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6  12  16  18  22  24  28  30  32  33  34  36  37  38  40  42  46  48  52  54  58  64  66  72  76  78  82  88  94  96  102  106  108  114  118  124  132  3002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

Ⅰ。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2.  理解和识记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3.  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

4.  掌握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

培养识别并解释细胞及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图的能力;

1.  培养根据图解或通过自学,记忆生物结构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细胞结构的整体性,培养学生事物都是联系的观点。

Ⅱ。重点和难点:

1.  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2.  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

3.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Ⅲ。教学环节:

复习:

提问:

1.  什么叫原生质?它可以分化为那几部分?

2.  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什么?细胞

讲授新课:

一.细胞分类的根据:根据                       的不同,楞将细胞分为:

阅读课本,填写下表:

细胞类型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1―10微米)

较大,(10―100微米)

细胞核

无真正的细胞核,因为无核膜

只有核区

有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器

只有分散的核糖体

都有

染色体

无,只有DNA无蛋白质

生物类型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常见生物

细菌,蓝藻,支原体,放线菌

沙眼衣原体

大多数常见生物

说明:

1.  注意区分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原生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单细胞生物,但是属于真核生物,而不是原核生物;

2.  蓝藻和单细胞绿藻的区别;

3.  要和单细胞的真菌相区别;

4.  病毒和类病毒都不是细胞生物,所以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

5.  如何识别带有“菌”字的生物是细菌,凡是带有“杆”“球”“螺旋”“弧”字的都是细菌,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乳酸细菌等等。

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区别:

观察工具         

放大倍数

所见结构

光学显微镜

几十至几千倍

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等

电子显微镜

几千至几十万倍

细胞内膜的结构和细胞器的结构

说明:

1.  在光学显微镜下,对于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时能见到很大的大液泡,但是见不到细胞膜,因为它紧巾在细胞壁的里面,只有在发生质壁分离时才能见到;

2.  对于叶肉细胞中可见到梭形的叶绿体;;

3.  对于动物细胞,只能细胞质和细胞核,同样因为细胞膜紧贴在细胞质的外面。

例题:

在用高倍镜(400倍)下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见到的细胞结构是:(  )

A. 显微结构 B.亚显微结构 C. 分子结构  D. 宏观结构

三.指导学生识图,并比较真核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要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要能达到比较熟练地掌握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

1.  通过两图比较,首先从整体上认识细胞的显微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  然后分清细胞器的形态,分布,以及细胞核的基本结构的组成;

3.  通过观察,比较两图,分清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1)       相同点:

共有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共有的细胞器: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核糖体四种。

(2)       不同点:

高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质体),大液泡;

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

注意:

要分清题目中所给的是细胞器还是结构。

 

比较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

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有中心体

四.细胞膜

 (一)。位置:

真核细胞的细胞质的最外面。

(二)主要化学成分:

      蛋白质和磷脂分子

  (三)结构模式:

       1.磷脂双分子层:位于细胞膜的中间层,实际上包括两层磷脂分子。

                                                              亲水基团

                             

                                                               疏水基团

          

注意:

(1)       一定要表示出是两层磷脂分子,绝对不能说是磷脂双分子,或者两个磷脂分子。

(2)       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思考题: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双层?

把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展开在水面上,其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2.  蛋白质分子:(可分为两种)

糖 蛋 白:又称为糖被,位于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即镶在膜的表面。

运输蛋白:和磷脂分子的位置关系可以相互转化,

          附着      嵌入      贯穿

指导学生分析三种位置关系的转化过程。

3.  结构特点-----流动性

 实验验证:

 用红色荧光染料来给人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染色,用绿色荧光染料给老鼠的细胞膜的蛋白质染色,把人和鼠的细胞进行融合,融合后的细胞一半(人的细胞)呈红色,另一半(老鼠的细胞)呈绿色,然后放入37度的环境中培养40分钟,结果发现两种颜色均匀地分布在细胞的表面,这说明:                                           

  思考题:

 白细胞能吞噬绿脓杆菌,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可以伸出伪足,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5 。作用:

(1)    物质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都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生理特性: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

即: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颗粒和大分子物质:内吞和外排

Ⅰ。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出入方式   

浓度走向

载体

耗能

实        例

自由扩散

由高到低

不要

不耗

O2、CO2、甘油、乙醇、苯

主动运输

由低到高

消耗

葡萄糖进入细胞,吸收离子等等

说明:

1.  由于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和主动运输相对地称为被动运输;

2.  一般气体叫扩散,液体叫渗透;

3.  自由扩散的原理有两种,一种是溶于膜上的磷脂分子中而通过,如一些脂溶性物质,所以脂类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由于磷脂分子的两极是一极是亲水性的,另一极是疏水性的,所以疏水性物质也较易通过。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膜上的小孔进行扩散,如亲水性分子和离子。

4.另外一些不能依靠以上方式进入细胞的物质则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进出细胞,即协助扩散或者叫易化扩散,它们需要载体的协助,如葡萄糖进入人体内的红细胞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纵轴代表运输速度               横轴代表浓度梯度

协助扩散的速度除了要受浓度差影响外,还要受到载体数量的影响。

思考题:

 

 

 

 

 

   A           B                    A         B

  浓度不变:                         在人工膜中嵌入了葡萄糖通透酶,

说明:                               说明:                      

5,  主动运输:

1)基本特征:

(1)    需要载体;(2) 消耗能量。

 所以凡是影响能量产生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用氰化物抑制ATP的形成,则严重影响主动运输过程。

2)意义:

能够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所以对于对于维持活细胞各项生命活动非常重要。

Ⅱ。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

一些大的颗粒不能通过以上的方式进出细胞,它就通过内吞和外排方式进出细胞,如: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可以吞噬细菌等其它食物颗粒;

人体白细胞可以吞噬细菌、细胞碎片和衰老的红细胞;

一般 把吞入颗粒叫吞噬作用,而吞入液体则中胞饮作用。

外排也是如此,如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把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人体内细胞自身合成的一些大分子物质如酶原,也是通过外排作用而排出的。

(2)    信息传递:

体内激素、神经递质和某些药物对细胞代谢的调节作用原理都是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的,它们并不进入细胞内,而是先作用于细胞膜上的一些特殊的蛋白质,使其构象发生改变,并激活另一酶蛋白的活性,然后催化细胞内的ATP变为环腺苷酸(c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进一步催化细胞内各种酶系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调节细胞的代谢,产生一定的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

(3)    细胞识别:

 糖蛋白就是属于起到这个作用,在器官移植上就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    免疫:

有的膜上的蛋白质是具有个体特异性的抗原蛋白质,对生物体能起到免疫作用。

 细胞壁:

  通过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我们已经知道它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1.  位置:

植物细胞的最外面。

2.  成分:

纤维素和果胶

3.  作用:

支持和保护植物细胞。

Ⅳ。教学总结:

归纳总结,并完成课时练习。

Ⅴ。教学后记:

试题详情

第五单元     遗传和变异

讲座人:丹徒县大港中学  纪桂发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DNA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及DNA的复制,描述DNA、基因、染色体、染色单体之间的关系;

2、  知道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3、  运用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原理和伴性遗传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了解遗传工程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成果,能用已学的相关理论,对其加以分析和理解。

5、  能运用已学的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设计简单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或其它遗传育种方案,解释育种的原理,预计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及实践意识、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  DNA的结构与复制、功能的关系是重点内容;

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本单元的难点内容之一;

3、  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及其理论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遗传育种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实验过程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能力是本单元又一重点及难点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讨论、研究、交流、训练相结合;

2、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如:录像、投影仪、多媒体等)

四、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分配

第一章             生物的遗传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

1、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1)    分析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上所起的作用。

(2)    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的分析,理解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3)    帮助学生理解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关系,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2、  理解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特点)

3、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介绍(投影片介绍)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过程、结论、应用

(2)        细菌的转化实验:

过程、结论

4、  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明

  过程、结论

5、  课堂练习及答疑辅导。

6、  课后练习、巩固。

 

二、DNA的结构和复制(第二课时)

1、  DNA的化学结构:

着重介绍脱氧核苷酸链的形成。

2、  DNA的空间结构:

帮助学生理解其结构特点

(1)            DNA分子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及碱基对的排列特点;

(3)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  DNA分子的特异性:

(1)            不同生物的碱基比率(A+T/C+G)不同:

(2)            4n(DNA分子的多样性)

4、  DNA的复制

(1)            复制时间:

(2)            复制过程:

(3)            复制条件:

(4)            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特别注意在此举例,巩固。

     例:某双链DNA分子共有含氮碱基1400个,其中一条单链上

      (A+T):(C+G)=2:5,问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共需游离

        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C)

         A、300个   B、400个    C、600个    D、1200个

5、  课堂练习及答疑辅导

(课后再以类似及相关习题加以练习、巩固)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三课时)

1、  基因的概念

2、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3、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可配合录像进行复习)

(1)        DNA的功能

(2)        转录

(配合例题)

(3)        翻译

(4)        中心法则

(5)        遗传密码

4、  课堂练习及答疑辅导

5、  课后复习、巩固

 

单元练习及讲评(遗传的物质基础部分)2课时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

1、  这段内容复习时可先回顾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说明减数分裂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遗传规律的关系。

2、  介绍孟德尔和他的科学成就,说明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取得成功之间的关系。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第六---七课时)

1、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

在此复习过程中回顾一些概念,强调遗传图解的规范化书写。

2、  基因的分离规律在实践上的应用:

3、  课堂练习、答疑、个别辅导。

4、  课后复习巩固及练习。

5、  设计遗传实验方案或调查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并作理论分析。课上再作交流。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第八----九课时)

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概念复习、理论分析,正、反交的科学依据

2、  自由组合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当等位基因的对数为n时:F1`产生的配子种数:2n

                        F2的表现型种数:2n

                                         F2的基因型种数:3n

                                         F2的表现型之比:(3:1)n

3、  例题分析及随堂练习:

4、  课后练习及复习巩固。

5、  设计某一遗传实验方案(如:杂交育种),并交流。

 

第三节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第十课时)

一、性别决定:

1、  概念:

2、  生物的染色体

A、性染色体

B、常染色体

3、  性染色体的类型;

4、  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

二、伴性遗传:

1、  概念

2、  举例

3、  练习巩固及答疑辅导

4、  课后练习及交流、讨论

 

第二章   生物的变异(第十一课时)

一、           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

1、基因重组

2、基因突变

3、染色体变异

二、基因突变:

1、  概念:

2、  突变的类型及举例:

3、  突变的意义:

4、  突变的原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分析)

5、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三、染色体变异:

1、  染色体结构变异

2、  染色体数目变异

3、  染色体组

4、  二倍体和多倍体及单倍体(强调非单个染色体组)

四、课堂练习及答疑辅导

五、课后复习、练习巩固。

六、设计一单倍体或多倍体、育种的遗传图解,并交流。

 

           第五单元练习及讲评(第十二---十三课时)

试题详情

Unit 21     Karl  Marx 

1. How are you getting on with your English lessons (/ teacher )?

  I’m getting on quite well with my English lessons ( / teacher ).

   get on /along ( well / badly ) with sb. / sth.

 

2. My grammar is improving, but I find idioms and useful expression hard to learn.

 1 improve  vi.   My handwriting is improving. (=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Your English has improved a lot this year.

             vt.   He started to work hard to improve it. (= to make it better.)

You must improve your pronunciation.

 2

  S    +   V   +   O   +   C 

  I      find   this story    interesting.

  I      find    the text    easy to read.

 Marx   made   London    the base for his revolutionary work.

  He    found     it       important to study the situation in Russia.

 

--- How did you find the movie last night? ( What do you think of … ? )

--- Oh, both interesting and instructive.

 

3. own   ( Be careful! We can not use “own” after “a” or “the”. )

  Jack has his own car.       Jack has a car of his own.

I have my own room ( for me and nobody else).

… they shouldn’t translate everything into their own language.

… they should try to forget all about their own.

on one’s own alone  ; without help

She lives on her own.

I can’t move this box on my own --- can you help me?

 

 We don’t own our flat --- we rent it.

 Here comes the owner of the shop.

 

4. A man was walking through a wood and he came across a woodcutter.

1 wood

U n.  This house is made of wood.

      We need some wood to make a fence.

       a piece of wood

C n.   ( a big group of trees, smaller than a forest )  小树林

        It was lovely walking in the woods.

        The path goes through the wood ( woods ).

  woodcutter     ;     a wooden box

2 walk through a wood / the woods

walk across the square

3 come across  (= run across ) :  meet or find sb. by chance

I came across an old school friend in Oxford Street this morning.

 

5. cut down

1 use, do or buy less of sth.

   If you want to lose weight, cut down on the amount of food you eat.

   cut down on smoking / sweets

2 cut sth. so that it falls down

   The apple tree was dead and he cut it down.

 cut up :  break sth. into pieces with a knife or scissors, for example

 

6. Match the problems and the advice in the form below.

  match   v.

1 ( 在 … )与 … 匹配、 成为 … 的好对手

No one can match her in knowledge of classical music.

   2  (与…) 匹配

Her clothes don’t match her age.

        I want a tie that will match ( with ) this suit.

        The tie and the suit don’t match.

   3  使… ( 和… )交手(/ 比赛 )

He matched his dog against his neighbor’s in a race.

n.   1 a box of matches       matchbox

       He struck a match and lit his cigarette.

    2 a football match  ;   a boxing match  ;  win a match

 

7. Karl Marx was born in Germany, and German was his native language.

 

  They are Germans. They’re from Germany. They speak German.

 

  one’s native language = one’s mother tongue  :母语

 

  one’s native land / country /town /…

  They are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they can speak English very well.

 

8. When he was still a young man, he was forced to leave his homeland

   1(= As a young man )                      for political reasons.

   2 force sb. to do sth.  :   be forced to do sth.

( make sb. do sth.   :   be made to do sth.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 reason (why she was late for school) was that she missed the bus.

The reason ( ___ _____ she was late for school was that ….

The reason (_________ she explained to us ) was unthinkable.

4 political leaders  ;  political activities  ;  political reasons

We study Chinese, maths, English, politics and so on.

 

9. before long ; long before

  My grandfather died long before I was born.

  He said that he had seen the film long before.

  I haven’t seen the film so far, but I’ll see it before long. ( = soon )

 

10. He made such rapid progress that ….

 1 make progress

     With the help of my English teacher, we’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our English studies.

   The science of computer, _______ rapid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science.

    A. which     B. to which     C. with which      D. in which

 2  such … that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 … that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ch a big room           =  so big a room

    such clever students

    such fine weather

                               so many books

                               so much money

                               so few apples

                               so little water

 

   Can you imagine ______ little animals can eat _______ much rice.

    A. so ; such    B. such ; so      C. so ; so     D. such ; such

   

11. praise  v. / n.

     She’s a top student in our class and has been praised for several times for her hard work.   ( praise sb. for sth. )

   The book has received a lot of praise.

   Praise makes good men better and bad men worse.

   Engel’s praise had greatly encouraged him.

 

12. encourage : give sb. hope or help so that they do sth. or continue doing sth.

      encourage sb. to do sth.  

   We encouraged to write a book about his teaching experience.

   Tim’s parents gave her a lot of encouragement when she was taking her exams.

 

13. go on  ;  go on with sth.  ;  go on doing sth.  ;  go on to do sth.

   We were all tired out , so we couldn’t go on.

   I couldn’t finish my homework, so I have to go on with it tomorrow.

   He sipped tea and went on with the story.

   He went on talking as if nothing had happened.

   After he finished cleaning the house, he went on to do his homework.

 

14.  sure

l        ( be sure + 从句 )

I’m sure ( that ) smoking hurts you.

I’m not sure where he lives. 

l        ( be sure about  / of …)

I think he lives at No. 23 West St., but I’m not quite sure about the number.

( Marx was not too sure about two things --- the grammar and some of the idioms. )

Not being sure of the word, I turn it up in the dictionary.    

l        ( be sure to do sth. )

If you study hard, you’re sure to succeed.

l        I’m quite sure of myself.

l         They will leave tomorrow for sure. ( 肯定地、有把握地 )

l        There is only one sure (有把握的)way to succeed.

l        Make sure that all the lights are off before you leave the classroom.

l        Have you made sure of the times of the trains?

 

15. In the years that followed( = In the following years ), Marx kept on studying English and using it.

 

16. in the 1870s     in the1990’s

   in one’s teens  ;  in one’s twenties / thirties / forties / fifties /sixties …

 

17. give sb. some advice on how to do sth.

   Our English teacher always gives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  advice  v.   / n.    )

 

18. translate … into … ( put … into … / turn … into … )

 Please translate this sentence into English.

 They say that the boo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lready.

 The book is said to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lready.

 

19. go to high school       ;   continue one’s studies at a university

   receive a doctor’s degree  ;  housing problem of the poor people

 

20.support ( v. )

   1 say that you think that sb. or sth. is right or the best

Everybody else said I was wrong but Paul supported me.

   2 help sb. to live by giving things like money, a home or food

She has three children to support.

   3 hold sb. or sth. up so that they do not fall

The bridge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support heavy trucks.

   Thank you for all your support. ( n.)

 

21. It closed with words ….

   He closed his speech with a quotation from the Bible.

   The story ended with the hero’s death.

   When we learn we begin with ABC. When we sing, we begin with 1 2 3.

  The teacher began his lesson with an interesting story.

试题详情

第七课时

 

教学课题:货币的职能

课    序:第一课第二节第7教时

教学目的:

1、学生能识记货币的职能,货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和价值关系,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的关系;货币的职能和货币的本质关系。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货币的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和价格

教学难点:价值和价格,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货币?其本质是什么?

2、列举现实经济现象揭示货币的职能

 

二、新授

思考:什么是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与职能有什么关系?

(一)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1)含义: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

(2)作用:衡量商品价值大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3)依据:货币有价值,这是由其一般等价物决定的。

(4)意义:货币是财富的象征,衡量国家经济的主要指标也是以货币来表示的。

(5)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①忆一忆: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看,商品的价值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偶然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

②两种表现形式

A交换价值

                            =

商品   =   商品

价值      交换价值

思:斧子的价值由什么来体现?为什么?在这里羊起什么作用?

商品的价值由另外一个商品来表现,即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B价格                      =

 

                      商品  =   货币

                      价值      价格

思:斧子的价值由什么来体现?为什么?在这里货币起什么作用?

商品的价值由货币来表现,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叫价格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C价值、价格、交换价值关系

                 决定

       决定              

价值            交换价值          价格

      表现形式    G前            G后

 

(6)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要现实的货币(价格表显示)

(7)看一看:货币的计量单位

2、流通手段

(1)两种商品交换的形式

①                                

                =                    这是一种什么交换?它要不要媒介?

        商品   ――   商品

 

②                                          这是一种什么交换?它有没有媒

                =              =           介?货币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商品  ――  货币  ――   商品   

 

(2)比较:

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前者是物与物的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它不需要媒介;后者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前者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后者则是在货币产生后

•前者是买卖同时进行的,双方同意就可成交;后者买卖在时间、空间上都是分离的

 

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上讲的,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讲的,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即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

(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需要现实的货币(例如购买商品)

(4)看一看:货币的发展史

 

(二)其他职能

3、贮藏手段

(1)含义及依据

(2)必须是足值的货币,也就是只有金或银才能执行

(3)疑1:今天我们的存款并不以金或银来储存该如何理解?

疑2:市场上的金银饰品价钱一般较贵,人们也把它当作黄金或白银一样贮藏起来,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呢?

 

4、支付手段

(1)含义及作用

(2)简要了解支付手段的产生过程

 

5、世界货币

(1)含义

(2)作用(举例说明)购买、支付、转移

 

(三)小结

1、  货币有哪几个职能?基本职能是什么?

2、  想一想:货币的五个职能的共同本质是什么?

 

试题详情

《价值规律的作用》教案

 

教学课题:价值规律的作用

课    序:第一课第三节第2教时

教学目的:

1、掌握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依据

2、能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3、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能力

教学重点:价值规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教学软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练习:材料分析:

80年代初,我国彩电生产线只有几条,彩电价格非常高,16英寸的彩电价格达5000元左右,成为非常昂贵的家庭耐用消费品。80年代末,我国彩电生产线迅速增加,达100多条。从1996年开始,彩电行业每年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价格大战。而进入2000年,价格更是一天一变的"跳水"。2000年6月9日,九大彩电巨头聚会深圳,签定彩电"限价联盟",但是还是打不住地跌,21英寸彩电早以跌破1000元大关。
(1)彩电价格迅速下跌的原因有哪些?
(2)彩电巨头的“限价联盟”为什么会失败?给我们说明启示?

答案:

(1)彩电降价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彩电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使彩电价值降低,价格必然要降。(价值决定价格)但是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彩电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厂家、商家不得不降价促销,减少库存的损失。

(2)而限价失败,说明价值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违背价值规律的"限价"行为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

 

3、要按价值规律办事,就要了解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如何起作用的?

 

二、新授

(一)价值规律作用之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

1、材料分析:商场如战场,

80年代初我国彩电生产线只有几条,价格非常高,16英寸的彩电价格达5000元左右。80年代末,我国彩电生产线迅速增加到100多条,而现在愈演愈烈的彩电价格“跳水大战”使一些中小企业伤痕累累,纷纷宣布破产。针对目前城市空调市场的大片空白,国内许多彩电企业转行做起了空调。

回答(1)80年代至今,彩电行业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一些彩电企业为什么改行做空调?

2、运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分析价格变化是如何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的。

价格上涨        获利增加         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

                               (资源流入)

供不应求        生产缩小         获利减少         价格下降

              (资源流出)

3、分析课本材料中价值规律如何调节苹果生产的:

数量少   株价涨    高收入   投巨资   数量多    株价跌    收入低   转产

 

3、想一想: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实质上就是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

4、名言解析:马克思关于价格高低和资本流入、流出关系的分析

5、调节作用的意义

6、价值规律是一根指挥棒

 

(二)价值规律作用之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1、材料分析:从2001年4月开始的彩电价格大战是由一家名叫“长虹”的彩电巨头挑起的,然后是康佳、厦华、熊猫等彩电价格大幅度下降,很多实力弱小的小厂在竞争中淘汰出局,被兼并或破产。从1988年以来,“长虹”先后建起了17条彩电装配线,安装了大量先进配件生产设备,在管理上,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整个公司从领导到职工,根据自身岗位要求,苦练内功,提高了整个公司人员的素质。近几年,重视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长虹”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国内销售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彩电业的“龙头老大”。

思考:(1)长虹为什么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你认为在长虹发展中的重要经验是什么?并请您简要分析?

(3)彩电价格大战的实质是什么?劳动生产率的大战

2、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分析价值规律为什么能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1)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3、议一议:

4、名言解析: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5、价值规律是一条鞭子

 

(三)价值规律作用之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1、思考:彩电价格大战对各类企业的影响。导致企业优胜劣汰

2、材料分析:我们都知道“容声”这个品牌,说到“容声”,人们自然想起“科龙”旗下的容声冰箱,其实在80年代初,“科龙”仅仅是容声的一个分支小厂,然而,在竞争中,科龙迅速崛起,而容声却丧失了优势:产品老化、管理失控、市场萎缩,自1997连年亏损。

思考:竞争为什么使企业出现分化?

3、运用价值规律的内容分析价值规律为什么会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4、这个作用是第二个作用的延伸

5、价值规律是一把筛子

三、小结

1、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及其共同点:合理配置资源

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之间的关系

3、要尊重价值规律并能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练习

1、辩析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2、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据有关专家预测,2001年全国空调产量约2000万台,按空调销量增长20%计算,实际销量在1500万台左右,供求严重失衡,一些企业不得不面对500万台的过剩黑洞,这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

材料二:今年年初,春兰集团将其40种规格的空调降价,这一惊人之举给市场带来了一片此起彼伏的降价之声,长虹、乐华等争先恐后表演“跳水”,掀起了一场猛烈的“降价风暴”。

(1)联系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2)如果你是一位空调生产厂商,面对降价风暴应该怎样做?

试题详情

[科目政治

[年级初一

[章节第十课

[文件第十课 陶治高雅情趣.doc

[标题第十课 陶治高雅情趣.doc

[关键词教案

[内容

第十课 陶治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情趣。情趣主要表现为生活情趣,生活中处处有情趣、科学的情趣。通过学习要使学生理解,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高雅生活情趣,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利开拓眼界和开发智力、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要注意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在社会生活中陶冶高雅情趣。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要学会区分精神生活中的高雅生活情趣和庸俗生活情趣,并且提高分辨能力,在比较高雅生活情趣和庸俗生活情趣表现的基础上,加深对高雅情趣意义的理解。通过学习,在现实生活注重培养自己陶冶高雅情趣的能力,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能力。

3.觉悟目标

结合课文知识,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识别高雅情趣和庸俗趣的能力,从而区分两种情趣,自觉抵制庸俗的、不健康生活情趣对个人的影响。自觉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发展志趣,陶冶情趣。

[教学重点]

(1)生活处处有情趣。

(2)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

(3)高雅生活情趣的意义。

(4)丰富文化生活,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

[教学难点]

(1)情趣是多种多样的。

(2)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

(3)高雅生活情趣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4)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开始。

[课时安排]   4课时(加一课活动课)


[知识结构]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早年,中国的一位学者任校长时,曾赠给毕业生三味“药”,即“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告诫毕业生在面对社会现实、实现人生转折时不断进取。其中“兴趣散”意即发展一点专业以外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以使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保持兴趣爱好,发展兴趣爱好,不仅有全面发展的意义,而且能增加生活的勇气和快意。“兴趣散”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你体味到人生的愉悦,从而使你潜心于创造和奉献之中。

中学时代是充满幻想的时代,中学生的情趣是多种多样的。中学生的情趣与他们的个性品质、修养、理想、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讨论情趣这个问题,对中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具有意义的。

一、生活处处有情趣 (板书)

中国的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美在人类实践中、在其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存在形态,我们具体可以把它分为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三种。

所谓自然美,泛指自然物的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美的现象形态。如自然界中的日月星云、花鸟虫鱼、园林风光、江河湖海、森林大地、巨石闲草等,都可以构成审美对象,从而激起我们的审美反应并满足我们的审美要求。

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有浩翰的江河,恬静的湖泊,巍峨的山峰,青青的草原;有郁郁森林,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稀有矿藏。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秀河山,装点着多少壮丽的风光,流传着多少优美的传说故事,蕴蓄着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汲取不尽的多少画意诗情!

请读一下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吧:(可让学生朗读)

(初一年级语文第一册书课文。略)

所谓艺术美,是人类专门以美为目的创造出来的一种美。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等等,是人类创造的堪与社会美、自然美抗衡的最高审美样式。俄国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说:“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艺术美并非现实美的简单的原版复制,而是经过艺术爱的集中、提练和再创造使它的某些特征更加突出和鲜明,把分散的美化为集中的美,把局部的美变为整体的美。如:《天鹅湖》中的四只小天鹅的舞蹈,固然采用了一些天鹅的造型,但更多的是艺术家运用舞蹈的形体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鲁迅的《阿Q正传》,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提练出阿Q的形象,使阿Q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身上的一种病态。

这里特别要提到,知识包含着美。关于知识美,也有人称之为科学美。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晶,是人的精神的产物。

所谓社会美,是美的最直接、最深广、最常见的形态。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实践是社会的主体,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感性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社会美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社会美首先包括人的美。人的美可分为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素质美。

总之,人们绘制着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生活中有许多新鲜的、美好的事物,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情趣,并且反映在人们的心理、思想、情感之中。

1.生活处处有情趣 (板书)

何为情趣?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带有指向性、持续性的心理倾向。体现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

人们的爱好、兴趣愈广泛,人们的生活就愈加丰富多彩,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也就会愈加深刻,人们就会对生活愈加产生浓厚的情趣,人们也就愈加热爱生活。即使是生活中最黑暗的时刻,也一样能找到心灵的安慰。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小萝卜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放飞了一只蝴蝶,以他那童真的稚雅,憧憬着美好的末来。第二次大战后,一个叫沃尔特斯的美国人在法国巴黎的大待上看到一片片瓦砾、废墟,很担心地问当时美国驻巴黎办事处主任哈里曼说:“你看他们能重建家园吗?”“能,他们能做到”。“什么东西使你这样肯定呢?”沃尔特斯问题。“你看见他们的地下室里的桌子上放着什么东西吗?”“放着一盆花”。“对!”哈里曼很有信心地说道:“任何一个民族,当他们处在这样一个凄惨的境地,还能想到在桌上摆设一些花,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提问:那么人们是如何从对生活的浓厚兴趣,发展成为志趣最终形成丰富多样的情趣呢?

2.情趣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

(1)人们丰富多样的情趣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的观察、认识、欣赏之中。

法国绘画艺术大师柯罗,在他的朋友劝他结婚时,曾风趣地回答说:“我惟一的爱人是大自然”。这不仅表明了画家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而且也说明了大自然的美是怎样地征服着人们的心。

有一首名为《天然图画》的抒情歌曲

轻轻的雾,淡淡的云,

云雾环绕罗汉松。

闪闪的露,潇潇的雨,

雨露撒尽翠竹丛。

仙鹤飞来了,落在青城山,

人们上山了,漫步走入“画卷”中。

潺潺的水,清清的泉,

泉水流像弹琴声。

红红的花,绿绿的草,

红花绿草是仙境。

白鹭飞去了,五里一徘徊。

人们下山了,画卷留在记忆中。

的确,正如这首歌词所说,当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仿佛进入了画境。你看:这里有昼夜晨错的递变,有一年四季的交替;这里有明媚的阳光,有皎洁的月色;这里有盛开的鲜花,有成熟的硕果;这里有风雨雷电,云雾白雪,有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奇花异卉;这进而有巍峨的山峰,起伏的山峦,恬静的湖泊,浩瀚的江河。大自然为我们创造了多么美妙的环境啊!

自然风景之美就在于它能从形象的整体上给人以综合的无比丰富的欣赏感受,如空间感,运动感,生命的繁荣、多姿多彩,音响颜色的丰富、流动、和谐、变幻,都是美不胜收、无经伦比的。空间感是指自然界巨大的空间体积能给人一种雄伟壮阔的美感,如古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杜甫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讲自然界无比开阔的广大空间形成的自由自在、居高临下的感觉。运动感是指自然界飞动流逝,富于变化的景色,使人受到感染、启发,或是得到精神上鼓舞。如杜甫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为苍狗”。王维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生命的繁荣和多姿多彩,是指自然界动植物的一派生机,使人感受到生的愉悦。如毛泽东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由此可知,正是随着人的感觉能力的丰富和提高,自然便不只是人们的生产对象,而且成为人们娱乐欣赏的对象。从娱乐欣赏的角度来看,自然界中一切以形象表现出来的与人们向往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特性就是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美的一种暗示和象征。比如,屈原的《橘颂》里,生动地描绘了橘的形象:“后皇嘉树”(天地间美好的树木),“绿叶素荣”(碧绿的树叶,洁白的花朵),“精色仙白”(鲜明的色泽,白色的内瓤),“独立不迁”(挺拔直立,欣欣向荣的精神永不变更)。由于诗人认为橘具有与伯夷(殷末人,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下)一类人物的高尚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认为橘很美。现实中,人们也常常利用自然景物的形象,来显示和表现人的品质美和社会生活美。例如毛泽东称颂续范亭同志:“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正由于“云水”、“松柏”这些自然物具有与社会生活中革命志士的崇高“襟怀”、“气节”之美相类似的特征,所以毛泽东才用它来赞美革命烈士续范亭的崇高品质。因此可以说,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自然景物具有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美相类似的特征。人们欣赏自然景物时,通过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感到它具有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美相类似的特征时,就认为这它是美的。

年轻的朋友,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吧。无际的原野,能开阔你的眼界;叮咚的泉水,能洗涤你的心灵;壮丽的河山,能陶冶你的性情;名胜古迹,能丰富你的知识。旅游,使你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你感到大自然的亲近,使你更强烈地体会到祖国的可爱。

(2)人在碡相交往的社会生活中,也会产生丰富的情趣。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汲取养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一般来说,我们每周工作、学习五天,一年便有104~105个双休日。这样算来,一个人倘若活到70岁,就要度过7 300个休息日,恰好相当于两个年代。两个年代在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然而对于人生旅途来说,却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路程,它占了人生的七分之二。正是:几何人生七比二,看来寻常不寻常。怎样科学地度过这一段宝贵的时间,使它过得更有意义,充满情趣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生活是美好的,是充满七色阳光的。人们的情趣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有人讲究修身养性,不断陶冶着自己的情操;有人喜好种花赏花,寸土之隅,可讴田园牧歌;有人喜好旅游,跋山涉水可炼胆识;有人喜好池旁垂钓可修性格之柔;有人闲暇之余喜好弈棋,操练着聪明的游戏、智慧的体操;有人喜好感受音乐、舞蹈的魅力;有人喜好集邮,方寸之内,可览五洲;有人喜欢谈天说地,知音畅叙可激发智慧火花;有人喜好健美及修饰自己,仪态自然,富于情趣等等。这些,既调节了生活,又获得了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3)情趣的丰富多样,表现在人们生活在不同时代,情趣也会有时代的差异。

其实,用辩证的观点看,对美的事物人们的感受具有共同性,如:对万里长城的雄姿、千亩良田的景色,灿烂的阳光、皎洁的月色、辽阔的星空、蔚蓝的大海;对末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对友谊爱情的渴望等。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再加上民族和阶段的因素,导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对事情的美感存在着差异。(见书第58页两首咏梅诗的比较)

美感有时代性特点。也就是说人们的审美感受和生活情趣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差异的。原始民族欣赏动物的美而不欣赏植物的美,尽管他们生活在遍地芳草鲜花的环境里,这是由他们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许多同社会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自然对象才逐渐成为人们审美感受的对象。

最后,情趣的丰富多样还表现在,即使同一个年代,由于各人的生活、道德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别,情趣还是会有很大的差异的。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的情趣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美感的个别性不仅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段之间,就是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阶段内部,不同的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也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个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贵族和农民对于“美女”的标准不同,农家少女参加劳动,体格健壮;上流社会女子弱不禁风。这两种美女的表现形态就是阶段的差异造成的。

为什么同一时代,人们的情趣会有所不同?

由于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经验,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不同,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趣味有高低、文野之分,因而形成了审美感受的个性差异。审美趣味与人的后天修养有直接的关系。

一般来说,心境是一种情绪状态,心境的不同也会造成审美感受的差异。如果一个人处于欢快的心境下,就会对事物形成愉快的感受。早在我国宋代,一位诗人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说的是,一个人若心情愉悦,就会特有兴趣地欣赏四时风景:春有百花,秋有明月,夏有凉风,冬有白雪。实在是各有风光,时时皆是好时节,无时不可爱啊!倘若一个人对生活失去兴趣,则再美的春花秋月,再怡人的东风西雨都会使它烦恼、揪心,充满哀愁,生活乏味。五代的李煜就发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固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生活无限伤悲的感慨。所以,兴趣对于生活的第一个意义,在于体验到生活绚丽多彩,情趣盎然。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

在我们同学中,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人喜欢数学,有人喜欢文学,有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有人喜欢动手、动脑,有人能写善画,有人善于表演等等。为什么大家生活的环境差不多,生活水平差不多,所受教育也相似,甚至是一个家庭中的同胞兄弟,而表现出来的个性、爱好、兴趣会不同呢?经了解调查不外乎两类原因:一类是受环境的影响。是指所在班集体和亲近的人创造的氛围。另一类是受教育的影响。主要指老师和家长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表现在因老师、家长在关键时期的一句话或一件事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上,而这句话或这件事可能在孩子幼稚、单纯的心灵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影响他的爱好和兴趣,影响他才能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关键时期指小学四、五、六年级到初一、这是一般情况;个别的神童或大器晚成者除外。 这个阶段,有多种兴趣。教育者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以及受教育的程度、周围环境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情趣是会发生一些变化的。

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处处有情趣。人们丰富多样的情趣表现在对自然、社会、艺术的观察、认识、欣赏和体验之中。人们的生活情趣有着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和民族性,由于人们生活的条件和生活的环境不相同,在审美的感受上也存在着差异。

巩固新课

1.你有哪些生活情趣?对你的学习生活和能力的培养有什么影响?

2.在你的生活阅历中,有哪些难以忘怀的自然美景、社会美景和艺术美景?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请几位同学说说上节课的思考题。

[导入新课]

生活,不仅因为有严肃的人生而变得庄重,也因为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变得斑斓多姿。假如生活,只是吃、喝、睡,那是乏味的;假如人生,是一根时刻绷紧的弦,那也会令人窒息。生活中,当然应该有事业,同样,生活中也应该有业余爱好。如果说,前者是生活的主色,那么后者无疑是不可缺少的辅色。

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有没有兴趣爱好,是大不相同的。怀有浓烈的兴趣爱好,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可爱,可以化为精神的欢悦,反之,是难觅生活之乐趣的。

多种多样的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分。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情趣才是高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是庸俗的?它们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人们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二、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 (板书)

(请学生看第59页第二框题)

1.健康的生活情趣 (板书)

现在说到人的健康不仅仅是人的肌体的健康,它包括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七色阳光”,增添生活的乐趣。生活犹如大海,有时波浪滔天,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是阳光明媚的晴天,有时又是布满阴云的雨夜。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一些情趣爱好,可以放松自己,起到调剂精神的作用。马克思喜欢音乐;恩格斯爱好散步;列宁善于狩猎,有一次,到莫斯科郊外去打猎,走遍了森林,连一只兔子也没有碰到。同伴都不兔有些扫兴,列宁安慰他们说:“别发愁,小事情。难道我们来就是为兔子吗?也许碰到它们,我也不开枪,溜达溜达,呼吸新鲜空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兔子―――这不足介意”。正是这种美好情趣所选择的积极和休息方式,帮助列宁驱赶走紧张工作后的劳累,恢复了工作的精力;同时,也丰富了生活,愉悦了精神。毛泽东酷爱读书,在高龄时还畅游长江。虽然他们都是伟人,但兴趣爱好并末泯灭。像中国女排,多次夺取世界冠军的称号,在争取胜利的道路上,不知撒下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训练是够紧张疲劳的,但在空闲时间,她们各有各的爱好,如郎平喜欢写日记和集邮,梁艳爱好摄影,结果郎平出了书,梁艳进大家专修摄影。

鲁迅先生说过:“说到玩,自然好像有些不正经,但我们抄书写字太久了,谁也不免要休息眼,平常看一会儿窗外的天。假如有一幅挂在墙壁上的画,那岂不是更美好?”

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对于有心的人,没有什么东西是无用的”。健康的生活情趣,不仅应该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还能开阔人的眼界,丰富人的知识,焕发人的精神,有利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发展。应该说,健康生活情趣与事业、学习是互相联系、互为补益的。

例如:我们知道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特别喜爱牵牛花,这是为什么呢?梅兰芳把其中道理讲得很清楚。“我养牵牛花的初意,原是为了起早,有利于健康,想不到它对我在艺术上的审美观念也有这么多的好处”。梅兰芳从花卉中受到启发,从而避免了在舞台上衣装服饰色彩不协调的毛病。另外,梅兰芳年轻时,双目眼皮下垂,妨碍他表演时眼神的运用。面对这个先天的缺陷,他多方面努力并从富于情趣的训鸽运动中进行矫正,终于弥补了其缺陷,使他的表演艺术变得更加完善。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一生酷爱大自然,就是在游玩中也时常不望对地质现象的观察。

首创断肢再植、轰动中外医学界的陈中伟医生,工作之余喜欢烹调,因为,他总是借以把禽体的内脏与人体的内脏进行比较,并从中获得了断肢可以再植的启示。他偏爱缝纫,锻炼了他的一双灵巧的手,使他在补皮、接肢的医疗技术方面也大受裨益。

由此看出,健康的生活情趣,能形成一股无形的、内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启发着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排除困难,为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行不懈的努力。

我们有许多同学参加了学校的文体队,他们也都认为,训练虽苦,但锻炼了体魄,磨练了意志,调节了情绪,开阔了思路,陶冶了情操。

相反,现实生活中不觉 有一些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活情趣,请同学举例谈谈。

2.向上的生活情趣 (板书)

人生的旅途,有如崎岖坎坷的山路。在一生奋力攀登中,固可见奇峰胜景,更多有险阻艰难。当你一旦在人生道路上受到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当你的小家庭经济生活出现临时拮据时,当你被别人误解、遭受委屈时,你该怎么办?著名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仍是美好的。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在为社会,为人民奋力拼搏中有人生至高无上的情趣。

举世闻史的物理学家玛丽?居里夫人的一生中,有完美的婚姻赋予的幸福,事业的成功带来的欢乐;也有家庭经济拮据造成的奔波,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然而,无论是生活中的甜还是苦,都没有能够泯灭居里夫人热爱生活的热情,没有妨碍居里夫人实现“把一切献给科学”的誓言。她厌恶名利,不惧怕困苦,在条件极艰难的方寸之地的实验室里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却享受着在广阔的科学殿堂里奋力拼搏的无限乐趣。好献身科学的巨大热情和崇高品格,与她科学事业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一起载入了人类文明史册,永远为人赞颂。

著名的法国作家雨果,20岁时开始发表作品,29岁时就创作出了轰动文坛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可是在他向艺术高峰继续攀登的时候,心脏病恶性发作了。雨果并没有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念,他散步、做操、打拳、游泳、爬山,在广泛的生活爱好的陶冶中,在大自然怀抱的抚爱下,增强了体质,恢复了健康。60岁时,他又成功地创作了世界文学名著《悲惨世界》。

向上的生活情趣,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振奋人的精神,催人前进;能够帮助人及时排除和克服烦恼,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战胜意志消沉,即使在逆境之中,对生活目的和理想仍有积极的追求,它体现的是一种优秀的意志品质。如: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在国际比赛中不慎摔成重伤,作为十几岁花季般的活泼女孩,事业正处于鼎盛时期,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但她笑对厄运,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抗洪英雄高建成在洪立肆虐危机关头,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士,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用行动书写着人生答卷,奏响一曲时代凯歌。

3.文明的生活情趣 (板书)

人们的生活情趣要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要与时代精神相吻合。人类经历了从茹毛饮血、穴居群婚,到高楼大厦、电子航天的历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文明的本来含义是指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个总和越大,社会就越进步。文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包括社会的生产技术、生产关系、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明既包括教育发达、科学昌明和文艺繁荣等部分,同时也包括道德、风尚、传统等意识形态部分。至于文明行为,就是属于意识形态部分的。它具体是指人们的谈吐、行为和态度。

社会发展到今天,时代也要求人们的生活情趣应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符合文明的需求,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摈弃不文明的生活习惯。

在一些人看来,只要物质富裕了,条件优越了,生活也就自然会充满了情趣。其实,并不然。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说,一个人生活情趣的丰富与贫乏,同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有关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物质享受与高洁的美好的生活情趣是可以等同的。物质的匮乏,固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的情趣,例如,使人们获得情趣的范围和条件受到局限。不过,即使物质充足了,假如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缺乏坚定的生活目标和高尚的人生理想,那么,事情就可能适得其反,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以成为发展低劣、腐朽情趣的温床,乃至断送人的一生。这一点,看看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西方世界出现的种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心灵物化事业的深刻的精神危机,就十分清楚了。例如,美国亿万富翁杜邦家族的后代,由于精神上百无聊赖,意想出让宾客吃绒布馅蛋糕的恶作剧以自娱。与此相反,即使人们处于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只要至爱生活,心灵里理想之光不灭,照样能从有限的物质条件中找寻到无限的生活乐趣。

革命音乐家冼星海,抗战时期曾在延安生活过。那时,根据地的生活是很艰苦的,每人每月只发给极为有限的一点津贴费。冼星海把钱一点点积攒起来,买来一堆大大小小的磁盆罐。后来,就是这些盆盆罐罐被他精心组成了一架旷古末有的独特的“钢琴”,在他的小木棒的敲击下,发出悦耳的乐音,传出了一支支动听的名曲,从延安飞向全国。人民在歌声中振奋了精神,作曲家在“敲击盆罐”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华。

所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高尚的精神生活要和谐统一,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也应该成为我们选择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尺。

4.科学的生活情趣(板书)

科学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人们所崇尚的。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一些“误区”。讲究科学性的生活情趣,将使人们的生活更趋于科学化并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以穿为例,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发生在30年代。有一天,女作家肖红去看望鲁迅先生。那次,她穿着一件火红色的上衣,问鲁迅:“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上下打量了一下肖红的衣着,说:“不大漂亮”。停了一会儿,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配上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你的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乱得很,所以把红上衣也弄得不漂亮了”。“人有胖瘦,穿衣的色调也不能一样”。“人瘦不能穿黑衣裳,人胖不能穿白衣裳;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鲁迅先生的意见完全正确。虽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人们在选择服装的标准上还应遵循一个普遍通用的要求:和谐。它包括,服装的整体和谐(衣裤鞋帽,手套围巾等组成服装的整体,它要求色彩、样式的变化和一致的有机统一);服装与人体的和谐(人的体形各不相同,不仅需要量体裁衣,而且要考虑颜色与花纹带来的“视觉”是否与体形相适应。如:胖人宜穿深色的、带竖条花纹的衣服以产生收缩感;瘦人与之相反。〈可让学生说〉长脸形不宜穿大开领的衣服;肤色深的人要适当注意衣服与肤色的对比度,等等);服装与人的职业、身份的和谐(如:教师衣着典雅庄重;学生衣着朴素大方,给人以青春的朝气);服装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现在,愈来愈多的人讲究衣分四季。冬天宜穿暖色调的衣服;春天则以清新的色彩为好;夏日炎炎,冷色调的衣服将使人感到舒服。从社会环境上讲,则是要注意民族性、地域性。中国人末必西装革履才美,一般地说,农村的审美习惯也与城市有差别)。总之,关于“穿”的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除了上面粗略地提到的,还和人的精神气质、文化修养、脾气性格等有密切关系。

以吃为例,众听周知,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能源是营养。人体对于营养的需求是有科学标准的,少了要得病,多了也要患病。(目前,许多营养学家都认为,营养过剩也是许多疾病的病因)

那么,人体到底需要多少营养呢?这要根据一个人活动量的大小来决定。就我国目前的生活水平来看,只要不是从事重体力劳动,不进行大运动量锻炼的青年,在日常饮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营养成分较多的副食品,就可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量。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进行大运动量锻炼的青年,则应适当地多吃一些含蛋白质、脂肪、糖分较高的食品,以补足身体中失去的营养。至于那些有偏食和忌口毛病的青年,特别要注意由于某种营养的不足而造成的身体内部的失调。

以往为例,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室内装饰已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立的学科,从建筑中分离出来,这表明,文明程度越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美的要求也就愈迫切。在一些人看来,“有床能休息,有桌凳能学习就行了,什么美不美的,那是浪费时间。”实际上,居住环境的布置也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趣的科学性。有一部电影,演的是两兄弟,哥哥是位残疾人,但居室总是收拾得干净利落,明亮的玻璃窗前是一张宽大的书桌,各种外文资料整齐地摆放在案头,一看便知主人是一位热爱生活、好学上进的人。而走进弟弟的房间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景:床上散堆着脏污的被子,到处乱丢着各种时髦女郎的照片、画报。不难想象,他是个心灵过毒害,意志消沉颓废的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环境美化体现着文明,那么怎样使我们的居住环境优雅舒适呢?具体说来:家具美,要以实用为前提,要从我们的住房实际出发。有从提出,一个房间里,家具占面积三分之一左右是最适于美化的。这当然对小面积住房的人不相宜,但这并不说明居室小就不能美化了,常言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色彩美,要以和谐为原则,应力求安宁、和谐、亲切。装饰美,要表现高尚的情趣,注重画、灯和小摆投的选择。环境美,要靠劳动创造,要学会用花草点缀房间。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的时尚。如何使我们既玩得尽兴,陶冶情操;又能经济、舒适,这其中更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休息,学会享受我们应该享受的一切。

请同学看第62页“阅读与思考”并在课后思考“提示”。

 

 

(第三课时0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从高雅的生活情趣与庸俗生活情趣的不同表现中可以感受到它们对人和社会发展原影响是不同的,那么,它们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第三框题―――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

三、陶冶高雅情趣的意义 (板书)

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个人的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庸俗的生活情趣有害于人的身心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具体说来:

1.高雅生活情趣,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 (板书)

美国物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试验:他把一支支下班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韦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况下的“气水”。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无色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生气水”注入大白鼠身上,结果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道:人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医学上也认为:怒伤肝,悲伤脾,恐伤肾。

然而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人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复杂的人际关系又常常使人感到活得很累。

那么高雅生活情趣就可以使人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情绪,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高雅生活情趣,有利病人康复。

医生们发现,有兴趣爱好的比没有兴趣爱好的康复快。至于什么样的兴趣爱好关系不大,只要从事一种兴趣爱好并且全力以赴就行。所以,近年来,有的医生将培养病人的兴趣爱好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手段。高雅生活情趣能萌发积极因素,能使心理平衡。有人曾这样分析爱好与健康的关系。(见第63页楷体字)

《红旗谱》的作者梁斌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因劳致病,辗转病榻,他说:“此时大夫教习书法、绘画,说这是养慢性病的一个好方法。自此以后,常出入于北京荣宝斋、宝古斋、和平画让、天津荣宝斋、艺林阁、劝业场各书画让。日与书画家为伍,观察各家书画。……我的身心能够恢复到今天的情况,是与书法绘画分不开的”。

高雅生活情趣,可以摆脱烦恼。人们要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心境,需要掌握“息怒”的心理技巧。时时律已是“息怒”的首要前提,善于转移制怒的兴奋点也很重要。为什么当一名满腹牢骚的人一踏进他的小花圃时,烦恼和沮丧的情绪会一扫而光,奥秘就在此。高雅生活情趣,是驱散心头尘埃的“吸尘器”,也是创造快乐火花的花匠,你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你就成为快乐的拥有者。

列宁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工作、学习之余,走进大自然,走进艺术画廊,会使我们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会使神经系统得到调节、周身舒适,大为有益于身心健康。古人将观看山水画称做“卧游”,比为“特健药”,这是很有道理的。历来书画家大都长寿就是证明。

现代人愈来愈注重养生,而以高雅生活情趣来养生则魅力无穷。在日本东京,每到上班时间,汽车站总是非常拥挤,车一到站,乘客便蜂拥而上。一天,车站内突然播出柔和的音乐,结果,乘客们立即变得秩序井然。音乐的神奇作用有时让人难以想象,有这样一张“音乐处方”上面细列“药目”:空虚症――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烦恼症――巴赫的赋格曲《b小调弥撒曲》;忧郁症――莫扎物《b小调交响曲》;失眠症――莫扎特《催眠曲》;自悲症――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皇帝》……

那么,庸俗的生活情趣,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呢?请看第63页第3自然段。(可让同学结合实际讨论)

2.高雅生活情趣,有利于开拓眼界和开发智力 (板书)

人的思维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具有触类旁通的联想力。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对社会与自然中的事物和景象的理解是深层次的,它不仅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培养人们多方面的能力,而且通过对一切美的感受力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又产生一种推动力,影响着人的性格、情操,甚至整个心灵。

人们欣赏大自然,是因为它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活跃的生命与瑰丽迷人的景致,。有些自然界的事物,在有高雅情趣的人看来,就有了某种象征性的意义。以菊花为例,它具有傲霜斗雪的特点,而且即合枯萎,却清香如故,花朵也不散落于地。南宋郑所南画菊花题诗曰:“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既歌颂了菊花这一特点,也表示了自己决不屈服异族侵占的民族气节。在我国,兰花、菊花、莲花、梅花都受到历代人们的钟爱。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他们的这些高雅情趣,表现出超尘脱俗的清高情怀,形成了几千年来绵绵不绝的中国封建社会一些文人士大夫共有的品格。周总理最喜爱马蹄莲,他在瞻仰巴黎公社社员墙时,特地以马蹄莲悼念国际先烈。总理是以花的洁白、珍贵来象征革命烈士的高尚情操。这难道不是爱物明志吗?可见,赏花品草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闲情逸志,而且可以熔铸人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格。

欣赏自然美,可以增进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启发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智慧,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如:天文学上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科学发现,就是我们祖国先欣赏自然美的结果。“水至清则无鱼”,这也是古人观赏自然美而获得的一个真理性的认识。我国古代人在观赏自然美时,还最早发现了“鸟鼠同穴”的共生现象。

“峨嵋佛光”、“海市蜃楼”是自然美中神奇的现象,我国人民很早就注意到了并从科学上解释了这种大气折射现象。《徐霞客流记》是一部优美的游记文学作品,书中细致描述了我国许多名山大川的秀丽景色。这本书也是一部杰出的中国地理地貌学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并解释了熔岩现象(即“喀斯特现象”)的科学著作。我国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与研究中,还最早发现了“动植物知音”的奇妙现象。现在科学实验证明动物对一定的音乐会有反应,如奶牛听轻音乐可使牛奶增产,这种科研成果已在生产上应用。

人们欣赏文学艺术,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感人的魅力,还能陶冶人们的性格与气质。《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是个书法家。他的朋友说:“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那开朗奔放的性格的潇洒的风度”,达到了字如其人的境界。

绘画对人们的影响也很大,现代小说家管桦在《生命的呐喊与爱》中说:“在四人帮疯狂实行封建法西斯统治的岁月里,我的灵魂,在黑暗里却静默地使它自己找到了无声的语言,无声的音乐,无声的戏剧――绘画,我画起墨竹来”。他就是这样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以画墨竹来砥砺自己的情操。

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上有一幅高达两米多的油画《父亲》。许多人站在画前,伫足凝思,甚至潸然泪下。这是因为它的艺术形象打动了人们的心灵。望着画,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站在那里,听到他咕噜咕噜的喝水声,听到他诉说苦难、欢乐和饱经风霜的一生。这就是“你亲”,几千年来支撑我们民族大厦,养育民族后代的“父亲”!

音乐可以平静人的心态,陶冶人们的性情。不是吗?很久以前,德国音乐家梅耶贝尔与妻子发生争吵以后非常后悔,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能使妻子平息怒气。当时屋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响,音乐家弹奏起肖邦的《小夜曲》。清丽美妙的音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倾吐着缠绵的情话,像叙说着温柔的歉语。他的妻子坐在一旁,开始时心绪很乱。听着,听着,她心中的怨气和怒气好像被清清的溪水冲洗着,卷走了。这就是一曲轻歌的魅力,它用独特的语言,消除了夫妻之间的隔阂。

至于文艺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更会对人们的意愿、情感、性格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如《白毛女》当年在延安演出后产生了强烈反响。据说,有一次演出,一个战士看到“黄世仁”迫害喜儿,愤怒地举起枪来,对着“黄世仁”就要打,幸亏旁边的人阻拦及时,不然的话,演员可就遭殃了。

有时候,人们常常用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来比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我们称吝啬的人为“阿巴公”或“葛朗台”,把街头无赖叫做“牛二”。这人鲁莽,就说像“猛张飞”、“黑李逵”;那人办事马虎,人们就叫他“马大哈”。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实际上已经融会到我们的生活中。这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引起了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没有共鸣,就不可能打动心灵,从而也就不能对人的思想情操起到陶冶作用。

那么庸俗的生活情趣,对人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见第64页第1自然段,可让同学结合实际讨论)

3.高雅生活情趣,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板书)

有人这样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人有没有善于发现、捕捉美的眼睛,人感受美的能力高或低,与自身的文化素养、思想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在关汉卿的《关公三赴单刀会》这部剧作中,有一段对关羽带着周仓在渡江途中看到旭日映照一下片通红的江水,俩人抒发内心美感的描写。周仓没有文化,只能用“是一派好水也呵!”“好一派江景也呵!”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关羽有一定有文化修养,他目视红色的大江东去水,马上联想到在此地发生过的赤壁之战,诵道:“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得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操的樯一时绝,鏖兵的江水忧然热,好叫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20年流不尽英雄血!充分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多读书可以使人获益匪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当然,好读书还要读好书;还要自觉抵制坏书的引诱和毒害。对于好书,英国作家史美尔斯曾经用“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这样的话来赞美它,德国作家歌德把好书与高尚的人相提并论,他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拉脱维亚诗人苏行拉勃卡伦则这样评价好书的作用;“读完一本好书,人会感到自己更坚强、更聪明、更正直”。

提问:请同学列举生活中的庸俗生活情趣有哪些具体表现、危害和防治方法(见第64页第4自然段说一说)

(学生发言后,老师归纳)

如何抵制文化垃圾的引诱和毒害。首先,克服猎奇心理。文化垃圾的一个特点是打上“时髦”、“新奇”的印记,以“奇”夺人。我们如果听凭好奇心的驱使,就可能上当。其次,要同自己的低级情趣和放纵心理做斗争,加强毅力锻炼。文化垃圾的另一个特点是披着漂亮迷人的外衣,迎合人的低级情趣。一般来说,文化垃圾都是以赏心悦目、轻松娱乐的形式出现,迎合人们的低下情操和惰性心理,使人接受起来轻松自然,不需费力;而接受正确的知识,往往需要花费一番气力。所以,在好书与坏书的争夺中,意志薄弱者往往倒向后者。我们要抵制文化垃圾的引诱和腐蚀,就要加强毅力培养,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再有,克服麻痹思想。有些人觉得看点坏书没什么了不起,认为强调抵制坏书的影响是“小题大作”。这种认识是很有害的。文化垃圾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增强“免疫力”。还要从自己做起,不买,不看、不传播有毒素的东西。

课堂作用

举例说明培养有益的、正当的兴趣爱好的意义。

 

(第四课时)

[导入新课]

前面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以及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意义。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陶冶高雅情趣?在培养和陶冶高雅情趣的过程应该注重哪些问题?这是本课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可让同学结合实际谈如何培养高雅情趣,然后再由老师归纳讲解)

四、在社会生活中陶冶高雅情趣 (板书)

1.培养正当的情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起点 (板书)

历来成就大事业者无不在中学时代就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许多成就事业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产生乐趣,由乐趣而变为志趣,立志为之奋斗。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博士说:“我总是选择我对之感兴趣的课题,并且力图去彻底地理解它”。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化学和物理,后来对物理最感兴趣,并且把研究物理发展成终身奋斗的目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我国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青少年时代在大哥吴瑞平的影响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协和医院预科就读时,对医学达到了入迷和程度。上解剖课时,他对人体上的骨头如数家珍,一摸就能说出是什么骨头。吴阶平从对医学的兴趣发展到自觉地、有效地、刻苦地学习,并成为一代名医。

曹禺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说:“我对戏剧发生兴趣,是从小时候开始的……我真正接触话剧,是进了中学之后。那时我15岁,这是我一生从事戏剧的开端。”曹禺是由对戏剧的兴趣而从事戏剧事业,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作家的。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下,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常常放学一回家就趴在桌上演算数学题。在中学时代有一年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竞渡,秦淮河上的文德桥因年久失修,被游人挤塌了,许多人掉到桥下,有结孩子淹死了。茅以升听到此消息后,难受极了,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学习造桥。从那时起茅以升对造桥工程有了兴趣,立下献身桥梁工程专业的决心。也由此诱发了茅以升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崇高的人生理想。

浓厚的兴趣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里;可以使魏格纳一生四次去格陵兰探险;使达?芬奇不顾教会的反对连续解剖许多尸体……

爱因斯坦那与众不同的头脑里充满狂热的好奇,只要他感兴趣的便会忘乎所以地努力钻研。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他四五岁时,就对指北针发生兴趣,他长时间摆弄它,惊异那小针为什么总是指着同一方向。他还能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搭积木,直到把又高又尖的“钟楼”搭好为止。正是这种浓厚的兴趣,各伴之而来的思索、追求,使他成为近代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

著名学者郭沫若曾经说过:“偿趣爱好也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牛顿,就是从一个苹果落地,引发出万有引力定律的。

日本著名经济界人士士光敏夫,在他的《经营管理之道》一书中写道,能否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事业家,“关键之一在于你是怎样度过业余时间的”。

可见上述名人及他们的事来的成就无不缘于他们在中学时代对某一方面特别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也深深感到兴趣是中学生成才的起点,兴趣在中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与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对某种活动的浓厚兴趣,必然激发他们的智力迅速发展,兴趣是构成学习动动的最具实际意义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他们今后成才的必要心理准备。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精神的兴趣(科学文化、艺术方面的兴趣)、物质的兴趣(生活需要的兴趣)和社会的兴趣(关心国家大事,热衷于社会工作,关心集体方面的兴趣)。每个人都会有多种兴趣,并且人们在兴趣方面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主要表现在兴趣品质的高级或低级,高尚或低下等方面。兴趣虽然可以不同,可以有差异,但是它给每个人带来的感受,它对中学生当前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却是不一样的。(可让同学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回答)

(思考)

“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为什么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说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见第66页“想一想”,结合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丰富文化生活,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 (板书)

学生时代就应该以学为主,这是毫无凝问的。但是要坚持全面发展,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从更多的领域中获得知识。有人这样说过,人应该有三个头脑,其一,从生理上获得;其二,从书本中获得;其三,从实践中获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日本有个叫本村九一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制造凡人的方法是极为简单的。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只要这一点就足够了,对任何事物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凡人的特征。”那么,有人推理说,制造平庸的人也是如此,只需对平庸之事感兴趣;制造浮躁轻飘之人亦然,只需对什么都保持三分钟兴趣。

如果我们要想成为情趣高雅的人,就要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

(组织学生阅读第67页楷体字)

提问:(1)文化生活有几大类?

(2)你找几项最适合的活动。

(通过看书提问,学生们了解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我们每个中学生都渴望提高自己的兴趣修养水平,具有高雅的情趣。这不仅需要政治,文学、历史、艺术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自我的消化、吸收与体验、感悟。一般来说,被公认的名著、名画、名曲在陶冶人的兴趣倾向方面历来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问题是我们中学生在学习、欣赏这些名著、名画、名曲时,不只是感官的欣赏;也不只是感情的欣赏,即通过对乐曲、名画的欣赏,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鸣,对作品本身的内涵有所领略;更重要的是高层次的欣赏,即对一些音乐作品、艺术作品,不但要有感情上的共鸣,还能作理性的思考,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平时不能忽视对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因为这些知识可帮助你去了解、探索艺术的丰富表现力。

丰富的生活,不仅要多样,有选择,而且还要注意文化生活的文明和知识化与科学化。(阅读第67页第2∽3自然段、第68页第1自然段)

在同一时代,甚至在同一个班级,为什么有的人兴趣水平就高?有的人兴趣水平就低呢?中国有这样一句话,“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总接受被公认为“高”的、“美”的熏陶,有助于兴趣倾向水平的提高。对中学生来说,平时要主动调整兴趣的倾向,向“真、善、美”靠拢。中国这句话的另一半“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可以理解为,总接受被公认为三流、四流甚至黄色下流东西的影响,兴趣的倾向水平自然免流于低下。所以,有些中学生,喜欢看一些不健康的影视录像或喜欢一些粗俗的书籍与开一引起无聊的玩笑,久而久之,也会变得庸俗而无聊了。

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倾向方面,马克思堪称楷模。马克思在波恩大学,不仅听法律课,还听文学、美术、现代艺术史课。他博览群书,“所有的知识对他都是不可或缺的动力”。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倾向性,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有道德方面的修养。道德水平低,兴趣的倾向水平也高不了。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读书期间,曾提醒并劝诫同学们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与国家大事上,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要被琐事、杂事所牵累。对中学生来说,仍是有实现意义和深远意义的。

总之,知识、道德,是维系兴趣高水平倾向的重要条件。

当然,丰富的文化生活应该注意文明化、知识化、科学化。具体内容是什么?你自己做得怎样?(请同学结合自己实际及第68页“评评试试”谈谈对这几个总是的看法)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有力保证 (板书)

在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每个人都在生活,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兴趣。而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会是孤立的、单个的,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彼此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本身就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不是吗?在集体的生活里绽开幸福花朵时,有大家辛勤浇灌的功劳;在集体生活里聚集浓浓的醇味时,有大家酿造的努力;在集体生活里发生不幸时,有大家的热情相助和劝慰……每个人为集体做出的贡献,使集体的生活注入了甘露,显得富有朝气和生机,而每个人在集体生活中又获得营养,不断地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陶冶。

许多中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他们正是在集体中,通过为集体办事,为同学服务,锻炼了自己的才干,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了自身修养。例如,某市一重点中学的一名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担任校团委会委员和年级团总支书记。他曾说:“我觉得在六年的中学生活中,四年团委工作的实践使我受益很大,也正是这四年的锻炼,母校给了我一双坚强的翅膀。该生在校期间,利用中午休息或放学后的业余时间开展工作,处理一些事情;作为干部,别人玩时,他还在学习或工作;晚上有时还要拿出一些时间思考工作中的问题。他的学习时间虽然比其他同学少,可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很优秀的。在为集体工作、同学服务中增长才干,陶冶情操,享受生活乐趣,使他在中学时代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积极、主动,很有兴趣地参加建校劳动,加入志愿服务队、艺术团体等。不但锻炼了劳动本领。学会了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参与,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从而也促进了自我道德修养。

高雅生活情趣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生活和集体。但是,在集体活动中,要注意鉴别不同的情趣,不能盲目地“随大流”。“随大流”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是司空见惯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从众现象”。它是个体迫于集体的压力,而不由自主地使自己的行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人为什么会出现从众行为呢?这一方面是由于来自群体方面的压力。在群体内部,一般都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是群体成员的共同行为标准。它包含正式的、非正式的及不同性质的,有明文规定的,也有成员之间共同遵守但“心照不宣”的。群体的凝聚力超强,对成员的压力越大,群体对成员的威望越高,压力也越大。但在同样情况下,从众行为的产生也因人而异。一般与个体知识、经验、自信力及独立性强弱等有关。此外,从众行为的产生,也显示出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

从众现象在某些场合条件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可以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往往使人陷入盲从。这对个人和集体都无益。因此,要从本质上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它的积极作用而注意克服它的消极作用。(见第69页第1自然段)

4.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情趣的条件 (板书)

乐观幽默是人们精神愉悦的一种健康心态,也是良好心理品质的具体表现。有人说,快乐是生命的源泉。“真正的生命,是愉快的生命”。又有人说,乐观是幸福的源泉,因为它最能繁衍幸福的细胞。一个人生活的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个人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如果我们每天想的都是快乐的念头,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的事情,我们就会悲伤;……所以具有一个快乐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据说,宋朝有三位诗人,虽然在其诗句中写的都是黄梅时节的气候,但所描述的情景却迥然不同。第一位写的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第二位却说“梅子黄时日日晴”,而第三位所写恰巧是两者的折中“熟梅天气半晴阴”。那么,黄梅时节的气候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既有一个现实问题(诗人所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情况),又有一个看法问题。因为诗人的描绘往往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

具有不同感情特征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往往也是各不相同的。乐观的人总是能够体验生活的光明面,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多地享受美的情趣。即使遇到挫折,他们也会矢志不渝、百折不回,因为他们懂得,挫折是成功之母,黑暗尽头是光明。相反,悲观的人常怀着忧郁的心情看待生活,总感到一切是灰蒙蒙的。遇到挫折,就长吁短叹,绝望消沉。这种心理反应是极为有害的。

要做“乐天派”,不做“唉声派”,这是我们保持情绪健康的一个重要前提。

乐观,并不是盲目自满,也并非是用罗曼蒂克的幻想去看待一切,取代一切。革命的乐观情绪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处理一切事物,是打开乐观大门的金钥匙。

乐观,也不是无视困难,恰恰相反,而是时刻准备迎击困难。在搏击困难中感受欢乐。

乐观,还能使人在困难中看到“远方的太阳”,他们坚信终于会同美好的人生拥抱。这种坚强的信念,能够使他们获得大智大勇,将一切困苦踩在脚下。

所科学家对长寿老人的调查发现,他们之中有百分之九十六的人自称是“乐观主义者”。难怪有人恢谐地说:一个城市增加一个马戏团的“小丑”,比建一所医院对人们的健康还有好处。据俄国外科医学罗戈夫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发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愈合得要快一些、好一些,这是因为胜利者有快乐的情绪。

幽默是生活中陶冶高雅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乐观开朗的一种表现形式。

幽默,不光是文字艺术、舞台艺术。相声、小品、漫画、笑话中有幽默,但这并不是幽默的全部。

幽默是一种才化、一种力量;幽默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幽默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幽默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态度。

幽默,可以使平凡、琐碎、甚至平淡无味的生活充满生机、朝气与活力。

幽默,又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争吵,使你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和谐、更融洽。

幽默,可以帮助人们减轻人生的压力,减少烦恼,振奋精神,在沮丧中不失热望。

幽默,不是插科打诨,不是耍贫嘴,不是无聊的滑稽逗乐子。它是行为的艺术,也是心理的艺术;是生活的境界,更是精神的境界。

幽默不仅与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有关,更与他的学识、艺术才华、人生经历有关。

幽默是人的个性、偿趣、能力、意志的一种综合体现。幽默感则是成熟人格的一种品质。

幽默渗透着一种坚强的意志。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是一个奋力进取的弄潮儿。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就是一个善于以幽默来对待失败而不断进取的人。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

试题详情

课题 扬起自信的风帆
课型 活动课 备课日期 12月10日 授课日期 12月17日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情绪,以便积极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重点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 把自信转化为行动。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启发。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提测评 (一)、引入:1、平时上课时发现的问题: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2、老师、学生的建议。提问:自卑是什么情绪?危害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归纳:结合学生的回答和马克思、别林斯基的名言引出课题。揭示课题:扬起自信的风帆(板书)(二)、展示教学目标: 回答齐读课题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情绪,以便积极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三)、活动:认识自己的长处、优势(板书)1、照镜子:我眼中的我填下表:我的兴趣、爱好
我的特长
我的主要性格
我最崇拜的人
我最讨厌的行为
我的口头语
我的弱点
(1)认真填写。(2)每行最后的同学收填好的表。(3)猜一猜。(4)老师点拨归纳:略。2、同学眼中的我优秀品质:乐观、认真、上进、自强、自信、正直、开朗、诚实、坚强、真诚守信、自制、善良、热情、好学、勤劳、勇敢、友好、负责、踏实、乐于助人3、嘉宾点评:老师、家长眼中的我邀请各科老师和部分家长参加点评。归纳总结:通过全方位的分析,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 优点、长处,说明“我能行”!4、诗歌:《我能行》(学生齐读,创造自信的氛围,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归纳引入:只要相信我能行,正像阿基米德说的那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案例证明)5、身边的榜样:(1)老师讲述初一(2)班刘丽丽的故事。(自信使她成功)(2)谈体会。归纳:只有自信才能取得成功。(板书:成功、自觉行动)6、自我激励:我写格言(写一句鼓励自己的话)要求:(1)从自己的长处、优势和刘丽丽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中,写成一句鼓励自己的话。(2)每组选出一个到班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四)、课堂小结: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让我们把这些荣誉变成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带着自信的风帆《从头再来》!结束:播放刘欢演唱的歌曲《从头再来》。(学生跟唱)板书设计:成功  (结果)         (条件)全面认识自己(基础) 填表猜一猜讨论点评汇报点评齐读诗歌回答讲故事

 

试题详情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教案示例

 

  导入新课: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竟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提问:从徐悲鸿的身上,你觉得他的成功除了坚实的基本功外,还有什么重要条件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录像,感受一下什么是民族自尊心。

  录像:《香港回归》

  师: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就会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欢欣鼓舞,为祖国遭人欺凌而奋起抗争;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不会对任何大国表现丝毫的奴颜媚骨。那么,对我们个人来说,自尊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它呢?

  一、快乐的自尊(板书)

  学生填写:

  父母喜欢你,老师欣赏你,你的感受是(  );反之(  )。

  你是班干部,威信很高,你的感受是(   );反之(  )。

  你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你的感受是(   );反之(   )。

  你自认为长得不好看,同学也因为你的丑嘲笑你,你的感受是(  );同学鼓励你,你的感受是(   )

  学生分析:为什么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时我们就会高兴?被别人嘲笑、歧视或侮辱时就会感到沮丧、生气、伤心?

  师: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并注重维护这一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人们不仅需要在容貌和衣着上修饰自己,还要在言行上约束自己,同时不容许别人歧视与侮辱,还期望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这是自尊心的表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时我们就会高兴,这是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学生举例:你觉得自己做得最有尊严的事是什么?你被人尊重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的价值得到肯定的时候,当我们的缺点被别人包容的时候,我们就会充分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乐趣。

  二、知耻与自尊(板书)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孔子说“行己有耻”是第一要。这里的行己有耻,就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要有羞耻之心。在孔子的心目中,知耻是第一位的。

  知耻是道德的范畴,是道德的实现方式和保证,也是一种心理防范。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与道德准则不相符时,就应有一种羞耻感,有了这种羞耻感,自己才能在为与不为之间做出选择。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羞耻之心,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举例说明。

  师:在动物中,只有人会有羞耻感,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之一。但在物欲横流的世态中,有的人羞耻感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使道德逐渐旁落,直到触犯法律成为罪犯。现在有一种变调,那就是不知什么是羞耻而应当禁止。当一些人大慷集体之慨,搞权钱交易,行贿受贿时,没有那么多人感到义愤了,认为反正钱是集体或国家的,能弄到手也是一种本事。有的人看到别人出门以车代步、小蜜相随,每天奔波于饭局、牌局、舞局,在灯红酒绿中潇洒,不去恨搞腐败的行为,而认为自己没本事,甚至产生了一种“渴望腐败”的心理,这真是一种悲哀。这样的两种人都该感到羞耻,应用“行己有耻”反思一下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的规范。

  一些贪污受贿者被查处后,在悔过时大都会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们大都是在经过“第一次”心里忐忑的艰难选择后,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才逐步走向犯罪的。如果在当初就能以“不畏人知畏己知”自省自己,感到自己的行为是羞耻的,那么在为与不为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就不会有以后“落马”、丢官乃至丢了性命了。

  所以,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不知羞耻的人,就永远不会有自尊。而且还有可能触犯法律,走向犯罪的深渊。

  学生阅读教材上“耻辱戒指”和“格林尼亚”两个小故事,谈谈自己的感想。

  师:从这两个故事中,同学们都意识到了做人要有羞耻之心,它可以使我们改正自己不恰当的行为,完善自己,并帮助我们取得成功。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不足,都会犯错误,当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时,有自尊心的人会怎样做呢?如果丧失了自尊心的人又会怎样做呢?

  有位同学因为学习成绩总也不好,别人又老笑话自己笨,于是开始逃学,以躲避这个环境。结果自然是学习比以前更差,还受到了学校的处分。

  提问:你怎么看待这位同学的做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师: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我们没有聪明的天资,但我们可以用勤奋与方法去弥补。明末清初有一位学者叫彭端淑,他给儿子和侄儿们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即使我的天资愚钝,才能平庸,不如别人,但是我每天坚持学习,毫不懈怠,总会有成功的一天。到那时候也就不觉得愚钝和平庸了。即使我的天资聪明,才思敏捷,加倍地高于别人,但是我把这些天资和才能都丢开不用,那么,我和愚钝平庸的人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生中,曾参是以愚拙出名的。可是孔子的学业,最后却靠曾参传了下来。这样说来,聪明和愚钝的作用,哪里是一成不变的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一些信心,同时要积极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我们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尊。

  三、虚荣与自尊(板书)

  图片:她做得对吗?(见媒体素材)

  提问:图片中的女孩只因别人的一句话而盲目减肥,摧残自己的身体,最终住进了医院。她的这种做法是自尊的表现吗?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行为呢?

  引导学生分析女孩的做法不是自尊的表现,而是虚荣心在作怪。并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与虚荣有关,比如:互相攀比穿名牌;骑高档自行车;比头饰、书包、手机、家世等等。

  (教师也可以将这部分设计成小品表演,比如,小东看到别的男同学骑的是漂亮的山地车,回家就大闹,要求父母也给自己买一辆,却不知道考虑父母的收入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或者,有的同学看到别人有手机,自己也买了一个,也不管用处大不大;看到别人的手机款式新颖,便把自己用了没有多久的手机也淘汰了;再比如,有的同学放学时看到别人的父母衣着光鲜,就羞于向大家介绍自己衣着朴素的家长,甚至躲着走,不愿承认那是自己的家人。有的甚至吹嘘自己有高贵的血统、有如何如何的亲戚。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排演莫泊桑《项链》中的片段。)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过于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以赢得他人尊重的心理是不健康的,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它不仅会影响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有时甚至会使人酿成大错,为了满足虚荣去偷盗、去贪污。比如:

  案例:从“公款虚荣”到“无期徒刑”

  贪污公款打羊胎素美容、穿几千元一套的衣服扮靓、金银套颈玉石缠身、开“宝马”入楼堂馆所……顺德市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大王”张娟,因爱慕虚荣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日前,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张娟原为顺德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检务收费员。1997年9月至1999年7月,她利用负责向进出口报验单位收商品检验费的职务便利,采取向被收款单位出具写有实际商品检验费金额的收据联,而变更检验收费收据的记账联、存根联的内容,写少收费金额,从中侵吞差额的手段,共作案675次,共侵吞检验费差额人民币270多万元,用于买车、买房等个人消费。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自尊不是虚荣,虚荣是扭曲的自尊心。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尊的含义,了解了人必须有知耻之心,这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自尊不是虚弱,两者要区分开来。

 

 

试题详情

16、《化石吟》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课后记:本课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化石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研究地球历史以及生物变迁过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却充满了好奇心。课前布置学生们进行的资料查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本课能够进行生物和语文的合作教学探究,辅助多媒体实施教学,那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试题详情

17、《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  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