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0  18  24  28  34  36  40  46  48  54  60  64  66  70  76  78  84  88  90  94  96  100  102  104  105  106  108  109  110  112  114  118  120  124  126  130  136  138  144  148  150  154  160  166  168  174  178  180  186  190  196  204  3002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从今秋开始,天津市、山西省、江西省将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自己有幸先同志们一步接触 到供试验用的新的《地理教学大纲)和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材,先睹为快。本文仅就新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 学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以期与同行相互磋商,共同提高。

试题详情

国外地理教育之窗日本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的趋势

上海市课程教材访日考察团,于1995年3月1日至14日期间,出访了日本的东京,横浜、北海 道、广岛、大阪等地,对正在实施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地理课程设置的新变化谨作如下 介绍。

日本中小学的课程教材,自1989年以来正在进行规模较大的改革,到本世纪末,这项改革将基本完成。概 括地说,日本中小学课程的改革突出了4点,即①个性化、多样化,②社会化,③国际化,④信息化、情报化。 并注重学生人格与心灵的培养。地理作为中小学课程结构的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在这样一种课程改革精神的 驱动下,进行相应的改革。

首先,多样化的课程结构为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提供了多样的渠道。正在实行或将要实行的中小学课程计 划中,反映地理知识的主要科目涉及7门,即小学《社会》,初中《社会》,高中地理历史科中的《地理A》、 《地理B》,理科中的《地学IA》、《地学IB》和《地学Ⅱ》。此外,在初中与高中可灵活性地安排一定的与地 理相关的选修课,以及中小学各学段都有的“特别活动课”。这样一种新的地理课程体系反映在文部省颂发的 《学习指导要领》(类似“课程标准”)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中小学的地理课程实行综合化与分科 化的双轨制,在低学段实行综合课程,在高学段实行分科课程,既注重了基础学力中基本文化素质的养成,又 注重个性与特长的发展。

其次,社会化的课程改革使地理学科知识向人文方面倾斜,并广泛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 渠道,了解各个层次的社会现象,培养适应社会的技能和人格方面的要求。这样的地理课程大致由三个方面体 现:1.《社会》科目。在这门科目中,地理现象(环境)作为一种社会背景或社会现象来反映,使学生从社会 的角度来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所以,日本的《社会》课本中地图得到了重视并强调了地图册在课程 实施中的作用。2.乡土课本。日本的乡土课本以第三级行政区(市、町、村)来编写,普及率特别高,其中以 乡土地理知识占绝大部分,内容涉及位置、范围、人口、自然、土地利用等,甚至还有各种社会设施与机构的 组织与分布等殊为详尽,为学生了解本乡本土提供了极完整的素材。3.社会见习(考察)课程。这是直接接触 社会的含有较多地理知识的课程。至于利用春暑假考察社会的机会就更多了。

第三,日本中小学课程加强国际化后,地理的课程内容也有了相应的体现。日本教育界认为:21世纪的世 界社会,交往的频率与范围必然加大,各国人民之间不仅要互相了解,更要互相理解,尊重对方,所以课程应 具有开放性,要增强国际性内容。许多课程改革的试验学校在《社会》、《地理》的实施中已注意体现了这种 课程思想。大阪市立扇町高等学校(高中)是试验学校之一,以人文学科为特色,试验班三届学生都安排国际 地理、社会考察活动,曾两次考察了上海、杭州。这样的中学地理课程确是新颖的。

第四,日本中小学地理课程比以往更重视了各种教学媒体的应用。为实现课程信息化、情报化的要求,许 多地方教育委员会编制了教学媒体设备的基本要求手册,其中不乏对地理学科的要求,如枚方市的《中学校标 准经费与设备基准》中明确:各类师生用地图、挂图必须配齐,更新时限不得超过5年,地球仪更新年限为15年 ,对各种地理标本、地理音像资料也有明确规定。有的还备有“多媒体专用教室”。

总之,日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地理课程体系,其许多特点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不无借鉴的价值,同时,他们 新的课程观念更值得我们参考,使人们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思考课程改革与培养21世纪的一代新人。

试题详情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二)

日本

日本现行的中学课程中,地理教育虽然仍然冠以社会科的名义,实际上有独立授课的地理分野,其教育目 标为:

①                通过对日本及世界各地的学习,培养地理概念与方法,开拓广阔的视野,培养学生加强对我国国土知识 的了解。

②                因日本和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有各地方的特殊性及一般的共同性的状况,从中培养正确理解各区域及 其居民生活的基础。

③                整理日本及世界各种区域知识,从理解各区域的相互关联中,思考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④                人类和自然或社会的关系,是根据人类活动产生变化的。通过这种理解,认识环境及资源的重要性。

⑤                培养以直接接触地理事物来进行正确考察所必要的能力,及对地理事物能根据适当的资料,给予恰当评 价的态度。

日本中学课程纲要根据教育目标“基于广阔的视野,加深对我国国土与历史的理解”,特别注重对日本国 土的认识,其课程纲要可分为世界、日本及国际社会中的日本等三部分。

(1)世界的各区域

①    多样的世界 a、世界各国;b、人们的生活与环境

②各种区域

(2)日本的各区域

①    从世界看日本 a、国土的成立与自然;b、日本人民的生活

②    周围的区域

③各区域

(3)国际社会中的日本

①    日本与世界的联结

②    日本与国际社会

从纲要的安排看来,中学校的地理仍以“周围、日本、世界”三个区域为范围,并特别重视自己国家的学习。

印度

根据1988年印度公布的全国参照使用的课程大纲,初中(九至十年级)地理综合在社会科中,和手工 、自然课和历史课联系在一起。高中(11至12年级)学术班开设地理选修课,职业班一般无地理课。初中 大纲的重点放在区域地理中的本国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观察观测。现在地理教师一致主张增加政治地理的内 容。区域地理学习是由周围环境开始,然后引导学生逐渐学习外国地理。高中地理课程重点放在基本原理、规 律和地理学应用方面,以启发性问题的形式,以人类居住问题为线索展开。印度还很注重农业地理。现在教师 们认为初中地理教材要向自然地理学倾斜。
中学地理大纲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自然地理和天气观测、区域地理、地图实习。

(1)自然地理和天气观测

从讨论冰川、火山、地震、喷泉现象入手,展开到自然地理的一般原理。如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昼 与夜、四季、经度和纬度、时差等。使学生获得充足的有关地球表面组成及岩石圈的知识。使学生获得波浪、 洋流等海洋地理基础知识。气候原理,其中地球上气压与风的分布、成因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问题。高年级在 课堂教学的同时,要让学生做大量的天气观测。从记录气温、气压开始(有时需记录降水量),然后将记录写 在布告板和图表上,画出统计图表,显示年变化。这样,还能让学生总结出一般原理规律。

(2)区域地理

分为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课程A和以逻辑学为基础的课程B(如表5)。在向学生介绍世界时,可通过不同 地区人们的生活故事和旅行故事、传说故事等形式来教学。

表5 印度中小学两种基础的区域地理 阶段和年级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课程A 以逻辑学为基础的课程B 预备阶段1―4 家乡地区地理 家乡地区地理 过渡阶段年级 家乡邻区地理,本邦地理 家乡邻区地理,本邦地理 区 5年级 概要介绍世界及印度与世界的关系 简单介绍印度与世界的关系 域 6年级 南半球三大洲 美洲

7年级 北美洲和亚洲 亚洲和澳大利亚

8年级 欧洲和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非洲和欧洲

9年级 详述印度并简介世界 印度和世界

10年级 从考试角度把世界作为整体来学习 从考试角度学习以上内容 阶 11年级 区域方法 区域方法 段 12年级 区域方法 区域方法

概略学习世界之后,学习分洲地理。学习一洲时应与其他大洲联系。如欧洲与亚洲相连,称为欧亚大陆; 亚洲南部与大洋洲相接。另外,分洲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广泛的概括方法不适合低年级,低年级学生只接受人 类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反映形式。高年级区域地理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专门引向地理基本原理 ,如地势起伏的高度、矿产资源、气候和土壤条件如何在发展人类各种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关于区域地理中大洲的教学顺序,不同教师可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因欧洲、北 美知识较地理复杂,建议推迟到这门课后面部分学习。而南半球三大洲自然地理结构相对简单,它们都有相似 数量气候区分布,另外它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比较相似,因此放在前面学习。也有把北美放在前面讲授 。但无论哪种方案,一般印度地理是放在最前面学习的,成为第一学年地理课程的主要部分。

大多数教师倾向采用课程B。在这一方案中,世界被划分为南北成双的区域。南北美洲合在一起先讲,然 后是亚洲与澳大利亚,非洲和欧洲。每年在详细讲授基本原理时,主要气候区都能复现。

在高中阶段,课程A与B中,学生都要在教师辅导下研究一个区域突出的特征、现象和问题。通过以往学 习大洲区域地理的经验,使学生能透过各大洲某一问题和特征看到世界所有大洲共同具有的特征和问题。

(3)地图实习

地图实习的内容包括用所给比例尺制订一张地图、等高线和剖面图,介绍军事测量地图并作有关练习,向 学生介绍测量、制作地图的过程,惯用图例符号等。

地图实习前的知识教学中有一个难点――等高线,可用模型、幻灯练习法相结合来讲授。具体方法如下:

a、用一座木制山的模型,画上等高线。沿等高线横切成若干剖面,再用一个铁钉在中心穿过,将山固定 。然后在一张固定在中心铁钉底下的纸上逐一画出沿等高线横切的剖面轮廓。

b、把学生们知道的本地区等高线模型拍成照片,如果原模型是依据一定间隔高度涂上不同颜色的,那么 这张照片就成了彩色地图。

c、最可靠的方法是用实物幻灯机将等高线模型的照片加以投影,其影象就是准确的普通彩色地图。要求 学生能按所给等高线,借助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画出垂直剖面图,来显示锥形山、山谷、陡坡等地形。为 了解释清楚,教师可先将等高线模型切成垂直切片。

另一个与等高线相关的问题是怎样阅读地图。在此之前,先要求学生学会绘制地图的简单测量。这种方法 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可先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下一步就是野外地图实习。

试题详情

论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时代的呼唤

21世纪我们面临的诸多挑战,归根结底是对国民素质的挑战,对教育的挑战。无休止应付考试的办法,是 不能提高国民素质的。用这种办法可博得某些家长的赞誉和某些领导人的首肯于一时,却可能在迎接挑战时要 打败仗。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众所周知,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 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 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②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 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近几年来,地理教学在大家知道的种种原因误导下,往往产生重前轻后或只前无后的教学。对跨世纪人才 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到了必须重视的时候了!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 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 品质的需要。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 起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与智育、 体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 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 、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 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 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48年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 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 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 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齐全丰富;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 占有量较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 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新中国成立 48年来,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得到很大发展,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和内地、平原和山区的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 题,需要做大量的趋利避害工作。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 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6.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 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 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 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教育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 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 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 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 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 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 过程的一致。只要教育者在品格方面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和感化学生 ,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便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 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决不能脱离教材 ,补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勉强说教,把地理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或其他课。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 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 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 ,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医治祖国 大地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 想和抱负。

3.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 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 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除了运用幻灯片、图片、电影、录像等教学工具外, 根据需要还可以采用算账法进行教育。如讲我国人口问题时,单讲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着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如采用算账法,效果会好得多。国家计生委主任彭pè i@②云1991年4月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年间,全国少生了约 2.4亿人口。”若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 元),少生2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拿这些钱用于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职工的住宅条件,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扩大企业的再生产等方面,其发挥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所无法比拟的。向学生介绍这段讲话之后,这时,再问对人口问题该怎么 办?学生自己也能正确得出结论: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有时,可运用数据、图表等手段,进行 定量分析,进行各国同类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 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发布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 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4.理论联系实际。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 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 。”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母亲的乳汁,家乡的清泉,乳水交融,哺育 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 家庭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等 素材。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结合,由点 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想国情,达到以知国到爱国最后报国的情感升华。在教育力度 上,构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5.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评估就是以某种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对计划实施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 衡量、测定的过程。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是难以获得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然 而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它们是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部分情感,评估就不能全面。而学 生思想意见的发表、行为的表现等终归要反映出来的。这些外部行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 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评估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考试等定量测定外,还应看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情 感的内化程度和国情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能力。如向社会作国情宣传时态度是否积极;对周围的地 理事物和现象能否用科学的人地观去观察、分析和应用;写的国情、国策等小论文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 分等。总之,我们应努力探索和掌握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结合的评估方法。

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它还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要求广大地理教育工作 者,必须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现实社会表明:在如何正确处理德育与 智育;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上,历来是教育改革所触及的敏感区,也是不同教 育思想和不同教育流派形成纷争、对抗与碰撞的领域。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 的结合点,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

让素质教育之花在地理教学园地上盛开!

试题详情

论地理课中的“三疑式”教学

 

近年来,由于地理高考试题空间跨度加大,综合性加强,迷惑度增大,试题的难度无疑在逐渐加大;加之 宏观广阔而复杂的地理课内容使学生难以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地理课成了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传统式 满堂灌输“地理八股”,使学生兴味索然,思维抑制,在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高原现象”,考场上临场发挥 受挫,走不出神密的“高考误区”。对此,教师责怪学生,学生埋怨教师。

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变应试教育为 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地理教学中,实行设疑、解疑和留疑这种“三 疑”式教学法,也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提 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地理教学中采取三疑式教学就能促进学生的积 极思维,从而逐步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那么,地理课如何设疑、解疑和留疑呢?

设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八种:

1.拟问设疑:是老师自问自答,宛如和学生进行娓娓动听的谈话,使学生在思考中听课。如讲地球的形状 时,老师边讲边问:“地理的形状像什么?”“怎样才能看清地球的形状呢?”通过学生回答后,开展讨论式 教学。

2.推理设疑:老师在讲课或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推理提出问题。如讲外流 河汛期时,先讲明外流河的水量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然后请学生回忆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并提问,各地 区河流的汛期分别都在几月份;根据推理,学生很快就能自己发现和掌握这些新知识。

3.课题设疑:把地理科研课题当成问题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立志献身于地理事业做准备 ;如讲长江水资源开发时,谈长江能否变成第二条黄河,三峡工程的论证等。讲地壳演化时,谈恐龙灭绝,我 国第四纪冰川分布之谜等。

4.故事设疑:讲故事设疑,学生既能增长知识,又加深了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直布罗陀海峡两岸都在英国军队控制之下,但德国潜艇却能平安地通过海峡而不被英军发现,到底用了 什么绝招呢?然后讲解密度流的知识和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的特点,最后揭开其中奥秘――德军潜艇潜入浅水 中关闭发动机随密度流通过海峡进入地中海。

5.图象设疑:利用课本插图,图表和各种图片中所含各种地理信息进行设疑,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 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笔者将六册教材中的图象系统都设计了各种练习题型,翻印后叫学生阅图练习 ,效果很好。

6.情景设疑:通过小品、诗歌、歌曲、录像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制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再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你从雪山中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未来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在《长江之歌》那动 人旋律的回荡声中,再向学生提问长江发源在哪里?长江之水流向何方?长江源流有什么特点?

7.假设设疑:提出某些不存在的地理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现象存在的话会产生什么后果,从而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相象能力。如讲平流层中的臭氧时,结合环保知识向学生提出,假设臭氧层继续遭到 破坏而消失,会产生什么后果?

8.综合设疑:在复习时,采用综合设疑的方法,能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如在夏至这一 天,我们假设全班同学做了一次周游世界的旅游,要求学生采用日记的形式,把世界各地夏至这一天具有明显 特色的地理景观都写出来,这个题目涉及天文、气候、自然带河流、水文、洋流等多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有 效地把握知识脉络、理顺思路,发展思维。

设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太玄,高深莫 测,学生会失去信心。因此,应力求学生跳一跳摘到为好。其次,设疑的问题要题意明白,有一定情趣。在讲 非洲撒哈拉沙漠时,可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似乎是“越近 海,降水越多”。然后指出“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沿岸,东抵红海。人站在大西洋岸边,前边是碧波荡漾的 大海,背后却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这是为什么?有谁能解这个谜?”题意明确,富有诗意。既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能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对地理事项进行分析。

最后,设疑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和提问,不可面面俱 到。无计划无目的设疑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设疑之后,就要针对设疑进行解疑。古人对教师的作用以“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解惑 ”也就是解疑。

能否熟练的掌握解疑技巧,这是教师基本功扎实与否的具体表现。

怎样进行解疑呢?方法很多。下面简介几种供参考。

1.教师自行设计有关信号、图表,精讲教材的基本原理;间接地进行解疑。

例如关于“世界洋流的分布”,重点指导学生对照分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与“世界洋流模式 图”相关联系。从而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若分析过程采用电教手段,效果会更好。

2.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原理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此时教师可穿梭 在学生中既能方便地为优生提供高难度的“跳杆”,又有时间为差生指点迷津,以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失误。在听、答、问巡视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迅速处理,以便调控整个教学过程。

3.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在相互启发中开阔思路,促进正确答案的产生。如对“漂流瓶”是否过赤道逆流, 学生中可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教师对这一分歧的点拨解疑可进一步揭示洋流分布规律与洋流形成之间 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出现一个高潮,从而达到最佳状态。

4.通过评析总结,将学习状态推进到更高层次。对于学生的解答,正确的或有独创性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 励;对于回答欠妥的,甚至错误的要进行耐心细致地分析和讲解,及时纠正,以免干扰听课。这样使学生的输 入信息得到强化,把直接感受和强化后的信息转化为理性认识,促进思维的深化。

解疑时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首先,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加 以揭示;或将提出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用小步子解决,便于学生各个击破,攻克知识难点。例如,讲地 形雨形成时,如果只让学生看完示意图后提问“地形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对示意图理解不透,只好照 本宣科了。若将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题:(1)潮湿的气流前进时遇到高山会怎样运动?(2)气流上坡后气温有何 变化?(3)气温变化后,空气中的水汽如何变化?(4)水汽是迎风坡多还是背风坡多?这样步步深入循序渐进, 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其次,在解疑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答案中存在的问题 ,这比断然否定要好得多。最后,在解疑时,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遗漏部分及时提出新的设疑,使学生掌 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时”,学生在读图后,对七月份20°-30°N沙漠地区成为世界 最热的地方理由讲得充分,而对赤道地区为什么不热,却只字不提。对此必须提出设疑,引导学生对赤道地区 气温状况进行分析,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在上完课后或某个问题解疑以后,教师不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而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 、趣味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即留给学生疑问,推进学习内容深化。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新的求知欲,激 发他们的思维,促使其到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这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自我探 索,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会诱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留疑有两种类型,一种留疑是为了让学生消化课堂内容或为下一节课铺垫,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运用书本上 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来解释和解答一些现象和问题。这类留疑必须紧扣教材。上完北美洲概述的 地形部分之后,留给学生北美纵列地形对气候造成的影响这一道题既起到复习的作用,又能引导学生从欧洲地 形对气候的影响来推导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作用。从而为下一节课讲述打下了基础。

留疑的另一种类型是激发学生对更为高深的地理知识的探求及到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的积极性。如讲完 《时区和日界线》后,可这样留疑: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回到西班牙时惊奇的发现,航海日记上明明写 着这一天是1922年9月6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1922年9月7日,这是为什么?如果船队当时是由西向东航行 ,环球一周回到出发点时则航海日记上的日期与当地日期又有何区别?为什么?这样留疑,对开发学生的创造 思维大有好处。当然,留疑也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开发区”。

克服“两满”,即满堂灌输、满堂空话。教师讲课必须防止照本宣讲、唱独角戏的现象。避免满堂灌同时 必须防止无的放矢随意联系的现象,避免满堂空,不象“地理课”等。搞好“三疑式”教学,必须深入改革地 理课堂教学,不搞无准备无把握的“两无”教学,克服“两满”――满堂灌、满堂空话,力求“两变”――熟 课变生课备,生课变熟课讲。唯其如此,才能搞好“三疑式”教学,实现常教常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课应有 引入――深化――高潮――余兴(或回味)几个阶段。如果说“设疑”是教学的“引入”阶段,那么“深入― ―高潮”就是解疑;“余兴”则是留疑。因此“三疑式”的教学研究和运用,将会给地理课堂教学和地理高考 带来明显的效益。

试题详情

漫谈地理人种

 

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人种的概念,最初于1684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试题详情

浅析地理目标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建立地理学素质教育目标教学体系,遵循地理学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学科教学 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学遵循确定的目标进行,使师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洞察明晰,心 中有数,激发师生共同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推动地理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试题详情

群芳中的一朵奇葩――地理轮廓图琐谈

 

地理轮廓图是地理板图的一种,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凭自己的记忆和熟练技巧,迅速绘成的区域范围轮 廓的黑板图。绘制轮廓图是地理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掌握这项技能于己、于学生、于教学都意义深远 。本文就其特点及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发表一点看法。

其一,地理教师练就一手好的绘制轮廓图的基本功,其显要之处莫过于树立自身形象。特别是在教师上第 一堂课时,在无任何准备和掩饰的情况下,一幅娴熟、漂亮的轮廓图转眼之间在教师的笔下从无到有展现于黑 板上,这无声的语言在学生惊叹之余已鲜明地向其宣布:你们的老师真厉害!板图技能正是地理学科教学基本 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所在,实为学生喜闻乐见。轮廓图及板图艺术对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增强课 堂教学的凝聚力,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都是行之有效的。

其二,在轮廓图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在黑板前是“现场办公”,所以,轮廓图是动态地逐步展现在学生面 前的。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给人的刺激更强烈。在轮廓图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有一个 等待完满结局的渴求,这种动机驱使着他们把注意力紧紧集中于教师移动着的笔端,新的兴奋中心不断地和持 续地出现,这样的心理过程相当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这样的教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若教师能进一步做到 及时、灵活地边讲边画,凝形、声、色于一体来传递信息,力求达到出神入画的境界,则不但把“静”图变成 “动”图,而且把死的“哑”图变成会说话的“活”图,这样做的结果动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观, 给予学生的享受是无尽的回味,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画面,得到的常常是丰富而稳定的信息储存,地理事 物的再造想象和知识的升华。比较而言,主要以静态方式展现事物的幻灯或投影尚不具备板图这样的功效。动 态的板图动后即静,信息全部保存于黑板上,这又克服了电视、电影等画面一闪即逝的缺陷,可对信息进行持 续的观察,留下牢固的对区域范围轮廓的记忆。

其三,轮廓图及板图是无声的语言,它所包含的地理信息是多样的、大量的。一幅好的轮廓图可以代替教 师大量的语言,有助于教师的口头讲授,节约语言并取得可“图”会而不能言传的效果,以实现精讲多练的目 的。无论在有无教学挂图的情况下,都应充分地运用轮廓图进行教学。只不过情况不同运用轮廓图的目的有些 不同罢了。在教学挂图不足或没有的情况下,轮廓图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弥补挂图的不足或代替挂图 ;在有教学挂图的情况下,运用轮廓图是为了配合教学挂图来说明问题,进一步突出表现所需要的区域范围轮 廓,免去图上其他信息的干扰。教学挂图是按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设计的,运用时都有一个和教学实际相结合 的问题,这就需要轮廓图所具备的取舍、选择作用。认为有了教学挂图就不再需要轮廓图的想法是不对的。当 然,该用挂图时又用轮廓图去代替也是不对的,关键要看你是为什么目的,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去用图。

其四,地理教师具备绘制轮廓图这项基本功,其要义还在于绘制轮廓图受条件的限制少,且速度快,效率 高,收效大,节省资金,简便实用。绘轮廓图材料简单,粉笔、黑板足矣。不用花多少钱,也不受场地限制, 随处可用。对条件差的地方,作用尤大。不像电化教学手段等需要具备较多的条件。若电教手段不完备,出现 课堂上突然断电等现场事故,往往使教者陷于尴尬境地。画幻灯片或投影片费时间,成本也高,在节约时间和 资金方面没有版图来得实惠。几只粉笔,黑板之地,变幻无穷,生动成趣,造就出一个万千的世界。这也是为 什么国内外的地理板图教学艺术能同电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驾齐驱,久存不衰的原因。有地理课堂教学,必 然有地理轮廓图及板图的运用。可见,运用轮廓图及板图进行地理教学决非权宜之计,它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 发展是并行不悖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教育经费少,山区和广大农村教育落后,教学条件差。在这样 的条件下,地理教师掌握运用好板图基本功,就能在不增加教育经费的前提下,把学校普遍拥有的千万块黑板 好好利用起来,把教学搞得有声有色,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可见,运用板图搞好地理教学是符合我国国 情的。

其五,轮廓图是原图的区域范围轮廓的简化,一般勾绘成曲线图。绘制时只取其神似,而不计细节。非一 曲一折均与实际相符合,旨在抓住基本,突出特点,切中要害。略去非本质的东西,突出特征和本质的东西。 这样绘出来的图形鲜明、醒目、美观、活灵活现,可使学生在一瞥之下即一目了然,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记 忆,对于揭示区域的空间位置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有突出的表现力。轮廓图图形具有简易性、准确性、鲜明 性的特征。在对原图进行简化时,要注意,简化并不是漫无边际、心中无数地随意取舍、任意改造,而是有计 划有目的地进行的。就是说,简化原图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该简则简,该 留则留,略而不谬。否则,不但不能使轮廓图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地理知识受到歪曲,弄 巧成拙。对于那些与教学无关的部分要大胆简化,要敢于和善于动原图的“手术”。但对体现图形特色,反映 图形神采的东西,则不能简化。如中国轮廓图的东北和西北两端的尖角,以及西端的帕米尔,南端的雷州半岛 ,东部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及其环抱的渤海湾都要形象地表现出来,否则就体现不出中国轮廓图图形的特征 ,而使图形丧失“神采”。所以,绘制轮廓图的过程即对区域范围轮廓概括、简化的过程,即制图综合的过程 ,实质是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如此看来,一手过硬的绘图基本功是需要努力培养,反复训练,下一番功夫才 能获得的。不过,也不要把绘制轮廓图看得如狼似虎,谈之变色或敬而远之。只要注意坚持经常,勤于动笔, 过硬的板图基本功便水到渠成。平时,教师还要注意学一点绘画知识,培养一点美术修养,以逐步提高艺术修 养的层次。绘制轮廓图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只取原图的某一部分,有针对性地,重点突出地“吃”什么,“拿 ”什么。运用成熟则可达到任意驰聘、游刃有余之境地。如讲我国沿海省区的有关内容时,即可只画东部海岸 线轮廓,而不必将全国轮廓图都绘出来。

其六,谈及轮廓图和地理板图的关系,可以说板图包括轮廓图而不只是轮廓图,绘制轮廓图是绘制板图的 基础。各类板图中很大一部分是在轮廓图的基础上,经过填绘得到的。轮廓图绘准确了,经填绘得到的板图才 是准确的。欲练好板图基本功,必先从练习轮廓图开始。中国轮廓图、世界轮廓图、世界各大洲轮廓图及国外 主要国家轮廓图应是地理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轮廓图。

以上赘言实难全部道出轮廓图及其板图的优良品质,诸如使用频率高,容量大,连续性强,适应课题广, 清晰易读,远视效果好,可更新和教学效果好等等未及详述。这里无非是想重申地理轮廓图及板图艺术对教学 的重要作用,以期唤起广大地理教师对其的注意。无论是教初中还是教高中,无论是讲区域还是讲通论,板图 技能都必不可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地理教学的手段也应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轮廓图及其板图的运 用也有不完备的地方,并非万能,应和其他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无 论如何,绘制轮廓图及其板图这项技能不能不算做是地理教学基本功群芳中一朵耀眼的奇葩,绚丽多姿,引人 注目,以其基础性,有效性和独特性占据着它应有的显赫地位。广大地理同仁们,拿起你的粉笔去大胆实践吧 !愿你妙笔生花,描绘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试题详情

适应高考新模式,加强地理素质教育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保送生综合卷中两道以地理为背景的题目,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第一,围绕一定的知识基点进行知识组合、题目创新。所谓知识基点,是指地理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共同 涉及、相互渗透的知识点,或知识“组块”,或知识系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如该试卷第二题围 绕“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危害和解决途径这一知识组块,融合地理、生物、化学、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 体现对学生知识迁移和组合能力的考查。

第二,围绕知识基点进行思路创新,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如该试卷第五题围绕“恒星日、太阳 日的解释方法”这一知识基点,运用物理学或数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解题。要求学生将地球、月球的运动抽象成 圆周运动,找到“圆周运动――角速度”的概念图式作为思路创新的切入点。学生要有广阔的思路,扎实的基 础知识,还要具备灵活的知识组合、思路融合变通的能力。

因此地理教学如何适应“3+X”,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认为:

第一,要树立协作精神。作为教师要变“单干”为“协同多学科作战”,既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探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知识基点,延长知识链,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多学科、各个侧面对知识进行剖析,形成完整的知识图系。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后的教学将是多学科联合、 知识组合的教学,一个教案、一堂课将凝聚着多学科教师的知识和智慧,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合作将成为地 理教学适应“3+X”的重要途径。

第二,要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能力、技术密集型转变。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教师要从大量出题、批改这一繁重、低效的劳动密集型作业中脱身出来,把时间用于吸收新的教 学思想和理论,产生新的教学灵感和激情,运用新的教学媒体、技术、手段,从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二)是减轻学生“显性”的作业负担,增加学生“隐性”的素质要求。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知识信息爆炸 和大脑接受知识信息的潜力,而忽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价值以及学生大脑的创新潜质,必然导致题海战术 。大量、重复、低效的作业则使学生“心理超载”,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形成厌学情绪。从信息和系 统论看,知识仅是信息单元,这些信息单元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组合形式构成知识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知识重组 与知识创新的功能。追求高素质,培养知识创新能力,是“3+X”高考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青年一代的奋斗目标。

因此地理教学必须彻底摒弃题海战术,要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杜绝大量、低效、重复的作 业,增加作业的“知识、能力、技术”含量,注重知识结构、经验系统和认知结构的互动转化,形成一个高效 开放的知识系统,不断创造负熵,培养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能力;注重观察、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技 术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把观察、实验、课题式、探究式教学研究作为教学的主 导变量。增加作业和试卷的质量,在作业或试卷的设计、批改、评讲全过程都要充分发掘其“含金量”。通过 作业或试卷的评讲引导出知识结构和知识创新思路,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图系结构和优化的认知结构, 从而进行顺利的类比迁移。这样一份作业、一张试卷的价值就不是一百分,而是它的若干倍,从而真正减轻学 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地理教学的高效低耗,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改革。

试题详情

谈地理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