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3  9  15  19  21  25  31  33  39  43  45  49  51  55  57  59  60  61  63  64  65  67  69  73  75  79  81  85  91  93  99  103  105  109  115  121  123  129  133  135  141  145  151  159  3002 

教育管理 - 论“学校形象”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引 论

 

位于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理念和学校发展实际有机结合,积极推行现代学校制度,以创立品牌化学校为抓手,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学校的规模从1995年建校之初的10多个班级,猛增到2005年的64个班级;学生人数由1000人,扩展为2005年的4000余人;教职工由原来的80余人,增加为2005年的236人。在学校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同步发展:初中部学生的历次考试成绩均高于周边其他学校,高中部学生在南通市区的期中、期末联考中整体平均分多次排列在第1、第2的位置(除南通中学和南通市一中)。学校努力实现了办学规模与社会影响力同步增长,高中招生录取分数线连年攀高,生源纷至踏来,受到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报道,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天星湖中学的迅速发展、取得骄人的业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原因在于:2002年新任了校级领导班子,确立了 “外树学校形象,内提教工素质”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确立了区内乃至南通市区领先的地位,成了市区众多学校竞相学习和仿效的榜样。

天星湖中学的实践表明:学校形象的确立,创造,发展,提高乃是学校进入良性循环的金钥匙。

一、学校形象的涵义
  普遍认为学校的竞争力主要靠考试分数、升学率两大因素,而实际上进入廿一世纪,学校在相互的竞争中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形象的竞争。学校的形象是学校最重要的无形财富,是学校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学校形象是指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对学校总的印象和整体评价,由学校显特征和潜特征两方面构成。显特征主要是指学校名称、规模、考试分数、升学率、广告、包装等;潜特征主要是指学校文化方面的积极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人文环境、创新和开拓精神、服务质量等。

二、良好的学校形象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1. 良好的企学校形象可以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信赖,获得适宜的外部信誉。为此,学校要重视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所需要的优质教学和优质服务。为学校教学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2. 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满足教职员工的心理需要,激发教职员工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职员工保持积极进取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学校能吸引和保留人才,使之形成“人和、乐业”的内部环境。

3. 良好的学校形象可以确立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信心,增强他们的就读荣誉感,引起社会公众对学校的关注。有助于学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4. 以“天星湖中学”有关的各种成绩的取得和相关报导显现在人们眼前的正是“天星湖中学”学校形象的特征。此“中学”,彼“中学”,上学还是要去“天星湖中学”,这是周边地区社会公众的普遍共识。“天星湖中学”真正的处于生机勃勃发展之境。

三、良好的学校形象的塑造策略

学校形象塑造,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决策、规划学校的发展,进行刻意的设计和创造,使之形成鲜明的特色,并借助宣传媒体向外界充分展示的过程。其实质是用学校整体形象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首先建立在提供优异教学质量和优质服务的基础上。但一个能够提供优异教学质量和优质服务的学校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如果只是满足于“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善于树立并维护良好的学校形象策略。但是不能把塑造学校形象狭义地理解为学校形象的“外包装”,而是通过塑造形象寻找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追求更高更好的发展境界,追求真善美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形象有内在观念形象、组织形象、“产品”形象、课程教学形象、文化形象、“品牌”形象、科研形象、社会公共关系形象、特色形象等要素,这就有一个学校形象的整合问题,通过有机结合、优化组合,构建整体学校新形象。学校形象的塑造策略有:

 1.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把形象塑造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1)整体性策略和长期性策略。

整体性策略就是把学校各部门的公共关系加以组织,把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加以整合,使之系统化、整体化、科学化,以达到和谐、自觉、连续;长期性策略就是把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当作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任务,始终不懈地坚持下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众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也将发生变化。学校必须不断改进公关工作,不断更新学校形象,充实新的内容,创造出现代化的、更受公众认可的学校形象。因此,创品牌学校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全力以赴。

2) 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

一所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一点是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任何学校都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而且从校长到教职工都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进入到这样一个层次,教职工不仅仅是为了工资待遇,更重要的是为了理想的实现来干工作。学校文化理念就是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环境建设体现学校的理念、精神,从而使大家由于价值的认同而产生凝聚力。学校应当在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重视学校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潜件建设。

3)办学理念与时代同步

共同的价值观演绎成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这是一种无形的能动的精神财富。这种特色对内是育人取向并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每一所学校的存在,都要体现时代的律动,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都难保时代活力。如果无视社会在发展,还固守原来理念,就会停滞倒退。因此,“学校理念必须与时代同步”,这是天星湖中学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认识。在办学理念各个方面――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校园文化、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每一方面都在精雕细刻,力求使办学理念达到实践上的完美。

2.营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校园精神,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整体素质;

 1)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师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 注重强化以德治校,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和稳定工作,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工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稳定、优美、文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逐步形成团结、祥和、奋进的校园人文氛围。重塑教师“四大力量”,即人格力量、智慧力量、爱心力量和民主力量。凝聚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自觉提升师德水平。

3) 校园物态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规划中的体育场馆、活动中心、演出场所、人文景点、名人塑像、校园雕塑等是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学校切实加大了投入,统筹规划校区人文景点的建设,尤其在促进校园进一步绿化、美化和亮化方面,逐步体现了这一现代化校园的人文气息。

3.实施“品牌”战略,放大“品牌”效应,造就一批名教师;

教育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是学校形象的竞争,是办学效益的竞争,也是学校育人取向和特色的竞争,诸多竞争制胜之本的综合构成学校的教育核心竞争力。一个知名的教育品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努力过程,更是一个综合各种因素的整体推进过程。品牌之所以成为品牌,它不会孤立地存在,是由许多资源为依托,具体到教育行业,文化品牌和一些别具风格的教师个人品牌对树立学校品牌尤为重要。

1)学校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策划建设了几个精品工程,如校与《江海晚报》教育版合办“天中杯”征文比赛,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非典时期我校与社会各界做好“共抗非典”的宣传等。这些精品项目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带动了整个宣传工作的进行。今后,学校将争取每年抓好几个精品工程建设,做好“学校品牌”宣传,力求取得较大反响,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2)建设多样化的师资队伍

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高度重视了自己学校的师资品牌、专业品牌、社会品牌、质量品牌、信誉品牌等,品牌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中学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师资,是未来学校品牌的基础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此,学校争取了区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改变了传统的办学模式,实现办学的科学化和专门化,为引进人才创造畅通的渠道和有利的条件,学校先后从南通地区招聘了优秀教师和从其他省市引进了优秀人才,学校拥有了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

同时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其他名校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人力资源投入,在大力引进年富力强、具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的基础上,培养了一大批自己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有名校长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25人,校级骨干教师 30人,创建自己的师资品牌。

4.树立质量内涵的观念,走师生共同发展道路,以质量树形象;

加快学校质量内涵建设。走师生共同发展道路,促进南通经济开发区新一轮发展,更好地发挥天星湖中学服务社会的作用。学校开展多种多样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之间能真正实现双向互动,共同提高。加快完成“学校形象设计与塑造”课题的研究,形成我校特色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视觉形象系统,体现到学校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并内化到广大教职员工精神和行为中。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教育质量内涵提升的模式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策划。实际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就是质量内涵的提升。一个地区或学校在一时一地可以做出一件出色的事情,但如果其质量内涵不能增强,这个地区或学校就不可能获得稳定的发展。质量内涵的提升关键是要通过管理策划来实现。因此学校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基本上是以一条恰似企业生产过程中的 “双作业线”方式向前推进。即一个是教学工作流程,一个是教师发展流程,这就是构成学校的“双作业线”。因为学校领导层清晰地看到:教师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有人说,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学生,实际上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如果一所学校将教师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发展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学生的发展是通过教师的发展来实现的。教师这条作业线是学校每时每刻都要有计划研究如何提高每一位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天星湖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体会到了这一点,即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地方。教师的发展不仅是教师一般水平的提高,还要包括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教师对于学校向心力的提高。

5.结合学校实际,分析、发挥学校发展优势,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构建校本文化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

教育策划必须重视一个地区和一所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设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的选择定位以及一个很好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案是教育策划的前提条件。

学校创造多种活动和交流模式:如校际间的教学比武活动、经验交流活动、教改沙龙、教学开放日等;争取多承办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学科竞赛、科研课题等。利用各种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扩大影响。在承担准备和组织工作中,锻炼教师的能力,同时学校对各方资源的整合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学校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

强化教科研,推动教师向“学者型”层次发展。持续深入的开展教育科研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是培养“学者型”“科研型”教师的有效手段。学校在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目前学校承担着两个国家级科研课题,多个省级课题的研究;近三年,已有二百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或在省市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并获奖。

 

结论

 

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带来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开发区经济迅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的引发,有“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贯穿,有领导层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全体员工同心协力。而以“学校形象”的确立、创造、发展、提高为战略措施,乃是推动学校持久发展最行之有效的法宝,值得有关学校身体力行。

 

2005年3月18日 星期五

 

 

 

参考文献:

1. 魏 正 企业形象策略的规划 http://business.sohu.com 2004年3月23日

2. 郑砚农 企业在竞争生存中的公共关系 http://business.sohu.com 2004年3月23日

3.顾 伟 拙作 论“企业形象”在企业竞争中的影响力

试题详情

教育管理 - 浅谈教师主导作用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得到突现,教师导学是关系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当前教育界讨论的主题,下面就教师导学导什么?怎么导?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仁交流,望给予指点。

 

一、 导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的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就课堂导引而言可采用故事开引、巧设悬念、设疑质疑、妙语解颐、游戏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在课堂授课中,可利用课文中存在的游戏、风趣的笑话、幽默的谜语、播放配套的音乐,或开展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动起来,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通过教师导兴趣,真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二、 导学法

过去教师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会了”吗,如今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教育本身质的飞跃,“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是教育发展的主题思路。“教会学生学习”是今天教育的流行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论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等问题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而加以校正,掌握其中的规则和内在关系。学法指导则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先生的主张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故而教师在授课计划酝酿时就要抛弃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一“着眼点”,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动手、自我控制、拓展思路、发展个性为突破口,改变 “学会知识”这样的单一目的和最终目的,要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体会过程本身的收获,不断反思、捉摸内在因素,达到“会学”的目的。具体到授课而言,要把握课堂授课中的读、思、说、议、做等环节,让学生发现多条通往目的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三、导思维

对学生而言,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像、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正所谓“学起于思”。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

 

四、导创新

如今“循规蹈矩”的学生已不再是教师、家长、社会所肯定和赞许的对象了,“标新立异”才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素养要求,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才是最终任务,通过导学实现这一目的:一是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三是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参与,并提出某些不同意见,是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多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发明创造,通过活动中的具体操作,比赛中的竞争去激发学生思考,去求新立异,去创新。教师给于必要指点的同时,尽量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才能显现,才能取得发展。

总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因势利导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教学中实现最佳教学目的的良好开端。

试题详情

教育管理 - 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中的资源配置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速度加快,农村小学的入学人数已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村村有小学的学校布局越来越显露出种种弊端,严重影响着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本着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宗旨,结合“改薄”、“创建”和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对农村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已成为必然。从调整的实际来看,现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形式一般有三种:一种为兼并式,即将一种所相对薄弱的学校向另一所社会声誉和教学质量都比较高的学校合并,以实现以强扶弱,共同发展的目的;一种为分离式,即将一所相对落后的学校或规模小的学校分离到相对就近的几所学校;一种为联合式,即将几所较为落后的学校同时兼并,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建设。

学校布局调整从被调整的学校角度来看,主要包含有人、财、物、事及社会关系等教育资源的合理转移。转移工作的科学合理程度将直接影响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教育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与优化。如果处理不当,疏于管理,就会出现一些与调整初衷不相符的因素:

(1)教师群体出现流失与不和谐。一方面一些条件较好又有社会关系的教师借机调出教育战线,致使师资流失;另一方面学校受到调整,教师群体会产生失落感,归属他校后,如果思想和管理工作不到位,这个失落群体为了保障自我利益不受侵害,会自发形成小团体,小团体的形成必将影响工作的顺利发展。

(2)教学设施严重流失。其一是在调整前期,一些管理人员抱着日后好做人的思想,做起了好好先生,管理也随之松散,使得一些教学设施被蚕食鲸吞,可用于家庭的教学设施被一些不自觉的教师“借”回了家,成为私有财产;其二是在调整时由于教职工思想的松懈,安全保卫工作不到位,让一些梁上君子有了可乘之机,使教学设施遭到盗窃和破坏。

(3)学校资金被私分、乱用。有些学校管理者为了平息调整引发的思想动荡,平衡失落感,再加之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不到位,于是,出现调整时以各种名义把来之不易的学校资金分光、用光、导致学校资金流失。

(4)校舍闲置、破损。调整后,由于机构不复存在,学校剩余财产也就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时间久了,校舍就由闲置变得破损,固定的教育资源无形浪费。

学校布局调整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调整过程中,如果不加强教育资源的管理工作,不从科学合理、讲究优化与提高效益方面考虑问题,就会失去调整的初衷。为此,在布局调整中该怎样加强教育资源的管理,如何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转移,将学校做强、做大、做优,是摆在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实践问题。笔者根据我校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的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调整的首选方式是以强带弱,联合发展的兼并式。

兼并式调整可以使人、财、物、事等教育资源都归属同一单位,从而使归属学校的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大家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学校的方方面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并且教师、学生由薄弱校流向条件较好的学校,心理上容易接受,有利于各方面关系的处理。而分离式调整,存在着一方面在财物的归属问题上调节的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去向问题给平稳过渡带来工作难度。联合式调整投资大,一般较少运用。

 

二、思想工作是平稳调整的关键。

学校被调整,教职工和学校管理人员都会产生失落感,如何让大家接受事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和支持调整?其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广大教师、家长、学生和学校管理者的思想工作,让与之相关者懂得调整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的需求,让全体人员形成共识,从而走向支持调整。其次在人员安排方面,学生应坚持就近的原则,教师首先应坚持随生转入的原则,而对于个别有实际困难的教师,则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人尽其才,从而得到家长和教师们的支持。其三接收单位更要做好全体教职工的思想工作,让调入的教师减少调整的失落感,让原学校教师感受到且增强紧迫感,减少“排斥”。通过细致有效的思想工作,让两个集体融为一体,在相互理解、协作的基础上,努力工作,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三、服务审计是防止资金私分、乱用的有效措施。

对于学校资金的处理,首先上级主管部门应组织审计部门对学校财务进行严格审计,对于学校剩余资金的处理提出指导性意见,坚决杜绝私分学校财产现象的出现,从而有效防止学校财产的流失,其次审计可以让全体教职工做到心中有数,在调整时能有效减少人为的阻力。总之,只有进行严格的财务审计,才有可能使学校有限的资金用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上,才不会发生因为学校布局调整而将学校资金分光,花光,用光的事件。

 

四、规范操作是防止教学设施浪费的有效方法。

 “普九”后,每所学校的教学设施都较为齐全,如何才能有效防止因调整而出现教学设施流失的现象?首先,调整前应对调整校的教学设施进行规范的清点造册,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调配。其次,教学设施的调配是根据资源优化的原则,把教学设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第三,接收教学设施的单位在接收时,也应履行正规的交接手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设施的合理调配,才能节省经费开支,减轻政府负担。

 

五、固定资产合理使用是挖掘其经济价值的首要条件。

为防止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闲置,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用途,挖掘其经济价值,并把所得收入用于学校布局调整,使未调整的学校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校舍等不动产可采取:

1、改造,将校舍改造为幼儿园、校办工厂、德育活动基地、培训基地等。

2、互换,通过政府,将闲置的学校土地与有关单位互换,扩大接收学校规模,减少开支。

3、转让,将房地产有偿或无偿转让给上级部门或兄弟部门。

4、拍卖,根据法律规定拍卖固定资产,拍卖所得资金可用于接收学校建设。

学校布局调整中要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只有在调整前、调整中、调整后,对人、财、物、事等教育资源进行规范管理,才不会出现教育资源浪费、流失、闲置的现象,才能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减少薄弱学校,发展特色学校、做强优秀学校,才能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的。

试题详情

教育讨论 - 克服非智力因素失分与规范化解题探讨

 

每次统考后,我们许多同学都会去小结一番,分析自己的得失。一些同学往往会为自己考试时某些题该对却错,该全对却不完整而郁闷神伤或扼腕叹息。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我认为:找出对策,路在脚下!

下面我就克服非智力因素失分与探讨规范化解题的一些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收益!

一、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指体现人智慧水平的诸心理因素,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非智力因素是指对智慧活动起发动、维持、强化、定向、引导、调节等诸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学习、考试是复杂的智慧活动,它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自然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大量实验表明: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是先天遗传的,但相差不大(天才和白痴都很少,多数人智力水平相差无几)。因而要学出成绩、考出水平,非智力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非智力因素失分的常见现象及对策

1、心理及生理准备不充分

高考在部分同学看来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思想压力大,心理紧张、怯场,有时出现思维空白。要消除压力,关键是考生要能给自己松绑,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要始终牢记:紧张只能事与愿违。临场对自己做一些心理暗示:别慌!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或闭目做几次深呼吸以排除焦虑、紧张情绪。但也有考生在考场上过于放松自己,甚至漫不经心。在平时检测或统考中就常有同学不集中注意力,手中不停地转笔或抚弄手指、头发等,这样都会分散注意力,给思维带来不利影响。

2、用品准备不全有可能引起慌乱及不适

高考前一天,应备好文具、准考证、纸巾、雨具、饮用水、风油精、计时工具等。

3、粗心大意,影响考试成绩

(1)审题不仔细,抓不住关键词。

近几年高考理综试卷中的一些信息题,往往起点高(情景新,陌生度高)但落点低(回归教材考基础),甚至有时答案就在有关叙述中。由于某些同学不能认真阅读,抓不住关键词,导致不能剥出陌生的外衣,看不到熟悉的面孔,与分数擦肩而过。也有部分考生因为对这类题存在畏惧心理而首先败阵。有的同学因基础不牢,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又是部分优生易犯的错误,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克服畏惧心理,相信考试说明,认真审题,找到试题与教材的契合点,做到死去(牢记基础知识)活来(灵活运用知识)。

(2)学生试卷中常见错误与缺陷(以化学为例)

① 基本概念不清。例:下列不可用作服饰的物质是:A.糖类B.蛋白质C.硝化纤维D.合成高分子。结果A、B、D各项都有错选的;

②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混淆不清,常见微粒的电子式因马虎而不能正确书写或判断;

③ 漏写:a.有机反应方程式产物中的简单分子(如:H2O、HCl等);b.苯环结构简式中的圆圈;c.有关反应中的“↑”、“↓”、反应条件、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状态(g、s、l)等;d.填空题中相关量的单位:e.一题多问不能完整作答时,漏写已得正确结果。

④ 错写:a.苯环左边的取代基(-CHO、-NO2、烃基等)的书写方式;b.确定有机物分子式时,各元素不按一般顺序(先按C→H→O依次写出元素符号及相应原子数,再写其它)书写;c.苯错写出为笨、萃取错写为卒取、脂酯不分、氨胺铵不分、碳炭不分,元素符号中大小字母不分:Mg错写为mg、CO错写为Co等;d.方程式中→、= 、 错写; e.题目中要求写出元素名称、物质名称,往往不假思索地写成元素符号及物质的化学式;f.对于有指定词语的选择性填空题往往主观地填上相应词语的近义词。将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也是因粗心常出的错误。

⑤ 字迹潦草,卷面凌乱,难以辨认,扣分没商量。

⑥ 简答题或叙述多字不及点,或虽及要点但不全面。选择题不知运用排除法及组合选项筛选法得出正确结论。在缩小了判断范围但无法确定最终结果的情况下,不敢根据第一印象大胆去“蒙”而宁愿选择放弃,痛失1/4、1/3甚至1/2的得分机会!在确实没有办法时,凭借第一印象大胆去“蒙”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⑦ 计算题:不按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必要的叙述、主要计算过程、相关量带单位)→得出结论→作答,这个一般顺序解题,而只写结果,失去过程分,甚至因结果错误劳而无功。

4、做题顺序与时间分配

做题前应通览全卷,做题时应先易后难,因为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的分数总共占试卷总分的80%。时间分配应与分数分配大致相当。如何确定做题顺序呢?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解理科综合题一般应按试卷设置的题目顺序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解答,但又可结合自己的优势科目先行突破。例如:化学是你的优势科目,我认为:先突破化学更有利。化学分数比生物多且不比物理少,根据求高分、由易到难及三科分数比重。在相对顺利地得到了较多的分数后,心里也就踏实多了。在解答生物、物理题时,思路也就更流畅。不过,做化学题时也应先易后难,有些题若半天解不出,就暂时搁置,然后再解决。相信聪明的你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即使最终也未能解决,但你已拿到应得的分数。从一定意义上讲,你也是成功的!切记:由易到难不仅是应考各科时的共同法则,更是在解答理综时安排科与科及某科内题与题的解答顺序时应谨记的一个基本原则!

趋利避害在考试中的表现就是尽可能多得分,尽可能少失分。这样,对那些分值虽少但很容易的题切不可掉以轻心!告诫自己:分不在高,做对才行!否则可能因失一分而成千古恨!对于难度较大的题,要鼓励自己:我能行!跳起来定会摘到那颗红苹果!全力以赴,力争解决,不到考试结束,决不放弃!

良好的智力因素虽是成功基础,但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也难以成功。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做到劳逸结合、精神饱满、松紧适度、功夫到位、状态最隹、卷面工整、规范答题,才会学出成绩,考出水平!

试题详情

教育讨论 - 浅析网络时代的高中教育

 

高中生上网对教育的冲击

网络的迅速兴起,昭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e时代,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占据着人们的生活空间,高中生亦不例外地选择了网络。面对网络所传递的良莠不分的大量信息,他们往往照单全收。网络的影响力日益显现,给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表现有:学生为了上网千方百计逃课、与学校的相关策略(如封闭式寄宿生管理)对阵,有的为了逃避惩罚几天几夜不归,甚至猝死网吧(这类事件网上、报纸中可谓屡见不鲜了)。

可以说上网问题在一些网吧刚刚兴起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尤为严重,学生上网屡禁不止。学生甚至为过过上网瘾与老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学校、老师、家长无不为之痛心。他们无不时刻地注意附近网吧的动向;下课时、周末时,也时刻注意有上网记录的学生有无在网吧附近出没;特别为这些学生在晚上十一点到学会宿舍查房,以杜绝上网现象。也常有一些学校为了防止学生上网而与网吧老板发生争执的现象。诚然,学校、老师的敬业精神令人叹服,但是,其间耗费的人力、物力、精力暂且不说,有些人就想问一句:“难道学生上网非得一棍子打死,就找不到更适合的方法吗?”。

当我们对网络给教育造成的冲击议论纷纷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网络本身。而事实上,应多重视、研究作为网络接受主体之一的高中生。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作为上网者有其自身特性,因为他们是处在特定接受水平、具有特定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由此,我们有必要考察高中生与网络遇合的心理动因,寻求教育引导对策,以指导学生用好网络。

 

高中生上网的现状及心理动因分析

据一次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反映,在“上网目的动机”(多项选择)方面得到的反馈是:查找信息以78.5%居首位,第二至第六位依次是阅读浏览书刊(54.3%)、交流聊天(53.2%)、欣赏音乐电影(52.2%)、游戏消遣(41.9%)和为学业服务(39.2%)。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同学都把查找信息作为上网的主要目标之一。和“查找信息”一样,“交流聊天”也是学生上网的一个主要目标。调查中还显示在由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者和学生干部组成的一组中,查找信息依然排在第一位,交流聊天排在第四位;在由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组成的一组中,交流聊天排在第一,查找信息居第二,游戏消遣为第三。应该注意到,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似乎更关注交流聊天。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这正折射出学生上网的心理动因。

1.高中教育与高中生迫切要求认识、介入成人社会的需要存在差距,使学生选择了网络

书本知识内容陈旧、枯燥,更新缓慢,教学形式也不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脱节,很多时候学生无法寻求实践答案。但旺盛的求知欲、潜在的成就感,以及对成人社会的好奇和早日融入其中的渴望,使得他们不能容忍单调乏味的现状。所以,对网络以其快捷、多变、丰富、直观、交互、开放、自由、隐蔽等充满魅力的优势亮相不久,就牢牢地吸引住高中学生的现象,我们无须感到惊讶。

学习优秀的同学在网上也往往领先。聊天室并不是他们首选,优良的学习成绩也不需要他们将时间花费在为学业服务上;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扩大视野,拓展知识面。良好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获得认可,因此更愿意通过网络进一步证实自己。他们的网络行为可以被看作是拓展追求型的。

而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常感到很累,这种累主要来自于心理。不够优良的学习成绩使他们承受着来自传统观念的巨大压力,虽然几经努力,学习成绩仍不遂人愿,而内心涌动的那股成就感、好奇心,使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可能让自己获得成功或愉悦的领域里。这是一种退避重选型的网络行为。

既然学校教的课程学不好,而且也不够实用,那么不如到网络世界去畅游,或许会得到适合自己的选择。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鲜活的例子。上海复旦中学曾有一位学生,从初一时起就已接触计算机,开始上网;进入高中阶段更是将精力大量投入其中,他很清楚地认识到靠课业成绩不太可能考入理想的大学。在网上,他凭借出色的技术获得国内外的订单,在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技术水平也快速提高。他孤傲甚至不无得意地认为:“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其实只属于真正懂得技术的人。”最后他以其在这方面的专长而被上海交通大学特招录取。

糟糕的是那种消极沉迷型的网络行为。学习成绩落后的这部分学生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当发现聊天室和网络游戏能舒缓自己的紧张、忘却现实中的烦恼时,他们便主动接受,进而难以自拔了。令人忧虑的是,混迹于网络假面人里,身陷在网络泥浆(欧美称网络游戏为mud意为“泥浆”)中,只能让这些学生离现实生活更远,更封闭。

2.学校竞争激烈、心理环境单调压抑,交流空间狭小,不够完善的心理辅导还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做出接近网络的选择

激烈的学习竞争占据了校园生活的大部分,高中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们可以有谈得来的朋友,但客观的环境使得能真正交心的很少。再加上社会、家庭、学生生理上等其它因素的聚合,高中生的心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稳定。而网络恰好为他们搭好了发泄、倾诉的平台,开放的internet,好用的OICQ让他们乐此不疲地搜索自己的想象与感觉。当双方或多方感觉都好时,大家就成了网友,聊天室也就自然地替代了心理咨询室。

相对而言,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遭受失败较多,心理上的不平衡情况也较严重。但随着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心灵亦逐渐丰富而敏感,积聚起来的情感能量越来越充足却又得不到释放。因此,他们迫切需要交流,需要倾诉,被理解,并且又不希望再有负担。他们说:“我在网络上可以肆意宣泄我的情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在网络上,你可以随意地说,不用管别人的想法。”这时他们认为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多。

可见,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有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和舞台,而其巨大丰富的触角又为人们提供了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信息,它几乎复制了一个完整的成人社会。必须承认的是,在这个成人社会里,“自我”不会遭到任何的挤压,它毫无条件地接纳着形形色色的人。当那些对成人世界充满好奇,迫切想为成人社会所接纳的少男少女们倘佯其间时,那种既想介入社会又想逃避社会的尴尬便在漫游中消匿。他们可以参与幻想的任何事物,并获得客观的肯定和主观的愉悦(尽管它们都是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上)。同时,网络的开放与隐秘也使人们的心理活动更自由,更直接,更安全。在网络中,学生们的欲望可以不受限制地实现,同时又无须担心失败,即使遭遇失败也可以通过变换身份重新来过而避免“自我”受到打击。

3.学校的弱势干预使学生在网上的心理更趋放任自流,进而流连忘返

网络普及了,但上网人员更鱼龙混杂,素质更为参差不齐。许多无聊的人在网上做着无聊的事情,甚至专门作假。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好处快乐的同时,明确感受到网络的危害,感到越来越不真实了。是的有些人是能够控制自己,但我们也不能不为一些已经无法自拔的人担忧。

高中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软弱,他们都坚信自己的自制能力。而实际上,由于受到人生阅历匮乏的限制,他们在网络面前,控制力显得很脆弱,对事物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对外界的警惕性不高,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左右。判断能力弱,又得不到帮助,进入网络后,学生的心理处于茫然状态,只知吸收一切,被现实所压抑和约束的部分往往表现得更强烈。他们可以了解自己所关注的各类信息,可以大胆地搜集“星”们的新闻而无需听老师家长的唠叨;可以学到学校不怎么教授的性知识,来满足青春期对性的好奇而不必羞答答,即使偶尔去了色情网站,也不担心被发现;可以在聊天室里高谈阔论,就算胡说八道也不用害怕有人追究;可以在网上交朋友,甚至进行网络恋爱,演绎爱情故事,来释放日益浓烈的情爱能量,而无需担忧会像早恋那样遭到“围剿”;如果有足够的技术,还可以在网上“使坏”来满足潜在的犯罪感,当然也可以在网上“行侠仗义”来了却内心的英雄情结;还可以享受成为游戏世界里主宰的快感;可以暴露各种怪癖,显示多重性格……在没有标准的世界里,学生们轻而易举地就能获得愉悦。当愉悦击垮本就软弱的自控力时,他们便成了网络的俘虏。

 

新时代要求――教师应引导高中生正确对待网络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研究表明,一个科技人员应用知识的总量,大约只有20%是在传统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其余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需要而获得的。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那么原有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在网络时代教师要增强自我涵养,学生是教师的上帝,学生有了进步,你不能沾沾自喜,要引导其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学生有了过失,你不能急躁甚至暴跳,要诱导他们认识、改正错误,一切讽刺、挖苦都是下下策。学生有了新的需求,你不能置之不理,要走到他们前面,做他们的领路人。总之,作为教师,既要喜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又要容得下“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因为,站在你面前的总是一群天真无邪、求和欲强、烂漫如花的孩子。

遍观今日教师之现状,不无令人忧虑。靠“一根教鞭治天下’者有之;上完课课本一扔,不谙世事的有之;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有之。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网络走入校园,网络走进学生是已成的事实。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网络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教育者,如果是由于不理解,造成了对网络的“无知性恐惧”而阻止学生上网,那么这就是教育者的悲哀。同样,如果藉口学校势单力薄而放任学生,那就是不负责任,有悖师德。

我们要求家长在家监督学生,不准学生上网,教导学生“上网对你没有好处”。怎么会没好处?学生不信,恐怕教师自己也不信。“不准进网吧”的禁令是必须下的,但它如同“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一样,让人视若无物。以增加课业量来转移学生注意力,这种方法似乎符合心理学规律,但事实上,增加课业量本身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厌恶感,其结果只能是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显然,堵截退避都非明智之举。不要试图硬将学生从网上拉下来,我们惟一的选择只能是正视网络,视学生为平等的主体,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网络。因此,教师必须先行一步,尽快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

1.教师应加强学习网络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同样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个时候的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首先需要老师对网络有足够的了解,不能成为“功能性文盲”,与其说教不如参与。相信当一位教师能如数家珍地讲出网络的诸多好处,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充满吸引力的选择,能够掌握并熟练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独创性运用时,那么他的学生一定会乐意接受他,并神往充满诱惑力和神秘色彩的网络,此时教师就要走出来,运用所学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发展自身。

事实证明,忽视学生心理状态的行政命令并不能高效地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多花工夫去了解,多与学生沟通。教师天性威严,学生在面对虚似色彩浓厚的网络时,在心理上不自觉地老师靠近,他们很希望这时候老师能理解他们并给出指导性建议。且只有当学生意识到教师能理解自己的时候,他们才可能受其影响,教育的目的才可能实现。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专项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本校实情制订轮训规划,并组织实施,从而提高教师在网络运用和心理咨询辅导方面的素质。

2教师应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位老师很有心且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他的E-mail是用来承载与学生间平等而真诚的交谈。一位学生给这位老师写了封电子邮件,诉说高考没能达到理想要求的苦闷、无奈和迷茫。老师诚心诚意地把他(她)当作朋友,小弟小妹,并不问其身份(其实通过交流,老师已经能够猜到是谁,这也恰好表明该同学已经放松了)。交谈中,心理干预不知不觉起着作用。最后,这位同学重新振作起来,做出再次拼搏的决定。因此,作为教师,如果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之谈心,而不是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说教,他会成功的。下面是学校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建议:

 (1)学校加大投入,建设校园局域网,满足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需要;利用午休和下午课后的活动时间向同学开放(效果可见闽南日报载的“龙海:图书馆创办“绿色网吧”等)。

 (2)公布E-mail地址或OICQ号码。既然internet很开放,OICQ很好用,我们为什么不用?(如一些学校、班级自建的BBS聊天室,这些可以说都是一些很好的形式,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在传统的心理辅导基础上利用网络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应积极参与,可以说学生在网上聊,交互但不谋面,很多话敢说,因而心理负担很轻,有助于调节心理。在平等的没有什么负担的交流中,教师的心理干预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增强学生自律意识

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有意无意地提醒他们辨别网上的观点。如果我们将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力和增强学生自律意识的工作做在学生上网之前,教育效果会更好。

4.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为进行探究性学习服务,从而达到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青年与社会情商月刊》对“当代中学生课外关注什么”的调查显示:在“关注内容”方面,文化和体育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比例高达53%,科技和政治对男生更具吸引力;在“关注途径”中,30%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在“关注原因”上,主要集中在“喜欢和扩大知识面”。任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讲解和引导。

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同样有什么样的网络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网络行为。当一个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要有热情拥抱的态度,但也在有冷静审视的头脑,这样方能为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在良性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在网络日益兴起的今天,在第2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新的网络观念在高中校园中鲜活起来。

试题详情

解构与整合:网络媒体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解构与整合:网络媒体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信息社会中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媒体。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之后, Internet(英特网)和Intranet(局域网)等第四媒体?网络以它们最多的信息、最快的传播和独特的交互性,一经出现,就显示出其所独有的巨大的信息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并对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子系统,也同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它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学校教育已经并正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解构和整合。
一、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韦伯(Weber,M.)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三种权威:第一种是传统的权威(Traditional Authority),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权威;第二种是感召的权威(Charismatic Authority),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第三种是合理?合法的权威(Rational?legal Authority),即由“法定权威”和“专业权威”所构成。①在传统社会,教育中许多资源配置都取决于教师的

①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权威地位,作为教育最主要的人力资源??教师,他们是以成人社会代理人的身份出现的,其地位的保持是以教师的权威来维系的,尽管有时也会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挑战,但这“在教师的权威主义眼光中,价值的多种层面重合于一体,他们分不清乃至最终抹杀道德、法律与个体价值这三者之区别,他们对于其中任何一者的侵犯均视为对三者之同时侵犯。” ①也就是说,教师的传统权威、感召的权威和合理?合法的权威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替代,重合为一体,从而导致教师权威在传统社会的教育中占有绝对的崇高地位,教师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当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利用Internet、Intranet等网络媒体进行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网上图书馆以及大量的网上学校、个人网页、专题网站、电子杂志等个性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高速公路将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来分享。教师将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作教学课题,学生们将有机会相互探讨这些资料。这一途径有助于及时把亲自在受到最佳教育的机会传到甚至是不能有幸进入最好学校或没有得到最好家庭支持的学生那里。” ②在学生的视野中内,学生不仅可以从学校教师那儿接受到知识,而且还可以从

①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46页。

②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页。

网络上接受到新的知识。由于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具有极强的存储功能,而且具有快捷准确的查询功能,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功能,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已无法与庞大的网络系统、强劲的网络功能相抗衡。网络媒体打破了教师对知识信息的垄断,教师不得不面临与网络媒体分享权威的境地,教师“专业权威”和“感召权威”面临着网络权威的挑战。

二、从被动灌输向自主学习转变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智力与体力的付出是有着特定制约的。阿尔温•托夫勒这样说,第二次浪潮以后的学校崇尚的德性是“守时、顺从、机械地重复作业”。①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要在教师的灌输下将课本知识“转移”到自己的头脑中,这种被动灌输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家维果斯基认为: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他认为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应取代教学活动;学习是过程导向而不是成果

①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4页。

导向,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因特网(Internet)拥有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超文本(Hypertext)方式链接信息的“万维网”(Web或称WWW)。万维网是借助因特网这个网络媒体构建的一种信息服务的方式,它使相互分割的文本转化为一个超链接的信息网络,变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巨大的虚拟信息资源库。这种文本所包含的内容有文字字符,还有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因此也称“超媒体”(Hypermedia),即以超文本方式提供的网络多媒体。

“超文本”被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尼葛洛庞帝教授叫做“没有页码的书”和“随心所欲多媒体”。 ①通常人们使用的“文本”,比如印刷课本,均由编者根据教学意图,按照章节、页码顺序自然展开,学生则按照线性方式一页一页往下学。超文本则不然,它的特征是学习的非线性和多结局。阅读学习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字词呈现出不同颜色,或者加有下划线。例如,教师可以将“价值规律”这一节制作成的超文本教材置于网络媒体上,在

①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价值规律”的章节里可能会在“彩电价格战”或“国家的宏观调控”词语下加有下划线,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从这些地方转到“彩电价格战”或“国家的宏观调控”章节或段落,根据自己意愿对“彩电价格战”进行探源或者应用的联想探索。因此,即使学习同一文本,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即探索的结果)也可能不尽相同。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超文本正是模仿人脑的联想思维,用网络结构组织管理信息。尼葛洛庞帝教授说:“你可以把超媒体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收放自如的信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因而这种非线性学习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创造条件。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学习如何自行获取信息和到哪里去采集信息,如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和加工,如何根据自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创新的培养延伸

创新教育,是即将来临的21世纪对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对自身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在这个时代,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创造力的大小成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在接见两院院士时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创新能力是指由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过于强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因而教学过程往往成为知识的“搬家”,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的是一个个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学生检验和怀疑的,假如学生要有什么疑问,那也只能是怀疑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判断力,而不应是课本或教师。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尽管也有提问学生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机会,但所提问或讨论的问题往往都有一个现成的“标准”答案,而且这些答案就装在教师的脑子里和写在课本上,教师是学生发言和讨论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在猜测老师和课本的答案的过程,提问和讨论实质上就演变成了一场猜谜会。在这里,学生对各种观念进行检验、评判的权力被剥夺了,他们只能“占有”别人的观念,以别人的观念代替自己的思想。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没有自己的创新。

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能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地“航行”在网络海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⑴网络教学可以用于集体学习方式。网络的广播功能可以方便地将各种教学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屏幕上,使学生掌握培养创新思维必备的基本知识。⑵学生自主控制的个别化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它把学习的控制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包含了“动作”、“图示”和“符号”等信息表达方式。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经典理论,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介于“有目的的直接的活动”和发出符号传递经验的抽象方式之间,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使学习者的各种思维都得到培养。⑶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就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和交流,从中得到相互启发和鼓励,这种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网络媒体的发展给现实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给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职业和技术素质。面对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已经过时了,教师不仅要加强网络知识和以计算机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等,还要从观念适应、知识适应、语言适应、技术适应、行为适应乃至文化适应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网络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网络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第二,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品格。教育网络化需要学生充分重视网络功能,在美国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获得学习资料和有用信息,但有调查表明,我国学生上网则有近70%是为了休闲娱乐,我国的这种状态无疑会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失去了网络教育的意义,这种状态也是令人担忧的。在信息化社会中,面对各种来源的丰富信息,社会成员需要有主动选择、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这要求他们在理智上具备自主和独立的品格。面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的上述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做出有力的回应。不仅要使学习者具备丰富的知识,更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品格,提高他们在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三,学校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物质和资金投入。网络媒体的利用及其效果是衡量一所学校在未来发展中地位的重要指标。网络媒体系统的组建需要有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这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资金投入的大工程。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定期和不定期的技能培训也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参考书目:

1、《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 主编:丁俊杰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从新媒体特征看创新性学习模式》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5期

 

试题详情

浅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不仅是人们用来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的手段,也是人们用来判断善恶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向善避恶的行为准则。而未成年人则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四有”新人,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对未成年人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它对于人品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让未成年人及时了解思想道德的内容,他们就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从小道德观念强,思想品德好的人,长大后是很少违法犯罪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小学、中学阶段形成不良道德习惯的人,往往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切实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那么该如何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呢?依我之见:首先要提高父母和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父母和教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直接影响着未成人品德的形成。一对父母影响着自己的后代,一个教师则影响着一群学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父母和教师的道德水平低,教育方法不当,又怎能教育好未成年人呢?未成年人天性爱模仿,作为父母,作为教师,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曾经在某一学校有一学生患了淋巴癌,学校发动学生捐款。在捐款动员会上,全校教师纷纷带头捐献。教师的身教激发了学生的爱心,个别本来不打算捐款的学生,在教师的榜样和对同学的爱心的双重感召下,都克服了各自的困难,纷纷加入到了捐献的行列,结果是学生人人参加,所捐金额大超过了当初的设想。教师的垂范,收到了潜移默化之功。父母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父母和教师应切实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其次,学校要端正教育思想,重视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日前,有些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重视的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撇之一边。他们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了,思想道德水平就会随之提高。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不少的事例都证明了有些学生成绩特别突出,而思想品德却一塌糊涂。如果学校培养出的都是一些“高分低素质”的所谓的人才,这对社会、对国家又有何意义呢?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就一定要站在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高度,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再次,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社会综合治理。给广大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只这样才能巩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果。

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使他们的道德观念初步成型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形成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就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从而更自觉、更稳定、更持久。为了培养一代“四有”新人和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我们必须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试题详情

浅谈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体会

 

职中阶段学生专业课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初中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职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心理辅导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职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有关调查资料表明,284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专业课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47人,占15%;有间接兴趣的85人,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17人,占6%;对专业课不感兴趣或兴趣软弱的占49%,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20人,占7%,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118人,占42%。调查中还发现,学习专业课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专业课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初中阶段的学习相比,职中专业课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这个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专业课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初中课程而言,职中专业课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专业课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专业课学习要求。

高二阶段是专业课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中阶段专业课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高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专业课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根据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和学习辅导的目标,我在开展学习辅导工作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辅导――主要有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情绪、磨练学习毅力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我喜欢上××课”、“学习是苦还是乐”、“成功之路”、“我的理想”等辅导活动,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2.学习方法辅导――主要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技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我有一个小窍门”、“学习医生”、“学习格言集锦”“学习经验介绍会”等辅导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学习环境辅导――主要有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适应及改善学习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我创造的小天地”、“欢乐的留影”、“一帮一结对子”、“学习小组”等辅导活动,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环境;

 4.学习能力辅导――主要是开发、培养、训练各种学习能力。如开展“注意力训练”、“观察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想象力训练”等辅导活动,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5.考试心理辅导――主要有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掌握考试策略、减轻考试焦虑、做好应考期的身心保健与自我调适等方面的内容。如开展“在困难面前”、“放松训练”、体育锻炼、考试技巧知识讲座等辅导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心理。

 

三、学习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1、实施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开展预防性、发展性辅导。根据目前较多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能力、身心健康、考试心理等方面存在一些不适应问题,因此,我围绕这些方面,加强对全体学生进行团体式的辅导。在每个阶段围绕一个主题(如学习态度或学习方法等),按照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一次预防性、发展性的团体辅导活动。透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团体辅导活动,可以使全体学生不知不觉地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改善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效果。 团体辅导可采用下列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形式:

1)讲授式,如专家讲学、专题讲座等;

2)讨论式,如专题讨论、辩论分析、经验交流等;

3)活动式,如游泳、竞赛、小品表演、自我测评、角色扮演、联想等;4)训练式,如学习能力训练、心理稳定训练等;5)实践式,如参观、访问、调查、采访等。实施活动式团体辅导时,可按照热身活动――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共同分享――归纳总结这样的程序来进行。 如围绕学习方法这个主题开展“我学习的一种小窍门”的活动,我让学生分组介绍自己在学习上的小窍门,有的介绍新课前怎样提前预习,有的介绍如何做计算卡片、怎样编制分录,还有的介绍如何提高珠算速度、打字速度、提高电算化水平等。这样,在团体互动的情境中让参加的学生通过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分享,进行榜样化的学习,就能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生活。学生们一致反映,开展这些团体辅导活动,十分生动有趣,大家没有什么压力,可以想什么就说什么,既轻松又能知道别人的看法,学习到别人的经验、心得,因此都很喜欢参加。

2.开展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指针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要实施矫治性、补救性辅导。由于造成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主要是身体原因、心理原因、学力原因,尤其是心理原因,如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热情、对学科缺乏兴趣、独立性未发展、有情绪障碍、良好学习习惯未养成、精力没用在正道上等。因此,我改变以往只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上的补缺补漏的做法,重视和加强了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有效辅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及时表扬奖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有效改变其学习适应不良的状况,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收到较理想的、标本兼治的辅导效果。 在开展个别辅导前,首先要利用各种方法(如观察法、心理测量法、访谈法、问卷法、自述法等)收集个案资料,全面、深入、具体、系统地对个别辅导对象的学习适应性、智力、身体状况、学习能力水平、学习行为问题等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诊断,设立学习辅导个案记录表,然后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个别辅导计划,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辅导策略,辅导结束后写出个别辅导报告。如我作为后进生何**的辅导老师,定时(每周)不定时地进行交流,针对上课伏台、上课不听讲等现象,了解原因,知道她和姐姐在家,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家庭的温暖,因此和朋友玩,很晚才回家,没心机读书。了解情况后,我深入地和她谈了好多次,不摆大道理,希望她为自己的今后生活着想,一个人不能依靠父母生活一辈子,也不能依靠其它人。只有自己有能力才有真正的实力。并针对她迟到的情况,每天打电话叫醒她,用摩托车带她返学校,保证她不再因迟到扣德育分。为了充分利用她身材很好的条件,又和校有老师联系让她加入校舞蹈队。经过大家的努力,她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认真听讲,积极参加校舞蹈队的训练,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大家都说她好象换了一个人似的。经过实践我发现,对于存在一些学习行为问题如上课不专心、不完成作业、学习焦虑、逃学等以至学习成绩低落的学生,可采取肯定性训练、自我管理法作为个别辅导策略,效果较好。

3.进行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指结合学科教学,发掘教材的学习辅导因素,有机渗透于教学全过程。科任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外,还应根据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能进行学习辅导的有利因素,找准教学与辅导的结合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适时、适度、有针对性地渗透学习心理辅导,以加强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学习方法技术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如我在教学《基础会计》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经济生活,开展会计模拟实习,找来一张张“现金支票”、“转帐支票”、“增值税发票”、“材料收料单”、“领料单”等原始凭证,让学生观察,学生有了填写的兴趣,然后讲解如何填写,学生亲自动手,每一张凭证很快填写好,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就更浓了,接着教学生椐原始凭证填写收、付、转三种记帐凭证。趁热打铁复习编制分录,大大提高了学生编制记帐凭证的准确性,学生在学习分录时的畏难情绪消除了,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引导学生掌握学好会计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行学科渗透应抓住下列几个要点:

1)了解学生、熟悉教材,这是进行学习辅导的基础、关键;

2)制定目标、巧设教案,也就是制定教学和辅导双目标,精心设计教案;

3)抓住契机、渗透辅导,即抓住结合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渗透;

4)总结全课、深化主题,即通过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理解,强化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途径外,我还利用早读课进行重点、难点辅导、自习课学习小组辅导、黑板报专业知识趣闻介绍等形式进行辅导,营造有利于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式地开展学习辅导,以提高学习辅导的实效性。

试题详情

浅谈如何创建充满活力,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有力助手和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在班主任工作生涯中,我的收获不少,感受颇多。如何加强班级建设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利用班主任的自身形象感召学生

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我认为班主任工作要搞好,就必须让班上每个学生都信任你、信服你。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做好学生的道德风范。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此,班主任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所从事的工作,始终坚持眼勤、嘴勤、腿勤的三勤原则,即平时多观察,有问题多说、多去教室巡视。每个学校都有安排班主任老师坐班值日,但有些班主任老师只是在办公室中办公,很少步入教室。我觉得如果我们平时多利用早、午读或放学后的时间到教室里看看,了解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学了什么,有没有碰到难题或是了解学生当天的身体状况等,长期以往,坚持不懈,学生会认为班主任老师是一位可以和他们在一起讨论、学习、说笑,可亲可信的朋友。当然班主任老师更要从自身的工作激情和表率行为来感召学生,让学生从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其次,要有崇高的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运用自己的身份与经验来指导、关心、帮助学生,关注他们每一点成长和进步,关注他们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亲近。同时班主任应以城实守信、友善亲和、言行一致、刚正不阿等优秀的人生本色为学生做好表率,向学生播撒正直、坚强的人格种子。

二、培养班干部,加强班风建设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带好一个班,光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培养学生干部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新学期伊始,我就深入学生中认真物色班干人选,并在第一周通过民主选举,正式产生班委会。接着召开班级干部会,明确各班干部的职责。与此同时,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鼓励他们大胆工作,指导他们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委会工作开始启动,立即组织班干部商议,针对本班具体情况,指定适合本班实际、切实可行的班级学期工作计划,班规班纪、德育评分细则、学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等。这一系列的治班方案一出台,并在班上宣读通过,使每个学生明确这个集体是有班规班纪约束的。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做到人人关心、大家监督,提高个人的自觉性和纪律性,养成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好风尚,拥有"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

试题详情

实施立体德育教育模式

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学校始终以学生的德育教育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少先队各项活动和各学科教学的渗透,进行全方位、立体面的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通过一个学期的实施,取到了一定效果。

 

一、建立组织,加强宣传,形成共识。

为了使学生的德育工作,能常抓不懈,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规模性、系统性,能营造一定的德育氛围。我们学校首先建立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任组长,统帅全校的德育工作;通过加强宣传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全体教师的共识。从学校到各中队都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和二级道德教育“初涉人生”实施计划,德育为先的氛围浓厚,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活动为载体,以多方位、立体面为主线。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必须从生活德育、自然德育、底线德育开始,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所以我们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德育教育载体,进行多方位、立体面的德育为主线,开展了“红领巾小银行”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理财、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样也改善了有的学生爱吃零食的坏习惯;开展了“争做学法、懂法、守法小标兵”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了法制学校。采取了请进来开展讲座与课堂授课相结合,做到四年级的学生一人一册法制教本,真正实行了法制课进课堂;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了“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建队54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了社区实践体验活动;开展了读书教育活动;开展了行为规范达标生、达标班的评估活动;开展了一系列中队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雏鹰争章“基因”引入各学科中的争章活动;开展了各学科教师构建“渗透”的学科德育教学模式的活动;等等活动,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既具有生命力、活泼可行性,又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同时我们学校还非常注重德育教育的研究工作,《初涉人生――道德启蒙教育》的课题设计方案正在实施中。

 

三、主要收获

德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是学习工作的灵魂,当前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加上德育内容存在“高、大、空”,方法上存在“陈旧、单一、灌输”,造成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效率低。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和反思,认为德育应从生活德育、自然德育、底线德育开始,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为此,学校制订了《处涉人生――道德启蒙教育》三级道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建立了组织,加强了宣传,形成了共识,组织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