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662  332670  332676  332680  332686  332688  332692  332698  332700  332706  332712  332716  332718  332722  332728  332730  332736  332740  332742  332746  332748  332752  332754  332756  332757  332758  332760  332761  332762  332764  332766  332770  332772  332776  332778  332782  332788  332790  332796  332800  332802  332806  332812  332818  332820  332826  332830  332832  332838  332842  332848  332856  447348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试题详情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一般规律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试题详情

2.影响: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受到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过来也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如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因而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试题详情

1.原因:(1)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的同时,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传入到中国,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如建国初期;近现代中国人民对外战争与对外交往过程中,也积极的汲取了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并付诸于社会实践。

(2)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些省会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兴办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文明的发展。

(3)现代以来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如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发起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的习俗,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4)近代中国人民的不断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中国的保守势力与保守思想,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5)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深受西方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回国后,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努力推广西方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

(6)建国后主要是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在推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给古老的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

试题详情

2.特点:开始西方化,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变化不大。

试题详情

1.变化:(1)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更促使青年学子剪辫易服。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多了起来。

   (2)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在沿海大城市里,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住宅不断增加。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只有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试题详情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一次大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 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大变化
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相应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为,一些社会的丑恶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城市里生活有一定保障,农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第四次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
 
 
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努力改善国计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衣食住行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试题详情

3.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尤其是苏东剧变后,两极格局向世界多极化转变,和平力量增长。我国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加深。

(2)外交政策的调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奉行不结盟政策;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积极开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3)外交活动: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③着重发展睦邻友好合作。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认识: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试题详情

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变,包括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的削弱;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外交政策的调整: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改善同西方大国的关系

   (3)重大外交成就: 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这是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的开始,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邓小平访美。打破了由于美国战后长期孤立中国、造成中国外交的僵局,此后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③中日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建交。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的敌对状态,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为中日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试题详情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两极格局形成,西方对新中国的敌视与封锁。

(2)外交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3年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认识: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4)外交成就:①建国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政策。②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