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7401  427409  427415  427419  427425  427427  427431  427437  427439  427445  427451  427455  427457  427461  427467  427469  427475  427479  427481  427485  427487  427491  427493  427495  427496  427497  427499  427500  427501  427503  427505  427509  427511  427515  427517  427521  427527  427529  427535  427539  427541  427545  427551  427557  427559  427565  427569  427571  427577  427581  427587  427595  447348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举酒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之。(音hè,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江陵。(下,往下游走)

D.山川相,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试题详情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属zhǔ  酾shī  枕藉jiè )  )

A.壬戌(xū)   属(shǔ)客   冯(píng)虚御风

B.泝(sù)流水  嫠(lì)妇    相缪(liáo)

C.酾(lì)酒   横槊(shuò)   扁(piān)舟

D.狼籍(jí)   枕藉(jí)    无尽藏(zàng)

试题详情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窈窕(yǎo tiǎo)  (píng)虚御风   桂(zhào)

B.(lí)妇        (qiū)然      (shī)酒

C.横(shuò)      江(zhǔ)      蜉蝣(fú yóu)

D.无尽(zàng)     枕(jiè)       (rén)戌

试题详情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漂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试题详情

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提示: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试题详情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不要等待运气降临,应该去努力掌握知识。--弗莱明

试题详情

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提示:“怨”“慕”“泣”“诉”。

“哀”“凄切婉转”。

试题详情

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提示:清风、江水、明月等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试题详情

2.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文体。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节。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今天有些散文标题也出现“赋”的字眼,但一般已没有铺陈之意,而是“赞颂”一类的意思,如峻青的《秋色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问题导引

试题详情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方面列“苏黄米蔡”之首。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