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61975  261983  261989  261993  261999  262001  262005  262011  262013  262019  262025  262029  262031  262035  262041  262043  262049  262053  262055  262059  262061  262065  262067  262069  262070  262071  262073  262074  262075  262077  262079  262083  262085  262089  262091  262095  262101  262103  262109  262113  262115  262119  262125  262131  262133  262139  262143  262145  262151  262155  262161  262169  447090 

2.有所侧重

发展等级的四个方面的要求都能达到,固然很好,但就多数人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从某一.二个方面去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评分的角度来说,即使给10分的作文,也不是四个方面都特别好的。

试题详情

1.积极追求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是追求,应试作文尤其如此。对于发展等级,每名考生,不论原来水平高低,都应该追求到一定的发展等级分,不应放弃。

试题详情

4.有创新

“有创新”与“深刻”.“丰富”.“有文采”不是并立关系,而是交叉关系。设置“有创新”这一发展等级的评分点,意在培养创新意识。从写作说,就是强调文章的“新”和“个性”色彩。什么是“有创新”呢?

(1)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写议论文,观点要新,例证要新,不能人云亦云;写记叙文,故事要新,立意要新,而不能因循守常。新的见解,新的材料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个人的感悟中来,而不能照搬照套。当着成千上万的考生都要移植爱因斯坦的“记忆”时,有考生想到将普通人的记忆移植给爱因斯坦,这一思考的角度就很“新”;当着成千上万的人从正面或反面说感情对认知的影响时,有考生有理有据地论说“认知不应受感情的左右”。这样的见解未尝不“新”。

(2)构思新巧

同样的题材,因构思之巧,就会各领风骚。同是《咏梅》,毛泽东与陆游迥异;同是写“灯”,巴金与柯罗连科各异其趣;同是写《乡愁》,余光中与席慕蓉各有不同。构思无定法,但以下几点要注意:①要刻意开掘事物内涵,追求立意高远;②要学会“蓄势”,写出引人入胜,欲舍不能的开头;③要写出“落地生根”.余音缭绕的结尾;④学会运用抑扬,张弛,正侧.起伏等手法。

(3)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想象是创造的开始,是腾飞的双翼。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描述,就是一种独到之处。推理,也只有抛弃人云亦云,才会有“独到”。独到,是根植现实而又有超越,因而它不是违反生活逻辑的“瞎说”或荒诞。

(4)有个性特征

写作是一种生命运动,是最富有个性色彩的劳动。承认个性.张扬个性,是一种人本的回归。要写出有个性特征的文章,依据我个人数十年教学和写作的经验,似乎可以归结为一句:这就是用自己的言语写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抛开这一点,很难有个性特征可言。

试题详情

3.有文采

“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美,富有感染力.震慑力.穿透力。文采从哪里来?从生动的用语.灵活的句式.漂亮的修辞等方面来。

(1)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在选用词语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能调动人感官体验的词语,而少用那些抽象.概括,不疼不痒的词语。句子有长短.整散之别;语气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之异;结构有常式.变式之不同。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选用句式,不能呆板地运用一.二种句式。

(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我们学习各种修辞方法,学了就要用。比喻.拟人。可使表达形象生动;对偶.排比,可使语句容量大,有气势,且有整齐美;设问.反问,可引人思考.增强穿透力。等等。

(3)文句有意蕴

文句凝炼.含蕴,有丰富的内涵,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可营造深邃的意境,可富含

深刻的哲理,这就叫“有意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有意蕴;“夜正长,路也正长……”这也是有意蕴的。

请看一名考生写的《放下感情的叶片》的开头:“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殒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与疾病殊死搏斗时,我们才咒写病魔的猖獗;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我们才会正视社会年的毒瘤……”这是运用整齐的排比句陈述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感情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蕴含着浓浓的反思的情味,这样的句子可以说是有意蕴的。

优秀的作文应该让语言“亮”起来,调动尽可能多的语言手段,争取尽可能显著的表达效果,语言就会“亮”起来,具有视觉的冲击力。

试题详情

2.丰富

丰富,是就文章的内容而言的,它比“内容充实”的要求更高一层。它对文章内容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有限的文字中提供更精要的东西。

(1)材料丰富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丰富,指文章的人.事.情.理,丰盈饱满,具有多向多

层面的特点。具体说来,写议论文能旁征博引,揭示诸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论辩力。写记叙文,故事复杂.情节曲折,画面纷呈,线索分明。写人能主次映衬,叙事能跌宕起伏。但不要认为材料丰富,就是罗列事实。材料贵在精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目标可视为丰富。

  (2)形象饱满

形象,就是指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包括人物以及为塑造人物而写的景物等。记叙文中,人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可称为形象丰满。朱自清《景影》里的父亲形象,就是一个丰满的形象。不要把丰满误解为“写的多”,主要是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意境深远

意境,指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情感等。这里所说的意境深远,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有情景;②有形象;③有活动,又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景.形象和人物情态的作品,就有意境。作文时,营造好“情景”,塑造好“形象”,展示发人物的“活动”,使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当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试题详情

高考对发展等级的要求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四项。下面分别作说明。

1.深刻

深刻,是对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怎样达到深刻呢?

(1)透过现象看本质

纷繁芜杂的事物无不具有各自外部的表象和内在的本质。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就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有了若干这样的过程,才能达于事物的本质。

这种深刻不是靠引用一两句话或“灵机一动”所能奏效的。譬如2003年全国卷有一名考生写了一篇《拨开感情的迷雾》的思辨说理的文字。该文在反思感情和认知的关系时,在社会.历史.人生的大背景下,“将人的目光投向更深处”,进行了反复的追问和求索,并且时时观照现实,最后得出结论。“让我们跳出心灵的依托和贪欢,用灵魂和良知去判断。每一次打破感情的樊笼,必将带给我们一片绿树一片春天,每一次对感情的反抗,必将给我们带来一股甘泉一丝甘甜。”这个看法是比较深刻的。

(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果索因法,是作文立意式分析论证的常用方法。一个矛盾的产生,一种现象的出现,总是有前因的。分析它,发现它,弄清来龙去脉,就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矛盾的主次关系,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到某种原因,比不揭示原因深刻;找到根本原因,比找到一般原因深刻。

(3)观点具有启发性

这是指文章所透射出来的思想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而有所顿悟。写议论文,能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易被人们忽视的“边角”问题,激浊扬清,拨乱反正,充满对社会进步的真诚关注,表现出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思考,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写记叙文,取材鲜活,小中见大,微中寓著,充满情感,从而催人感奋,使人联想,在关注周围人事上产生共鸣。这些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讲“深刻”,一般指议论文字而言。使文章深刻,当然不止这三方面,但主要是这三方面。追求深刻,不是用大话.套话所能奏效的。我们应该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运用实践认识.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发展变化.局部整体等基本的哲学原理去看世界.辨事理:

试题详情

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首先要写字规范.正确,不写错别字,不写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繁体字;不漏用.错用标点符号;其次是字体美观端正,清晰易辨识;再次是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修改要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不随意涂沫。

   高考阅卷在赋分方面受阅卷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尽管我的评分标准在尽量缩小赋分的误 差,但书写.卷面毕竟是给阅卷者造成的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客观地说,那些书写.潦草,文面脏乱.难以卒读的文章,“暗中”所失之分远不止“标准”规定的几分。

   对书写文面提出下列建议:

   ①拟一个较详细的写作提纲.避免盲目行文,乱涂乱画;②不会写的字可用意思相同的字替换;③正确使用删除.增补.颠倒.移位.连接等修改符号;④掌握标题.分段以及应用的行款格式;⑤认真使用标点符号,防止“一逗到底”;⑥墨色浓淡,粗细适中。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