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1969  421977  421983  421987  421993  421995  421999  422005  422007  422013  422019  422023  422025  422029  422035  422037  422043  422047  422049  422053  422055  422059  422061  422063  422064  422065  422067  422068  422069  422071  422073  422077  422079  422083  422085  422089  422095  422097  422103  422107  422109  422113  422119  422125  422127  422133  422137  422139  422145  422149  422155  422163  447348 

(二)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的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这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这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已。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是 (10字以内)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试题详情

(一)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打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试题详情

A.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 寻求新知识,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实验的过程 消极的观察, 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 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试题详情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试题详情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C.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试题详情

15.(1)(2分)评分说明:能写出众人当时惊愕之态的词语或短句即可。答案示例:“愕然”、“面面相觑”、“你望我我望你”等。(1分)评分说明:能纠正原句用词不雅毛病的句子即可。答案示例:有葱有姜,煮啥都香。(2)(2分)诗中“活得潇洒”指的是不沉迷于过去,永远向着未来前行的生活态度。评分说明: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点是整体感知,提炼主旨。答案符合诗中“把目光朝向未来”这个关键句的意思即可。

(3)(3分)评分说明:答案能针对具体语句,从比喻、对比、侧面描写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评析即可。任选一个角度,摘录原文,并作语言与内容的分析可得3分;摘录原文后只作一般评析可得2分;只摘录原文不评析或只笼统地进行全文评析可得1分。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点是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领悟程度。答案示例:“旁观群豪中不少人都‘咦’的一声,叫了出来”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左冷禅剑招的惊人气势。(4)(1分)拓:tà  (5)(3分)评分说明:答案要符合原文“忽如”的句式,写四句,并能表现内心的审美感受即可,不强求字数与原文一致。符合原文句式要求,并能准确表现内心审美感受可得3分;符合原文句式要求,但表现内心审美感受不够流畅,或表现了内心审美感受,但部分句式不符合原文要求可得2分;没有按原文句式写,仅仅表达出内心审美的感受可得1分。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点:揣摩语句特点并仿写。答案示例:听那琴箫合鸣,旋律委婉,忽如珠玉跳跃,清脆明亮;忽如鸣泉飞溅,细腻流畅;忽如林间鸟语,彼鸣我和;忽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6)(2分)评分说明:本题答案不唯一,能突出美的主题,语言简明即可。答案示例:“美的踪迹”、“美的篇章”等等。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分       ”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4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试题详情

11.略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