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13  621  627  631  637  639  643  649  651  657  663  667  669  673  679  681  687  691  693  697  699  703  705  707  708  709  711  712  713  715  717  721  723  727  729  733  739  741  747  751  753  757  763  769  771  777  781  783  789  793  799  807  3002 

洛阳一高2008―2009学年下期高三年级2月月考学科网(Zxxk.Com)

历 史 试 卷学科网(Zxxk.Com)

学科网(Zxxk.Com)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学科网(Zxxk.Com)

学科网(Zxxk.Com)

第I卷(共57分)学科网(Zxxk.Com)

注意事项:学科网(Zxxk.Com)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学科网(Zxxk.Com)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学科网(Zxxk.Com)

3、考试结束,将第II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学科网(Zxxk.Com)

试题详情

专题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06年浙江湖州)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是(      )

      

      

答案:A。

解析:吸热反应是由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从图象来看,符合题意的只有A。

评价:此题旨在考查对“吸热反应”概念的掌握和图象识别能力,属于容易题。

2.(06年南师大附中)“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能制冷。该化学物质是(    )

  A.氯化钠      B.生石灰      C.氢氧化钠      D.硝酸铵

答案:D。

解析:将该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能制冷,说明此物质溶于水时,可以吸收大量的热。四个选项中,氯化钠溶解时没有明显的放热或吸热现象;生石灰和氢氧化钠溶解时均能放出大量的热;只有硝酸铵溶解时,吸收大量的热,能起到致冷作用。

评价:此题旨在考查对“溶质在水中溶解时的热量变化”的认识,属于容易题。

3.(06年重庆)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能表示物质燃烧热的是(  )

A. 2 CO(g) + O2(g) = 2 CO2(g)  ΔH = - 566 KJ?mol-1

B. CH4(g) + 2 O2(g) = CO2(g) + 2 H2O(l)  ΔH = - 890 KJ?mol-1

C. 2 H2(g) + O2(g) = 2 H2O(l)  ΔH = - 571.6 KJ?mol-1

D. H2(g) + Cl2(g) = 2 HCl(g)  ΔH = - 184.6 KJ?mol-1

答案:B。

解析:“燃烧热”的定义是: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能量;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A、C项中CO、H2的物质的量是2 mol,不行;D项H2不是在氧气中燃烧,不符合燃烧热的定义。

评价:此题旨在考查对“燃烧热”概念的理解,属于容易题。

4.(06年湖南简阳)已知H+(aq) + OH-(aq) = H2O(l)  ΔH = - 57.3 kJ?mol-1。以下四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 H2SO4(aq) +2 NaOH(aq) = Na2SO4(aq) + 2 H2O(l);

② H2SO4(aq) + Ba(OH)2(aq) = BaSO4(s) + 2 H2O(l);

③ HCl(aq) + NH3•H2O(aq) = NH4Cl(aq) + H2O(l);

④ CH3COOH(aq) + NH3•H2O(aq) = CH3COONH4(aq) + H2O(l)。

其中反应热为57.3 kJ?mol-1的是(   )

A.①和②    B.③    C.④    D.以上都不对

答案:D。

解析:此题与“中和热”概念有关,“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H+(aq) + OH-(aq) = H2O(l)  ΔH = - 57.3 kJ?mol-1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时的中和热。反应①、②中,都生成2 mol水, 反应热一定大于57.3 kJ?mol-1;③中NH3•H2O是弱碱,电离时吸热,HCl和NH3•H2O反应的中和热小于57.3 kJ?mol-1;④中CH3COOH是弱酸,NH3•H2O是弱碱,电离时吸热,CH3COOH和NH3•H2O反应的中和热小于57.3 kJ?mol-1,因此①、②、③、④都不对。

评价:此题旨在考查对“中和热”概念的理解和判断,属于容易题。

4.(06年天津)已知:H+ (aq)+OH- (aq)= H2O  △H1 = - 57.3 kJ?mol-1

H2SO4(浓)+ NaOH(aq)=Na2SO4(aq)+ H2O(l)  △H2 =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表示分子个数   B. △H1>△H2

C.△H2 = - 57.3 kJ?mol-1                      D. |△H1|>|△H2|

答案:B。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A项不对;浓H2SO4在稀释时放热,含0.5 mol H2SO4的浓H2SO4与1 mol NaOH反应放出的热量应等于浓硫酸稀释时放出的热量和中和热之和,因此,△H2 < △H1 < 0,且|△H1| > |△H2|。

评价:此题旨在考查对“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的理解和对“中和热”概念的掌握,属于容易题。

6.(06年湖南石门)在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H > 0表示放热反应,△H < 0表示吸热反应

    B.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可以是分数

    C.1 mol H2SO4与1 mol Ba(OH)2反应生成BaSO4沉淀时放出的热叫做中和热

    D.1 mol H2与0.5 mol O2反应放出的热就是H2的燃烧热

答案:B。

解析:A项,△H > 0表示吸热反应,△H < 0表示放热反应;C项,“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1 mol H2SO4与1 mol Ba(OH)2反应生成2 mol水,放出的热大于中和热;D项,在101 kPa时,1 mol H2与0.5 mol O2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才是H2的燃烧热;题中没有说明生成的水的聚集状态,不行。

评价:此题旨在考查对“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的理解和对“中和热”、“燃烧热”概念的掌握,属于中等偏易题。

11.(06年江苏淮阴)据《参考消息》报道,有科学家提出硅是“21世纪的能源”、“未来的石油”的观点。假如硅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新型能源被开发利用,关于其有利因素的下列说法中,你认为不妥当的是

A.硅便于运输、贮存,从安全角度考虑,硅是最佳的燃料

B.硅的来源丰富,易于开采,且可再生

C.硅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且燃烧产物对环境污染程度低,容易有效控制

D.寻找高效新催化剂,使硅的生产耗能很低,是硅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

答案:D。

解析:A项,硅是固体,从安全角度考虑,不必考虑泄露的问题,便于运输、贮存,说法正确;B项,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居第二位,来源丰富,说法也对:C项,硅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硅是固体,说法也对;D项,理论上,制备硅不需要催化剂,说法不对。

评价:此题旨在讨论硅作新型燃料的特点和硅能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属于容易题。

7.(06年南开中学)已知31 g 白磷变成红磷放出 18.39 kJ 热量,下列两反应中:

    P4(s)+ 5 O2(g)= 2 P2O5(s),△H = Q1 kJ?mol-1

    4 P(红,s)+ 5 O2(g)= 2 P2O5 (s),△H = Q2 kJ?mol-1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Q1 > Q2,白磷比红磷稳定       B.Q1 > Q2,红磷比白磷稳定

    C.Q1 < Q2,白磷比红磷稳定       D.Q1 < Q2,红磷比白磷稳定

答案:D。

解析:根据白磷变成红磷放出 18.39 kJ热量可知,白磷所含的能量高,红磷所含的能量低,红磷比白磷稳定;红磷转化为白磷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根据“盖斯定律”,将两方程式叠加得:P4(s) = 4 P(红,s),△H =(Q1 - Q2)kJ?mol-1<0,因此Q1<Q2

评价:此题旨在考查对“放热反应”概念的理解和对“盖斯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中的运用,属于中等难度题。

9.(06年广东惠州)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 + O2(g)= SO2(g)  △H = -297.23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SO2 (g)的能量总和大于1 mo S(s)和1 mol O2(g)的能量总和

B.1 mol SO2(g)的能量总和小于1 mol S(s)和1 mol O2(g)的能量总和

C.S(g) + O2(g) = SO2(g)  △H = -Q kJ?mol-1;Q的值大于297.23

D.S(g) + O2(g)= SO2(g)  △H = -Q kJ?mol-1;Q的值等于297.23

答案:BC。

解析:S(s) + O2(g)= SO2(g)  △H = -297.23 kJ?mol-1是表示S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放热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可知,1 mol SO2(g)的能量总和小于1 mol S(s)和1 mol O2(g)的能量总和,则A项正确,B项错误;根据“盖斯定律”,S(s) + O2(g)=SO2(g)可以看作是通过“S(s)= S(g)(此过程是吸热的,设焓变为△H1,则△H1>0) ”与“S(g) + O2(g) = SO2(g)(△H = -Q kJ?mol-1)”两个过程实现,反应热等于两个过程的热效应的叠加,即:- 297.23 kJ?mol-1 = -Q kJ?mol-1+△H1,则:Q > 297.23。

评价:此题以硫的燃烧热为例,旨在考查对“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的理解、对“燃烧热”概念的掌握和“盖斯定律”的运用,属于中等难度题。

10.(06年江苏东海)工业由粗硅制取纯硅有以下反应:

①Si(s) + 3 HCl(g)SiHCl3(g) + H2(g);△H = -318 kJ?mol-l

②SiHCl3(g) + H2(g)Si(s) + 3 HCl(g);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B.反应①、②均为置换反应

C.若反应①放热,则反应②一定吸热    D.欲提高SiHCl3产率,可减压或升温

答案:D。

解析:从化学反应的形式来看,反应①、②均为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B两项的结论都对;反应①、②互为逆过程,反应①放热,则反应②一定吸热,C项结论正确;反应①既是放热反应,又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欲提高SiHCl3产率,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应采取减压或降温的措施,D项结论错误。

评价:此题旨在考查对“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属于中等难度题。

11.(06年广东深圳)1840年前后,俄国科学家盖斯(Hess)指出,一个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仅与反应物的最初状态及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而与中间步骤无关,这就是著名的“盖斯定理”。现已知,在101 KPa下,CH4(g)、H2(g)、C(s)的燃烧热分别为890.83 kJ?mol-1、285.83 kJ?mol-1和393.51 kJ?mol-1,则反应C(s) + 2 H2(g) = CH4(g)的反应热△H =____,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盖斯定理”在我们确定一些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时有何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 = - 74.81 kJ?mol-1;对于一些很难用实验方法直接测定热量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用“盖斯定理”间接测定。

    解析:CH4(g)、H2(g)、C(s)在101 KPa下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① CH4(g) + 2 O2(g) = CO2(g) + 2 H2O(l),ΔH1= -890.36 kJ?mol-1

② H2(g) +O2(g) = 2 H2O(l),ΔH2 = -285.83 kJ?mol-1

③ C(s) + O2(g) = CO2(g),ΔH3 = -393.51 kJ?mol-1

根据“盖斯定理”,③ + ② × 2 - ① 得:

④ C(s) + 2 H2(g) = CH4(g),ΔH = ΔH3 + 2 ΔH2?ΔH1 = -74.81 kJ?mol-1

评价:此题旨在考查“盖斯定理”的运用,属于容易题。

12.(06年东阳)已知:2 H2(g) + O2(g) = 2 H2O(g)  △H1; 

2 H2(g) + O2(g) = 2 H2O(l)  △H2;  

2 CO(g) + O2(g) = 2 CO2(g)  △H3

  ⑴ 写出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⑵ CO和H 2分别燃烧生成CO2(g)和H 2O(g),欲得到相同热量,所需CO和H 2的体积比是    

答案: ⑴ H2O(l) = H2O(g);    ⑵

解析:⑴ 2 H2(g) + O2(g) = 2 H2O(l)可以看作由以下两个过程组成:

2 H2(g) + O2(g) = 2 H2O(g)  △H1

H2O(l) = H2O(g) (焓变设为△Hx);

根据“盖斯定律”, △H2 = △H1 +△Hx ,△Hx =

 ⑵根据2 H2(g) + O2(g ) = 2 H2O (g) (△H1), 2 CO(g) + O2(g) = 2 CO2(g) (△H3)可知:欲得到相同热量,所需CO和H 2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同温同压下,二者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

评价:此题旨在考查“盖斯定律”的运用和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属于中等难度题。

13.(06年安徽宿迁)在化学反应中,只有

极少数能量比平均能量高得多的反应物分子发生

碰撞时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分子被称为活

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

低限度的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通常用kJ?mol-1

表示。请认真观察右图,然后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

或“放热”)反应,该反应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加热,该反应的△H =________

(用含E1、E2的代数式表示)。

   (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H2(g)+ O2(g) = H2O(g)  △H = - 241.8 kJ?mol-1,该反应的活化能为167.2 kJ?mol-1,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同一反应,图中虚线(Ⅱ)与实线(Ⅰ)相比,活化能大大降低,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放热;      需要;     -(E1 - E2) kJ?mol-1

(2)409 kJ?mol-1;       (3)使用了催化剂。

解析:(1)据图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热为:△H = -(E1 - E2) kJ?mol-1;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因此反应需要加热。

(2)由图可知,在反应H2(g)+O2(g)= H2O(g) △H = - 241.8 kJ?mol-1中,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比反应物分子的能量高241.8 kJ?mol-1;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又比生成物分子的能量高167.2 kJ?mol-1,因此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比生成物分子的能量高(241.8 +167.2) kJ?mol-1=409 kJ?mol-1;逆过程是吸热反应;活化能高于原反应的活化能,应等于原反应中活化分子的最低能量与生成物分子的能量差,即409 kJ?mol-1

(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原理是: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因此,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唯一途径是使用催化剂。

评价:本题利用图象的形式,旨在考查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判断与有关化学反应中“活化能”的计算,在理论上有深度,属于难题。

14.(06年湖南长沙) 1 mol气态钠离子和1 mol气态氯离子结合生成1 mol氯化钠晶体释放出的热能为氯化钠晶体的晶格能。

(1)下列热化学方程中,能直接表示出氯化钠晶体格能的是                  

A.Na+(g) + Cl(g) → NaCl(s); △Q 

B.Na(s) + Cl2(g) → NaCl(s);△Q1

C.Na(s) → Na(g); △Q2

D.Na(g)-e→ Na+(g); △Q3

E.Cl2(g) → Cl(g);△Q4                  

F.Cl(g) + e→ Cl(g);△Q5

(2)写出△Q1与△Q、△Q2、△Q3、△Q4、△Q5之间的关系式                      

(3)若氧化亚铁晶体结构氯化钠晶体结构相似,则:氧化亚铁晶体中,跟二价铁离子紧邻且等距的氧离子个数是                 

(4)若氧化亚铁晶体中有3 n个二价铁离子被2 n个三价铁离子所替代,该晶体中氧离子的数目将______           (填“减少”、“增多”或“保持不变”)。

答案:(1)A; (2)ΔQ1 = ΔQ+ΔQ2+ΔQ3+ΔQ4+ΔQ5 ; (3)6; (4)保持不变。

解析:(1)根据“1 mol气态钠离子和1 mol气态氯离子结合生成1 mol氯化钠晶体释放出的热能为氯化钠晶体的晶格能”, Na+(g) + Cl-(g) → NaCl(s)中的反应热△Q就能直接表示出氯化钠晶体格能;

(2) Na(s)+ Cl2(g) → NaCl(s)可以看作是由以下几个过程组成:

Na(s) → Na(g)→ Na+(g),Cl2(g) → Cl(g)→ Cl-(g),Na+(g) + Cl-(g) → NaCl(s)。根据“盖斯定律”, ΔQ1=ΔQ+ΔQ2+ΔQ3+ΔQ4+ΔQ5

(3) 氯化钠晶体是正六面体结构,晶体中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氧化亚铁晶体结构氯化钠晶体结构相似,因此,每个Fe2+周围有6个O2-,每个O2-周围有6个Fe2+

(4)根据电荷守恒,3n个Fe2+和2n个Fe3+所带电荷数相等,若氧化亚铁晶体中有3n个二价铁离子被2n个三价铁离子所替代,晶体中氧离子的数目将不变。

评价:此题以氯化钠晶体为例,考查了有关“晶体结构”的知识;以求氯化钠的晶格能为例,考查了“盖斯定律”的运用,属于难题。

 

试题详情

2009届江苏省泰州市期末联考高三生物模拟试题

本试卷共10页,4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

            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

            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

            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

            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试题详情

2009届江苏省泰州市期末联考高三物理模拟试题

友情提醒: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31分,第Ⅱ卷89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1分)

试题详情

2009届江苏省泰州市期末联考高三数学模拟试题

一、

YCY

1、分别在区间[1,6]和[2,4]内任取一实数,依次记为m和n,则的概率为                      

2、一个社会调查机构就某地居民的月收入调查了10 000人,并根据所得数据画了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为了分析居民的收入与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关系,要从这10 000人中再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00人作进一步调查,则在[2500,3000)(元)月收入段应抽出                 人.

 

 

 

 

 

 

 

 

3、已知是三个互不重合的平面,是一条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则;               ②若,则

③若上有两个点到的距离相等,则;  ④若,则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4、=    

5、已知点A、B、C满足,则的值是_____________.

6、若数列的前项和,则数列中数值最小的项是第          项.

7、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8个顶点都在球的表面上,分别是棱的  中点,则直线被球截得的线段长为          

8、设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若在其右准线上存在使线段的中垂线过点,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9、实数满足,且,则           

10、已知直线和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一个   四边形,则使得这个四边形面积最小的值为       

11、正三棱锥高为2,侧棱与底面成角,则点A到侧面的距离是      

12、已知O为坐标原点, 集合

          

13、已知是以2为周期的偶函数,当时,,且在内,关于 的方程有四个根,则得取值范围是            

14、已知点(1,0)在直线的两侧,则下列说法

  (1)                         

(2)时,有最小值,无最大值

(3)恒成立        

(4),, 则的取值范围为(-

其中正确的是                  (把你认为所有正确的命题的序号都填上)

试题详情

2009届江苏省泰州市期末联考高三政治模拟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6分)

试题详情

2009届江苏省泰州市期末联考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第I卷(必做题部分 共96分)

试题详情

2009届江苏省泰州市期末联考高三化学模拟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Fe:56   Co:59    Br:80   Cu:64   Ag:108   I:127 

第Ⅰ卷(选择题 共64分)

试题详情

盐城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09.1.15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