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2  3  4  6  8  12  14  18  20  24  30  32  38  42  44  48  54  60  62  68  72  74  80  84  90  98  3002 

                          1、改造我们的学习

试题详情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试题详情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试题详情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三年级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非课改实验区)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

┃  题号  ┃  ┃                                      ┃  ┃  总分  ┃  总分人  ┃

┃        ┃  ┣━━━━┳━━━━┳━━━━┳━━━━┫  ┃        ┃          ┃

┃        ┃  ┃  (一)   ┃  (二)  ┃  (三)   ┃  (四)  ┃   ┃        ┃          ┃

┣━━━━╋━╋━━━━╋━━━━╋━━━━╋━━━━╋━╋━━━━╋━━━━━┫

┃  得分  ┃  ┃        ┃        ┃        ┃        ┃  ┃        ┃          ┃

┗━━━━┻━┻━━━━┻━━━━┻━━━━┻━━━━┻━┻━━━━┻━━━━━┛

    亲爱的同学,这份考卷将再次展示你的学识与才华,记录你的智慧与收获。相信自己吧!

相信你独特的思考、个性化的体验、富有创意的表达一定是最棒的!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阅读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    )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

  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    )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ji(    )的东西,又想

  起祖母,不禁sùsù(    )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

  根须,使它找到了 _______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

__________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暖的家,使它__________了  生命的胚胎。

  A.延伸    萌生    保持    B.延续    萌动    保持

  C.延续    萌生    保存    D.延伸    萌动    保存

3.按要求默写。(4分)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

(2)古代诗人写秋的诗句很多,如杜甫在《登高》中的两句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写出秋天空旷、萧条的典型形象。而刘禹锡却为秋天写了一首翻案诗《秋词》,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秋

  天胜过春天的原因。

(3)自古诗人多磨难。面对磨难,许多诗人并未就此消沉,以乐观的精神唱出了自己的最强

  音。请你写出两句体现他们这种风采的句子。(课内外不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

  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中的有关人物、事件写出下联。(3分)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2分)

    外交部发言人孔泉18日在记者会上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一事性质严

  重,中国人民对他的这种言而无信并伤害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人民感情的行为深感愤

  慨。孔泉在答记者问时说,中国政府对待靖国神社的立场和态度非常明确,即坚决反对日、本

领导人“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我们认为,无论

小泉首相采取什么方式,都不能改变他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中方理所当然地要做出强烈

反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班举办内容为格言写作的语文活动。请你仿照下面示例,从“棉花、帆、钉子、谷穗、牡丹、

梅花、菊花、竹子”等选项中任选两个,各写一句含有生活哲理的格言。(3分)

    示例①根:蓬勃向上的生命,以及默默无闻的奉献,全部属于大地母亲;如果离开大地

  的怀抱,一切的成就,都会成为泡影。

    示例②藕:无论是生活在水中,还是生活在淤泥里,都能够保持一个纯洁的灵魂。

    格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格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欣赏(5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2题。(15弓\、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

  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

  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  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lO.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必都答)。(3分)

  ①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

②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11分)

对禽流感,人类所知还有限

    ①禽流感是随着家禽饲养业的发展而广泛传播的禽类传染病。尽管历来的禽流感也造成

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但最近在亚洲爆发的禽流感却仍令人高度关注。目前,人们对禽流感

的发生、发展和遏制方法的认识仍待继续深化。

    ②禽流感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和危害性极大。1999年3月11日,美国伦巴地区

爆发禽流感,当年12月疫情扩散到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到去年3月,仅加州就销毁了

326万多只鸡。2003年4月,荷兰发生禽流感,人类感染者达80人,并出现了死亡病例。

    ③引起禽流感的病原体种类非常复杂。仅按血清型分类,禽流感病毒就有135种,而且这

些病毒还有很多种变种。如果对禽流感进行划分,可分为三大类,即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

性禽流感和非致病性禽流感。韩国爆发的禽流感致病毒为H5H5型,是禽流感中传染性最强

的一种。1977年中国香港地区爆发的也是这种禽流感,当时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有6

人因感染禽流感死亡。因此,韩国此次爆发的禽流感被命名为“香港禽流感”。然而,经过韩国

检疫机关检疫,禽流感爆发近两个月来,韩国也尚未发现有人感染禽流感。这多少说明,同一

种禽流感病毒,经过变异后,其传染性会有所改变。

    ④韩国检疫当局推测,一种来自西伯利亚的野鸭是禽流感最可疑的传染源。野鸭从西伯

利亚飞到朝鲜半岛越冬,通过在湖汊湿地排便传播禽流感病毒,鸡喝了受污染的水,造成禽流

感爆发。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韩国的部分家鸭体内早就潜伏着的禽流感病毒传染给了鸡群,在

适当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禽流感爆发。

    ⑤当前,禽流感在亚洲扩散是不争的事实,关键是要加强对禽流感的防备,切断病毒传播

途径,只要采取科学防疫措施,就能遏制并最终消除禽流感疫情。

13.通读全文,说说本文围绕禽流感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②段中,举了一些事例,列举了一些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的“推测”能不能改为“认为”,请结合说明文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2

  分)

  答:    一一――――――

16.文章为什么说“对禽流感,人类所知还有限”?(2分)

  答:    一――

17.禽流感的危害可谓大矣,它是人类的共同敌人,你也一定很想为遏制禽流感作出自己的努

  力。请结合你了解的知识,说说我们该怎样防治禽流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15分)

美    丽

①从未过多地留意楼前那排我叫不出名字的树。

②一天,忽然来了登高远眺的雅兴,一口气登上六楼阳台,凭栏放眼,无意间有了惊奇的发

现:(A)楼前的树开花了!朵朵紫中透着粉白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合抱着条条刚刚活软起来

的青枝儿,在微风吹拂下,温柔地舞动着,起起伏伏地如一片漾着香波的花海。看那繁盛的样

子,不知在被我发现之前,它已经在那里寂寞地开了多少日子。

    ③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也唤起我深深的内疚。阳春时节,只顾追随人流,陶醉于“桃红

三尺,鸭绿一湾”的胜景,却忽略了身边这普普通通的树。多少次在路旁小路上漫步,却未曾想

过抬起头,望望枝头是否有了春的消息;也根本不曾料到,这枝干皱裂的树会开出光润鲜亮的

花来。可是,面对许多如我这般的人的疏忽与冷淡,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

还是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无声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

    ④望着棵棵寂寞的花树,我的心被一股感动的潮水鼓荡着,眼前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笑脸

来。

    ⑤家乡的一个男孩,很有头脑,也很有才华,本可凭此谋一份不错的职业,享受舒适的生

活,但他却着魔似地爱上了那身国防绿,中学毕业后到荒凉的地方守卫国门。许多朋友对此叹

息不止:“哎,到了那人烟稀少的大西北,你就是再有才华,又有谁知道呢?”他却不以为然地笑

了,说:“我不在乎有多少人知道我,我只想好好干,将来能够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

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干得很出色,但也并没有因此声名远扬。边陲的军旅生活艰苦而

寂寞。别后的信中,他常向我讲边疆的生活,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怨悔,充满了对西北高原和青

春生命的热爱。

    ⑥日子云烟般一天天飘远,那张熟悉的笑脸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淡去。如今睹树思人,心

被深深地触动,总觉得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

    ⑦黄昏,又上阳台。正是夕阳流金百鸟归林的时刻。树下不断有穿着入时的人走过,大都

行色匆匆,不曾注意头项那满枝的花朵。凝望春风中繁花灿烂的树――那夕阳下独自静立的

花树。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不觉地,我又想起那熟悉的笑脸,想起祖国

边陲的国防绿,想起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想起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生

活中多少美丽的东西,就像这眼前的花树,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

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

    ⑧我懂了花树的美丽,也懂了花树的寂寞。(B)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

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

    ⑨于是,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18.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题目。(4分)

  (1)第⑨段中“寂寞的花树”象征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前三个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从未过多地留意”、“无意间”、“忽略了”、“未曾想过”、“根本

  不曾料到”等词语。这些词语对中心的表达作用,最接近作者意图的一项是(    )(2分)

  A.自责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那种疏忽、冷淡的态度。

  B.批评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们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疏忽、冷淡的态度。

  C.衬托美丽的花树那种不事炫耀、甘受寂寞的品质。

  D.强调平凡而美丽的花树遭人冷遇、被人忽视的境遇。

20.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第五段中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用自己的话,简要阐释“美丽”在文中含

  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七段中“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这里的“惊喜”和“落寞惆怅”分

别指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两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2分)

  我来赏析(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了《美丽》一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领

  悟。(30.字以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13分)

读书是快乐的

    ①与书结缘,还是在孩提时。那时我的小叔在家开了一个小书店,专门出租连环画。借着

这个便利条件,“小人书”陪伴我度过了小学时代。尽管那时读书还似懂非懂,却初步尝到了读

书的乐趣。

    ②参加工作后,时值“文革”文艺萧条时期,伴随我的只有平时积攒下的一堆书籍,时常一

个人关在屋子里,孤独无依,只有以书为伍,读书解闷。本是无奈之下的阅读,却常常有出乎意

料的收获。读书之时,心如止水,心无旁骛,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

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日复一日,渐渐养成了一个永远不变的爱好――读书。自

从喜欢用读书来填充业余时间起,读书几乎成了我每日不可缺的功课。当白天的喧嚣被黑夜

的寂静替代之时,一盏灯、一杯茶、一本书的消磨与浸润就成了我最为惬意的享受了。以至每

次离家夕、出也必须在行囊里塞上一本书,否则独卧在异乡的床上定会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

睡。

    ③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古人云:书中日月长。书书有秦汉的冷月,唐宋

的乐舞,明清的悲歌,将世事沧桑人生百态尽展眼底。在有月或没月的夜晚去会见曹雪芹,去

拜访罗贯中,去聆听鲁迅大师的教诲,瞬间完全进入了心灵被净化的状态。以书为伍,少了一

分浮躁,多了一分清纯;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

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④读书之益,增知、获趣、致雅。打开一部古书,犹如展开一部历史的长卷,谛听历史的脉

搏,咀嚼人生的甘苦;翻开一册文学经典,如同走进一片风景胜地,诗情画意呼之欲出,犹如置

身其中。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愁怀,鲁迅的激昂,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雅……一一呈现

在面前,心境与文字互为水乳,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进人如诗如画的意境。古贤今哲所论述的

广泛空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读之发人深省,益人心智,陶冶性情。

    ⑤读书之喜,结交良师益友。书是良师,读旧书如见故人,看新书如遇新知。以书为师,似

与先贤对话,如同今哲低语,以明净的心灵与智者娓娓道来,忘记了一切得失荣辱,有的只是

一分恬淡求知的心境,二份祈求解读人生的心灵,心绪得到安详宁静。书又是益友,当你痛苦

时,书给你抚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书为伍,如有良师益友指路导航,目光可以穿越历史的漫长隧道,彻悟人生的真谛。

    ⑥读书之得,渐入佳境。潜心书海,酿就读书人一分无拘无柬的读书快意,而所谓的增长

知识都是在似春雨润物、春蚕食叶般的快乐阅读中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同一本书,年轻时

读,多半出于猎奇的心理,不能深味;中年时读,便能领会书中精髓,得到洞悉与启迪;年高时

读,则犹如人置高处,一览无余。即古人所说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而老年读书则如台上观月”。由此看来,读书的品位也是渐入佳境的。

⑦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无字之书。漫漫人生!光阴似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脚踏实地

地撰写人生之书的每一个章节。如今,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满眼的物欲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我

们的心灵需要文化的浸润和濡养,读书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心境。只要有心读书,便可忙里

偷闲。人人都知道开卷有益,但忙人与书无缘,俗人与书无分,若非有意有情,很难与书结为

“百年之好”。

    ⑧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阅读人生,参悟天地,投入社会。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修心养性,增知致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3.阅读全文,请说说作者认为“读书是快乐的”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2分)

  A.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B.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C.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鲁宾斯坦

  D.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E.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25.请参照文中第⑤段空缺处前面句子的写法,补写一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思考,完成下面题目。(5分)

  (1)有人认为文中第⑦段中加横线的部分与文章主要内容没有联系,应该删去。你同意这

  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是说在读书中获得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请

你举出自己在阅读名著时获得对人生体验或感悟的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7.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_________,我为你骄傲

    题二:曾经,有一位国王统治着一个富裕的国家。一次,他远足旅行后,感到脚十分疼

痛,便诏令全国,把所有的路都铺上皮革,以免除脚痛之苦。有一位大臣冒死进谏,告知国

王与其劳民伤财铺那么多的皮革,不如剪一小块牛皮包在自己的脚上。于是国王醒悟,接

纳了大臣的建议,为自己做了一双厚实的牛皮鞋。

    其实,人往往会有这样的一个思想误区,就是一直在想着改变世界,但有时真正需要改

变的却是我们自己。

    请认真阅读上面的材料,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如选题一,请根据提示补全题目;如选题二,围绕话

题自拟题目。(3)不少于600字。(4)书写工整、规范。(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

名、人名。

 

湖北省黄冈市2006年初三年级调研考

试题详情

机密★2006年6月19日

江西省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大纲卷)

题  号

总  分

累分人

得  分

 

 

 

 

 

 

 

座 位 号

 

 

说明:1.本卷共有五大题,28小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考试中书写单位时,均要求用字母标注,整卷三次以上未用字母标注的,最多可扣1分.

得 分

评 卷 人

 

 

 

 

试题详情

泰州市二O O六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英语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40分)

 

 

第二部分

合计

题号

 

得分

 

 

 

 

 

 

复核人

 

 

 

 

 

 

 

请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考生答卷前,必须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座位号用黑色或蓝色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再用2B铅笔将考试号、科目代号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小框内。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90分)

请注意:考生必须将所选答案的字母标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内,答在试卷上无效。

试题详情

 

选择题答案

DCBABDDAADBCB

 

试题详情

宝鸡市新建路中学2006届第二次统一考试

     

陕西   孙利军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卷(选择题   共20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