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7363  427371  427377  427381  427387  427389  427393  427399  427401  427407  427413  427417  427419  427423  427429  427431  427437  427441  427443  427447  427449  427453  427455  427457  427458  427459  427461  427462  427463  427465  427467  427471  427473  427477  427479  427483  427489  427491  427497  427501  427503  427507  427513  427519  427521  427527  427531  427533  427539  427543  427549  427557  447348 

5.下面一段话应依次填入一项标点最合适

[   ]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S君的⑦一封信⑧

A.①,②。③“④;⑤。”⑥《⑦无⑧》

B.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C.①, ②。 ③“④,⑤” 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试题详情

4.指出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同类的一项

[   ]

A.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B.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

E.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试题详情

3.“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句中“颜色”的含义是

[   ]

A.显示给人看的脸色

B.色彩

C.颜料或染料的色

D.情态、样子

试题详情

2.选出加粗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突然看去)

D.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形容水波荡漾时那种忽离忽合的神奇的光)

试题详情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脉脉(m^)
颤(zh4n)动
 
乘(ch6ng)凉
独处(ch()的妙处(ch))
B.
酣(h1n)睡
参差(c9)
 
袅娜(n4)
蓊蓊郁郁(y))
C.
点缀(zhu@)
倩(qi4n)影
 
皱缬(xi6)
揪(ji&)着草
D.
一绺(l[]
羞涩(s8)
 
踱(du$)着步
明眸善睐(l2i)

试题详情

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晚上、在满月的光里在作者看来“另有一番样子”,又由于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而使《荷塘月色》有了独特的韵味。《荷塘月色》既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之美景抒发自己之情怀。可是对于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感情,读者见解则所见不同。有人认为体现了愁闷的心境,有人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有人则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同学们读完本文,可谈谈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详情可参考网站:yjxxx/chgj/26.htm)

荷塘月色练习答案

1.D 2.A 3.A 4. 5.A(B项:“和”连接的对象产生歧义,后加“与”;C项:宾语残缺,应在句末加“的境界”,另外,“登峰造极”含有“达到”之意,与前面的“达到”有重复之嫌;D项;“至少”不能与概数“六千万元以上”搭配。)6.“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一个基调,是全文的文眼。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记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如果不写心情,光写月光与荷塘,文章就仅是就事论事,就失去了神韵,“为文而文”则失去了意义。 7.文章用了不少比喻,有的是明喻,有的是暗喻,有的是借喻,也有博喻。①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第①句的比喻相似点在明亮、繁多、新美。第②句的“像闪电般”相似点在“快捷”。第③句的相似点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作用: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更具体更形象。 8、C(抓住“另一个世界”) 9、(1)月光的流泻与流水的流泻相似(2)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朦胧胧的状态相似。10、酣眠指满月的状态。小睡指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状态。11、光与影若明若暗、并不均匀的和谐与名曲的抑扬顿挫、高低均匀的和谐是相通的。12.对少女时墅的装束打扮感到不满,她不要盲目追逐时尚。 13.(1)以自己的经历说明时尚对年轻人的不可抗拒。(2)表明老年人常不满年轻人追逐时尚。  14.(1)时尚  (2)①风自有成因;②风是多变的;③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又是诡谲的、沉重的;④风有好坏之分,好风带来活力,恶风带来灾难。(3)无论顺风逆风,人总是生活在如风的时尚中,面对时尚,我们应冷静辨别,更应多些理解和宽容。15.BE(A项中“倡导追风顺风”不对,作者意为:多些理解和宽容C项中说时尚是无法把握的,不恰当  D项中“……不必给予忠告”是不正确的)

试题详情

生 命 的 出 口

林清玄

   坐在窗边喝茶看报纸,读到一则消息,一个高中女生为情跳楼自尽,第二天,她的男友从桥上跳入河心,也自杀了。

   这时候,一只小黄蜂从窗外飞了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

   可怜小黄蜂不知道世上竟有“玻璃”这种东西,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

   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玻璃上踱步,好像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小黄蜂突然飞起来,绕了一圈,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

   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奇,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寻找出路。

   对照起来,人的痴迷使我感到迷茫了。

   对于陷入情感里的男女,是不是正像闯入一个房子的小黄蜂,等到要飞出去时已找不到进入的路口?是不是隔在人与生活中的情感玻璃使我们陷入绝境?隔着玻璃看见的山水和没有玻璃相隔的山水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就走不出去呢?

   在这样的绝境,为什么人不会像小黄蜂退回原来的位置,绕室一圈,来寻生命的出口呢?是不是人在情感上比小黄蜂还要冲动?是不是由于人的结构更细密,所以失去像小黄蜂那种单纯的思维?是不是一只小黄蜂要比人更珍惜生命呢?

   对这一层一层涌起的问题,我也无力回答。我只知道人在深陷绝境时,更应该懂得静心,懂得冷静地思维,在生命找不到出路时,更要退后一步,观照全局;或者,就在静心与观照时,生命的出路就显现出来了。

   昨日当我们年轻时,在情感受到挫折的时候,都会想过了结生命,以解脱一切的苦痛与纠葛。

   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那是因为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乃是因缘的幻灭,如果情爱受挫就要自尽,这世上的人类早就灭绝了。

   何况,活着,或者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更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岂不可惜复可怜?

   正如一只山上飞来的黄蜂,如果刚刚撞玻璃而死,山林又有什么改变呢?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它可飞或者不飞,它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可以有生命的许多选择,它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比死亡更生动有趣啊!

   第一次情感失败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

   第二次情感受挫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许多次在情感里困苦受难的人,如果有体验,一定会更触及灵性的深度。

   我这样想着,但是,我并不谴责那些殉情的人,而是感到遗憾,他们自己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

   我的心里有深深的祝福,祝福真有来生,可以了却他们的爱恋痴心。

可叹的是,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能知道呢?

试题详情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面对时尚,人们应该如何看待?怎样生活?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作者以风为喻,倡导顺风追风,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回答。

B.本文通过描写前来拜访“我”的两个妙龄少女的外表装束、言谈举止,表现出年轻人在时尚之风中截 然不同的表现和心理。

C.“遥远的地球那边……刮起一阵劲风”一句,形象地说明了时尚的到来毫无因由,人们是无法把握的。

D.本文以事实和理论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阐明了时尚具有的积极意义,指出对年轻人追逐时尚不必给予忠告。

  E.本文主题具有启示性,读完不禁让人思考:对那些新潮时尚的行为,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些理解和宽容?

试题详情

14.联系全文意思,“风”的含义是什么?风有哪些特点?我们应怎样理解“人在风中”?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13.作者详叙自己年轻时心爱的“旧裤子”,用意何在?为什么两次谈到“我的前辈”看到我穿喇叭裤时的态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