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62252  262260  262266  262270  262276  262278  262282  262288  262290  262296  262302  262306  262308  262312  262318  262320  262326  262330  262332  262336  262338  262342  262344  262346  262347  262348  262350  262351  262352  262354  262356  262360  262362  262366  262368  262372  262378  262380  262386  262390  262392  262396  262402  262408  262410  262416  262420  262422  262428  262432  262438  262446  447090 

4、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试题详情

3.《吕氏春秋》载“故丈夫不织而衣,夫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汉书·食货志》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有关这两段话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两段话是矛盾的           ②它们说明男耕女织相辅相成

③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封建剥削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试题详情

2.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苏武牧羊》中的“社稷”是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等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试题详情

1.《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4. 把250 g钢质工件放在高温炉中加热相当长时间,取出后迅速投入1.6 kg的油中,油的温度由20℃上升到60℃,求高温炉的温度. [钢的比热容是0.46×J/(kg·℃);油的比热容是1.8×J/(kg·℃)]

试题详情

3. 质量为60 g的水,温度从10℃降低到0℃,但未凝固成冰,它放出的热量是多少?如果这些热量恰好使80 g的某种固体温度从-15℃升高到0℃,这种固体的比热容是多少?

试题详情

2. 在质量是500克的铝壶里装 2千克水,把这壶水从15℃加热到100℃,铝壶和水总共吸收多少热量?(铝的比热是0.88×103焦耳/千克·℃)

试题详情

1. 在500克水中投入500克铜块,铜块的温度从80℃降低到20℃,如果铜块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问水的温度升高多少?(铜的比热为0.39×103焦耳/千克·℃)

试题详情

30. 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放出相等的热量后混合,则(   ).

A. 两者不发生热传递

B. 两者发生热传递,热量从水传给煤油

C. 两者发生热传递,热量从煤油传给水

D. 无法判断是否有热传递

试题详情

29. 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当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时(   ).

A. 若比热容不同时,比热容大的温度变化小

B. 若比热容不同时,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小

C. 两物体温度变化一定不同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