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7490  427498  427504  427508  427514  427516  427520  427526  427528  427534  427540  427544  427546  427550  427556  427558  427564  427568  427570  427574  427576  427580  427582  427584  427585  427586  427588  427589  427590  427592  427594  427598  427600  427604  427606  427610  427616  427618  427624  427628  427630  427634  427640  427646  427648  427654  427658  427660  427666  427670  427676  427684  447348 

20.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思  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迎面而来的是“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它们打破了界限把几种“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诗产生朦胧、深远的意境。

B.“思念”虽是抽象的思维,无法具体把握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这四个意象,分明看到了人物因思念而产生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

C.二节通过两个比喻说出了时间的缓快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受和迫切感受。

D.全诗写“思念”,却不著一字,言约意丰,将人物的那种直率、坦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Ⅱ卷(共90分)

试题详情

19.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试题详情

18.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C.诗人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的感情。 D.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试题详情

17.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光明朱自清

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上帝慌着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A.诗以开头“风”“雨”“夜”“荒郊”等词语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旨在为下文写对光明的渴求作铺垫。

B.“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感叹号,语气非常强烈,这是一个对光明执着追求的强者对主宰万物的上帝的埋怨和责问。

C.最后四句,诗人借上帝之口,告诉我们光明只能靠自己去创造。这同《国际歌》中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蕴是相通的。

D.通观全诗,有些句子似乎不那么顺口,寓意也比较单纯、直接,因此,在艺术构成上显然没有作者的散文《荷塘月色》那样圆熟,由此也可以看出此诗写于白话新诗草创之时。

试题详情

16.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九派:水的支流叫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叫九派。

A.作者在上阕从茫茫奔腾的大江,写到了贯串南北的铁路。由西到东,由南到北,气象雄伟,

B.“烟雨莽苍苍”给眼前的景象布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使词的意境显得幽深、耐人寻味。

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生情,最后以乐观高昂的情调收束。

D.词中“酹滔滔”来自苏轼“一尊还酹江月”,苏轼“酹江月”是凭吊“千古风流人物”,诗人这里“酹滔滔”也是来凭吊古人。

试题详情

15.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试题详情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诗歌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心目中,“你”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想象中凸现出来.

试题详情

12.本词很讲究炼词,用字传神,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是             (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一“染”字,表现出景色变化之快,之广。)

B.鹰长空,鱼浅底(这两字,一是充分表现飞得矫健有力,一是表现游得轻快自由。)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本是表示评论之意,但言中也隐约说出青年人涉世不深,心有不甘,大笔诛伐之意味。)

D.到中流击水,浪飞舟(一个“遏”字,显示出革命青年强大力量,从而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