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7424  427432  427438  427442  427448  427450  427454  427460  427462  427468  427474  427478  427480  427484  427490  427492  427498  427502  427504  427508  427510  427514  427516  427518  427519  427520  427522  427523  427524  427526  427528  427532  427534  427538  427540  427544  427550  427552  427558  427562  427564  427568  427574  427580  427582  427588  427592  427594  427600  427604  427610  427618  447348 

5.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是名词用作动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

(3)“积善成德”中的“善”是形容词作名词。

(4)“登高而招”中的“高”是形容词作名词。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是名词作状语。

(6)“木直中绳,以为轮”中的“”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试题详情

4.一词多义

试题详情

3.古今异义

以为:古:把……做成。今:认为。

博学:古:广泛的学习。今:学问广博。

用心:古:两个词,用--因为,心--心思。今:集中注意力。

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

寄托:古:寄身、托身、容身。今:①托付。②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身上。

试题详情

2.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yòu)通“又”。

(2)使之然:“”通“煣”。

(3)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

(4)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通“性”。

试题详情

1.识记字音

步(kuǐ)    而望矣(qì)    而不舍(qiè)    金石可(lòu)

其曲规(zhòng) 虽有暴(gǎo)    (lì)        舟(jí)

马(yú)     骐骥(qí jì)     马(nǔ)       二(áo)

(yú)     参省(cān  xǐng)

试题详情

22.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韩愈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的行文语气看,曾有人对张巡、许远颇有微词,韩愈是文有所指,为张、许二人辩诬并赞扬了张、许死守睢阳的历史功绩。

B.文章从“守”与“弃”两方面谈论睢阳保卫战的利害关系,肯定了张、许死守睢阳对削平安禄山叛乱的重要意义。

C.韩愈从唐朝平叛的全局出发,精辟地指出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赞扬了张、许以少胜多,力保江淮不失、天下不亡的历史功绩。

D.韩愈对睢阳保卫战“守”与“弃”的评说体现了文章开头部分对张巡“晓战阵法” 的评价。

解析:C项,“以少胜多”“力保不失”不准确。

答案:C

试题详情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巡更调真源县令,一下车就诛杀豪强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叛将六人;食尽,杀妾以大乡;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

B.张巡“晓战阵法”,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后来虽欲撤退,终因“帅饥众行,必不达”而只有孤注一掷和叛军血战到底。

C.安禄山反叛,身为真源令的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杀,成为一代死节名臣。

D.张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

解析:A项,“一下车”应是“一到任”;“守睢阳”时间不对。

答案:A

试题详情

20.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巡)气志高迈,略细节。        B.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

C.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      D.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解析:A项,小节;C项,平常的人;D项,改变行为,指恶行。

答案:B

试题详情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A项都是代词,……的人。B项,①于是,②竟然。C项,①况且、何况,连词,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多用于进一步申述、补充理由。意思相当于“并且”或口语里的“再说、再加上”。②表递进,而且。D项,①同、跟,介词,②结交。

答案: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