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6  12  18  22  24  28  34  36  42  46  48  52  54  58  60  62  63  64  66  67  68  70  72  76  78  82  84  88  94  96  102  106  108  112  118  124  126  132  136  138  144  148  154  162  3002 

“3+X”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内容摘要] 高考“3+X”模式及其命题指导思想的转变,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3+X”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3+X” 学科内综合 跨学科综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合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有益尝试基础上,提出了设立“综合科目”,实行“3+X”高考的新思路。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我省今年将试行“3+X”模式。毫无疑问,“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综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试题详情

把握题型找准切入口

 

纵贯近两年的高考“3+X”问答题,突出特点就是注重能力的考查,注重题型的综合。题目设计灵活,角度多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活于教材。从形式上看,大多采用了设置情景材料的方式,联系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命题设问来看,一般要求从多角度回答。这就要求在解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试题详情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部血腥的、野蛮的、残酷的剥削压榨劳动人民的发展史。其固有矛盾注定它必然灭亡,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帝国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使它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对于认识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帝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筑在对内残酷剥削和压迫本国人民,对外残害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

资本主义的产生,必须要有大批有人身自由、完全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还要有大量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的货币资本,这些条件的形成单靠小生产的分化是不可能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必须借助暴力来促使小生产者和土地分离,并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过程。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以暴力对小生产者野蛮掠夺的过程。最典型的原始积累形式是英国的"圈地运动"。资产阶级新贵族,在欧洲办起了大批毛纺织工厂,对羊毛的需求剧增,羊毛价格猛烈上升。英国贵族为了获得暴利,使用暴力把大批农民赶出自己的土地,摧毁和焚烧农民的家园,把抢来的土作为牧场。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沦为乞丐、盗贼和流浪者,他们还颁布法律,禁止无地农民流浪,强迫他们成为雇佣劳动者。

资本的原始积累完成后,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因为机器的使用使劳动过程简单化,资本家必然要降低工人的工资,工人只有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才能养家糊口,机器的作用也使大批妇女儿童投入生产过程,变成了依附机器的奴隶。

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必然要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以增加生产资本总额,扩大生产规模,以便剥削更多的工人。资本积累产生的后果是两极分化,一极是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极是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不断恶化。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一种特有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加深,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要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到来时,大批商品堆积如山,找不到销路,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商店关门,银行破产。危机造成了极为荒唐的现象:一方面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没有充足的购买力,无法获得必需的生活品,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

资产阶级在对国内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同时,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疯狂的掠夺,他们的富有的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人民的血汗和尸骨的基础上。

欧洲殖民者为了掠夺美洲的黄金和其他财富,他们把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几乎斩尽杀绝,其残暴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对印第安人实行绝灭政策的结果造成了劳动力的严惩缺乏,于是殖民者又把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英国殖民者于1672年专门成立了官方贩奴组织一一皇家非洲贸易公司,贩奴的利润高达500-5000%,他们先后贩卖的黑奴多达1500万之多。事实证明,美洲今天的富足,完全是这些被贩卖的黑奴长期辛勤开发的结果。

欧洲殖民者通过暴力使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者在那里获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广大市场,从而极大地加速了自身的发展。英国从1757-1815年夺走印度人民约10亿英镑的财富,西班牙在16-19世纪从拉丁美洲掠夺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长达100多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割地一百几十万平方公里,赔款折合白银达13亿两。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不等价交换剥削落后国家人民。1953-1973年,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利用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就使发展中国家损失1300多亿美元。进入80年代以来,仅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这种价格"剪刀差"损失了1500亿美元。

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残酷压榨本国劳动人民的血泪史,就是野蛮掠夺别国财富的罪恶史。他们通过暴力的、经济的手段把多数落后国家的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就是今天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富足、多数发展中国家贫穷的真正原因。

(二)帝国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被垄断所代替。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垄断形成后不但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面使其进一步激化,其结果是给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具体表现是:

第一,帝国主义阶段,大量生产资料集中到垄断组织手足,在经济生活中处于垄断地位和垄断组织,还控制着生产和流通、原料和能源,支配着信贷、掌握着熟练劳动和科学技术力量,它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价格的出现,必然使国内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受到更加沉重的剥削。

第二,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通过各种剥削手段,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国内有限的投资场所很难保证巨额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必然要将这些"过剩资本"输出到国外有利可图的地方。因此,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必然采用资本输出作为对外进行掠夺和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可以控制和剥削全世界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它们不但在经济上剥削,在政治上也获得了种种特权。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这些国家的人民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第三,到了帝国主义阶段,殖民地对各国垄断资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为了国外获得垄断高额利润,必然要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销售市场展开激烈的争夺,为了争夺殖民地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加深。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是"按资本"、"按实力"进行的,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它们的实力经济发生变化,实力的变化必然要引起为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冲突,这种斗争、冲突的激烈形式便是战争。第一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争夺世界领土的斗争引起的。

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意为一方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打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战争,参战国13个,15亿人口被卷入,伤亡达3000余万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大浩劫。1939年9月-1945年8月,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入这场战争的有61个国家和地区,伤亡人数达5500万人。两次帝国主义战争一共伤亡近亿人,使社会财富遭受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忘记帝国主义战争给自己带来的惨祸。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 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不仅大大提高了原有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而且还开拓了许多新的生产部门,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据统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有60-80%是由于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从1945年到1974年的30年内,西方国家工业产值平均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日本的增长速度高达9.8%,都是新技术革命发展的结果。

第二,垄断有了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垄断程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提高,垄断资本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垄断了全国汽车生产的90%以上。八家钢铁公司垄断了全国钢产量的3/4,日本六大财团的资产,占全国企业资产总额的1/4。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牢牢占据统治地位,构成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国家掌握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这不仅大大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而且越来越广泛地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国家的参与强化了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加强了资本主义应付危机和困难的能力。私人垄断资本的运转也越来越离不开国家的调节和扶助,从而成为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密切联系的资本形态,具有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已经直接同垄断资本融为一体,更加成为名符其实的"真正的总资本家"。

 第三,实行某些改良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一是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战后"社会福利制度"在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终形成并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如失业救济、老年退休金、医疗补助、劳动保护、残废津贴、儿童福利等,实行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到80年代,福利开支一般已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二是实行所谓"人民资本主义"。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盛行股份化、股权分散的作法。垄断资本印发小额股票,鼓励职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或把股票直接以奖金的形式发给职工。这样社会上持股的人就急剧增加。如美国,1982年直接或间接持股人数达133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数的60%。三是推行"管理民主化"。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里,普遍推行了所谓"管理民主化"制度,其形式多种多样。如公司董事会中的工人代表制;美、日、西欧一些国家的职工建议制度;工厂委员会中的工人代表制度。

第四,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跨国垄断组织的活动,加强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现代工业产品的结构工艺越来越复杂,使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泛。如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的B-747客机的试制和生产,有15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中小企业参加,其中包括美国等六个国家的一些外国企业。这说明社会生产已进一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而这种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产,完全被控制在极少数十分庞大的垄断组织手中。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表现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合加强了,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合为基础的国际垄断同盟代替了传统的国际卡特尔。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它的建立并不断发展,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超越国界,形成了国际垄断。

第五,殖民主义采取了新的形式。战后,随着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不断成长和壮大,以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和掠夺为特点的旧殖民主义已完全行不通了,垄断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策略,于是新殖民主义就成了帝国主义奴役和掠夺落后国家的主要方式。新殖民主义的特点是,表面上承认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实际上是用一种较隐蔽的形式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向这些国家进行渗透和扩张,妄图继续控制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如在经济方面的"援助"和"贷款",其实质都是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实现其国际政治经济战略的一种手段。

  

第六,采取协调措施,缓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同时又有某些利益相一致而相互依存的一面。面对发展中国家的蓬勃发展和世界的新格局趋势,它们不得不采取各种协调措施,彼此做出一定让步来维护他们的利益,随着垄断资本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也在加强。为了协调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面的关系,战后相继成立了各种国际协调组织,或召开不同级别的各种国际会议以至首脑会议。这就使国际关系中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这些新变化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起作用的结果。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经济不断积累,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发展的促进,推动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相对稳定发展。

第二,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结果。资产阶级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此,各企业、各垄断集团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资本家集团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是千方百计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生产设备、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以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进行调整的结果。战后,各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推行了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政策,鼓励工人入股等措施。生产关系方面的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各矛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第四,是对内加紧剥削、对外扩张掠夺的结果。资本离开对工人的剥削,就无法实现自身的发展。资本家利用福利政策,达到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扩大资本积累,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准备下巨额货币资本,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以美国为例,1958年制造业的剥削率为85%,到1970年就达到228%。在一些高技术部门,剥削率达到500%。现代资本主义还在"援助"和"合作"的幌子下通过对外掠夺来发展自己。以1979年为例,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额高达740亿美元,投资收益利润率达20%左右。垄断资本集团通过对内对外剥削得来的巨额货币资本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

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社会暂时繁荣和相对稳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重要新变化。这些新变化证实了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的腐朽趋势并不排除在个别时期内仍有惊人迅速发展的预见。战后的全部历史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的暂时繁荣和相对稳定,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消失,绝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已经可以避免走向必然灭亡的命运。

(一)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通过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而暂时适应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这种调整并未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消除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消除剥削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本性。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更加社会化。其表现:一是生产向最全面的社会化发展。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有企业直接掌握了相当部分的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生产事业,通过国私合营企业和国家采购直接地或间接地控制了一部分社会化的生产力,通过"经济计划化"等国家调节手段影响着整个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都达到很高程度。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各种国家垄断调节形式的广泛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里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机构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管理也日益走向全面的社会化。同时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并没有改变。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迫使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在所有制方面进行调整,帝国主义的"国有制"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在不改变私有制的基础上,而对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改变。实质上,而对生产关系的一种局部改变。实质上,国有经济并没有改变资本的性质。因为一种经济的性质毕竟要取决于国家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总代表,是总资本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制,不过是由生产资料的单个资本家所有、集体资本家所有转到为总资本家所有。这种国有化只是适应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来加强对经济直接干预的需要。而资本主义国有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国防、科研、金融、保险、邮电、交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工业等投资多、利润低、风险大的部门,国家经营这些企业,正好体现了资产阶级国家维护资本家总体利益的总资本家维护资本家总体利益的总资本家性质,以便把这些部门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担转嫁到广大劳动者身上。可见,这种国有经济只是对整个资产阶级有好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仍然一无所得。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分配方式仍然是按照资本的份额来进行的,工人阶级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没有改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垄断财团,按其资本多寡和平均利润率来瓜分工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工人则依然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劳动力的价值,维护劳动力的再生产。虽然在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遭受的剥削依然如故。工人工资增长的速度大大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却大幅度提高,工人所得在其创造的财富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小。据统计,美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在1950年前后大约是230%左右,而进入80年代以后,已提高到330%以上;原西德1950年的剩余价值率为184.4%,现在接近300%;日本的剩余价值率则更高,现在已经在450%以上。这就是说,工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多地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份额比过去更多。所以,剥削不仅存在,而且还在加深,工人阶级所处的被剥削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第四,资本主义的所谓"福利国家"和"人民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的福利开支不过是国家通过税收等形式而集中起来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这其中一部分直接来自于无产阶级。是对无产阶级劳动收入的直接扣除。另一部分虽然为自于资本家集团,但是,资本家集团则可以通过种种手法把这种负担转嫁到劳动者身上,成为对劳动力价值的变相的扣除。所以,国家支出的福利开支,无非是把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那里扣除的收入重新还给他们,并没有改变剩余价值归资本家占有这一本质。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股票分散化,使工人手中也有少额股票,这并不是"人民资本主义"。其实,这不过是垄断资本支配更多社会财富以谋取巨额垄断利润的一种形式。在股票持有分散化的背后,隐藏着社会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和垄断程度的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企业仍操纵在少数大股东手里,而大量劳动者并没有因手中握有少量股票而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劳动者仍然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因此,这些小额股票并不能改变劳动者的被剥削地位。

总之,虽然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没有变,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没有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但这些变化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基本矛盾引发的其他矛盾必然要导致资本主义的最后灭亡。

第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战后资产阶级采取的一些措施,如福利政策、民主管理、资本股份化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些措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因此,二者的对立依然存在,而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剥削程度还在逐步加深。在整个国民收入中,资产阶级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无产阶级所占份额相对变小。两极分化的结果,必然进一步加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第二,帝国主义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尽管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但在经济上的落后状态并没有消除对帝国主义的依附性,它们仍然是帝国主义的重要的资源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帝国主义国家采取新殖民主义手法仍然对这些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尤其是当帝国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危机和停滞的时候,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危机和停滞所带来的困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头上,这势必会激起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仇视和反抗。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二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虽然进行了某些联合和妥协,但这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也不会改变矛盾尖锐化的趋势。大战后近40年,各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美国的经济地位趋于下降,而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地位趋于上升。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已形成了日本、西欧共同体和美国三个经济实力中心。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帝国主义之间不仅展开激烈的贸易战,而且进行着激烈的投资战和货币战。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争夺和战争必然削弱帝国主义的力量,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有利的条件。

既然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消除其固有的各种矛盾,那么,它在战后出现的相对稳定与发展的局面就只能是暂时的。资本主义最终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我们绝不应被某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对稳定和发展的现象所迷惑。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仍然会有相当的发展甚至较快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经济的现代化,管理的科学化,也有着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有益东西,我们应该大胆地博采天下之长,为我所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以增强彻底战胜资本主义的能力。

试题详情

高考政治常识考点知识分析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

1.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民主的含义: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在一定阶级范围”,即统治阶级内部)和政体(“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统一。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3.民主与专政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包括:对内职能――政治统治职能、政治职能、文化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保卫职能、交往职能。

5.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6.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7.我国民主政治建设:(1)必要性: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2)如何建设:①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③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办西方政治模式。④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人民民主。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8.我国的国家职能:①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包括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活动和各种犯罪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③文化职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包括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⑤保卫职能、交往职能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的职能。

理解:(1)履行国家职能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及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不包括:党的机关、人民政协和其他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城市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2)要全面把握各职能的名称、基本含义、意义和行使方式。(3)要注意把握同一事例可能体现几种职能。区分体现某种职能与有利于处理某种关系的不同。

9.政体类型:(1)国体和政体的关系。(2)比较议会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共和制(异同)。比较总统共和制和议会共和制(异同)。(内容略,详见课本P20~23)

10.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要把握他们的不同内容,从而区分这四种职权)(3)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4)人民代表:①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性质和法律地位)②如何理解“我国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③人民代表必须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因此不能说我国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5)民主集中制是人大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6)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集中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7)任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②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职能。③进一步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1.国家结构形式包括联邦制和单一制,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前者的中央权力是地方让渡的,而后者地方的权力是中央赋予的。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12.“一国两制”:(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2)“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3)含义和主要内容: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②两制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但享有高度的自治(非“完全自治”)――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地方性的)、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一定的外事权,中央依法授予的其他自治权力。(注意没有外交权和国防权)(像行政长官进京述职,特别行政区主要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对“基本法”的解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等都体现了特别行政区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4)意义:有力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的稳定和繁荣。

试题详情

经济常识与十六大的切合点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作的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科学总结了13年来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这篇报告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有许多理论创新,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无论是在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中,还是非毕业班的平时教学中,我们都要特别突出党的十六大这一时代主题,找准教材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

1.基本经济制度

(1)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主要知识点: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④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⑥所有制结构的含义。

(2)这些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①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③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国有经济

  (1)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点:①国有经济的含义;②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③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④进一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

  (2)这些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①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②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资产管理体制;③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

   3.分配制度

  

(1)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观点:①按劳分配的含义;②按劳分配的必然性;③按劳分配的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意义;⑤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⑧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2)这些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①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②要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③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咱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⑤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4.市场经济

(1)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点:①资源的含义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②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③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一般特征;④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⑥市场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

(2)这些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①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②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国家宏观调控

(1)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点:①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②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③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④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含义及其关系。

(2)这些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①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②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6.农业、农村、农民

  (1)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点:①农业的基本含义;②农业是国产经济的基础;③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④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是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⑤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⑥我国的农村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⑦资源的含义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

  (2)这些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①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②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③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④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乡村医疗保健水平;⑤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还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⑥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⑦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⑧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7.工业

   ①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点:①工业的基本含义;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③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④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⑤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支柱产业。

   (2)这些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①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路子;④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8.社会保障制度

   (1)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知识点:①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③建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④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⑤劳动合同的含义;⑥签订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等基本原则。

(2)这些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①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②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

9.消费

(1)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点:①家庭消费的含义;②家庭消费的内容;③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促进生产;④提倡消费的科学性;⑤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⑥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这些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①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②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③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④发展残疾人事业;⑤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尽快使还未脱贫的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10.劳动者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1)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知识点:①《劳动法》的内容、意义;②劳动者主人翁的地位;③劳动者的基本权利;④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⑤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这些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①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②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③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④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

11.对外开放

(1)教材中关于这个问题主要知识点:①世界市场的形成;②当代世界市场具有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跨国公司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化等新特点;③跨国公司;④世界贸易组织与金融组织;⑤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⑥对外贸易的主要含义与主要内容;⑦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和作用;⑧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

(2)这些知识点与十六大的切合点:①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②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坚持以质取胜,努力扩大出口;③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④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⑤开放要有新局面;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试题详情

理论联系实际搞好政治课教学

 

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政治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育,法制观念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的课程。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在中专学生的成长中起重要作用的课程,对于每位中专生来说,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优秀的道德品质,牢固的法制观念,是实现我们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人才的需要。

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在于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和内在统一,在于它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要求我们不仅要搞好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每位政治课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性原则的运用。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这项工作。

第一.联系学生实际。一是联系中专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的实际,从学生现有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组织教学,正确把握好授课的深度。二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是免试入学,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较低,有相当一部分是初中阶段的‘双差生’,因此,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思想素质较差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内容的教学和转变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他们要求进步,克服不求上进不愿学习的思想,克服“考上重点高中光荣,上中专学习没面子”的错误观点,努力消除自卑感,树立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思想和坚定的学习信念。

第二.联系社会实际。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联系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际进行授课,联系本地的社会发展实际来授课,例如在讲授《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第九章时,着重联系林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到下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取得的举大成绩,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用老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林业战线老英雄马永顺的事迹和其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真正看到党的先进性,从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提高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从而为将来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三.教学方法要合乎实际。首先,教育学生端正对政治课的认识。在初中阶段,升高中考试不考政治课,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政治课的重要性远不如语数外等课程重要。这种偏科的思想必定带到中专学校来。针对学生的这种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课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联系一些著名的优秀人物成长的过程,尤其是中专学历的著名人物的成长过程,深刻阐明政治理论课对于中专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作用和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政治课的学习。有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建功立业在中专》,书中详细介绍了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科院院士袁隆平和著名建筑专家胡习华等中专毕业生的成长过程,是一本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好书,我经常以本书中的人物成长过程的事迹来教育学生。我还以本地的优秀中专毕业生成长为著名企业家、科学家的事迹教育学生,教育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从而主动地自觉地学好政治课。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克服以往的“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传统做法,因为这种方法从根本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政治课的外部原因之一。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引导学生自学讨论、讲解答疑与练习的方法,对学生采取的是“授以渔”式的启发式方法而不是“授以鱼”式的满堂灌的呆板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所授课的班级普遍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活动,即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结合社会现实、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和自己掌握的知识,就不同问题自拟题目进行演讲,由于学生关心的问题不同,因此,演讲的题目也各不相同,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却反映出了青年学生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评价,这种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融洽了师生关系,使教师在教学中阐述的的观点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再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采取读书与讨论、讲解答疑与练习的教法,即学生按自学读书提纲边读书边思考,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探讨,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学生发言机会少的现象,教师可以了解同学们在讨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把握好课程的系统性计划性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讲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中能否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理论和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崇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专业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高昂的教学激情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工作,以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学好政治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

试题详情

思想政治课“面、线、点”复习法初探

 

中学思想政治复习课量大、知识点多,而且理论性、灵活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然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复习方法名目繁多,选择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呢?在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面、线、点”的复习法做一简要探讨。

一、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夯实基础

所谓“面”,即全面复习,也就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目的是通过全面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双基内容,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

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繁多,各知识点之间又相互联系,要达到全面、系统掌握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双基知识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排查,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网络,而后进行巩固训练,夯实复习的基矗具体做法是: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各章节有个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共有几课?每课共有几节?每节共有几框?每框需要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课与课、节与节、框与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容易相混?等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次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即知识结构)。这样,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形成了知识网络,更加系统化、序列化。这一环节师生可共同进行,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

再次,强化训练,巩固运用。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练习的面要广,量要大,题型要多;第二阶段着重突出重点、难点和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要精心设计和筛选,要注意层次性和灵活性。

训练形式可分为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两种。在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训练要有计划性,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具体地说,每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以及后期的综合训练,练什么、怎么练和训练时间都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精心设计。

2.训练要遵循“狠抓基础,突出重点,辨别比较,联系实际,活跃思路,分析综合”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强化训练。

3.训练要规范化。教师要讲清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以纠正答题中出现的诸如概念模糊、要点不全面、审题抓不住本质、不按格式回答等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答题规范化的好习惯。

二、归类连线,综合训练,强化巩固

所谓“线”,即归类连线。也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综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具体做法是:

首先,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有关“标志”、“原因”、“表现”、“意义”、“作用”、“区别”、“关键”、“本质”、“关系”等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然后根据归类整理的知识线设计练习题,进行综合训练,可选用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训练。

其次,归类综合训练还可以把所学知识按题型分类进行综合训练。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说明题、阅读分析题等题型训练。训练内容既抓住基础知识,还要突出重点、难点。

在题型归类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

如:有些学生对于阅读理解题、判断说明题、理解说明题审题拿不准,答题没有把握。这就要提醒学生开拓思路,尽可能把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都列举出来,然后加以适当选择,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

第二,教师还要讲清题型变化特点,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其灵活变通的能力。近几年来,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变化为多种题型。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可用填空、选择、简答、理解说明、阅读分析、判断说明等多种题型来考查;“变多题为一题”,即把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运用题。如:“有人认为既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就不必讲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就是以下三个问题的综合:一是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什么?三是如何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如果学生熟悉掌握了这些题型变化特点及解题思路,原来那些望而生畏的难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试题详情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空白”艺术

 

“空白”,即于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空白”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空白”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空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空白”的操作

(一)在“空白”中“悟”

 “悟”是领会,是理解,是温故知新,是由感知到思辨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概念、原理十分抽象,单凭教师分析讲解显然不够,至于希望通过“讲得多、讲得细、讲得深”达到学生的透彻把握更是缘木求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思”,就是“悟”。

  

在新授概念时,教师应在点化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质概念中的“客观实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所谓“客观实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无论你看得见看不见,摸得着摸不着,相信不相信,承认不承认,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然后就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任何眉飞色舞、精辟绝伦的讲解、例举,都取代不了学生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由论据“悟”论点,由论点“悟”论据;由理论“悟”实践,由实践“悟”理论;由世界观“悟”方法论,由方法论“悟”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原理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悟”是抽象思维的过程,要求开动脑筋,展开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这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教师的越俎代庖只会使学生徘徊于思维的迷宫而达不到真理的顶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结果是懂,但懂的仅仅是理论。理论还要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去“做”。常言道,听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做”也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

讲授新知识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新内容,特别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理解的“难点”。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备而来,目的和重点自然明确。

课堂内容的总结和原理的归纳,也应让学生自己进行。教师的责任只在引导学生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结论,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去死记硬背。

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较重要的“做”。只“悟”不“练”,对知识的掌握难以全面、深化和巩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定量的选择题、思考题,让学生于练习中发现知识点的误区,通过比较、辨别,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时还需要把课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课后,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调查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做”是学习的根本,是学习的捷径,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领会,才能把书本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

(三)在“空白”中“记”

 “悟”了、“做”了好“记”,“记”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记”是对旧知的回忆和对新知的记忆,既是巩固又是提高。理解了并不一定能够记住,记住了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与学生交谈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这个原理你懂了吗?懂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什么?记不得了。既然记不得,又怎能说是懂了呢!诚然,死记硬背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废食。

重复是记忆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师的重复绝对不是学生的记忆。每新授完一个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应要求学生即时强化记忆。给定较短的时间,明确具体的内容,当场抽查。有理解作基础,加上时间的限制、气氛的压力,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其记忆能力。

复习旧课时,教师更应坚持“提问――记忆――回答”的原则,或回忆概念,或归纳原理,或比较关系,都要让学生先作准备、先“记”。在这个过程中,“记”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利用“空白”让学生记忆那些该记的内容,不要把“记”留到课后,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学规律,趁热打铁。

三、“空白”的原则

(一)求实原则

具体概念或具体原理的新授与复习,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还是“记”,没有固定的模式,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譬如,哲学要多“悟”,政治学要多“记”,而这两门课都要多“做”。至于经济学,最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多了解些实际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适度原则

提倡“空白”,讲究“空白”艺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空白”艺术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没有导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员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对新知旧知,教师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说,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白”,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教师绝不可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该讲则讲,该空则空,讲空结合,这才是“空白”艺术的要义。

(三)科学性原则

 “空白”作为教学过程的艺术,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肯定不是教学科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勇于探索、勇于革新;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空白”的内容,提高“空白”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探求更新更好更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形成互补,互相促进。这样,“空白”艺术才能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真正焕发出无限的魅力。

 “空白”是思想政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它是教学过程的深化,而不是教学过程的中断,“此时无声胜有声”。

试题详情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多媒体运用

 

育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先进技术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在21世纪的今天,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今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改善着我们的教学方式。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善传统的手工业性质的政治课教学方式,告别粉笔、黑板,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高效率政治课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极大热情。

教学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我们知道,中学生都喜欢新颖的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兴趣。而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这种交互性可以让学生直接动手参与。正是由于这种交互性,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者加起来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见,又能听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强得多。而且它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能唤醒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诱发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试题详情

探究新方法,讲活政治课

 

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怎样才能扭转着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不利教学的局面?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工夫。

一、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时事事例丰富生动和教材有一定联系。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让其他同学断定这些角角色中,哪些具备选举的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开展“竞选班长”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行统一是政治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不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并进而转化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议一议”等栏目,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调查的基础上写出报告,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一次革命。电话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把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维护国家统一》的教学中播放伊拉克战争的片段使学生对国家主权、领土、政权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把相应的资料显示在大屏幕上,增加课堂的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