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5675  425683  425689  425693  425699  425701  425705  425711  425713  425719  425725  425729  425731  425735  425741  425743  425749  425753  425755  425759  425761  425765  425767  425769  425770  425771  425773  425774  425775  425777  425779  425783  425785  425789  425791  425795  425801  425803  425809  425813  425815  425819  425825  425831  425833  425839  425843  425845  425851  425855  425861  425869  447090 

例3、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冷香飞上语文》)

课文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进入作文是一件令人爽心悦目的事。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毛泽东的诗词、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柳永的《雨霖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诗歌以及朱自清《威尼斯》等课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显得亦庄亦谐。当然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引用,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这就好比使用典故的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词语或短语,使读者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事物,从而又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

试题详情

例1、《红楼梦》有一句流传的话:“受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可见,失却诚信,何谈信任?相反,人有诚信,朋友,朋友间便可产生信任。课文《记王忠公逸事》讲王忠公用木盒为友人保存珍宝,友人来取时“封识宛然”。诚信是信任的基础,当朋友有诚信时,他许下诺言是会遵守的,他是你心底最后防线,你会为拥有这样的朋友而放心、骄傲。(《人要有诚信》)

借用法一:根据行文的需要将课文中相关名句、语句、典故作为引子来“起兴”,以引起要说的话题或相关的主题。我们学过《红楼梦》中的节选《葫芦僧判葫芦案》,故而引用了“受了葫芦公公骗,至今不信口甜人”,而这句话中的“信口甜人”又与“诚信”密切相关,故而引用。

例2、张爱玲在她的《更衣记》中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欢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我却觉得我的那四年,洋溢着树叶成长的味道,不经意时感觉到,使劲儿闻却什么也没有。嫩嫩的、淡淡的,有欢乐,有伤痛,有困惑,有迷惘……(陈滢《树枝成长的味道》)

借用法二:先简要的有选择性地叙述课文故事,后面一是用叙述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正面或反面(往往是反面)谈体会,从而与中心思想或话题相系,如例2中简单地回忆了《更衣记》中的故事,指出“甜而稳妥”、“甜而怅惘”,再联系自己的“那四年”,“使劲儿闻却什么也没有”,再具体在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那四年”:“嫩嫩的、淡淡的,有欢乐,有伤痛,有困惑,有迷惘……”二是用议论将所揭示的话题与主旨相结合,产生一种论证的气势,如例1用《记王忠公逸事》中王忠公为友人保存珍宝之事,简洁明了,再在后面加上一小段议论,就把“诚信”这个话题展示了出来。

试题详情

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是使用比喻的一种常见方式。特别是当用一组比喻来构成排比或说成构成一个博喻时,并让每一个比喻句分别独立成段时,其气势,其形式,其效果,在一问一答中,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例5、诚信是什么?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信用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诚信是什么》)

作者先提出“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从小孩、小伙子和老人这三个不同年龄特征、不同人生阅历的人的回答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什么是“诚信”。小孩把“诚信”比喻成“两根纤纤的手指”,并认为 “诚信”就是“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小伙子把“诚信”比喻成“一张精美的信用卡”,并认为“诚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老人则把“诚信”比喻成“一本厚厚的日记”,认为“诚信”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到此“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且显得令人信服,感人至深。

例6、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诚信是什么》

本文作者(与上文不是同一篇作文)也是先提出了“诚信是什么”的问题,然后用了一个排比句来回答,而且每一个分句都是一个比喻句。作者将“诚信”比喻成“清泉”、“腊梅”、“不灭之灯”、“灯塔”,比喻新颖独特,有创意了,但作者并不仅仅局限在此,还在每一个喻体前面加上了一串很富有特色的定语,又为这个比喻增色不少。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让人在不经意中认清了“诚信”的本质,产生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得文采斐然,诗意昂然。

“课本语言”艺术

作文语言的生动形象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课文。那怎样让课文在作文中发挥它的优势呢?

试题详情

我们很多同学是能够运用比喻,但更多的是将比喻写完后就没有再去关照它了。其实能写一个或几个比喻还只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比喻表情达意的一半,那另一半就是在每个比喻后还要进行一番“感悟”,或者说是将这个比喻的具体内含挖掘出来,或是通过这个比喻能够感悟出更深的人生哲理来。

例3、真诚是头顶上闪烁的星星。也许你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存在。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保留真诚》)

这是第一种形式:只有一个比喻,然后再感悟。先将“真诚”比喻成“闪烁的星星”,这一比喻已经是够新颖的了。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因为有了后面的感悟非常深刻:头顶上的星星离我们较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意即我们不能没有“真诚”,否则“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同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又回到这个比喻上来,从而使语言前后照应,具有一种美感,读来是一种享受。

例4、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亮夜行之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诚信--走向成功的钥匙》)

这是第二种表现形式:由比喻构成博喻,再加上感悟。将“诚信”比喻成“石”、“火”和 “路”,就已经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了。更让人佩服的是在每一个比喻后面作者还用了一个分句再作感悟,分别表明了“石”、“火”和“路”的深刻的含义,从而含蓄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呼唤不要抛弃“诚信”,因为它是走向成功的钥匙。

试题详情

用比喻是学生作文的常用之法,但有人却不懂博喻这种排比式的句式的特殊表达效果。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味主题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有时还要在每个比喻的后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那就又可使语言更加丰富。

例1、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诚信--永远的绿卡》)

行文过程中构建博喻,可以形成破竹之气势,让读者在博喻的句式中去细细品味。本段作者深悟了这一方法:将“诚信”比作“春天第一缕阳光”、“夏天的一块西瓜”、“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和“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以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为喻,视点独特。但作者并没有只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博喻的层面上,而是在每一个比喻后面又添加了一句一般学生看似容易但做起难的而表达效果又特别好的话。如“敞开胸怀去接受”,就把作者对如春天阳光的诚信的喜爱之情写了出来。

例2、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零的断想》)

作者将“零”比喻成“太阳”、“鸡蛋”、“向日葵”、“巧克力”、“甜圈”和“圆圈”,形象而生动地把“零”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的形象写了出来,显得非常逼真而有亲和力。这也是借助了比喻的效果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独特的比喻,其艺术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试题详情

“比喻”艺术

试题详情

(九)文清的善良

   2004年5月18日晚,中央电视台3频道现场直播了“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最后一场比赛实况。只要看过这场现场直播的观众,都会记得这样一个镜头:当湖北籍34岁的歌手陈春茸唱完她的参赛歌曲后,文清采访了她。文清问:“主持人问你为何到现在才来参加比赛时,你是怎样回答的?”陈春茸答:“我说因为自己形象不好。”文清说:“你说错了,知道吗?其实你很美。我现在请你帮我个忙,对着镜头微笑一下。”陈春茸对着镜头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你瞧,你微笑起来是那么美丽。对自己要自信,自信的女人是最美丽的。”文清的话说完,观众看到的电视画面是陈春茸双眼溢满热泪的特写镜头。这是何其真实、真切、感人的一幕啊!文清在采访的过程中,每一句话都透射着她的善良和对人的尊重。

  我的泪水几乎是同陈春茸一起涌出。不是我的矫情,也不是我的情感脆弱,而是感到我们的社会太缺乏善良和关爱,太缺乏温情,缺乏对人的尊重,因此,文清的善良和关爱之举便显得弥足珍贵。

  公众人物,尤其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如若品质低下,对人间没有关爱之心,对弱者没有善待之心,对事物没有客观公正之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职业决定了他们的品质不仅仅是代表个人的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品质可能会形成社会品质,至少会对社会品质起到某种导向作用。如果传媒队伍多一些如文清这样真实、自然、充满爱心的职业者,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一三零)性格决定命运

   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晚年的投资银行一代宗师摩根,问:“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老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性格。”记者又问:“资本和资金何者更为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

   确实,翻开摩根的奋斗史,无论他成功地在欧洲发行美国公债,慧眼识中无名小卒的建议大搞钢铁托拉斯计划,还是力排众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推行全国铁路联合,都由于他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性格,如果排除这一条,恐怕有再多的资本也无法开创投资银行这一伟大开创性的事业。

   1998年5月,华盛顿大学350名学生有幸请来世界巨富沃沦巴菲特和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有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盖茨表示赞同。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

试题详情

(八)人生准则

   30年前,美国华盛顿一个商人的妻子,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不慎把一个皮包丢在了一家医院里。商人焦急万分,因为包内不仅有10万美金,还有一份十分机密的市场信息。

   当商人赶到那家医院时,他看到走廊的墙根蹲着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女孩,怀中紧紧抱着的正是他妻子丢的皮包。这个叫希亚达的女孩,是来医院陪妈妈治病的。相依为命的娘俩家里很穷,凑来的钱仅够一个晚上的医药费,没有钱明天就得被赶出医院。晚上,无能为力的希亚达在医院走廊里徘徊,突然,一位女士经过时腋下的皮包掉在了地上。希亚达捡起皮包急忙追出门外,那位女士却上了一辆轿车扬尘而去了。希亚达回到病房打开皮包,娘俩被成沓的钞票惊呆了。妈妈让希亚达把皮包送回走廊去,等丢皮包的人回来取。她说,人的一生最该做的就是帮助别人,急他人所急,最不应做的是贪图不义之财,见财忘义。

   虽然商人尽了最大的努力,希亚达的妈妈还是抛下孤苦伶仃的女儿死了。商人挽回了10万元的损失,更主要的是那份失而复得的市场信息,使他的生意如日中天,不久就成了大富翁。被商人收养的希亚达,读完大学后就协助富翁料理商务。

   富翁临危之际,留下一份令人惊奇的遗嘱:

   在我认识希亚达母女之前我就已经很有钱了。可当我站在贫病交加生命垂危却拾巨款而不昧的母女面前时,我发现她们最富有,因为她们恪守着至高无上的人生准则,这正是我作为商人最缺少的。我的钱几乎都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得来的,是她们使我领悟到了人生最大的资本是品行。我收养希亚达既不为知恩图报,也不是出于同情,而是请她给我当一个做人的楷模。有她在我的身边,我会时刻铭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什么钱该赚,什么钱不该赚。这就是我后来的业绩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

试题详情

(七)老瓦的启示

   瓦尔德内尔接连淘汰了中国男双一号孔令辉、王皓和男单二号马琳。年满39岁的老瓦为何能突发第三春?而中国的老将孔令辉能否成为中国的“老瓦”?一位前国家队教练肯定地说,中国不会出现“老瓦”。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老瓦心态好,他的好心态来源于瑞典队训练体制没给老瓦压力。对于老瓦这种老队员,瑞典国家队没有过多的要求,完全是他自己掌握训练计划,在低谷时就减少训练次数,身体不舒服时甚至可以不训练,也可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参不参赛。

   而中国的情况则完全相反,举国制对于年轻队员来说很好,大家一起训练,提高比较快,但对于像孔令辉这样的队员,这位前国家队主教练说:“像孔令辉这样的老队员技术上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主要是状态的调整。你让他和年轻队员一起每天坚持大运动量的身体训练,怎能提高他的技术?只会把老队员练伤掉!而跟队出去比赛也给老队员非常大的压力,和年轻队员一起选拔,一起比赛,老队员的心理压力自然非常大,想在这种压力和氛围之下把孔令辉变成老瓦,不可能!”

  “所以,像马文革这样的老队员离开国家队到国外去,反而保持了良好的技术状态。王涛离开国家队后,虽然训练不正规,但技术反而没退。”

  “国家队也可以为孔令辉实行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延长他的运动生涯,让我们拭目以待。”

试题详情

(六)说英语

   在国外不懂英文,无异于封闭了耳朵和嘴巴。

   如果这种封闭仅仅影响到衣食住行也就罢了,但对于中国女箭手何影和她的教练而言,他们等待了4年的奥运金牌梦却因此而破灭。

  类似的情况发生过不少,有的运动员曾因为不懂英文,跑了冤枉路;还有的运动员因听不懂英语通知,错过了比赛时间。中国代表团虽说为每支队伍都配备了翻译,但翻译不可能时刻陪在运动员身边,也就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

   在各类国际比赛中,中国运动员很少与外国运动员交流。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碍于语言关。因此,我们除了比赛训练,似乎很难再得到其他更广泛的收获。

   一位被国际自联选入训练营的运动员,归国后就曾告诉记者:“看着人家运动员、教练员在那里毫无障碍地交流,心里真的很着急,当时就想,不管花多少力气,都得把英文啃下来。”还有一位教练曾坦言,经常能够收到国外的大量资料,但因为看不懂,几乎都被束之高阁了。“现在,比赛规则、训练技术差不多3个月一变,稍一疏忽就落后了。”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不少出租车司机在“恶补”英文,而我们的运动员、教练员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