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7399  427407  427413  427417  427423  427425  427429  427435  427437  427443  427449  427453  427455  427459  427465  427467  427473  427477  427479  427483  427485  427489  427491  427493  427494  427495  427497  427498  427499  427501  427503  427507  427509  427513  427515  427519  427525  427527  427533  427537  427539  427543  427549  427555  427557  427563  427567  427569  427575  427579  427585  427593  447348 

15.D。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②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A,而,表判断;B以,介词,介凭借手段,用;C,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试题详情

14.A。厉,磨砺,激励。

试题详情

13.①为“愀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托遗响于悲风”。②为“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③为从“……固一世之雄世,而今安在哉”,“寄蜉游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

试题详情

12.一是与“当今等闲之辈”的对比。二是与“吾生之须臾”的对比。三是与“不可乎骤得”的对比。

试题详情

11.听到了凄切婉转、“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使作者的主观感受由悦情变为怀古伤今的悲意。

试题详情

10。 C。此题考查文言句式之一被动句。C项与例句相同,“于”表被动。A项“于”为“在”,B项“于”为“从”,D项“于”为“在”。

试题详情

9.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船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第3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试题详情

8.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试题详情

7.北宋  东坡居士  苏黄   辛弃疾  豪放

试题详情

6.⑴判断句。曹孟德固然是一代枭雄。⑵判断句。这就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⑶主谓倒装。我心里想得很远很远啊。⑷宾语前置。如今在什么地方啊?⑸宾语前置。为什么这样悲凉呢?⑹状语后置。苏子与客在赤壁之下泛游。⑺状语后置。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