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4612  214620  214626  214630  214636  214638  214642  214648  214650  214656  214662  214666  214668  214672  214678  214680  214686  214690  214692  214696  214698  214702  214704  214706  214707  214708  214710  214711  214712  214714  214716  214720  214722  214726  214728  214732  214738  214740  214746  214750  214752  214756  214762  214768  214770  214776  214780  214782  214788  214792  214798  214806  447348 

8、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
表现
来源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
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
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
2、防治污染
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
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
1、海洋污染
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
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试题详情

7、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1)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2)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试题详情

6、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试题详情

5、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2)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试题详情

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1)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备注
空间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
(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
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
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动态水:
地表水、
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其它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
汛期时间
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国为夏秋)
雨量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冬季断流)
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
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
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试题详情

3、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               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
分类
主要来源
作用结果
主要表现形式
其它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
地震、火山
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
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
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向斜
(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及成因: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
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试题详情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试题详情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试题详情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流状况
其它特征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越高越低
对流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天气现象
平流层
越高越高
平流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图示
符号表示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举例
冷锋
 
 
 
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锋后
冬寒潮;
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
 
 
 
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
连续性降水
 
锋前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中心气压
水平气流方向
垂直气流方向
中心天气状况
举例
其它影响
气旋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

南顺北逆
向下

亚洲高压
 

(3)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3)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1)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2)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3)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
产生原因
污染物
危害
对策
温室效应
1、 燃烧矿石燃料
2、 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二氧化碳
1、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
2、  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
氟氯烃等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
汽车尾气排放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
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危及人体健康
1、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
2、 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试题详情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

            图1                          图2

(1)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2)自转和公转方向

(3)日期及节气

(4)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5)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6)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7)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8)公转速度的变化

(9)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单元  大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