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688  332696  332702  332706  332712  332714  332718  332724  332726  332732  332738  332742  332744  332748  332754  332756  332762  332766  332768  332772  332774  332778  332780  332782  332783  332784  332786  332787  332788  332790  332792  332796  332798  332802  332804  332808  332814  332816  332822  332826  332828  332832  332838  332844  332846  332852  332856  332858  332864  332868  332874  332882  447348 

(二)发展历程: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5.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试题详情

(一)建立原因

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试题详情

(三)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相互关系

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试题详情

(二)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4.影响:积极方面--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试题详情

(一)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③分封对象多元化  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6.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由于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试题详情

(三)重点问题延展

1.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2.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疆域扩大、社会安定,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空间。②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强的物质基础。③政府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负担,进一步刺激了人口的增长。④城镇居民人头税的废除,推动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增加了人口的容量。

3.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略)

历史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此外,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①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宋时占城稻传入后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②自然环境: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③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4.政治经济重心转移带来的相关现象:

唐末五代之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统一的,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这种局面大约持续了2000多年,随着后来政治经济重心的分离,出现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现象。

例如大运河的开凿与经济、政治中心转移的关系。隋朝开凿大运河,一方面是出于政治上控制全国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统治者从南方获取财富的需求。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隋朝时从南方获取财富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同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利于南北两大经济区域之间的交流往来,由于政治中心位于黄河中游一带,运河南北两段被开凿成向西北、西南倾斜的走势。到了元、明、清三代,形成了政治中心在北,经济中心在南的格局。统治者需要连接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同时更需要得到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支持。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大运河不仅是连接南北两个经济区域的重要交通线,而且是连接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国家生命线。因此,隋朝大运河绕道洛阳,河道迂回曲折,运转不迅捷的状况就急需改变。元朝于是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将隋朝大运河裁弯取直,以缩短航程。在运河凿成后的1000多年历史中,沿线的经济随着运河的发展而发展,成为特殊的经济发展地带,一些城市的兴衰也与运河的变迁密切相关,如开封、扬州等。

注意:政治经济重心转移是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还要注意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5.联系当前民工流动,认识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了解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区、主要迁移方向以及近年来民工迁出区和流动方向。一是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的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建设;二是东部农村人口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农村人口省区间迁移主流是自发移动。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要辩证地分析认识当前民工流动问题:各地组织有序的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民工盲目无序地流动,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加重城市和交通负荷,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因此需要做好有序的组织引导工作。

◆2011年重大周年问题举隅

(1)麦哲伦逝世490周年(1521年)。

(2)太平天国运动160周年(1851年)。

(3)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140周年(1871年)。

(4)巴黎公社140周年(1870年)。

(5)《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1901年)。

(6)新经济政策实行90周年(1921年)。

(7)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80周年(1931年)。

(8)九一八事变80周年(1931年)。

(9)爱迪生逝世80周年(1931年)。

(10)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60周年(1951年)。

(11)越南战争爆发50周年(1961年)。

(12)不结盟运动形成50周年(1961年)。

(1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0周年(1971年)。

(14)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20周年(1991年)。

(15)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周年(1991年)。

(16)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2001年)。

(17)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2001年)。

(18)美国9·11事件10周年(2001年)等。

◆周年热点问题:麦哲伦逝世490周年(1521年)

1.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人文主义兴起因素、宗教原因以及社会生产力提高、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成熟、西葡等国属于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对航海探险活动的支持等客观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经过:(1)迪亚士;(2)达·伽马;(3)哥伦布;(4)麦哲伦。

3.新航路开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对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等地产生的影响。

◆周年热点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1851年)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1)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3)自然灾害的影响。(4)洪秀全在传播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准备。

2.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1)1851年至1853年,兴起阶段;(2)1853年至1856年,发展到高潮阶段;(3)1856年天京变乱,出现转折;(4)1856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及失败。

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1)主观原因。(2)客观原因。(3)战略上的失误。

4.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功绩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周年热点问题: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140周年(1871年)

1.世界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扩展: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内阁制度的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由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英国近代代议制度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2)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主要特点以及影响。

(3)德意志统一进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的主要背景、主要内容、主要特点、主要影响。

(4)世界近代社会代议制度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和主要影响。

◆周年热点问题: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1870年)

1.巴黎公社会革命爆发的原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2.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和标志。

3.巴黎公社的性质--世界上最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4.巴黎公社采取的主要措施,体现无产阶级政权性质的措施。

5.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

6.巴黎公社的主要历史意义和教训。

◆周年热点问题:《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1901年)

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发展、高潮到被镇压。

3.八国联军对北京的野蛮掠夺。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体现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特征。

5.《辛丑条约》签订的背景、主要内容、恶劣影响。

◆周年热点问题: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90周年(1921年)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的主要特点。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4.新经济政策实施成功的原因。

5.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6.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周年热点问题: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80周年

注意必修2《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的有关内容。

◆周年热点问题:“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

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内因、外因)。

2.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经过和实质。

3.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影响,尤其是对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4.九一八事变对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影响。

5.日本由局部侵华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周年热点问题:爱迪生逝世80周年(1931年)

1.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政治、经济、市场、科技、资源、交通、资本、劳动力等条件。

2.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重大科技成就,尤其是美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的主要特点。

4.第二次科技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际关系层面所产生的影响。

5.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推动作用。

◆周年热点问题: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60周年(1951年)

1.欧洲二战后走向统一的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经济原因、客观原因、国际背景等)。

2.欧洲二战后走向统一中的重大事件,欧共体到欧盟性质的变化。

3.欧洲一体化对国际形势产生的重大影响。

4.二战后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产生、变化、影响。

◆周年热点问题:越南战争爆发50周年(1961年)

1.越南战争爆发的原因。

2.越南战争的性质。

3.越南战争的主要经过。

4.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5.越南战争对国际形势产生的重大影响。

6.二战后爆发的局部战争以及其主要特点。

◆周年热点问题:不结盟运动兴起50周年(1961年)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和背景。

2.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

3.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概况。

4.不结盟运动地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周年热点问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1971年)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原因。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标志性事件。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影响。

4.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阶段特征。

◆周年热点问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20周年(1991年)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背景。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启示。

◆周年热点问题: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周年(1991年)

1.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区域集团。

2.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背景、时间。

3.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特点,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时间。

4.亚太经合组织建立的主要影响。

5.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事件和影响。

◆周年热点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2001年)

1.二战后关贸总协定建立的原因和背景。

2.关贸总协定建立的主要影响。

3.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时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

4.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所产生的影响。

5.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周年热点问题:美国发生“9·11”事件10周年(2001年)

1.美国建国史以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原因、主要经过和影响。

2.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争霸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3.“9·11”事件的发生原因、美国难以实现“一极格局”的原因以及国际恐怖势力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思想方法]

1.既要重视与“现实热点”问题相关历史知识点的归纳与罗列,更要注意对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明确其现实意义。

2.关注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要关注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实热点问题。

3.注意对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历史分析,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理论或规律性知识。

4.全面把握现实热点问题,注意将现实热点问题的历史复习专题化。

5.充分思考和借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或历史试卷中比较成功地体现现实热点问题的试题。

6.注意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学科多角度分析和透视。

7.重视培养学生“通史意识”和“综合意识”。

试题详情

(二)主体线索梳理

1.中国古代的人口(古代史教材涉及到的主要有四点)

①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

②两汉期间发展到约6000万左右。

③元朝发展到8000多万。

④从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意义,1762年突破2亿,1790年朝月3亿,1834年超过4亿。

2.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

①向中原迁: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五胡”内迁、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②向江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永嘉之乱”后、唐朝“安史之乱”后、北宋“靖康之变”后,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③向边疆迁: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

④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有人随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⑤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居住经商,元朝时形成的新的民族“回族”。

3.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①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古代对南方的开发比较早,但直到三国时期,都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从魏晋开始,北方处于战乱状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移民的涌入,统治者的重视,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朝统一后,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北方又一次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赖于南方的补充,大运河的开凿就是这一形势的体现。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之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最终形成。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证。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③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的标准:人口数、农产品的产量超过北方;南方持久、稳定地占据优势;新的经济重心取代旧的经济重心,成为新的财税支柱来源。

试题详情

(一)专题提示

人口对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古代中国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撑。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促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使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当代的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

试题详情

(一)新中国外交事业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顶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开创外交新局面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广大发展中国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