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357  1365  1371  1375  1381  1383  1387  1393  1395  1401  1407  1411  1413  1417  1423  1425  1431  1435  1437  1441  1443  1447  1449  1451  1452  1453  1455  1456  1457  1459  1461  1465  1467  1471  1473  1477  1483  1485  1491  1495  1497  1501  1507  1513  1515  1521  1525  1527  1533  1537  1543  1551  3002 

海南省海南中学2009届高三第六次月考学科网(Zxxk.Com)学科网

历史试题学科网(Zxxk.Com)学科网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学科网(Zxxk.Com)学科网

试题详情

2009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

专题十六: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把脉高考】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高考试题往往从原文选取一组句子,让考生从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题干往往就文章内容、中心思想,人物性格或是景物特点设置选项,一般赋分3分,为选择题。这就需要考生能归纳文章内容,进而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乃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或是景物等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试题往往涉及两个考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备考策略】

试题详情

2009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块

专题六: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把脉高考】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高考试题往往从原文选取一组句子,让考生从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题干往往就文章内容、中心思想,人物性格或是景物特点设置选项,一般赋分3分,为选择题。这就需要考生能归纳文章内容,进而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乃至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或是景物等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试题往往涉及两个考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备考策略】

试题详情

2009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教案之古诗文阅读模

专题四: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把脉高考】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2004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

【备考策略】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1、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有的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顾”义为“但”(虚),又义为“回头看”(实);“以”义为“把”(虚),又义为“认为”(实)等。

   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可作代词,又可作结构助词,有时也可作动词。

   2、善于和现代汉语相比较。有的文言虚词沿用下来,古今用法一样,如,“学然后知不足”。有的用法完全消失,如,“夫”、“盖”。有的古今写法一样,但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文言里表示原因和凭借,现在则表结果,“虽”在文言里既可表转折(虽然),又可表假设(即使),现在则只表转折。有的改用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起了多种介绍作用,在白话文里,这多种介绍作用则分别改用“在”、“向”、“到”、“对”、“同”、“比”、“被”等。

   3、殊虚词。有的是合音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如前面提到的“诸”、“叵”、“焉”等;有的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吾罪也乎哉!”等;有的在文言文里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白话文里变为一个双音词,如:“于是”(古义“于”是“在”义,“是”是“这”义,今义是一个词,用法同“就”),还有“可以”、“从而”、“其实”、“虽然”等都与现在用法不尽相同。

  【走进高考】

例1: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矣(    )         (2)其必(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城(     )

【答案】4分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文中实词意义的考查。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理解,并注意联系具体句子的意思翻译。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答案】2分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A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译作“被”,B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做”,C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作“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门外向你母亲作答”,D中“为”是介词,译为“替”“给”。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答案】⑴(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关键词:焉、……也)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一直住在这里)(1分)(关键词:虽然、罢、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

【答案】2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的细节,要注意上下文意。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

【答案】2分 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

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项城县被叛军围困。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了应当守卫;(抵抗的)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朝廷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不怕牺牲的士兵,就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杨氏在庭院召集差役、百姓,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既然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差役、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得到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的城墙深的护城河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上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叛军,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叛军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目。

醉书斋记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莆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阐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敝帽子。②刘伶新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取。        省: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     僻:怪僻,

D.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答案为D。赚zuàn:哄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

B. 者

C.之

D.与

答案为C。“之”:衬字;她。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族,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潜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答案为B详析参考译文。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鲜红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组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囚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颜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答案为B。详析参考译文。

译文参考: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诧,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依然靠女人来治愈吗?于是我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只是做李白和周太常的妻子不容易啊!”于是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踩点热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     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夫祸患常积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1)

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其年冬,代李从易为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辏。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市舶使,已一不干预。自贞元以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营?椟;其家疾病死丧,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

(会昌)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因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

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判度支,迁户部尚书。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当辅弼,虽居端揆,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                                 (节选自《旧唐书?卢钧列传》)

注:①?椟:小棺材。   ②端揆:尚书省长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请监军市舶使      领:兼任        B.因而物          故:死亡

C.潞卒素            骄:骄傲        D.当辅弼          谓:以为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                          B.己一不干预

C.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                          D.钧践历中外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家疾病死丧,为之医药殡殓

   皇上有所询问,令总理衙门传旨

B.凡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

   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营?椟

C.令不严人化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因家人诀别,剩醉倒戈攻城门

   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卢钧“仁恕廉洁”的一组是                       (    )

①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              ②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椟

③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

④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              ⑤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

⑥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卢钧虽然身为岭南手握重权的一方官吏,但不以权谋私,这与许多前任利用职务之便,想方设法中饱私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卢钧治岭南,既重德治――身教重于言教,又重法治――订立法度,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分而治之,化解了那里的民族矛盾。

C.卢钧在潞州处理军士哗变时异常冷静:一方面指挥守城部队控制事态发展,避免造成重大损失;一方面对骚乱士卒安抚慰问,终于及时平息了哗变。

D.卢钧在创建了许多功绩以后,自认为应该担任宰相,但未能如愿,就常常称病不管事,与亲朋旧友外出游玩,有时几天才回城一遍。

(11)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7)题。

陈?字仲弓,颖川许人也。出于卑微。时有杀人者,同县杨吏以疑?,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及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远近闻者,咸叹服之。复再迁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人户归附者,?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司官闻而叹息曰:“君所言若是,岂有怨于人乎?”亦竟无讼者。以沛相赋敛违法,乃解印绶去,吏人追思之。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余人多逃避求免,?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遇赦得出。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以为掾属。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颖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乃独吊焉。及后复诛党人,让感?,故多所全宥。在乡闾,平心率物。其中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已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注:①张让:东汉颖川人,贪婪残暴。②颡:额。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密许令    托:委托                  B.白欲之      禁:拘押

C.讼以求      直:正直                   D.?乃独      吊:慰问丧家

(1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贡是                                              (    )

A.同县杨吏疑?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塞忠谏之路

B.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至于此

   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

C.乃为督邮,密托许令,礼召杨吏

   断其喉,尽其肉,

D.勿有所拘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陈?“宽容大度”的一组是

    ①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                         ②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

③以沛相赋敛违法,乃解印绶去              ④乃请囚焉

⑤?乃独吊焉           ⑥令遗绢二匹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同乡杨吏怀疑陈?杀人,陈?因而遭到官府的拷打,最终查无实据而获出狱。等到陈?做了督邮,反让县令召请杨吏。

B.邻县的大量流民涌入太丘,陈?派各县的县令处理此事,有的官员担心有人告状,陈?讲清道理后,官员们很信服,结果也没有人告状。

C.当时中常侍张让权力极大,张让的父亲死后,葬在家乡颖川,虽然颖川郡的官员都参加了葬礼,但除了陈?,颖川名士没有谁前往吊唁。

D.陈?发现了盗贼躲在屋梁之上,他召集子孙,严肃地教育子孙,有意让盗贼听到,盗贼听后,跳到地上叩头认罪,陈?又耐心开导他,并送绢给他。

(16)下列对陈?的评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对杨吏可谓以德报怨,施恩又不图人知,这种容人之雅量,令人佩服。

B.陈?对流民没有采取拘押的方法,而是开导他们并遣送他们回原籍,这表明了他仁厚爱民。

C.陈?受党锢之祸的牵连,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逃跑躲避,而是主动入狱,这表明了他的耿介。

D.陈?参加张让父亲的葬礼后得到张让保护,这件事说明陈?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灵活变通,也说明他富有预见性且善于保护自己。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就狱,众无所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为刑罚所加,不为君所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23)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候。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以为言                                           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19)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B.

A.

为政也                             乃设九宾礼

D.

C.

其家甚智其子,疑邻人之父           寒暑易节,始一反

(2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鲍叔终遇之                                善:很好地

B.鲍叔遂管仲                                进:举荐

C.生我者父母,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

D.管仲因而令召公之政                                          修:修建

(21)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23)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作,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4)~(29)题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也。弱冠明经举,补隆州参军。时晋安县有豪族蒲氏,纵横不法,前后官吏莫能州司令思贞推按,发奸赃万计,竟论杀之,远近称庆,刻石以纪其事,由是知名。累转明堂令,以善政闻。三迁殿中少监,检校?州刺史。会契丹孙万荣作乱,河朔不安,思贞善于绥抚,境内独无惊忧,(武)则天降玺书褒美之。神龙初,为大理卿,时武三思权,御史大夫李承嘉附会之。雍州人韦月将上变,告三思谋逆,中宗大怒,命斩之。思贞以发生三月,固执奏以为不可行刑有敕决配流岭南。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思贞又固争之。承嘉三思旨,托以他事,不许思贞入朝廷。谓承嘉曰:“公擅作威福,不顾宪章,附托奸臣,图不轨,将先除忠良以自恣耶?”承嘉大怒,遂劾奏思贞,出为青州刺史。境内有蚕一年四熟者,黜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八月至州,见茧叹曰:“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特表荐之。思贞前后为十三州刺史,皆以清简为政,奏课连最。睿宗即位,征为将作大匠。时左仆射窦怀贞兴造金仙、玉真两观,调发夫匠,思贞常减之,怀贞怒,频诘责思贞,思贞曰:“公职居端揆,任重弼谐,不能翼赞圣明,光宣大化,而乃盛兴土木,害及黎元,岂不愧也!又受小人之仔,轻辱朝臣,今日之事,不能苟免,请从此辞。”拂衣而去,合门累日,上闻而特令视事。

注:①明经:隋唐时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一个门类。②上变:向朝廷密告叛乱事件。③将作大匠:官名,主管宫室、宗庙等土木营建。

 

(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后官吏莫能     制:禁止          B.时武三思权       擅:独揽

C.承嘉三思旨       希:盼望          D.思贞常减之       节:限制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B.

A.

秦王恐破璧,乃辞谢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为秦所灭

D.

C.

抚军大悦,金笼进上                候生视公子色终不变,谢客就车

(26)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竟论杀之                    称代前文的“豪族蒲氏”。

B.御史大夫李承嘉附会之        称代前文的“武三思”。

C.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          称代前文的“思贞”。

D.思贞常节减之                称代前文的“夫匠”。

(2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都表现尹思贞正直坚贞的一组是                     (    )

①发其奸赃万计,竟论杀之。    ②思贞善于绥抚,境内独无惊扰。    ③三思令所司非法害之,思贞又固争之。    ④公擅作威福,不顾宪章,附托奸臣,以图不轨。    ⑤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    ⑥今日之事,不能苟免,请从此辞。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2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尹思贞任隆州参军时,能严明执法,做明堂县令时,政绩很好;任检校?州刺史,能安抚一方。这些都受到人们的赞扬,并受到朝廷的表彰。

B.尹思贞大理卿,皇帝命令斩告发武三思的韦月将,尹思贞不畏权贵上奏章使韦月将免于死刑,后因当面斥责武三思而被李承嘉劾奏,调出朝廷。

C.尹思贞任青州刺史,政绩很好,受到黜陟使路敬潜的赞叹。他前后做了十三个州的刺史,因治政精简,向朝廷奏告的考核连续最佳。

D.左仆射窦怀贞为建造两座道观滥用民工,尹思贞身为主管土木营建的官员对他有所限制,窦怀贞因此怒责尹思贞,而尹思贞指责他的害民

(29)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司令思贞推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固执奏以为不可行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善政所致,孰能至于此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0)~(35)题。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菜,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软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乎?”钦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千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素性佞邪      素性:朴素的品性     B.于是刊章讨捕   刊章:刊登文章

C.俭得亡命      亡命:丢掉性命        D.若不重其名行   名行:名声和品行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B.

A.

得无教我猪虫耶                     项王曰:“壮士!赐卮酒。”

C.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触草木,尽死。啮人,无御之者

(32)对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俭举劾览及母罪恶      称代中常侍侯览

B.莫不重名行            称代张俭

C.赖存者以百数          称代汉献帝

D.所谓华阳洞者,以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称代华阳洞

(3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俭好的德行和人民对他的敬仰之情的一组是:

①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②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③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  ④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⑤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俭冒死严劾大宦官侯览及其家属的罪行,受到天下人的敬仰。

B.由于朱并的陷害,张俭离家出逃,所到之处,人们不惜身家性命,掩护隐藏他,足见当时当政者不得人心。

C.张俭颠沛流离,到处逃命,天下人争着做收留他的东道主,可见张俭是个贤人。

D.张俭弃城丢官,灭身破族,其原因是他痛恨不仁之人过分而引起了祸乱。

(3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笑傲考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