]若取amol SO2、bmolO2 、cmol SO3置于上述容器中,保持温度和压强与上述相同,达平衡后与上述结果等效,则a、b、c应满足的条件是                

[解析]运用极端假设法,c mol SO3 全部反应掉,则体系中组分一定变为SO2和O2,只要其二者物质的量之比符合上述2:1即可,即(a+c):(b+c/2)=2:1,则有a=2b(与SO3的物质的量无关)。

 

 

 

 

 

 

 

另外,过程假设还应用于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上。

[例5]某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X(g) ? bY(g) + cZ(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容积的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物质Y和Z的浓度均为原来的1.8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系数:a > b + c

B、压缩容器容积时,v正增大,v逆减小。

C、达到新平衡时,物质X的转化率减小

D、达到新平衡时,混合物中的Z的质量分数增大

[解析]容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如果平衡不移动(此为过程假设),则Y、Z的浓度变为原来的2倍,新平衡时,Y、Z的浓度为原来的1.8倍,说明平衡向左移动,即a<b+ c,x的转化率减小,Z的质量分数减小,但v正、v逆均增大。故答案选C。

[相关训练]

1、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 + B(g) ?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和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作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减半 ;B、均加倍;C、均增加1mol;D、均减少1mol

2、一真空密闭容器中盛有1molPCl5,加热到200℃时发生如下反应PCl5(g) ? PCl3(g) + Cl2(g)反应达到平衡时,PCl5所占的体积分数为M%。若在同一温度和同一容器中,最初投入2molPCl5,反应平衡时,PCl5所占体积分数为N%,则M和N的正确关系是

A、M>N           B、N>M         C、M=N       D、无法比较

3、在一体积恒定的容器中充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2A(g)+B(g)      ?xC(g),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容积和温度不变,按起始物质的量A:0.6mol,B:0.3mol,C:1.4mol冲入容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则x的值为                         

4、反应aA(g)+bB(g) ? cC(g)+dD(g)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且开始时A和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b则

⑴平衡时A与B的转化率之比是                    

⑵若同等倍数的增大A、B的物质的量浓度,要使A与B的转化率同时增大,系数间所满足的关系:a+b              c+d(填“>”“<”或“没关系”)。

⑶设定a=2,b=1,c=3,d=2,在甲乙丙丁4个容器中A的物质的量依次是2mol、1mol、2mol、1mol,B的物质的量依次是1mol、1mol、2mol、2mol,C和D的物质的量均为0。则在相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容器序号,下同),B的转化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试题详情

开放性化学问题的教学心得

 

试题详情

农作物生长电脑模拟技术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类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地在田里耕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人们运用电脑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结构进行三维模拟,使小麦的整个生长周期被浓缩在不到一分钟里,使植物按照人们的意愿“随心所欲”地生长,这将是农业生产上的一次革命。

我们知道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也很多。自然环境、气候、虫害,甚至农作物自身的形状及芽、叶、茎、花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果实。以前人们对农作物的研究都是在田里或在实验室内,方法也比较陈旧且时间较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使用电脑研究农作物是保证我国在农业生产保持高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电脑上模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动画制作,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现代化高科技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如科学家们已搞出了一个名为“根茎图”的根生长通用模式软件,制作了一系列复杂而又写实逼真的电脑植物图画。他们研究根梢怎样穿出土壤、旁根何时从哪里发出、有多少数量的氮进入植物体内最合适等。这项研究成果最终也许可以帮助农民决定在何处、何时、以何种浓度施何种肥料。同时,研究人员希望将根与茎的生长模式结合起来,以形成整个虚拟植物的模式并建立虚拟植物实验室。研究人员们在虚拟植物实验室里开发软件,详细地描绘任何植物的生长过程,试图解决一些“如果怎样,就会怎样”的问题。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如果能按电脑模拟的结果培育出或用基因工程技术繁殖出一个新型、真实的人造植物来,相信这种作物完全能与具有最理想性状的虚拟作物相媲美。专家们预言:利用电脑模拟作物的结构及生长过程,其前景是令人振奋的。

试题详情

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初探

 

摘 要 : 本文阐述了在教学第一线的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产品的智力本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孩子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还提出什么“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源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 、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 

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

3 、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 

化学实验是整个化学教材的逻辑组成部分,教材 中有与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的演示实验,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生实验,有重在培养兴趣创造性的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这些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好教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实践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学生这些方面的品质。 

4 、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包括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化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对化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等。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还说:“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绣花针。”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教学中不但忽视学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从来不做,教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 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 现和运用行之有效 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问学生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再如:怎样检验厨房中有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化学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创新。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神秘,从而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2 、加强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中的规范化管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顺序,必须严格按操作顺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勤奋、实事求是的精神。 

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 跋 涉就无法启步。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学生有了自信后就鼓励学生要勇于做要求高、难度大、易燃、易爆的、有毒的实验,如:氢气的爆炸性实验;硫化氢气体的制取及收集等,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培养学生顽强的、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4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如:做磷的燃烧实验时,水下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如何才能燃烧?对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很快就会回答,而对于水中的白磷,学生因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会回答将其拿出水面。老师在加以肯定后再问:“如果说不拿出水面能否燃烧?”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后,教师再用实验加以验证。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

1 、加强双基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坚实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忽视了双基教学,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加强并补充课堂演示实验,增加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不仅善于发现共同现象,而且更善于发现不同现象。演示实验中可增加氧化汞分解的实验,学生实验中可增加一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的实验,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做全并补充部分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生实验。实验前明确目的要求,让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后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个别指导,纠正错误操作方法。如:硫、磷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现有仪器条件下,如何加工制成具有防毒气逸出的装置,使实验更安全。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践的能力。 

4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想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打好基础。如:对附近工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分析?并提出对污水的处理方案。 

5 、教学中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科学有趣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幻想,善于幻想,并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积极思考,让幻想同创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6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成立化学兴趣小组,组织化学晚会,举办化学讲座等。如:在家庭小实验中增设如何用 碘酒鉴别牛奶和米汤。又如:举办:“环境与化学”、“食品与化学”专题讲座。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巩固创新动机,锻炼创新意志,培养与提高创新的综合能力。并进行总结、评比,从而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提高创新素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