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9309  379317  379323  379327  379333  379335  379339  379345  379347  379353  379359  379363  379365  379369  379375  379377  379383  379387  379389  379393  379395  379399  379401  379403  379404  379405  379407  379408  379409  379411  379413  379417  379419  379423  379425  379429  379435  379437  379443  379447  379449  379453  379459  379465  379467  379473  379477  379479  379485  379489  379495  379503  447090 

7、财政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错误。过多的财政收入,会影响企业和个人收入,并最终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反之亦然。)

试题详情

6、财政收入代表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正确)

试题详情

5、在国家财政预算与决算中,财政收支平衡是最理想的状态。(错误。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

试题详情

4、国家预算就是中央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计划。(错误。国家预算一般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试题详情

3、财政收支平衡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错误。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试题详情

2、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错误。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则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试题详情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错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试题详情

命题视角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真题1   (2008年山东样题)十七大报告首
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般而言,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  )
A、  按劳分配
B、  按社会福利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试解]         

  [点评]从题干的阐释可以看出,财产性收入是凭借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故选C。

举一反三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的重点集中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上。考生在复习中要重点把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具体形式、原因和意义,备战2009年高考特别要注意结合十七大报告中关于财产性收入的阐述理解其意义。

命题视角
效率与公平

真题2  (2008年江苏政治卷第17题)在企业
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表明(  )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试解]         

  [点评]本题强调的是在初次分配中要注重公平,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因此A正确。B不符合题意,C强调的是效率,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C、D。答案为A。

举一反三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原则。解答时要注意准确理解题干的主旨,然后紧扣题意进行选择。有些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不一定符合题意,要坚持以干取支的原则,注意排除异项。

命题视角
财政的巨大作用

真题3  (2008年样题)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继续调整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节能减排和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这说明国家财政支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点向农村倾斜,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上述材料直接表明(  )
A、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
B、财政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C、国家财政支出是提高人民生活的保障
D、国家财政支出越多,社会保障支出越多
[试解]             

  [点评]从材料中不难看出,材料侧重于反映财政对社会保障发展的作用。AB项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项观点错误,财政支出的具体方向很多,因此,财政支出越多不一定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越多。

举一反三

  财政的巨大作用是财政与税收这一部分考查的重点,它既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考生要特别关注当前的公共财政政策,还要将其与国家宏观调控、稳健的财政政策有机地联系起来。

命题视角
税收的作用

真题4   (2008年宁夏文综卷第14题)维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止股市泡沫,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当股市增长过快时,政府可采取的调节措施是(   )
①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   ②降低利息税   ③上调股票交易印花税   ④扩大基金发行规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试解]               

  [点评]股票价格受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当股市增长过快时,可以采取降低利息税,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税等措施来抑制消费者的投资,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

举一反三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高考对其内容的考查常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因而,在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常考的知识点;税收的特征及其种类、纳税人和负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税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等。

试题详情

2、重难点分析

(1)第七课的重难点为: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对第七课的复习,应结合十七大精神来进行。十七大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这一理念变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机会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的制度,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等。

由于本课内容关系到民生问题,且与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关联度较高,因此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在复习时,要能围绕着收入和消费关系来串联知识。同时,也有必要将相关政策问题化,如为什么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什么?怎样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等。

(2)第八课的重难点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财政的作用

第一,关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要注意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财政支出的范围。

第二,关于财政的作用。首先把财政作用的基本观点牢记。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理解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二是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注意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关于财政政策:国家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使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政策。往往与税收、国债、公共投资有关。考虑到改善民生、重点建设、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各项工作都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还会比较大,所以需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关于货币政策。我们要注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常是指适当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扩大信贷规模和增加货币供应量。

中国人民银9月16日释放出市场期盼已久的放松信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近4年来首次下调一年期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更是近9年来首次下调。此举表明央行已释放出放松货币政策信号,对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别化调整体现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原则,对促进“三农”、中小企业发展及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国积极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继续恶化、外需减弱带来的负面影响,减缓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确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中国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重大调整,意在“促进投资、保持增长”。中国人民银行10月8日决定,自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也相应调整。这是自1999年底起,央行近9年来首次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自2002年2月起,央行6年来首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3)第九课的重难点为:税收的基本特征、个人所得税、税收的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高考对税收的考查,往往以国家新出台的税收政策或相关法律为背景,来考查对税收的基本特征认识,以及税法新政带来的影响。

关于个人所得税,要注意个税起征点调整带来的影响。

关于税收的作用,教材只讲了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对于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对于国家职能的实现,对于人民利益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复习时应适当补充它的调控、和监督作用。

试题详情

07、08年高考在“个人收入的分配”部分主要考查了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析、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在“国家收入的分配”部分主要考查了财政支出、财政作用等;在“征税和纳税”部分主要考查了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作用、个人所得税、依法纳税等。

09年高考备考中要高度关注教材修订的内容,这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促进社会公平”、“财政作用,尤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保增长、促发展”中的作用有考主观题的可能。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